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方法分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缓解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缓解时间为(20.71±2.18)min,参照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缓解时间为(40.37±2.90)min,干预组显著短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患者抢救成功27例,占96.43%,参照组患者抢救成功23例,占82.14%,干预组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周到细致的对症处理,能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唐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166-16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特点、意义及防治。方法 78例急性心肌梗死均使用尿激酶溶栓,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特点。结果 78例中,63例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其中51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房早3例,单纯性室早3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短阵室速6例,短阵室速伴室颤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5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类型复杂,部分心律失常可作为再灌注指标。需密切监护防治致命性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成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55-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AMI患者溶栓后RA。结果AMI溶栓后RA发病率40%,多发生在胸痛缓解、ST段下移之后持续2-120min。其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发病率占10.9%,心动过缓低血压综合症(BHS)发病率占12.3%,新出现室早或室早增多发病率占10.9%,室颤发病率占6.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胸痛缓解、ST段下移后应重视RA的发生,严密监护心电变化,对致命性RA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董晓莉 《贵州医药》2004,28(8):715-716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但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掌握其特点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49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23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9例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6%.溶栓后冠脉再通时间为47~72 min,平均时间(53.6±15.7)min.冠脉再通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及其类型:19例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19例患者中17例(占89.5%)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多在0.5~2 h内,平均时间(1.2±0.74) h.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12例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持续3~18rain后绝大多数自行缓解,2例转为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缓解,其中9例为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下壁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对症处理后缓解;室颤1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 mg后转复窦性心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研究艾司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摘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观察组在再灌注治疗期间进行艾司洛尔口服辅助治疗;对照组则不采用任何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相同,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对心率、血压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11%(3/37),对照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9.73%(11/3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能够有效的减少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急性心肌梗塞 (AMI)静脉溶栓治疗的广泛临床应用 ,虽然抢救大部分 AMI患者的濒死心肌 ,改善其左心功能 ,减少室壁瘤的形成 ,但溶栓后再灌注所产生的损伤 ,如再灌注心律失常 (RA)有时是致命的 ,所以防治 RA是我们临床医师应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就 31例 AMI溶栓患者的 RA作一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年 3月~ 2 0 0 0年 5月收住我院 EICU,并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 AMI31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11例 ;年龄46~ 74岁 ,平均 6 3岁。心肌梗塞部位 :前间壁或广泛前壁 2 1例 ,下壁和 (或 )后壁 10例。胸痛开始至溶栓治疗的…  相似文献   

8.
蒋桂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23-23,2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溶栓治疗中再灌注损伤的特点。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的74例AMI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中再灌注率为59.5%。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WR)均发生在再灌注组中,发生率为34.1%,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在再灌注组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灌注组(P〈0.05);再灌注组无死亡患者,两组住院死亡率未灌注组高于再灌注组(P〈0.05)。再灌注后有37例出现一过性低血压;一过性低血压在再灌注组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灌注组(P〈0.05),且与心功能情况无明显相关性。再灌注组44例中有42例患者胸痛迅速缓解,同时有6例患者在再灌注时胸痛突然加剧,但可迅速缓解。再灌注组44例患者中有8例ST段回落50%后又再次出现ST段抬高。结论:AMI溶栓治疗中可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一过性胸痛加重,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ST段反常性抬高可能是心肌再灌注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刘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488-1488
急性心律失常早期 (<6小时 )实行溶栓治疗能抢救缺血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 ,降低死亡率 ,故目前已成为急性心梗治疗的首选方法。然而 ,缺血心肌重新得到血流灌注时大量的氧重新进入缺血区发生再氧化反应 ,产生氧自由基以及导致某些电解质紊乱、环磷酸腺苷水平升高、钙超载等 ,均会引起再灌注心律失常[1],应引起高度重视。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 ,以24小时内最多见 ,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溶栓后2小时内。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中 ,男25例 ,女11例 ,年龄42~80岁 ,均为经溶栓后再通且行心电监护病例。其中 ,室性早搏26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主要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以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案。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3月入本院治疗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然后观察患者心肌酶谱、心电图变化情况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及症状。结果: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患者有47例,再通率为85.45%,再通时间为(53.0±17.1)min,其中40例患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属于单纯室早,少数为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和短阵室速。结论:患者在实现冠脉再通以后,胸痛症状明显缓解,但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大多会发生心律失常,所以应该保持对患者持续的血压和心电图监测。  相似文献   

11.
谢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47-14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7月~2010年1月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RA)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7例患者中有41例临床判定为血管再灌注,再灌注率为71.93%,其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8例(49.12%)。梗死范围多发生在心脏前壁,下壁发生相对较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要及时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心电图改变,发现心律失常进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孙毅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180-18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门冬氨酸钾镁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62例急性心肌梗死柱院患者随机分观察组30例,对照32例。62例均行溶栓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予常规治疗+门冬氨酸钾镁表静脉滴注,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8例发生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其中观察组14例,占22.6%,对照组24例,占3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补门冬氨酸钾镁能隆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镁离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4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42例均在应用脲激酶的同时,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滴注。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4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有17例发生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其中治疗组4例占20%,对照组13例占5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补镁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 70例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密切的术中观察和配合.结果 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所有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均已控制,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保持通畅的静脉通路,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动脉压力图形、心率、心律变化的严密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灌注恶性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出现RA者52例,在心电监护下,首先给予负荷量的胺碘酮150mg加生理盐水20ml,静脉推注不少于10min;如病情需要,10~15min后再给予1.5~3.0mg/kg。负荷量后即开始给予维持量,1.0mg/min持续泵入,6h后改为0.5mg/min持续泵入,一般维持24~48h,总量不超过2400mg。以后口服胺碘酮,开始600mg/d,7d后减为400mg/d,连续7d后再减为200mg/d,根据病情维持2~6周。结果疗效显著者32例;疗效一般者17例;无效3例,其中1例因室颤不能纠正出现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出现静脉炎1例、低血压2例。结论 AMI后出现RA较常见,而胺碘酮治疗R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钾离子的关系,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将87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补钾组45例与非常规补钾组42例,比较两组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差异。结果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28.74%(25/87),其中常规补钾组发生率为17.78%(8/45),非常规补钾组发生率为40.48%(17/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患者常规补钾可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严重,死亡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可以充分持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早期使冠脉再通 ,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非常重要 ,可减少心肌坏死范围 ,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1] 。目前临床用静脉溶栓及冠脉内溶栓以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肌梗死后经静脉或冠脉内溶栓后而使血管再通从而使缺血心肌部分或全部恢复血流灌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律失常[2 ] 。它常发生在冠脉再通的瞬间 ,因此 ,常与患者溶栓 2h内胸痛缓解、抬高的ST段下降≥ 5 0 %及酶峰前移作为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的指标。我们观察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很高。现将 2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静脉溶栓指征且无禁忌证的AMI患者62例,均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用磷酸肌酸钠5.0 g,观察溶栓再通指标,监测2 h内RA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RA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磷酸肌酸钠可降低AMI患者的RA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前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措施,但缺血心肌在一定时间后再灌注可引起再灌注损伤,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前壁梗死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而下壁梗死多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根据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本院循环科使用参麦注射液治疗AMI溶栓的患者,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