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古人云"心之官则思".这里的"心"其实指的是"心神",即现代医学的脑.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脉,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心的统领之下,各脏腑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但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突然或剧烈或长期的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引起心神的过度活动,导致心神损伤,这就叫"心劳".心劳神伤,即由此而来. 《延命金丹》曰:"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则心君泰然."孟子亦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如果能做到"不贪得、不患失、不动情、不小气",则可防"心劳".心不劳,则五脏安和,自然可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2.
打针好还是吃药好应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 打针和吃药是用药的两种主要方法。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认为“打针比吃药来得快”,有点病就找医生打针;也有的人认为“吃药比打针安全方便”,不愿打针。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选择打针还是吃药,这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人的  相似文献   

3.
王老师是个67岁的退休教师,本该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原来,由于王老师因为执教工作长期站立的原因,导致两侧的膝关节退变严重,站立、行走都痛得厉害,到医院检查说是骨性关节炎,又是打针,又是吃药,但没有大的改善。对于王老师这样的患者,建议在疼痛的关节中加个"垫子",以后关节活动就不会痛了。  相似文献   

4.
据参与调查的专家分析,此次接种虽有很多孩子出现异常反应,但是除个别人外,各种实验室检查都是正常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症状都是主观的,是较典型的"群体性癔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害怕打针,以及等待打针时的焦虑、紧张情绪,使他们产生心理暗示,并形成不舒服的感觉.此时,一旦有同学在现场称"我难受",其他学生就会纷纷响应,这就像传染病一样会迅速蔓延,并且迅速扩大.此后,舆论的关注、社会的重视、住院的免费等等,更加"强化"了他们的这种暗示心理.  相似文献   

5.
南方 《药物与人》2001,14(9):20-20
有病后吃药打针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对于药物的治疗方式,很多人相信打针比吃药好呢。许多病人不仅相信打针的效果比吃药来得好,而且静脉输液效果比肌肉注射效果好。身体感觉到不舒服就到医院打吊瓶。一些由于工作压力大,感到身体疲乏的人也到医院吊上一瓶葡萄糖,才会觉得充满活力。一些发烧或疼痛的患者到医院,大夫如果不给开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气温的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门锻炼。很多糖友们非常积极,牢记医生"管住嘴,迈开腿"的提醒,希望用运动代替吃药和打针。然而,不恰当的运动却会带来健康损害。这不,今年46岁的张先生就"走"出了问题。张先生于4年前被诊断为糖尿病。因为病情轻、发现得早,当时医生建议他通过饮食、运动来控制血糖。想到可以不吃药,张先生非常积极,真正做到了"管住嘴,迈开腿",糖化血红  相似文献   

7.
打针疼,吃药苦,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又免不了要生病,打针吃药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孩子不肯打针吃药,该怎么办呢?不要经常用打针去吓唬孩子,这样会加重孩子对打针的恐惧,以致在必须打针的时候,难以说服孩子。有的大人在打针时骗孩子说:“打针不疼”,这也是不对的。因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每个人都有过的感觉,是许多疾病的症状。至今还有众多患者正忍受着疼痛的折磨。除了常规的吃药打针治疗,最近,国外一些研究发现不少方法可以缓解疼痛,想知道不用吃药不打针如何缓解"疼痛"吗?快来看看!喝水缓解关节疼痛美国最新调查发现,脱水会导致背部和关节疼痛。而每天喝8~10杯水可使背痛和关节疼痛减轻80%。其原因是,身体脱水会导致血液增稠,关节液体稠厚,不利于润滑关节。严重脱水还会引起关节  相似文献   

9.
独生子小宝自幼体弱,每年总免不了几次感冒、发热。爸爸妈妈视其为掌上明珠,每遇患病,求治心切,恨不得马上就好。可偏偏小宝不喜欢吃药,只好靠“打针”。“大夫,给孩子打针吧,不打针好不了”几乎成了小宝妈每次看病时的口头禅。转眼小宝上学了,学习成绩不错,可近半年来走路愈显特别。走路快时呈跳跃状,站立时两条腿外翻,而且不能完全并  相似文献   

10.
正"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曾经是医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中,顺序已经倒过来了。如今大医院输液人满为患,输液室是最忙碌的地方。不过这一现象将成为历史。日前,江苏省卫计委发布《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的通知》,宣布从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  相似文献   

11.
童童长得很漂亮、瘦弱而文静,是个“林黛玉”式的美人。自从她半岁开始,特别是冬春季节,经常发热、咳嗽、流涕、咽喉肿痛等,吃药打针,打针吃药,反反复复,将一家人“折腾”得够呛。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节后综合征",一般是在一段较长时间的假期(5~7天)后一周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另外还可能有失落、焦虑、忧郁、暴躁的情绪,易感疲乏,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下等表现。有专家把这些现象称之为"节后综合征",也有人叫"节庆后综合症候群",对于"节后综合征",医生们常用巴甫洛夫"动力定型"学说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骨关节患者长期打针、吃药都不能帮患者彻底摆脱骨关节疾病。对于我们的“营养疗法”,很多骨关节病患者会提出质疑:“这老骨病长期打针吃药都不管用,吃营养就能成了?”抱着试试的态度。很多患者选用了“营养疗法”。反映效果却很好。  相似文献   

14.
一鸣 《药物与人》2011,(4):22-23
近期由于天气变化大,不少人都患上了伤风感冒,一些人声称不用打针吃药可以制服感冒,他们采用了一些民间治疗感冒的"偏方",那么这些方法是否科学呢?医学专家提醒说,倘若不是单纯的感冒,还诱发了咽喉炎、气管炎、肺炎等症状,特别是孩子和老人感冒,还是去看医生为好。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无论大病小病,有个头疼脑热,本来吃药即可治疗的,却非要打针不可。他们认为,口服药不如注射药见效快、作用强,打针比吃药管用;也有一些患者的想法与之恰好相反,患病后,总希望多吃药,不打针,免遭“皮肉之苦”。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不完全正确。那么,患病后,应怎样选择用药途径呢?  相似文献   

16.
<正>吃药打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病情来决定。如果患者昏迷不醒,或者呕吐频繁,或者刚做过胃肠手术,则需要注射用药。一般情况下,凡是吃药能够解决问题的,就不要打针。如果误认为吃药不如打针好,往往会带来本可避免的不良后果。作为特殊人群的年老体弱者,更应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7.
《家庭医学》2006,(12):62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变化的情志."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忧、悲、恐为代表,中医又称为"五志".  相似文献   

18.
芊芊是一个惧怕吃药打针的孩子.每次打预防针或去医院看病都是哭着进去再哭着出来.办法想了很多,给她讲吃药打针的故事,和她一起唱不怕打针的歌曲,但每次临到吃药打针又是照例拒绝加反抗.  相似文献   

19.
怨天尤人 小王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被诊断为糖尿病.自己的事业新生活才刚刚开始,就遇见了这种"倒霉事",一想到以后要吃一辈子"病号饭",还得天天吃药甚至打针,小王觉得自己的未来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噩梦.年纪轻轻得了这如影随形怎么也甩不开的病,小王认为都是父母基因不好,苍天对他不公.从此,他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情绪低落,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终日为"糖"所困,憔悴不堪.  相似文献   

20.
505专栏     
505专栏人到中年王秀萍我叫王秀萍,今年40岁,从小患有多种疾病:胃功能紊乱、慢性胃炎,后又患有腰椎骨质增生、关节炎,十几年来,凡遇气温下降、天阴下雨或刮风,腰腿疼就特别明显,吃药、打针、吃药收效甚微。大小医院我都看过,各种药我都用了,吃药花钱无计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