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珂  阮林海 《中国医药》2006,1(10):604-60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50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均为HP感染者。联合治疗组给予根除H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单用糖皮质激素组未给予根除HP治疗,其余治疗同联合治疗组。观察2组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2%,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总有效率80%,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2年内复发率12%,单用糖皮质激素组2年内复发率57%,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根除HP是合并HP感染的ITP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情况,探讨抗HP治疗ITP的疗效。方法 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68例ITP患者中有40例感染HP,此40例感染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给予抗HP联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抗HP,其他治疗相同。观察两组疗效及复发率,停药后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5%,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2例(10%),对照组复发9例(45%)。结论 本地区ITP患者HP的感染率约为58.82%,进行抗HP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缓解时间延长,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咖啡酸片联合HP根治法治疗慢性非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28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给予HP根治法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咖啡酸片联合HP根治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的情况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对非重度血小板减少即〉20×10^9g/LITP患者的效果明显(P〈0.05),疗效对比经t检验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咖啡酸片联合HP根治法对慢性非重症ITP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病因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8年间本院50例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占62%(31/5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PIH)占18%(9/50);特发性血少板性紫癜(rrP)占12%(6/50)。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血小板计数〉50×10^9/L,不予输注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积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计数〈20×10^9/L,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结论对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以病因治疗为基础,针对血少板减少程度应用血小板制剂及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江阴市中医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诊治的80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主要病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子痫前期(PE)。血小板计数〉150×10^9/L,GT病因占90%;血小板计数〈10×10^9/L,ITP病因占48.6%,GT病因占30.4%,PE病因占21.0%。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输注浓缩血小板的治疗方法较为安全可靠,产后出血现象发生率较低,疗效确切。轻度和中度妊娠血小板减少一般是GT为主,而重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则是ITP为主。应该加强治疗,保证产妇的顺利、安全分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凯因益生(α2b干扰素5MU)联合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慢性乙肝及对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凯因益生联合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28例,并设对照组(单用凯因益生)28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段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白细胞计数平均为4.28×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为105×10^9/L;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平均为3.85×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为86.7×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十一味颗粒可以减轻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导致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在我院确诊ITP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升血小板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恢复至30×10^9/L、50×10^9/L和100×10^9/L时间分别为14.6d、17.4d和23.4d;显著少于对照组18.2d、24.9d及3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骨髓巨核细胞恢复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小板胶囊联合泼尼松治疗ITP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应用泼尼松,不良反应少,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作用。方法86例ITP患者进行Hp检测,对Hp阳性患者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根除Hp治疗,监测血小板数的恢复情况。结果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在治疗ITP同时加用抗Hp治疗与对照组的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的血小板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后血小板数恢复明显。结论Hp感染是ITP诸多发病因素之一,根除Hp治疗可能为Hp感染的ITP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许洲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890-890
目的:探讨铋剂(CBS)、克拉霉素、阿莫仙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血清HP—IgG测定及^13C尿素呼吸试验(^13C—UBT)均阳性的反复腹痛患儿88例,分为治疗组46例及对照组42例,治疗组予以CBS+克拉霉素+阿莫仙三联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用阿莫仙治疗,疗程均为1周。停药后门诊复查13C—UBT。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和28.6%,HP根除率分别为86.9%和14.3%。结论:部分小儿腹痛与HP感染密切相关,CBS+克拉霉素+阿莫仙三联药物1周短程疗法治疗HP感染反复腹痛患儿临床效果好,HP根除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疗效。方法对9例ITP患者在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有皮质激素治疗禁忌、不能耐受皮质激素治疗或其他自身原因拒绝接受皮质激素治疗的情况下采用脾切除治疗。结果术后第1、4、7天血小板平均值由术前的35×10^9/L分别上升为98×10^9/L、179×10^9和235×10^9/L;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7例,总有效率88.9%。结论脾切除治疗仍是ITP患者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有禁忌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血清COX-2影响.方法 将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本医院收治的31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按照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胃溃疡组117例、十二指肠溃疡组96例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97例,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感染Hp患者均行标准四联疗法,记录胃病患者Hp根除率;分别抽取各组受试对象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四组血清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水平.结果 310例胃病患者Hp根除273例,总根除成功率88.1% (273/310);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Hp根除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2.375,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Hp根除成功率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x2=3.996、9.162,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COX-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血清COX-2又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两组间COX-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成功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OX-2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失败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OX-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胃病患者在成功根除Hp后,血清COX-2会显著降低,血清COX-2可以作为Hp根除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S)治疗血小板计数(PLT)<10×109/L的复发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6年 3月—2016年 6月期间行 LS治疗的 17例复发性 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9例;平均年龄(42.18±15.70)岁,术前1 d PLT<10×109/L,中位病程为2(1,5.5)年,伴有脾大者6例。结果 17例 ITP 患者均顺利完成 LS,手术时间(156.76±17.9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 50(20,175)mL,术后住院时间(7.47±1.94)d。17例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LS术中均未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术后均未发生皮下气肿、感染、腹腔包裹性积液等并发症。LS术后短期内总体有效12例,包括完全反应者11例和部分反应者1例。术后1 d PLT≥100×109/L者术后有效率明显高于PLT<100×109/L者(P<0.05),不同年龄、性别、病程、是否伴有脾大和术前免疫球蛋白封闭治疗等因素间术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S治疗 PLT<10×109/L的复发性ITP患者安全、有效,术后1 d PLT可能成为预测LS治疗ITP短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注入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第3d、第7d的SIRS改善率(93.3%、100.0%)高于对照组(83.3%、93.3%),治疗第3d、第7d的DIC评分[(1.30±0.31)分、(0.85±0.17)分]低于对照组[(1.50±0.44)分、(1.15±0.30)分],住院时间[(8.25±3.26)d]少于对照组[(12.56± 3.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4.13,t=2.04、2.47、5.79,P<0.05).观察组治疗后5d、7d的血小板计数[(164.25 ± 16.85)× 109/L、(178.22 ± 14.92)× 109/L]高于对照组[(72.36 ± 17.21)× 109/L、(112.56± 20.34)× 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6.71,P<0.05).结论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能够提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重组白介素-11为对照,探讨重组入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白血病化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对照组(重组白介素-11),观察外周血小板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化疗4d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2 d时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至化疗24 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LT<30×109/L持续时间、恢复至75×109./L或125×109/L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白介素-11,化疗后辅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更利于减少血小板下降幅度及持续时间,且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检测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及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50例ITP患者(ITP组)和3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TPO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RP百分率。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采用常规细胞染色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法检测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ITP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65±18.34)×10^9/L和(222.60±45.32)×10^0/L,RP百分率分别为(28.11±14.08)%和(8.19±2.46)%,巨核细胞数分别为(132.58±73.95)个/4cm2和(20.10±7.64)个/4m2,2组间血小板计数、RP百分率、巨核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浓度分别为(76.65±32.50)ng/L和(75.36±26.32)n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O浓度和RP百分率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同时ITP患者TPO浓度的检测对于针对性应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TPO模拟物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和胃宝胶囊根除幽门螺杆菌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和胃宝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和胃宝胶囊治疗,3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两组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幽门螺杆菌消除率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2%、2.94%,治疗后胃黏膜损伤、十二指肠黏膜损伤评分分别为(0.76±0.16)分和(0.80±0.18)分;对照组症状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6%、27.72%,治疗后胃黏膜损伤、十二指肠黏膜损伤评分分别为(1.52±0.28)分和(1.47±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型溃疡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9%、93.4%、87.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4.1%;对照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型溃疡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3%、96.9%、66.7%,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胃宝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蒋琦  刘文君△ 《天津医药》2020,48(11):1087-1091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对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1日—2018年8月30日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诊且经治疗达到完全反应或有效的189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ALC预测ITP复发的最佳截断值,并以最佳截断值为界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复发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ITP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189例患儿中复发60例(31.75%);复发时间为10.19(1.40,11.83)个月。ROC曲线显示,ALC预测ITP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95%CI:0.685~0.830,P<0.05;ALC最佳截断值为3.08×109/L,敏感度为0.600,特异度为0.77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LC<3.08×109/L是ITP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HR=2.468,95%CI为1.311~4.644,P<0.05)。生存分析显示,ALC<3.08×109/L组无复发生存时间显著低于ALC≥3.08×109/L组(Log-rank c2=24.313,P<0.01)。结论 ALC可作为儿童ITP复发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益生菌在辅助含左氧氟沙星补救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CBM和Wan Fang Data,收集2017年3月1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益生菌辅助含左氧氟沙星的补救方案治疗Hp感染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研究对象给予含左氧氟沙星补救治疗方案抗Hp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益生菌制剂辅助治疗,对照组未给予益生菌制剂治疗,随访过程并追踪结局。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采用PEDro量表进行评价) 工作后,运用RevMan 5.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益生菌联合治疗组(试验组) 430例,无益生菌治疗组(对照组)3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组及非益生菌组Hp根除率PP分析结果(OR=2.11, 95%CI=1.47~3.02, P<0.0001);益生菌组及非益生菌组Hp根除率ITT分析结果(OR=2.01,95%CI=1.43~2.81, P<0.0001) ;益生菌组及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OR=0.63, 95%CI=0.40~0.99, 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含益生菌能有效提高含左氧氟沙星补救疗法的Hp根除率,改善临床症状且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 目的:探索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将92例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患者予甲强龙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予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及患儿血细胞计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9.13%较对照组73.91%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经治疗血小板计数(122.45±12.63)×109/L较治疗前(12.04±1.50)×109/L和对照组(71.54±7.34)×109/L均有明显增加(P<0.05)。患儿主要不良反应为柯兴式面容、高血压、高血糖、恶心、头痛等,两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ITP可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降低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2例高白细胞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单用采用化疗干预,观察组则采用血细胞分离机作白细胞去除术后进行诱导缓解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但其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为(105.21±64.33)×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白细胞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化疗方案,可快速降低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整体疗效好,且不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