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国际救援队组队以来13次参加国内外地震救援,共处置遇难者遗体1 088具,平均每次处置83.7具.在救援的过程中幸存者死亡1例.处理者时间平均在灾后3.7 d;地震发生在白天时,遇难者遗体集中在工作与学习的场所发现,地震发生在夜间时,遗体主要在家庭倒塌的房室发现,海啸灾害之后遗体可出现在野外.搜救队员应携带尸体袋.遗体暂存地点应离开伤员集结场所.在伊斯兰教国家遇难者遗体由家人亲手处置.对参与处置遇难者遗体的队员随访1年,未发生通过接触遗体感染传染病的案例.地震现场的遇难者遗体的医学处置涉及医学、法律、伦理学等知识.出台国家层面灾害现场遗体处理程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不到9h到达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搜救、营救、医疗救治工作,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成员22名,开设指挥组、检伤分类组、抗休克组、分类后送组、外科手术组、卫生防疫组、健康宣教组、心理疏导组和医疗保障组9个医疗救治组,开展了快速伤情评估、检伤分类、给予对症急救处理、补充营养水分、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急救工作,搜救现场成功营救出49名幸存者。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我们总结出一些加强巡诊工作,做好健康宣教,加强卫生防疫,进行心理疏导,利用远程会诊,加强医疗队员专业培训的急救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武警部队参加医疗救援的应急能力、适应能力和保障能力,根据武警部队医疗救援队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行模块化编组研究。方法针对武警部队国家级救援队模块化编组的基本思想、步骤和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并在救援实战中组合为不同的抽组模式加以利用。结果武警部队国家级救援队通过进行模块化编配,现已形成了机动性能强、集成化程度高、医疗救治范围广的医疗救援保障体系。结论模块化编组极大地提升了救援队的应急能力、适应能力和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国际救援队能力分级复测于2014年8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紧急搜救基地举行。按照中国地震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武警总医院于2014年8月20日至29日,选派15名素质过硬、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疗队员参加了此次复测任务。这次复测,是在长达一年多的精心准备中,严格挑选队员,科学设计场景及伤情,结合实战经验反复演练各项科目,最终圆满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救援队的复测考评。  相似文献   

5.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地震和海啸,包括中国在内的18支国际救援队到达灾区,18支救援队按〈联合国国际搜救行动指南〉配置人员与装备,在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开展以搜救为主要任务的救援行动.18支队伍中,1支(5%)于灾后第1 d到达,9支(50%)于灾后第2 d到达;4支(22%)于灾后第3 d到达,1支(5%)于灾后第4 d到达,平均在灾后3 d到达灾区,在灾区平均工作的时间是7 d.中国国际救援队15人,其中医疗队员1人,于震后第2 d飞抵日本.3月15日,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灾区遭遇降雪天气,搜救工作困难增加.多国救援队未能救出幸存者,各队也无人员伤亡.联合国倡导的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三项主体行动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搜救队建队模式已为众多国家,尤其是正迈向城市化的国家(包括中国)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999医疗救援队赶赴重灾区绵竹市展开医疗救援工作。因组队合理、科学指挥、专业技能强、后勤保障有力,中国红十字会999医疗救援队完成了这次救援任务。笔者认为,应组建具有一定规模、装备齐全、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医疗救援队,在大型破坏性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到达一线,在当地卫生指挥部门统一的指挥下进行医疗救援。现代医疗救援队自身的建设应从队伍组建、装备建设、技术培训、日常管理及制度建设几个方面实施,并将医疗救援队纳入全国性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完成一线的医疗救援任务。  相似文献   

7.
分级医疗救治体系在北川地震灾区医疗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根据受灾地区的地理特征,医疗救援采取一级救治体系救治伤员。第一级为前出救治小分队,深入地震受灾的核心区,工作重点是分批、分组在废墟区进行搜救,全力救治幸存者。第二级为野战救护所,设在县城郊区交通咽喉地段,伤员必经之地,重点抢救大批量外科病员,开展卫生防疫、为转运伤员做好医疗保障。基本保证近100公里的后送途中伤员生命体征平稳,避免二次损伤,同时防疫队员对搜救队员和灾区群众进行集中消毒。第三级为伤员转运和后方医院救治,工作重点是专科救治,重症监护和心理疏导.实践证明此三级救治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8.
核化生灾害是指由放射性物质、有毒化学物质、病原体或生物毒素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现象.核化生灾害医学现场救援主要是由核化生医学救援队对受伤人员与公众的现场应急医学处置.结合作者单位长期从事的核化生现场医学救援保障工作实践,本文重点阐述了核化生医学救援队的人员组成与分工、现场救援所需物资与装备,以及救援队现场救治流程与布局展开.希望此文能为突发特殊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保障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外地震救援实战论灾害医疗救援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8,他引:17  
目的: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四次国外地震救援中的医疗工作,探讨灾害医疗救援模式。方法:回顾工作记录,分析历次医疗救援行动所做的工作和特点。结果: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医疗救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医疗工作重点是:分批、分组、全天候在废墟区进行搜救,全力救治幸存者;展开移动医院抢救大批量外科病员。中期医疗工作重点是:外出医疗巡诊、卫生防疫、联合转运偏远地区重伤员、继续开展营地移动医院。后期医疗工作重点是:帮助恢复当地各级医疗机构,进驻医疗单位,建立中国病区,捐赠药品和设备,协助恢复正常就医途径。结论: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外来医疗救援队的作用,服务于当地的灾民。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从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灾害死亡的人数约数百万人,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8%;而受伤人数可达死亡人数的3~5倍。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为目的的医学救援,成为灾后救援工作的主题。结合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8级地震,本文就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后早期紧急救援及其对伤员预后的影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根据模块化原理将野战医疗队的模块编组规模设定在15人左右或30人左右,其中医护人员在11人左右和22人左右。模块分为4类:分类模块、手术模块、重伤救治模块和医疗处置模块。通过地震伤员仿真模拟系统模拟不同规模的野战医疗队对地震伤员进行紧急救治的过程,以探索其急救能力。时间片被设定为1min,救治时间设定为1天20小时。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医疗处置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显著提高伤员通过量,增加重伤重伤救治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次之,而增加分类米快和手术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对伤员通过量无明显影响。若医务人员总数不变,分类模块内的小模块量降至1个,而其他3个医疗救治模块之一增加一个小模块,则手术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对伤员通过量并无影响,而其他两个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伤员通过量均能增加。  相似文献   

12.
抗震救灾机动卫勤分队药材保障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抗震救灾机动卫勤分队药材保障中先期准备不足,药材需求量大,筹措供应困难,各单位协同复杂的特点。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加强机动卫勤分队药材保障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卫生装备的一体化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5月14日,浙江省首批医疗卫生紧急救援队奔赴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江油市和平武县开展工作。笔者根据工作中的经验,认为应建立省级综合性应急医疗救援队,队员包括各专业的人员,如医疗专家、心理专家和疾病防控、卫生监督人员。医疗救援应与其他救援队,如消防救援队、军人等合作。在灾害发生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内,首先派出由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在临近灾区的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建立治疗区。在后续阶段,应主动搜寻以发现幸存者。现场医疗救援队的成员应每三人组成一组,由专业背景不同,体格和心理素质均高的人员组成。首先进入核心地区的医疗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评估现场情况,并向后勤保障部门报告。后勤保障部门应努力将必需的物资送到需要的地方去。送往灾区的物资和装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改善。应建立现场指挥机制。  相似文献   

14.
特大地震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德阳地区作为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在地震发生后,医疗救援快速反应、措施得当、效果明显,截至2008年7月31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收治伤员59276人,收治住院28000余人。但同时也暴露了目前医疗应急救援法制、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必要把灾害医疗应急救援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尽快实现医疗卫生应急救治法制化,尽快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尽快建立立体分级救援模式,尽快完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以使科学、有序、有力、有效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武警四川总队医院迅速接受救援任务,在短时间内先后派出5批16支医疗队奔赴重灾区执行救援任务。面对震后通讯不畅、应急卫勤保障信息化装备缺乏、信息情报收集不全等不利局面,紧急启动《卫勤保障信息化处理预案》,依托卫生信息网络系统构建抗震救援信息化保障模式。通过“军字一号”、“军字二号”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对灾区情况进行现场报道,随时发布各类急救、防疫、心理干预等专题信息,使官兵了解和掌握了应急救治、疾病预防及地震灾区自我保护知识。为地震后开展医疗救援、疾病防治、伤员救治、灾区防疫等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海上医疗队平时海上灾害医学救援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海上医疗队(组)在海上展开灾害医疗救援的效果,探讨提高海上灾害医学援救能力。方法2003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海上医疗队以10~15、50和120人的编组构成与展开流程的实践回顾,全组经海上医疗救护97批次,抢救伤病员1257例,对伤病员进行分类,现场急救、急救手术、海水浸泡伤的综合处理和快速后送。结果本组1257例伤病员中,存活1183例(94%),死亡74例(6%),其中伤后1h以内21例(28%),24h以内51例(69%);死于创伤68例(92%),溺水3例(4%),中毒伤员3例(3%)。结论通过海上医疗队在平时海上灾害时医疗救援的展开实践,提高了海上灾害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整体配合能力和救援水平,丰富了海上医疗队的救援经验。  相似文献   

17.
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灾害医学救援队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灾害频发,但灾害医学救援力量仍较落后。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若干建议。应建立涉及不同层次的权威性卫生行政体系,建立人才储备库,包括医生,护士,流行病学家,疾病控制专家,消毒、杀菌专家,卫生监督人员,警察,司机等等。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定期举办短期培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储备物品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涉及药品、医疗设备,以及救援队必需的日用品,应指定经销商。必须保证医学救援队员一个星期的生活用品。要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救援信息网络,救援队应具备通讯工具。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加了此次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进行废墟现场搜救;第一时间展开流动医院进行救治;第一时间“走村人户”进行巡诊;第一时间与当地医院实施联合救治;第一时间联合当地医疗机构开展卫生防疫与心理干预。总结出:①携带足够的制氧设备;②实时补充大量水分;③加强后勤保障质量;④及时对高原反应给予对症治疗;⑤实施轮班工作制度。这些经验对医疗队急进高原实施医疗救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灾害护理学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作为医疗工作中—支重要的力量,数以万计的护理人员参加了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作者基于抗震救灾的经验,提出以下意见:应建立中华灾害护理学会,以研究、协调、管理、和指导有关工作,灾害医学和灾害护理学应纳入护理教学,医疗救援队中护士的人数至少应为医生人数的两倍,灾害救援工作中应包括心理支持,应加强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