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总结天津市120急救中心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成立“非典”应急站,使用专人专车,建立院外红区,紧急消毒隔离培训,及这些措施在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果。指出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信息渠道不畅;决策层对所发生情况预见性不足,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平时培训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改进建议:密切关注全国医学动态,了解疾病发展的总趋势,以此作为制订中心工作计划的参考;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预案,不打无准备之仗;作好科普教育,提高全中心职工的专业素质。为今后处理紧急突发公共事件、完善和改进应急预案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张新蕾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7):662-662
“急救自行车”是指放在急救车上的电动自行车。北京999急救中心自2009年启用急救电动车30辆,分布于10个站点。车长为90 cm,体积小,可以折叠,车前装有车筐放急救物品,与其配套的这些车均配备了双肩背微型急救包,里面装有GPS导航设备、呼吸器、氧气瓶、止血绷带、血压仪,世界上最先进的小型心电图等设备以及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伤的急救药品。并携带800兆电台,随时和指挥中心联系,上报现场情况,接受指令。 相似文献
3.
2011年7月23日,北京至福州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D3115次列车追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浙江省温州市医疗卫生系统迅速反应,启动应急联动机制,院外急救转送与院内紧急抢救环环相扣,较好地完成此次事故的医学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4.
浅谈医疗优先调度系统在院外急救调度指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双萍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2):148-150
1 MPDS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是(Mcdical Priority Dispatch System,MPDS)的缩写,由美国医生Jeff Clawson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编写, 相似文献
5.
冲突是组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学术界对冲突的研究也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何管理组织中出现的冲突,对组织的成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杜宇研究认为,应该从不同意见、负面情感、恶意妨碍三个方面来定义冲突[1]. 相似文献
6.
2011年7月23日温甬线2列动车在浙江省温州市郊区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4列车厢脱轨,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其中危重伤10人,重伤20人,包括骨折和内脏器官受伤。事故发生后,各级政府、消防,公安、武警、和非政府组织立即开展救援活动,事故现场附近的村民立即冲到现场救援。动员和组织了许多医务人员,参加医疗救治的医务人员达到7100人次。许多来自各地的出租车和私家车自发运送伤病员。2903名志愿者捐献血液共84975 ml,其中66%为80后和90后青年。甚至有许多志愿者是来自四川地震灾区,专程来温州捐献血液。共有150个志愿者团队6000多名志愿者有序地参与了各种救援活动和服务,包括紧急救援、维持秩序、献血、运送伤病员和家属、提供钱和物、照料家属、陪护伤病员、心理干预等。温州空中搜救队一名志愿者,首次航拍了事故现场。一名志愿者首发事故微博,请求伸出援手来紧急救援,而后被大量转发。事实表明,志愿者发送的微博信息往往比许多官方机构更及时,有时更准确有效,传播量大,响应人数多,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院外急救指挥调度,也许大家会觉得只是接一个电话,其实院外急救指挥调度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呼救信息的汇集地,是社会急救网络的运转中心,它并不是纯医学的业务,它涉及急救医学、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的内容为一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同时,受理120呼救电话的调度岗位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1],其特殊就在于调度工作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调度执业也没有相应的准入制度,调度培训更没有公认的学习指南,如何打造成一支反应迅速、调度合理、和谐的急救队伍,是作为一名调度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院外急救是医疗急救工作的重要环节,院外急救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存及预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的院外急救工作效率高,组织严谨,机构健全。他们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志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9):559-560
“SARS”后,医院内感染的危害性及管理的重要性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在突发疫情面前,医务人员的感染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院外急救是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出诊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接送患者进出的医院是易污染区域或疫源地。在院外急救的过程中,出诊人员所接触的患者形形色色,其中就包括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相似文献
10.
院外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一个子系统,是指意外或急症发生时,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利用现场的人力、物力,对伤病者实行的初步援助和护理[1],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就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院外急救过程中的护理要求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院外急救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所有11个地区(市)院外急救资源状况,为优化急救模式、合理配置急救资源,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以行政发文、设置统一问卷方式对全省11个地区(市)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救中心基本情况、硬件配置(急救仪器与药品、车辆、通信装配)及人员队伍组成等。结果浙江省院外急救模式目前为独立型、指挥型及依托型多种模式并存,以独立型和依托型为主;68个急救机构共有急救车689辆,地市级机构车辆装备优于地市级以下;急救专职人员缺乏,对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的熟练掌握率分别为63.25%、58.11%、16.47%。结论浙江省急救机构的现状有待改进。医护比例不合理。专职急救医学人员缺乏,技术也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9届奥运会期间新增120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方法29届奥运会前夕,来自北京4家二、三级医院儿科、肿瘤科、神经科和精神科等的12名医生(男5人,女7人,平均34岁,本科4人,硕士7人,博士1人),13名护士(均为女性,平均31岁,中专3人,大专7人,本科3人),均为非急救医学专业人员,接受北京120急救中心急救专家3d的院外急救理论强化培训,跟随急救车实习1月。随后,查阅医疗工作记录,以评估他们的急救能力。结果25名医护人员均考试合格,随后独立担当起院外急救任务。每人每月平均救治患者约110人次;抢救危重症患者2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100%;2min出车率100%;医疗文书的甲级率100%;投诉率为0,满意率98.5%。结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临床医务人员,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急救培训,都可以成为合格的院外急救人员。 相似文献
13.
上海院外医疗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公共安全和居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基础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大,当前院外急救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上海市院外医疗急救系统正在探索实施分类救护的模式,以缓解供需矛盾,完善院外急救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院外急救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症状目评量表对北京急救中心255名院外急救人员做定量调查,采用专题小组访谈对院外急救和相关科室人员做定性分析.结果 院外急救人员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不同性别、岗位、工作年限急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院外急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改善急救人员心理状况和心理素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提高院外急救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方法。方法在院外急救管理中应用双向同步物质和精神激励,在调整薪酬、职称激励、单病种质控等六方面进行双向同步物质激励,采用职工大会、季度座谈和政策倾斜等五方面措施进行双向同步精神激励;比较、分析实施前后相关业务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双向同步物质精神激励应用后,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受理时间由304 s降至210 s,现场送达医院时间由2024 s降至752 s,现场救治时间由2216 s降至1640 s,接报至到达时间由3215 s降至2648 s。结论采用双向同步激励可有效提高院外急救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厦门市2008年院外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统计2008—01—01-2008—12—31接诊的31833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种类、发病年龄段及发病时段,分析相关因素。结果2008年厦门市地区实施的院外急救患者中,有完整数据记录者31833例,男女比例为2.14:1,高发年龄段为21-50岁。急救病种前4位的依次为创伤(41.25%)、心脏病(11.62%)、脑血管病(10.79%)和外因中毒(10.06%)。院外病死率在肿瘤(9.12%)、其他(6.84%)、心脏病(5.16%)及呼吸系统(4.33%)疾病类型较高。总的发病时段分布呈从0~6am至18~24pm逐渐增多的趋势,不同疾病的院外急救有各自的高峰时段。结论厦门市院外急救患者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童开妙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11):1045-1047
目的探讨高校院外急救培训的实践及应用价值。方法对高校院外急救培训的3种模式进行了实践与分析。结果军训拓展模式最具普及价值,周期短、集中、量大、首次通过率高(97.1%),遗忘率也高(65.5%),但可用复训或复核机制弥补;志愿者模式心态积极、热情高、培训灵活,遗忘率最低(48.3%),优秀率达16.5%,但其规模较小,约束性相对较弱(补测率4.6%);课目协会模式则较为正规化,急救理论知识掌握详尽,操作训练充分,有利于技能的实际运用与拓展。结论3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培训师资的选择应注重能力的全面性,理论讲授要简明防累赘,救护技能的实际操作练习应力求常态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太仓市院外急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救治的2036例次院外急救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036例患者均经急救车送回医院。创伤是居首位疾病(67.63%),患者性别男女之比为1.74:1。青年占47.20%,中年占32.17%。多发伤为主要死亡原因;院外急救无明显季节性,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7~9时,19~21时,是急救高峰时间段;平均急救反应时间8.17min;转运时间平均8.55min;即刻呼救组的病死率为1.73%,与延迟呼救组无显著差异(2.51%,P〉O.05)。未实施急救措施或急救措施不正确组的病死率为1.56%,与实施正确急救措施组无显著差异(2.05%,19〉0.05)。;现场或院外急救好转组的病死率为0.50%,显著低于无变化或恶化组(2.31%,P〈O.05);专科医师救治者病死率为2.66%,显著高于急救医师救治者(1.32%,P〈0.05)。结论太仓市院外急救的重点疾病是创伤,重点人群是青中年。医师。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院外急救人员工作性质和目前北京市院外急救人员配置现状,分析北京市院外急救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现共有院外急救人员1192人,男性超过半数,94%为助理医师和医师,学历以大专为主。存在主要问题包括人员数量短缺,高素质人才比例低;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复合型院外急救人员缺乏;院外急救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队伍建设建议,如设置相应的教育培训体制,调整院外急救人员的配置,制定相关的保障激励政策.从而增加院外急救人员数量,提高质量,为院外急救工作提供合格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