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西医汇通大家朱沛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岭南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家朱沛文的身世及其学术思想、汇通观点。指出在近代汇通医家中,他是思想较开明,态度较客观的一个,尤其在中西汇通的方法论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中西医学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以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而誉满全球,为中西医学的汇通交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运气医学学会副会长李静教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衡通法"。为了给广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中西医学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以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而誉满全球,为中西医学的汇通交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运气医学学会副会长李静教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衡通法”。为了给广大中西医学工作者搭建一个中西医学汇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张锡纯医学及衡通法的机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协办、深圳李静衡通中医馆承办的“首届国际中西医学汇通学术研讨会暨衡通法专题会议”定于2013年1月11~14日在深圳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月刊》作为民国时期较有特色的中医药期刊,倡导"改良中医传统理论",是当时业界中西医汇通的重要舆论阵地,同时期刊保存了近代医家的大量学术文章,研究《中国医学月刊》的办刊背景、主要内容与特色贡献,对了解近代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民国中医学术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研究由来已久。如果从唐容川于1884年发表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医汇通思想算起,到1958年毛泽东提出中西医结合思想,至今业已128年,但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仍有偏颇。笔者根据自己50多年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谈一点心悟,不求共识,只求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从广义来讲,中西医结合可称为"中西医结合学",属于  相似文献   

6.
《本草问答》是晚清著名医家唐宗海所撰的本草药理专著,体现了唐宗海中西汇通的学术色彩。本文简要介绍唐宗海的生平与成书背景,分析《本草问答》阐发汇通中医药理论的特点,认为该书在立足阴阳五行水火气血理论,重视药物自然属性的同时,引用物理学、化学、气象学、西医学等西方自然科学以补充论证中医观点。从“衷中”“参西”两个方面讨论唐宗海在《本草问答》中体现的中西汇通学术思想,总结认为《本草问答》是一部以中医议论为主,兼有西学观点,通过借鉴或对比,力图证明中医药理观点正确性的著作,此亦为中西汇通学派学术思想的基本构成,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岭南中西医汇通世家——陈氏三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岭南陈定泰、陈相静、陈珍阁一门三代,凭借西医学在岭南传播、发展最早的地域优势条件,从十九世纪上半叶,率先在中医界开始了中西医学汇通的研究。陈定泰早在1829年《医林改错》出版之前就接触到了王清任的脏腑学说,萌发了研究人体脏腑和经络实质的愿望。他接触当时广州的西医,了解西医人体解剖知识,于1844年著成《医谈传真》一书。其书一方面对中医传统的脏腑学说提出异议;另一方面,第一次从解剖角度对中医经络学说产生疑问。陈定泰子陈相静,继承父业,筹资刻印了《医谈传真》。陈定泰孙陈珍阁,则阐扬家学,亲赴南洋新加坡英国皇家大医院学习三年,掌握了系统的近代西医知识,于1890年著成《医纲总枢》。该书在验证陈定泰学说的同时,分别论述了中、西医内科学,而在治疗上一统于中药。陈氏一门三代相承,不断补充、创新,在早期的中西医汇通中有较高水平,成为中西医汇通派在中国的短短百年历程中独有的汇通学术世家  相似文献   

8.
近代山西"中西医汇通"医事述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山西是中国近代中医研究较为活跃的省分之一,尤其是在中西医汇通的实践方面,有许多特点和值得研究之处,其医事特征有如下5个方面:中西医汇通的政策环境,以改进中医为宗旨的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兼授中西医课程的山西医学传习所,以融会中西医药为刊旨的《医学杂志》,供职山西的中西医汇通著名医家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近代医史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综述评价了近代中医史发展历程。认为近代是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中医沿着自《内经》以来建立的理论体系继续前进并取得一定成就。如提出中西汇通及中医科学化的口号,组织学会,出版刊物,创办学校,进行抗争,这是近代中医史有别于古代中医史的地方,为近百年来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早期中西医汇通流派中 ,中西眼科汇通思潮表现的较为活跃 ,这与西方传教士初到中国 ,即以西医眼科手术为先导创办医院不无关系 ,又西医眼科手术一般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更易引起我国医界的关注。广东名中医陈定泰于 19世纪 30年代将其亲眼目睹的一例西医眼科手术向国人作过介绍 ,其孙陈珍阁亦远涉新加坡学习西医知识 ,后回国做了不少的汇通工作在国内传播。但其对中医眼科“五轮八廓”学说持批评态度 ,治疗却以中药为主。唐容川于 1892年也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 ,对中西眼科解剖作了比较说明。这其间 ,凡热衷中西医汇通的医家…  相似文献   

11.
脏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历史语境分析,明末清初以前,中国人所讲的五脏六腑,应当是解剖学意义的脏器。明末清初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传人中国,中西医学的碰撞累积到20世纪初,触发了影响深远的中西医大论争。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恽铁樵明确提出中医脏腑不是解剖学的脏腑,而是以“四时”气化为特征的理论模型,成为以功能单位阐释中医五脏六腑实质的开端,推动了近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准确把握人们对中医脏腑概念的认识历史及西方学说传人后人们的认识演变历程,将有助于明确中医脏腑现代研究的意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神明的心脑之争思考中医理论的现状和前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回答中医理论的来源与其发展方向这一命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中西医学对神在概念上和认知体系上的差异,导出产生“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历时4年大辩论的缘由与归缩,深刻地论述了“神”的内涵,认为“神”是中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提示当前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应尊重中医名词概念的内涵,寻求透彻的理解,切忌张冠李戴,生搬硬套。只有坚持正确的起点,才能发挥中医理论的演绎功能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经络的内涵与神经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经络”两字的字源学含义也具有神经系功能。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郭若定《汉药新觉》为民国时期中西药学汇通的代表作,其上集曾被民国时期北平杂志《明日医药》连载,并刊有单行本.续集内容由其家属收藏,全书完整本于201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载药208种,以单味中药为主,并收部分复方药及西药.该书中西药学汇通思想,体现在3个方面:中西药物,兼收并蓄;衷中参西,继承创新;中西合参,旨在汇通.  相似文献   

15.
根据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原理,以及DNA-蛋白质与中医心肾关系的认识,通过分析中西医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心肾不交"与"基因-蛋白质失联"有诸多吻合之处。认为两者相互印证、互补长短、相得益彰的深入研究,将会使中医交通心肾方法与方药得到更多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阴阳消长、邪正盛衰是中医学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认识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失衡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免疫治疗被誉为是人类最有希望攻克癌症的手段。中医学的阴阳、正邪学说与现代医学对免疫的认识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近年来提出肿瘤免疫治疗应从"免疫增强疗法"向"免疫正常化疗法"回归的理念,与中医学"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恢复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的核心思想相一致。本文在中西医理论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展开论述,旨在促进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发展过程及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其核心是脏腑辨证,但“证”的客观化诊断依据较少,不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严重制约了中医理论的发展,是造成当前中医理论和临床迟滞不前的主要症结,建议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原则进行证候规范化工作,首先是“继续”,即在梳理古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不必求全但求实,借鉴循证医学,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重新评价中医临床工作,重新评价中药和中成药疗效,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病,证,药结合,先确定西医疾病,然后辨证分型,再选择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孝”在中医学中不仅是一种伦理原则,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孝伦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中医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是医学研究与实践的内在动力,“尊生贵体”的源泉体悟,“医乃仁术”的逻辑根据,实践创新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又有阻碍作用,它是中国医学与哲学未分化的文化因素,阻碍中医解剖学发展的伦理因素,造成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发展不平衡的思想根源,作为“医乃仁术”的根基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论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与西药辨证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单体药物和中药的概念,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及有关文献报道阐述了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指出了西药辨证应用的目的、意义、方法,并对西药辨证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