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2年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118万人,伤2000万人到5000万人,估计到2020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致残人数将增加60%以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机动车保有量和机动车驾驶员数量迅速增长,交通事故及其社会经济损失不断增加。2004年仅浙江省即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0832起,死亡6737人,受伤41662人。交通死亡人数占全省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80%。2006年杭州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895起,造成929人死亡,6696人受伤。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促使我们要思考和解决如何降低事故引发的致残与死亡率以及事故现场有效施救对策。现着重从交通事故伤的院外医疗救援角度展开探讨,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镇江市2009年~2010年院外救治交通事故伤害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9年~2010年镇江市急救中心病案中提供的有关交通伤信息按性别、年龄、时间段、受伤部位和急救反应时间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相关特征及变化.结果 2009年~2010年镇江市急救中心共救治2 134例交通事故伤.在交通事故中男性比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46:1;以41~60岁年龄组为高危人群,占41%;一年内,以5~6月、10~11月为高发期;在一天中,道路交通伤院外急救的高峰时点和高峰时段分别7:00~10:00、13:00~16:00、19:00~22:00.损伤部位分布:头面部外伤排第一位,其后依次为下肢外伤、腰外伤、上肢外伤、胸腹部外伤,而2处及以上部位损伤266例(12.46%).急救反应时间15 min内占87.09%,16~30 min占10.33%.结论 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镇江市急救中心应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各类交通事故伤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仅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统计2010年~2012年兰州地区救援数字显示受理7585起交通事故,占全部医疗救援的9.00%。交通事故已成为市民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并且远大于一些常规危重疾病。因此,  相似文献   

4.
我院从1992年1月至2007年1月,急诊处置和病房收治颅脑损伤患者共6120例。其中交通事故颅脑伤为3860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63%。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笔者回顾性总结15年急诊和住院颅脑损伤患者6120例,其中因交通事故颅脑损伤3860例。住院患者中先调所有颅脑损伤病历3780份,从中抽出与交通事故有关的病历2576份。交通事故颅脑伤占同期住院颅脑损伤患者的68%。从中将分型、手术、结果等查出。急诊1284例交通事故颅脑损伤(已住院的不计其内),这部分患者基本上为轻型颅脑损伤,为1246例,占97%。中型、重型、特重型颅脑伤这三者共38…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城市交通的日益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也突飞猛进,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大公害,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一次性伤亡人数往往更多、程度更重。院外急救体系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独特、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在近期连续发生的两起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开展院外急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武汉市伤害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急救中心接受院前急救的6833例患者(男性4628例,女性220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①构成伤害原因前三位的是锐器伤(25.4%)、交通伤(21.7%)、跌落伤(16.8%),其次为钝器伤、动物咬伤和机器伤。。②伤害患者中男性是女性的2.1倍。③48.8%的伤害患者年龄为21~40岁。④1d 24h内,61%的伤害发生于一日中的18-24时,尤其是20-22时(21%)。伤害的高峰季节为秋冬丽季(73.5%)。结论武汉市的伤害多为锐器伤、交通伤、跌落伤,多见于青壮年,尤其是男性:且发生于夜间和秋冬。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院外急救疾病的病种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急救中心顺义分中心2008年1月~2010年12月救治转送的36 891例患者.结果 院外急救病种排序前5位依次为各种创伤6 779例(18.4%)、脑血管病4 361例(11.8%)、心血管病4 195例(11.4%)、中毒与损伤3 091例(8.6%)消化系统2 290例(6.2%)此前5位占全部患者的56.4%,创伤中交通伤几乎占了一半多少例,百分比.结论 本地区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在医务人员与设备配置上应与急救疾病谱的变化相适应,同时结合公众急救技能培训重点做好交通伤的防范与救治,并重视小儿外科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急救医生的全科化培训.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交通事故已随之增多,颌面部为人体突出部位,容易遭到外力袭击而造成损伤.由于颌面部解剖结构特殊性,口腔、鼻腔分别是消化道、呼吸道的开口部位,一旦发生损伤,伤情较复杂.严重的颌面部损伤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多种合并症存在,有些合并伤可导致一些重要器官损伤,如果延误诊断或处理不当,易造成生命危险和遗留面部畸形及机能障碍.现选取慈溪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因交通肇事住院治疗的93例病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武警森林部队基层战士扑火常见伤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东北地区武警森林部队基层战士扑火时常见伤病。方法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东北地区森警部队抽取若干基层中队,对所抽取中队的全部义务兵和土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美国相应资料比较。结果按受伤次数排名前3位的伤类足:动物/昆虫咬伤、交通伤和跌伤,绝大部分为轻伤,没有重伤。脚泡、擦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结论中国扑火人员伤病情况较美国严重,东北地区武警部队防护装备和措施不够完善,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2003年急诊创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2003年急诊创伤的流行特征。方法选择2003年1月~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1/3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创伤患者共4888人次。14~58岁占82.5%;见女性别比为1.4:1;创伤原因的前3位依次为跌倒伤、交通伤和运动伤;创伤患者中工人和学生比例较高,分别占14.4%和13.1%;创伤发生的部位中,关节损伤比例最高,占58.4%;交通伤需要手术的比例最高,为19.0%,结论中青年男性为创伤防治的重点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创伤原因和创伤部位不同,建立以医院急诊科为基础的创伤监测,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创伤原因发展干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特点和院外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2001年-2006年间院外救治陆地交通事故伤11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4.57%的道路交通事故伤者年龄在21~60岁。四肢骨折的患者占伤者总数的35.96%。头颅外伤患者的病死率最高,达79,01%(143/181)。仅7.96%(93/1168)的伤者能在10min内得到救治,56,25%(657/1162)的伤者在20min以后才得到救治,其中481例在农村,176例在高速公路。总病死率为17.81%,20min方得到救治者病死率为21.77%,显著高于10~20min内即得到救治者(13.64%,P〈0.05)和10min内即得到救治者(8.60ek,P〈0.05)。结论应合理规划急救分站的分布,缩短抢救半径,以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缩短严重交通伤患者接受确定性治疗前时间在提高严重交通伤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1月海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采取了一系列快速临床反应机制:建立医警联动机制,增设急救点以缩短院外反应时间以及成立严重刨伤急诊抢救专家小组,创新急救流程以缩短急诊室抢救时间等以缩短确定性治疗前时间。2007年1月-2008年11月抢救的严重交通伤患者共445例,损伤严重评分(ISS)平均(24.28±11.36)(16~75),记录院外时间、急诊室抢救时间、确定性治疗前时间、ISS、最终疗效等指标。并与加强早期急救前2年(2005年1月-2006年12月)按常规抢救的严重交通伤患者471例作比较。结果加强早期急救后2年抢救的严重交通伤患者,院外反应时间为(32.75±11.19)分,急诊室抢救时间为(68.83±14.84)分,确定性治疗前时间为(101.83±17.74),均显著短于加强早期急救前2年[(45.13±14.64)分,(91.5±30.19)分,及(136.38±36.09)分,均P〈0.05);救治成功率76.85%,显著高于前2年(69.64%,P〈0.05)。结论缩短确定性治疗前时间可提高严重交通伤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大型交通事故伤员的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发展,创伤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交通事故伤员伤情复杂又严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如何正确实施院内、院外有效救治意义重大。浙江省慈溪市急救站自2004年2月建立“120”急救服务网络至2010年2月,出车接回19批严重交通事故伤员,共计152例。采用院外急救一院内急救一病房,一体化急救模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伤(road traffic injury,RTI)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世界性公害,它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国家发生率不同,中低收入国家事故死亡率较高[1].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我国每年因道路交通伤死亡的人数居世界首位,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但是道路交通事故和伤害并不纯粹是一种意外,而是可以预防的疾病.本研究拟从盐城市区(亭湖、盐都和开发区)道路交通伤致死亡的病例入手,对院外急救死亡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道路交通伤院外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道路交通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5.
急诊创伤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的增多以及交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意外伤害事故与日俱增。创伤已经被纳入国家疾病控制计划。现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创伤患者伤原因和损伤部位统计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交通道路、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严重创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的人数已上升到社会人口死因的第4~5位,且为45岁以下青壮年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意外伤亡曾被现代社会忽视,但他不仅危及生命,更因为其致残率高,伤后潜在寿命损失大,医治创伤所需的费用高,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当今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无锡市突发事件的特点,探讨急救中心(站)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建设。方法分析无锡市急救信息综合信息库中2006年~2008年发生5人以上伤亡和/或2人死亡的事件。结果2006年-2008年突发事件总数63起,少于10人欣为48起(76.19%)。平均伤亡人数为9.04~次。交通事故占事故数量的第一位(69.84%)。应急反应时间2008年为10分36秒,比2006年(14min34秒)缩短4分21秒,2008年现场救治时间为13分30秒,比2006年(7分34秒)延长5分56秒。2007年1月开始使用数字无线集群,这以后调度通话时间缩短了6分11秒。结论无锡市突发事件中平均伤亡少于10人的占多数。救护车平时要配置储备不少于10人的检伤卡、药品材料。数字无线集群(对讲机)使用可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18.
胰腺深居腹膜后,背靠脊柱,前面受到胃、横结肠和腹壁的良好保护,损伤机会较少。有资料^[1]显示,胰腺损伤大约仅占腹部创伤的1%~3%。闭合性胰腺损伤(blunt pancreatic injury,BPI)多为交通事故所致,近年来其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其早期症状和体征轻微,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而BPI合并伤、并发症多,临床诊治难度较大。病死率高。慈溪市人民医院自2000年6月~2008年5月问共收冶BPI患者35例,诊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及城市的飞速发展,急性创伤日趋增多,创伤的院外急救成为急救医学面临的新课题。本院急诊中心自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共参加院外救治急性创伤患者1100例,现将其急救情况及措施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660例,女440例,男女比例1.5∶1。年龄8~77岁,平均38岁。其中20~45岁784例,占71.2%。1.2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交通伤750例,占68.18%;高处坠落伤95例,占8.64%;纠纷打伤220例,占20%;其他原因伤35例,占3.18%。损伤部位统计:头面部伤为主者330例,占30%;胸部伤为主者250例,占22.73%;腹部伤为主者135例,占12.27%;四肢骨盆脊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急诊死亡)的相关原因.方法 对57例创伤严重度评分>50的严重多发伤急诊死亡病例按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创伤原因等指标逐项统计分析.结果 57例死亡病例中21~50岁39例,51~65岁5例,21岁以下11例,66岁以上2例;男女之比为2.35∶1;交通事故伤32例,高处坠落伤9例,打击伤6例;以颅脑伤为主者31例,胸部伤为主者14例,腹部伤为主者9例;其中4个及4个以上部位创伤者22例,3个部位创伤者29例,2个部位创伤者6例.所有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休克.医源性因素存在的占24.56%.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与年龄、性别、创伤原因、致伤部位及院外处理、医源性因素均相关.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击打伤害是最主要的创伤原因,颅脑、胸部和腹部伤是主要的致伤部位.创伤严重,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是常见的死因.错过创伤救治的黄金时间以及医源性因素将增加死亡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