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革兰氏阴性菌,它是全世界最普遍感染人类的细菌之一,感染后不予治疗将导致长期甚至终生在胃内定植,并能引起许多相关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胃B细胞淋巴瘤等。目前的抗Hp治疗包括抗分泌加抗生素。这些治疗在80%~90%的病人中有效,但由于联合疗法费用高,病人难以接受,从而导致病人不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在胃上皮细胞定居繁殖,Hp感染后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导致胃癌[1]。Hp感染在发达国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感染率较低,但是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感染率相对较高,约为15.7%~45.2%,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2]。然而关于儿童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Hp感染影响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的发现标志着现代医学暨消化疾病的进展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shall和Warren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和培养出Hp。 2 0年来 ,各国学者用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MALT淋巴瘤、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非甾体类抗炎药胃肠损害有密切的关系[1]。因此 ,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Hp感染是消化系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1 Hp感染的流行病学与传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Hp感染率在我国为 40 %~60 % ,儿童也有相当高的感染率。Hp感染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2 ],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其中95%的胃溃疡和60%的十二指肠溃疡因感染Hp所致[1]。因此,根除Hp是治疗Hp阳性PU的关键。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是目前国际上治疗Hp阳性PU的主要方法,但最佳方案一直未有定论。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采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维B6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致病作用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目前已明确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属于I类致癌原。Hp感染不仅可以造成胃十二指肠的疾病,其中高毒力株Hp还有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风险增高[1]。人们对根治Hp越来越重视,但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规范的Hp根治过程,Hp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峻。在耐药与抗耐药的交锋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0例残胃胃镜检查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原因、手术方式、术后时间、胆汁反流、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并与同期240例非残胃进行胃镜检查患者(对照组)的Hp感染率、抗Hp治疗结果比较.结果 观察组残胃Hp感染率为32.1%(77/240),低于对照组的70.0%(168/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胃不同原因手术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胆汁反流者低于无胆汁反流者,Billroth-Ⅰ式术后高于Billroth-Ⅱ式术后,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Hp感染率下降,发生残胃病变者高于无残胃病变者(P<0.05).两组抗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残胃Hp感染率虽然偏低,但Hp与残胃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应对残胃定期行Hp检查,特别是对Billroth-Ⅱ式术后、术后近5年、无胆汁反流的Hp感染率高的患者,对合并Hp感染的残胃患者,应行Hp根除治疗,常用的抗Hp的治疗方案同样适合于治疗残胃的Hp感染.  相似文献   

7.
陈琳  王克霞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90-390,394
[目的]研究牙~斑中检测Hp对于胃部感染Hp有无诊断价值.[方法]取牙菌斑、胃黏膜标本置于快速尿素酶试剂盒检测Hp.[结果]36名患者牙菌斑中检测出Hp,检出率37.5%,其中胃部检测出Hp患者中,男性10高于女性9,牙菌斑感染Hp与胃部感染Hp无关联性(P=0.6).[结论]牙菌斑中的Hp和胃内Hp感染可能不存在潜在相关性,牙菌斑中检测Hp对于胃部感染HP可能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菌,并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感染在中国分布广泛,其感染率为34.52%~80.55%,多数地区人群感染率在50%左右,平均感染率58.07%[1].相关研究表明,江苏省人群的Hp自然感染率>60%[2].为了解结核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江苏省部分地区结核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观察结核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为日后相关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连花  付玉军  李俭  王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554-555,558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p)免疫型分析方法,探讨不同人群Hp免疫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普通人群组,将有上消化道症状的门诊患者325例作为门诊患者组,进行病史调查并抽血作Hp-IgG免疫印迹法检测。比较两组之间Hp-IgG的检出率及Hp毒力相关特异印迹带的检出率及反应强度的差异。[结果]门诊患者组与普通人群组近3个月受检者上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3.5%,用药史为76.3%和26.5%。但两组Hp-IgG的阳性率分别为69.8%和65.0%,CagA、VacA、UreA以及低分子量蛋白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58.5%、55.7%、49.2%、52.6%和52.0%、50.5%、48.0%、46.5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agA、VacA、UreA以及低分子量蛋白的抗体滴度强弱及比例(免疫型)有明显的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并不是上消化道疾病出现症状的最主要原因,而与Hp感染的免疫型有明显的关系。Hp的致病作用与Hp长期感染及毒素的慢性作用有关。Hp感染的免疫型可作为评价Hp致病性及指导临床根除Hp的重要作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康汤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及其与酪氨酸激酶1/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JAK1/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中医科和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医院脾胃病科130例Hp感染合并CAG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胃康汤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均给予三联抗Hp感染治疗,胃康汤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胃康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效果并检测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胃黏膜慢性炎症分级、肠上皮化生分级以及JAK1和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胃康汤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62%和66.15%(P0.05),两组Hp转阴率分别为87.69%和73.85%(P0.05);胃康汤组治疗4周时胃黏膜慢性炎症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两组胃黏膜JAK1和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且胃康汤组JAK1和STAT3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效果提升,Hp感染合并CAG患者胃黏膜JAK1和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且Hp转阴者胃黏膜JAK1和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Hp未转阴者(P0.05)。结论胃康汤治疗Hp感染合并CAG具有良好效果,同时有利于减轻患者胃黏膜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JAK1/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薛建华    田建广  陶琦  杨丽娟 《现代预防医学》2022,(20):3829-383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细菌感染之一,有近一半以上约44亿人口感染,影响着不同年龄层的群体。而老年人群往往因为根除治疗效果不理想,从而导致长期定植,与年龄相关的生理改变又大大增加了病理改变的风险。在引起胃内病理改变的同时,也易引起一系列胃外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呼吸和肾脏功能障碍等。本文将重点介绍Hp感染作为危险因素与一些最常见的老年相关疾病的关系,并了解其中的潜在发病机制(全身性炎症反应、改变胃内微生物群等),以更好地帮助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含抗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牛奶对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小鼠动物模型Hp的清除作用,为含抗Hp特异性抗体牛奶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对感染Hp的小鼠模型每日经口喂饲含有抗Hp特异性抗体的牛奶0.5 ml进行治疗,治疗周期20 d,以生理盐水和普通牛奶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后取鼠胃进行尿素酶实验,组织学检查和胃组织的Hp定植细菌密度检测;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完成。结果治疗后,含抗Hp抗体牛奶组尿素酶实验6例阳性,9例阴性;Hp细菌培养9例Hp完全根除,6例部分根除,胃组织Hp的定植密度为103-5CFU/g胃组织;与生理盐水组和普通牛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抗Hp特异性抗体的牛奶能够对部分感染Hp的小鼠模型完全根除Hp感染,对不根除Hp感染者,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Hp)在普通人中的感染率为35%~87%,在胃炎和胃溃疡患者中的感染率超过90%。由于Hp感染有导致胃癌等严重疾病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因此不少人在得知自己Hp感染时,都强烈要求医生给予根除Hp的治疗。实际上,并不是所有Hp感染者都需要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胃癌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恶性程度高 ,治疗较困难 ,术后复发率高 ,据Bohner等[1] 统计早期胃癌术后 5 % ,进展期胃癌术后 5 0 %复发而引起死亡。陈峻青统计根治术后有 30 %~ 80 %病人残胃局部复发或远处复发[2 ] 。因而胃癌的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积极探索和防治胃癌术后复发的意义非常重要 ,下面就复发性胃癌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1 复发性胃癌概念复发性胃癌的定义是胃癌经外科手术、胃镜切除或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残胃复发的癌统称胃癌复发或复发性胃癌 ,复发性胃癌与首次发生的胃癌有关。通常将胃癌行胃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肝硬化病人Hp感染及其在外科围手术期处理中的意义。方法 对 32例肝硬化病人进行Hp检查以及血氨浓度的测定。结果 ⑴肝硬化病人的Hp感染率为 6 2 1% ;⑵Hp阳性者与阴性者的空腹血氨浓度分别是 (186 3 6± 142 4 ) μg/L和 (16 98 4± 156 7) μg/L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Hp阳性者抗Hp治疗后的血氨浓度 (136 7 6± 152 9) μg/L ,较治疗前 (186 3 6± 142 4 ) μg/L明显降低 (P <0 0 1)。 结论 Hp感染在肝硬化高血氨症发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肝硬化病人围手术期处理时应常规进行Hp检查 ;抗Hp治疗应作为预防肝性脑病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凤琴 《工企医刊》2007,20(6):45-45
自2004年5月~2007年5月间,作者对6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进行胃镜检查,同时检测胃内Hp(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确诊有Hp感染者以抗Hp治疗并复查,并与63例非残胃病变者作对照,以探讨术后残胃的Hp感染情况及抗Hp治疗对残胃Hp感染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残胃组:本组63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3例,年龄28岁~85岁,平均50.8岁,毕式残胃24例,毕式残胃39例,病程6个月~35年,平均11.5年。主要症状为腹胀、腹痛、呕吐、黑便等46例,无症状复查者17例。手术原因为消化性溃疡42例,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6例,胃或贲门癌15例。…  相似文献   

17.
200株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Warren Marshall首先从胃炎患者的胃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l,Hp),目前已确认,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关系密切,且与胃癌的发生亦有联系。1994年世界卫生国际癌症机构(LARC)正式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根除Hp可以减少早期胃癌术后的复发率。H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最受关注和研究最热门的课题.随着抗生素在Hp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耐药株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以至Hp根除的难度越来越大,Hp的耐药性是导致Hp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2005年、2007年舟山群岛地区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甲硝唑、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多部位医院感染病例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住院病人中多部位医院感染病人的基本情况,探讨多部位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调查2003年1月~2004年6月住院病人中≥2个部位院感染的病人138例,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2003年1月~2004年6月住院病人46048例,发生院感染2623例。其中138例病人发生多部位医院感染,平均年龄57岁,人均感染部位2.17个;科室分布以ICU最多,为30例(21.74%)。基础疾病以损伤居首位,为30例(21.74%);以泌尿道感染最多86例(62.32%),下呼吸道联合泌尿道感染在各种联合感染中最多见,占44例。[结论]多部位医院感染病人基础疾病较为严重,自身抵抗力较弱。预防和控制病人多部位医院感染要在重视其基础疾病治疗的同时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感染家族成员中菌株的基因多态性,有助于明确Hp传播方式和宿主适应性. [方法]从家族中母亲胃窦、胃体和孩子们胃窦部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Hp,从每例菌株中分离出3个单克隆菌株.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法(RAPD)检测Hp菌株的基因多态性. [结果]分离自孩子们的单克隆菌株的RAPD指纹图相同或十分相似,与母亲的菌株有同源性,而母亲自身感染的菌株具有多态性,提示混合感染. [结论]感染家族成员中Hp菌株的基因型相对均一.为进一步探明Hp的传播方式及其宿主适应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体外培养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作用.[方法]6种浓度Hp标准株NCTC11637分别感染SGC-7901细胞,观察细胞形态,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细胞增殖指数(PI)和凋亡率.[结果](1)Hp感染细胞形态均出现早期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改变; (2)Hp≥9.6×105 cfu/ml时,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 (3)细胞PCNA表达率和PI在Hp≤1.9×105 cfu/ml时明显增高(P<0.05);而Hp≥4.8×106 cfu/ml时显著降低(P<0.05).[结论]Hp感染可直接诱发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增殖与凋亡的菌量依赖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