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笔者在教学标本制作中,发现1例中年男性尸体(身长165.0cm)标本的奇静脉系变异,此类变异极为罕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此例标本左侧第1、2、3肋间静脉,共同汇入副半奇静脉,其主干长7.50 cm,管径4.50 mm,沿脊柱左侧上行,于第2胸椎体水平处向右呈65.50°直接汇入左头臂静脉干.左侧第4、5肋间静脉,管径分别为1.50、1.65 mm,汇成一支,于第5胸椎体水平处向右呈88.50°夹角汇入奇静脉.左侧第6、7肋间静脉,外径分别为1.30、1.25 mm,于第6胸椎体水平处向右呈分别以86.50°、90.00°汇入奇静脉.  相似文献   

2.
奇静脉逆行灌注在主动脉手术中对脊髓保护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主动脉手术中脊髓保护提供形态基础和术式设计。方法 :解剖观察了 3 1例成人标本的奇静脉系、椎静脉丛 ,以及脊髓静脉回流途径。结果 :观测奇静脉系及相关静脉 ,其直径为 ( x±s) :奇静脉为 (9.2± 1.9)mm ,半奇静脉为 (5 .5± 1.2 )mm ,副半奇静脉为 (3 .8± 0 .9)mm ,左最上肋间静脉为 (2 .0±0 .4)mm ,右最上肋间静脉为 (1.9± 0 .4)mm ,左腰升静脉为 (2 .3± 0 .5 )mm ,右腰升静脉为 (2 .2± 0 .6)mm。根据奇静脉属支的配布和肋间静脉汇入形式 ,将奇静脉系分为 4种类型。奇静脉及其属支中存在静脉瓣 ,有个体差异。脊髓静脉密集 ,与椎内静脉丛有丰富的网络连接 ,并通过神经根静脉与椎外静脉丛、奇静脉系相交通。结论 :在主动脉手术中应用奇静脉逆行灌注脊髓保护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3.
关于奇静脉属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3岁童尸100具(男性58具,女性42具),观察并统计了奇静脉系属支的汇流状况,所用材料均由作者亲自剖检,绘图整理。结果如下。一、最上肋间静脉最上肋间静脉系指第1肋间静脉而言,有时第1肋间静脉与第二肋间静脉合流而成一条静脉干时,亦称为最上肋间静脉。如第1肋间静脉汇入上肋间静脉或副半奇静脉,则谓之最上肋间静脉的缺如。右最上肋间静脉多由右侧的第1肋间静脉形成,本观察见70例,占观察总数的70.0%。右最上肋间静由第1肋间静脉及第2肋间静脉合流而成者有11例,占11.0%。右最上肋间静脉缺如者,见19例,占19.0%。左最上肋间静脉与右最上肋间静脉略有不同。左最上肋间静脉由左侧第1肋间静脉形成者有56例,占56.0%。左最上肋间静脉由左侧第1肋间静脉和第2肋间静脉合流而成者有28例,占28.0%。左最上肋间静脉缺如者有16例,占16.0%。二、上肋间静脉上肋间静脉一  相似文献   

4.
1 材料为1成年男尸.2 奇静脉 单支型.由左、右腰升静脉在第12胸椎前汇合而成.沿脊柱前方正中线的左侧上行,至第4胸椎平面弯向右前,汇入上腔静脉.左侧第1~4肋间静脉汇成一干,于第4胸椎高度注入奇静脉左侧壁;第5~11肋间后静脉和肋下静脉分别注入奇静脉左侧壁.右侧第1~3肋间后静脉亦汇成一干,注入奇静脉弓右侧壁;第4~11肋间后静脉和助下静脉各自注入奇静脉右侧壁.半奇静脉及副半奇静脉缺如.奇静脉起始端管径0.60cm:平第4胸椎管径0.85cm;奇静脉弓末端管径1.05cm.  相似文献   

5.
1 女尸,约75岁,该例奇静脉由右侧第11肋间后静脉和右腰升静脉在右交感干外侧汇合而成,而后斜过T_(11)前面达脊柱左缘,继在右肋间后动脉的前方沿脊柱左侧上升达T_4高度,然后水平横过T_4前方达右肺根上方,旋即向前注入上腔静脉后壁.下半奇静脉在左胸交感干的右侧起自第11肋间后静脉,先垂直上升至第10胸椎间盘高度,收集左第10肋间后静脉,继斜向右上行至T_9高度注入奇静脉.中半奇静脉在距左胸交感干左侧约2.25mm处起自第9肋间后静脉,垂直上行至T_8高度,收集左第8肋间后静脉,再向右横行注入奇静脉.上半奇静脉起自第6肋间后静脉,垂直上行至T_5高度再折转向右横行注入奇静脉;左第5和第4肋间后静脉分别注入上半奇静脉垂直部和横行部.左第7肋间后静脉直接注入奇静脉.左第1~3肋间后静脉在交感干外侧汇集成最上肋间静脉,后者注入左颈内静脉根部.右侧第5~10肋间后静脉均直接注入奇静脉垂直部右壁;右侧第4肋间后静脉经奇静脉后方注入其左壁;第1、2肋间后静脉汇合后再与第3肋间后静脉汇合成干在T_4左缘注入奇静脉弓上壁.左腰升静脉在T_(12)高度注入椎外静脉丛.2 胸导管由左右两干各起自不同部位.左干起自T_(12)前方的乳糜池;右干由肠干和右腰干在L_1前方汇合而成.  相似文献   

6.
用1—3岁经防腐固定童尸50具,观测了胸导管颈段的类型、行程、汇入、瓣膜及干的数量。单干型占58.0士7.0%;双干型占32.0±6.6%;三干型占10.0±4.2%。汇入静脉的部位有六种,其中汇入颈静脉角占82.0±5.4%。汇入口处均有恒定的一对半月形瓣膜。胸导管弓直径平均2.2±0.2mm,汇入口外径平均为2.0±0.7mm。从皮肤至胸导管弓平均深度为21mm。本组资料颈为段胸导管与侧脑室分流术在儿童的实施提供可能条件。为此,结合临床提出手术设想。  相似文献   

7.
下肢主要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35侧成人(男性21侧,女性14侧)下肢新鲜标本经乳胶灌注后,对浅、深静脉的长度、外径、穿通支及瓣膜进行解剖观察。大隐静脉长度为70.57±0.94cm(变动范围52~80cm)。共属支以3~5文为多数.穿通支可分为三类:直穿支、穿肌支和混合支。瓣膜数为6~9个(8.21±0.56)。管径在内踝尖处均值为2.31±0.25mm。小隐静脉以单支注入腘静脉占42.86+9.35%。长度平均为41.17±1.81cm。管径在A线处为2.22±0.17mm;在D线处为2.37±0.39mm。瓣膜数为2~10个(6.75±0.44)。大、小隐静脉瓣膜位于不同部位山现率亦不同。结果提示为临床手术剥脱法治疗静脉曲张、血管外科修补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在69具成人(男49女20)防腐尸体上,对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长度、外径以及两侧头臂静脉间夹角作了测量,同时观察了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的瓣膜,结果如下:1.颈内静脉:长度(自二腹肌下缘至静脉角)左侧为97.4±13.4(61.0-129.0)mm,右侧为98.9±15.1(59.0-133.0)mm;下1/3段外径:左侧为7.8±2.8(3.0-16.0)mm,右侧为8.3±2.6(3.0-13.0)mm;瓣膜:左侧下1/3段有双瓣4例,  相似文献   

9.
远外侧经枕髁手术入路防止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横突孔间距左侧为(15.3±1.6)mm,右侧(15.8±2.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脑膜口处左侧(21.6±2.0)mm,右侧(21.5±2.0)mm;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上方向后呈弓形弯曲,其外侧跨度左侧(17.9±3.2)mm,右侧(17.7±3.2)mm;内侧跨度左侧(9.8±2.5)mm,右侧(9.8±2.2)mm;向后距椎板高左侧(7.4±2.3)mm,右侧(6.3±3.3)mm。结论:熟悉椎动脉第2、3、4段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对保护椎动脉、安全地施行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左、右侧腘动脉及其关节支的测量、定位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了左、右各30侧腘动脉及其关节支。结果显示:左、右侧腘动脉的长度分别为16.10± 0.84Cm和16.53±0.87cm,两者相差不显著。腘动脉的外径右侧(5.42±1.49mm)稍大于左侧(4.73±1.30mm)。左侧83%和右侧87%的标本中,含有共干起始的关节支,共干形式有8种。95%的关节支起自股骨内、外上髁连线平面上、下各3cm的范围内。关节支的起始方位与其支配的部位一致。左、右对应关节支的外径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采用动-静脉连续灌注法,区别动、静脉。经厚切片透明,在SXP-1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27例(54侧)成人中脑浅层的脚间静脉、后交通静脉、大脑脚外侧静脉、旋大脑脚静脉、脑桥中脑沟静脉、中脑外侧静脉、结合臂静脉、小脑前中央静脉和四叠体静脉的形态、出现率、收集属支及汇流情况。还观察了10个中脑内部静脉的中脑前内侧、前外侧、外侧和后静脉的起始、行程、穿出点和汇流情况。同时作了3个中脑静脉造影作为对照,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ABC免疫组化和DAB/H2O2/Ni加强技术以及兔抗血管加压素血清,观察了血管加压素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中国树垂体门脉系统的门微静脉壁内的存在。证明此纤维呈细丝状,在门微静脉壁内呈环行密集分布,可能呈螺旋形走向,纤维间界限不清,有的地方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内含有血管加压素免疫反应产物。空白对照试验和抗催产素血清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门微静脉壁内的着色反应为特异性的血管加压系免疫反应。本文讨论了门微静脉壁内血管加压素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来源、去向和与垂体前叶内其它肽能神经纤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临床经半球间手术入路中保留大的桥静脉的需要,解剖、观察、测量了25例静脉内填充蓝色乳胶的成人脑的大脑上静脉。对额叶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中央沟静脉、中央后沟静脉、顶枕叶静脉的数量、外径、桥静脉、贴段及主干静脉的相对无属支段长度进行了详细观察并讨论了有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专供研究用的21具(42侧)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背浅静脉及其瓣膜,发现大、小隐静脉足背段瓣膜数分别为2.8个和1.4个;在第一~四跖背静脉汇入口处瓣膜出现率分别为70.0%,53.3%,85.3%,77.8%,在共干型的跖背静脉内瓣膜出现率达100%;在直径小于2mm的跖背静脉也观测到瓣膜。本文认为足背静脉(弓)作为移植体(静脉动脉化)来修复掌浅弓缺损可以减少临床修复掌浅弓手术的复杂性。但应充分重视足背静脉(弓)内及跖背静脉汇入口处的静脉瓣。  相似文献   

15.
Labbé静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Labbé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小脑幕上手术入路中Labbé静脉的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分别对30例(60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61例(110侧)包括36例(60侧)数字显影血管造影(DSA)静脉相和25例(50侧)计算机体层摄影静脉造影(CT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 Labbé静脉按其注入硬脑膜窦方式及在硬脑膜上注入点所在位置的不同,分为直接注入和间接注入2大组,以及横窦组、岩部组、小脑幕组和横窦上组4小组,小脑幕组和横窦上组Labbé静脉经脑膜静脉间接注入横窦;脑膜静脉走行在硬脑膜双层之间,长度为(10.0±7.2)mm,约1.7~23.6mm;各组静脉均分布在STP点的周围,距STP的距离为(16.8±10.2)mm,约0~40.1mm;DSA和CTV观测的结果与显微解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进行DSA或CTV检查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小脑幕上手术中,正中入路损伤Labbé静脉的机会最小;但当影像学检查发现Labbé静脉离窦汇太近,或者脑膜静脉太长时,应重新设计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降温速度对异体小静脉内皮细胞代谢活性,超微结构和移植通畅率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快速冷冻和二步冷冻两种不同的降温速度对异体小静脉进行冷冻,在液氮中保存48小时后施行移植。观察方法包括四唑盐还原试验、扫描电镜、静脉造影及病理检查。结果:经二步冷冻保存的异体小静脉,其代谢活性和内皮细胞形态得到良好保持,移植后排斥反应减弱,90天通畅率80%。结论:二步冷冻降温是异体小静脉冷冻保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冠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加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和4例成人胸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结果在冠状断面上有6个识别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关键层面:1.升主动脉层面,切及尖段静脉、后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2.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或左肺动脉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注入左心房,在ll例(55%)标本中出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时汇入左上肺静脉的情形;3.气管权层面,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4.中间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5.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6.脊柱层面,两肺下叶主要表现为上段、外侧底段和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在胸部冠状断面上,以支气管分支为向导可准确辨认肺段和亚肺段的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18.
用脑血管树脂铸型技术,结合手术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大白鼠脑静脉系,特别是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及其侧副循环,发现大白鼠双侧大脑内静脉与岩上窦和窦汇之间各有一静脉管道相连,扫描电镜下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注入大脑内静脉的小集合静脉;一些小静脉互相平行、盘绕,某些部位呈袢状;大脑大静脉的远位与近位属支间有重叠现象,两者间存在共同引流区,这些发现提示大脑内静脉具有极大的运载能力,当大脑大静脉阻塞后,在  相似文献   

19.
大鼠输卵管的微血管构筑—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国良  俞寿民 《解剖学报》1993,24(3):234-238
  相似文献   

20.
大脑上静脉在上矢状窦各段内开口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明  李振强 《解剖学杂志》1991,14(2):116-119
本文利用手术显微镜对30例成人上矢状窦前、中、后三段内的大脑上静脉开口进行了观察。其开口较集中于窦前段的前2/3和窦后段的前1/3。在窦前段的后1/3和窦后段的后2/3内,静脉开口稀疏,甚至无。在窦中段静脉开口较为分散。静脉在窦内开口的位置,从窦前段到中、后段,有由高变低的趋势,即从窦的侧角和侧壁上份移向侧壁下份和尖。本文还观察了静脉开口的形态和方向,并讨论了有关上矢状窦各段手术时,选择部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