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16、 cyclin D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16和cyclinD1是调控G1→S检查点(checkpoint)的两个重要基因。研究表明,p16基因失表达与cyclinD1过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中p16、cyclinD1的表达,旨在探讨它们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1.材料与方法:67例结直肠癌、40例癌旁组织和40例正常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未见癌组织浸润)取自我院附属医院外科1998年7月至1999年9月间手术切除的标本。其中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27~81岁。67例结直肠癌中,左半结肠癌1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在20例结直肠腺瘤和60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MMP-3在20例结直肠腺瘤及60例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1.7%(P=0.031)。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MMP-3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NM23-H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labelledstreptavidinbiotinmethod)法检测结直肠正常粘膜、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癌NM2 3 H1的表达 ,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的转移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材料 :取自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 1990~ 1996年手术切除存档石蜡标本 ,所有标本经 10 %甲醛溶液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 ,常规病理学诊断。2 .试剂 :兔血清工作浓度 1∶5 0 ,抗NM2 3 H1鼠抗兔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 1∶5 0 ,第 2抗体工作浓度 1∶40 0 ,抗生蛋白链菌素 (SA)工作浓度 1∶40 0 ,以上试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MSG-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TMSG-1蛋白的表达,同时选取76例结直肠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 TMSG-1蛋白在结直肠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主要表达在细胞质,少量胞核可见着染。76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TMST-1蛋白均表达阳性,其中11例呈弱阳性,65例强阳性表达。在98例结直肠癌中,32例TMST-1蛋白表达阴性,23例弱阳性表达,43例呈强阳性。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患者中TMSG-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TMSG-1蛋白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及肿瘤转移有密切相关,这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且有可能成为判断结直肠癌细胞浸润及转移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syndecan-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syndecan-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与肿瘤生长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syndecan-1在结直肠癌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初步分析它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3l例肿瘤组织切片中,syndecan-1表达阳性者仅1例(3.2%),正常组织中syndecan-1表达阳性者29例(93.5%),syndecan-1表达阳性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yndecan-1主要表达在正常肠黏膜上皮,肿瘤间质中的表达呈弱阳性。结论syndecan-1主要表达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肿瘤细胞中极少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RhoA和RhoC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TaqMan探针法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hoA和RhoC mRNA在正常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探讨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3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RhoA和RhoC mRNA平均相对表达水平为正常黏膜组织的4.516和3.8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oA、RhoC mRNA的表达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肝转移有关(P<0.05).FdaoA mRNA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Rhoc mRNA的表达与肠壁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 RhoA和RhoC mRNA的表达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明显增高,RhoA和Rhoc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MUC2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和60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1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及60例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6.7%(P=0.013);100%、58.3%(P=0.000)。2MUC1黏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6),在低分化结直肠癌中表达强,并与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1)、Dukes分期(P=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3MUC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P=0.143),而与浸润深度(P=0.016)、淋巴结转移(P=0.002)、Dukes分期(P=0.005)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4MUC1、MUC2联合检测表明:MUC1与MUC2呈负相关,MUC2+MUC1-预后最好、MUC1+MUC2-预后最差。结论 MUC1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结直肠癌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CTGF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GF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3%(38/62)和19.4%(12/62),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P<0.05).CT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即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CTGF表达阳性率越低(P=0.030),随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加深而CTGF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0.032),有淋巴结转移者CTGF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7),而与性别无关(P>0.05).结论 CTGF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和CD44拼接变异体6(CD44v6)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结直肠癌标本、60例结直肠腺瘤标本中OPN和CD44v6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腺瘤、正常组织OP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9%、66.7%、2.8%,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56.7%、2.8%,各组OPN和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状态、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CD44v6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OPN与CD44v6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517,P<0.05).结论 OPN、CD44v6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瘤-癌的转化及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力等密切相关,通过检测两者水平可对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结肠癌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者74例为实验组,其中37例施行传统开腹手术(open resection,OR),37例施行腹腔镜下手术(laparoscop-ic resection,LR),于手术前后采血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PAI-1浓度,良性病患者37例为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内患者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AB、CD两期,并对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两实验亚组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和PAI-1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结直肠癌患者的Dukes分期检测中,DukesCD期患者的D-二聚体和PAI-1水平明显高于AB期(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其重要病机特征,D-二聚体和PAI-1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的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19、CK20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K19、CK20mRNA,并将其与临床、病理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5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检测阳性率31.11%(14/45);CK20mRNA阳性率15.56%(7/45);联合检测CK19、CK20mRNA阳性率37.78%(17/45),较单项检测有明显提高。统计结果显示联合检测CK19、CK20mRNA与临床分期(χ2=4.54,P<0.05)、病理类型(χ2=5.66,P<0.05)、外周血CEA值(χ2=9.94,P<0.01)相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K19、CK20mRNA是检测大肠癌微转移的标志物,对有外周血CK19、CK20RNA升高的患者应给予有效的免疫治疗、化疗和手术,并加以密切随访,以阻止微转移向转移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抑癌基因PTEN与人大肠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在大肠癌转移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应用Noth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 47例大肠癌组织中PTENmRNA和蛋白的表达 ,分析其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 (2 )利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转移潜能的大肠癌细胞系内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 ,说明PTEN蛋白的表达对大肠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影响。 (3 )用阳离子脂质体作载体 ,将PTEN基因转染大肠癌细胞株LOVO后 ,采用计数细胞悬液加到粘附底物后 2 0和 12 0min的细胞贴壁数用以测定细胞粘附能力 ,采用Costar的浸润小室检测PTEN基因转染前后细胞的浸润能力。结果  (1)在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 ,PTEN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无转移者 ;(2 )转移潜能高的LOVO细胞PTEN的表达量通过显著低于转移潜能较低的HT 2 9、LS 174T ;(3 )LOVO、转染 pcDNA3 .0 PTEN的细胞 (LOVO/pcDNA3 .0 PTEN )在特异性粘附底物(Laminin)上 2 0min时贴壁率分别为 (18.6± 1.4) %和 (13 .9± 0 .5 ) % (P <0 .0 5 ) ,12 0min时贴壁率分别为 (71.2± 2 .5 ) %和 (5 6.0± 1.6) % (P <0 .0 5 ) ;(4 )采用Costar的浸润小室对LOVO、LOVO/pcDNA3 .0 PTEN细胞的浸润能力分析结果显示 :细胞悬液静置培养 6h后 ,对照细胞LOVO浸润穿透多聚碳膜的细胞数为 (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磁性纳米微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基因转染大肠癌Lovo细胞后对Myc基因的转录及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自行制备的葡聚糖磁性纳米微粒(DCIONP)为载体,载附含有Myc基因潜在特异性干扰序列的质粒DNA(pGenesil-1-X1、pGenesil-1-X2)、含对照引物的pGen—esil-1-HK,以及裸质粒pGenesil-1。并以单纯DCIONP、不加药组作为对照组,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转染体外培养的Lovo细胞。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转染24h后大肠癌细胞内Myc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磁性转染pGenesil-1-X2的Lovo细胞,其Myc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明显降低,相关蛋白的表达亦显著降低。结论磁控靶向RNA干扰技术能够发挥干扰效应,抑制Myc基因mRNA的转录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胎盘特异性基因PLA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PLAC1在62例结直肠癌、13例肝转移癌、28例癌旁10cm正常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结果 PLAC1表达在癌旁10cm正常黏膜、结直肠癌组织、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28)、56.5%(35/62)和61.5%(8/13),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10cm正常黏膜,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组织和肝转移组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AC1在女性表达高于男性;PLAC1表达增高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因素相关。结论 PLAC1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miR-142-3p、RAC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miR-142-3p及RAC1二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5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黏膜组织中miR-142-3p和RAC1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C1蛋白的表达.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142-3p的表达低于对应的癌旁组织[-(0.714±2.876)比-(2.116±3.179),Z=-2.882,P=0.004];RAC1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8.973±1.940)比(10.093±2.069),Z=-4.204,P=0.000].miR-142-3p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有无远处转移等无关(均P >0.05);RAC1 mRN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均P <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无关(均P>0.05);RAC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miR-142-3p的表达与RAC1 mRNA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而与RAC1蛋白的表达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RAC1mRNA及RAC1蛋白高表达和miR-142-3p的低表达可能与其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磷脂爬行酶1(PLSCR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Western-blot和实时定量PCR方法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检测PLSCR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复苏冻存的PLSCR1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较高的和相对较低的结直肠癌组织行原代细胞培养,使用细胞侵袭实验方法检测PLSCR1表达差异的结直肠癌原代细胞的侵袭行为。结果 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PLSCR1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R=0.536±0.056)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R=0.262±0.096)(P<0.01)。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PLSCR1mRNA的相对含量在结直肠癌原发灶(RQ=4.45±0.30)中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RQ=1.39±0.58)(P<0.01)。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发现,PLSCR1表达较高的结直肠癌原代细胞穿膜细胞数,显著高于PLSCR1表达相对较低的结直肠癌原代细胞(P<0.01)。结论 PLSCR1的异常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侵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抑癌基因DPC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DPC4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的关系。方法 大肠癌切除手术标本 48例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检测DPC4mRNA相对表达量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mblot分析检测DPC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半定量RT PCR显示癌旁正常组织中都有DPC4mRNA表达 ,部分癌组织中表达缺失 ;癌组织为 0 .15±0 .0 6,癌旁组织为 0 .5 3± 0 .15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其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 :癌旁组织大多数表达在 ~ ,癌组织大多表达成 -~ ,癌组织表达程度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DPC4蛋白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分化、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Westernblot分析结果为 :48例大肠癌组织中有 10例表达呈阴性。结论 DPC4的表达与大肠癌密切相关 ,将来有可能作为大肠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MTSS1蛋白在6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以及60例同一患者癌旁10cm正常黏膜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应用SPSS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MTSS1在癌旁正常黏膜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四格表,MTSS1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数据采用RxC表的x2检验,校正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TSS1在癌旁10cm正常黏膜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60/60)和28.3%(17/6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10em正常黏膜,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67.013,P〈O.01);MTSS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癌组织大体分型和远处转移等因素均无明显关系钟=0.134、0.019、0.002、0.334、1.433、P〉0.05);MTSS1表达下调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等因素相关(x2=9.520、13.849、7.171、8.026、P〈0.05)。结论MTSS1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E-钙黏附素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E-钙黏附素(E-c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巢式PCR技术(nMSP法)研究10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100例癌旁组织E-e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有33例呈E-cad基因甲基化阳性(阳性率33.0%),相应的癌旁组织无甲基化。Dukes分期中C、D期组织E-cad基因甲基化阳性率(72.7%)明显高于A、B期(27.3%)(P〈0.05);伴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甲基化阳性率(81.8%)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18.2%)(P〈0.01);在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大体类型、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等其他病理特征,E-cad基因甲基化阳性组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E-cad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Dukes分期明显相关,E-cad基因甲基化可能是结直肠癌侵袭性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GRIM-19 mRNA与蛋白的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正常组织中的GRIM-19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及测序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的GRIM-19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GRIM-19蛋白表达在癌组织中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且GRIM-19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GRIM-19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和分子标志物,其表达降低及失活可能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