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83例,探讨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血管浸润、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直肠肿瘤的分化程度、大体类型和浸润深度是影响直肠癌淋巴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直肠癌的一些临床病理特征可不同程度的反映患者的巴结转移情况,癌组织的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情况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掌握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判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EGC的预后相关,与该因素其他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不是EGC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EGC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EGC预后相关,应注意提高EGC检出率,以降低胃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张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144-145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入早期胃癌患者共136例,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及无转移组,对比两组患者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肿大。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肿大与无淋巴结转移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肿大均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肿大均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22例切除胃癌原发灶患者的病理资料,对肿瘤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来源、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分化程度不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部位、大体分型、细胞来源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了解直肠癌的临床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及术前CEA和CA199水平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及术前CEA水平是影响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病理分期是决定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而手术方式和术前CEA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38例有随访结果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作LCA ,CD2 0 ,CD4 3 等免疫组化染色 ,对照随访结果 ,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累及淋巴结的数目、坏死等 7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结论 其预后与肿瘤大小 ,浸润深度 ,组织学类型 ,累及淋巴结的数目 ,肿瘤坏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协作组3122例结直肠癌手术根治病例,都有随访资料。全部病例5年生存率为50.2%。肿瘤浸润肠壁不同深度时,各组5年生存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当肿瘤侵犯肠壁不同深度时:各年龄组、解剖部位、侵犯肠管周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之间比较、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2~0.001)。淋巴结转移的有无,转移淋巴结个数,转移淋巴结分群之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0.001)。本文还比较了国内外结直肠癌各种临床病理分期改良法,结合本组材料5年生存率差异的显著性,建议将肿瘤浸润粘膜内外统一为 A_1期,浅肌层和深肌层分别为 A_2 和 A_3 期,浆膜内外分别为 B_1 和 B_2 期。有关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各种因素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导。从各种因素分析看,肿瘤部位,肿瘤体积,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肠壁浸润,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反应,肿瘤免疫细胞反应等因素对预后均有影响。其中以肠壁浸润深度和免疫细胞反应两项指标有最显著的意义。现就本协作组3122例预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反映肿瘤浸润范围的临床病理分期进行探讨,并提出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8.
胃癌术后预后因素的Cox比例风险回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峰  高阳  张力  张杰 《青岛医药卫生》2010,42(4):253-255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完整的315例胃癌术后病例,以死亡为结果量,以性别、年龄等13个因素为解释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筛选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胃癌术后5年累计生存率为45.70%,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组织学分型、肿瘤分化程度、UICC-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站数、肿瘤远处转移、浸润深度、联合脏器切除、血管癌栓形成与患者5年生存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保留在方程中的协变量是: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分化程度(RR=0.588)、UICC-TNM分期(RR=1.423)、淋巴结转移站数(RR=1.536)、肿瘤远处转移(RR=4.544)、联合脏器切除(RR=3.147)。结论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分化程度、UICC-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站数、肿瘤远处转移、联合脏器切除是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的强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与临床病理因素间关系。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直肠癌患者359例。回顾性分析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选择性别、年龄、血清CEA水平、血清CA19-9水平、病程、大体类型、组织类型、肠壁侵袭深度、病理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等10个可能影响肝转移的因素,单因素用χ2检验及t检验,多因素用Logistic回归(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37)、血清CEA水平(P=0.000)、肠壁侵袭深度(P=0.022)、病理淋巴结转移(P=0.000)与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血清CEA水平及病理淋巴结转移与肝转移相关,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回归分析,性别、血清CA19-9水平、大体类型、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均与肝转移无关。结论血清CEA水平及病理淋巴结转移是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的2个显著性危险因素。性别、血清CA19-9水平、病程、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及肿瘤大小与肝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做一回顾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焦作市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普外科259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性别和年龄对胃癌的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大体分型(Borrmann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与胃癌的预后相关(P<0.01).胃癌的组织学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是影响胃癌预后独立的危险因子.结论 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较多,以肿瘤的TNM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最密切,其中淋巴结转移度对预后的影响比肿瘤浸润深度更大.  相似文献   

11.
郭春光  刘骞  高纪东  裴伟  王翔 《中国医药》2012,7(6):728-729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35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病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全组女性,年龄21~91岁,平均(50±12)岁.前哨淋巴结转移率19.7%(125/635).平均每例获取(3.8±2.3)枚前哨淋巴结.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腋窝触及淋巴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75.1%,477/635),并且前哨淋巴结阳性率最高(23.9%,114/477).多因素分析中,腋窝触及淋巴结[OR=7.90,95%可信区间(CI)2.59 ~24.05]、病理类型(OR =7.23,95% CI 2.39 ~21.85)、肿瘤大小(OR =2.42,95%CI 1.14 ~5.14)和脉管瘤栓(OR=10.00,95% CI4.27~23.44)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腋窝触及淋巴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是预测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数目和TNM病理分期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537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数、病理类型、TNM分期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肠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间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印戒细胞癌的转移度最高达到73.91%;肿瘤直径〉8cm的5年存活率仅为47.24%;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48.24%和35.13%。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质胸苷激酶-1(TK-1)在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血清TK-1水平。结果直肠癌组、正常对照组血清TK-1水平分别为(2.96±0.99)pmol·L-1、(0.92±0.31)pmol·L-1,直肠癌组血清TK-1水平显示高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5.294,P0.05)。肿瘤低分化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肿瘤高中分组(t=8.412,P0.05),肿瘤≥6 cm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肿瘤6 cm组(t=9.865,P0.05),TNM分期Ⅲ~Ⅳ期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组(t=11.356,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t=9.842,P0.05)。结论 TK-1在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血清TK-1的表达对直肠癌的诊断、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常莹  杨敬春  冷振鹏  王萍 《中国医药》2014,(12):1797-180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236例女性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肿块大小、纵横比、边缘特征(毛刺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类型、最高流速、阻力系数及腋窝淋巴结状况,应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236例女性乳腺癌手术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115例、未转移12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原发灶最大径>3cm[比值比(OR)=10.767,P=0.000]、乳晕区及多发病灶(OR=4.092,P=0.004)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超声变量中原发灶毛刺征(OR=2.122,P=0.006)、Ⅲ级血流(OR=4.030,P=0.007)、穿入血流类型(OR=3.051,D=0.008)和腋窝淋巴结数目(OR=2.687,P=0.001)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数目、位置高度相关.超声检查乳腺癌原发灶位置、毛刺征、血流分级、血流类型及腋窝淋巴结数目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PP1R3mRNA基因突变与直肠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53例直肠癌癌肿组织、第一枚淋巴结和复发/转移灶中PPP1R3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有62%(33/53)的直肠癌组织中出现PPP1R3mRNA基因的异常,而正常对照结肠壁组织无PPP1R3mRNA基因的异常。依据术后病理所确定的淋巴结有无转移状态,有淋巴结转移者PPP1R3mRNA基因突变率为66%(23/35),比无淋巴结转移者异常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PP1R3mRNA基因异常率与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癌肿的形态及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癌肿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转移组织中PPP1R3mRNA基因异常率更高。结论直肠癌PPP1R3mRNA基因异常与癌细胞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有无等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相关,术前可用于判断直肠癌的局部浸润状况和淋巴结转移的有无、术后用于预测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可能起到一定的判断作用,特别是对Ⅱ期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检测65例卵巢癌、28例良性卵巢肿瘤、28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ILK表达情况,观察ILK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中ILK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及正常卵巢组织中ILK阳性表达率(P〈0.05);卵巢癌患者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与ILK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卵巢癌患者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是ILK强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K表达与卵巢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等病理特征显著相关,有望成为卵巢癌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分子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以5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技术检测hTERT mRNA在胃原发癌、癌旁正常胃黏膜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其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hTERT mRNA在胃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明显增高,而在癌旁正常胃黏膜中表达极低或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 mRNA表达在浸润癌,癌浸透浆膜面,浆膜侵犯面积>20 cm2、淋巴结分期(7th TNM分期)晚者(N3)中明显增高(P<0.01).hTERT mRNA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17.41%,低表达组为6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0,P=0.0002).结论 胃癌原发灶中hTERT mRNA表达与其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是反映其侵袭、转移和预后较好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8.
贾静  孟令华 《河北医药》2012,34(9):1295-1297
目的探讨乳腺癌特异基因(BCSG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乳腺癌组织中BCSG1、Ki67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62例乳腺癌中,BCSG1的阳性表达率为69.35%,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61.29%,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BCSG1与Ki67的共同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且二者共同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BCSG1、Ki67的阳性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评价指标,二者的同时高表达对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uPA,uPAR,PAI-1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直肠癌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uPA,uPAR,PAI-1及VEGF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对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癌和癌周比较uPA,uPAR,PAI-1及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1),阳性产物主要分布在癌细胞胞质。侵及浆膜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及浆膜组(P=0.000,0.014,0.016,0.000)。uPA,uPAR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2,0.008)。PAI-1蛋白在低分化组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中分化和高分化组(P〈0.05)。uPA,uPAR及VEGF蛋白阳性率在直肠癌组织不同分化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在直肠癌组织中uPA,uPAR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53,P〈0.001)。在uPA,uPAR蛋白同时阳性的41例病例中,有28例发生淋巴结转移,与阴性组(4/15)相比,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直肠癌组织中uPA蛋白表达与VEGF表达显著正相关(r=0.300,P〈0.05)。PAI-1蛋白表达与VEGF表达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r=0.413,P〈0.01)。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并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仅浸润深度、uPA表达和病理类型对淋巴结转移有影响。结论uPA,uPAR,PAI-1及VEGF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增强,uPA,uPAR与直肠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