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大体形态分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1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切除标本沿冠状位切成厚度约1 cm的切片并拍照,记录病理学特点.参照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将肝癌手术切除标本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1型)、结节突起型(2型)、结节融合型(3型)、浸润型(4型).比较4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9例肝癌患者中,1型占20.17% (24/119),2型占25.21% (30/119),3型占21.85%(26/119),4型占32.77%(39/119).4种不同大体形态分型的肝癌患者年龄、HBsAg阳性、术前AF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T分期、微血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499,x2=2.944,3.516,F=1.028,2.837,2.419,x2=6.606,12.73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前AFP,4型显著高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3,1.851,2.083,P<0.05).患者手术时间,4型显著长于3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5,1.758,P<0.05);4型与2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1,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9,1.875,2.205,P<0.05).患者住院时间,4型显著长于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9,1.975,P<0.05);4型与3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8,P>0.05).患者微血管侵犯,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05,8.291,4.729,P<0.05).119例肝癌患者中,116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7.48%(116/119),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4~74月).119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73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2%、70.7%、63.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7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3%、42.7%、11.4%.1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1 ~6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65.3%,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41 ~5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3%、66.7%、58.6%;2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2 ~ 60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2.6%、82.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5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4%、64.1%、64.1%;3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48 ~58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4.7%,77.8%,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36 ~48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1%、62.3%、50.0%;4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 ~5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7%、51.5%、45.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23 ~3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3%、31.6%、22.3%.不同大体形态分型肝癌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71,7.652,P<0.05).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4型显著差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生存率:x2=4.823,6.131,5.785,P<0.05;无瘤生存率:x2=5.184,5.634,9.26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T分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x2=3.516,6.687,6.165,7.97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3 ~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4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46,2.397,1.617,95%可信区间:1.042 ~ 12.713,1.063 ~5.403,1.119 ~2.337,P<0.05).结论 肝癌的大体形态分型可能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浸润型肝癌患者术前AFP高、术中出血量大、微血管侵犯发生率高,预后差.T3~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浸润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ChildA级、单个、直径≤5cm肝细胞肝癌行肝移植与肝切除术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肝移植中心2007~2011年期间行肝切除术及肝移植术的ChildA级、单个、直径≤5cm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3例患者,其中肝移植组36例,肝切除组227例。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85.3%及81.0%和80.6%、59.8%及50.8%,肝移植组高于肝切除组(P=-0.003);术后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87.5%及83.1%和96.9%、83.8%及76.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伊=0.391)。以肿瘤直径〈3em为标准再予以分析,其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术后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3%、92.3%及92.3%和80.2%、62.5%及50.5%,肝移植组高于肝切除组(P=-0.019);术后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1.7%及91.7%和97.7%、87.5%及79.5%,2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70)。结论ChildA级、单个、直径≤5cm肝细胞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于肝移植,但两种治疗方式的术后总体生存率相似。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10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不同受体选择标准肝癌肝移植的远期疗效,分析肝痛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4月至2008年3月间的103例肝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的特征将其分为3组:符合米兰标准组(A组)、超出米兰标准但满足UCSF标准组(B组)和超出UCSF标准组(C组),比较3组的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并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03例肝癌肝移植总体1、2、3年存活率分别为84.0%、70.5%和60.2%.其中A组50例,1、2、3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4%、83.8%、73.2%和97.3%、93.9%、88.7%;B组17例,1、2、3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3%、79.4%、66.2%和86.7%、79.4%、66.2%;C组36例,1、2、3年生存率和无瘤牛存率分别为67.0%、45.5%、34.1%和65.8%、50.0%、41.7%.远期生存率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631),A组、B组与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45).结论 米兰标准是肝癌肝移植最佳适应证,超出米兰标准但满足UCSF标准也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肿瘤的分期和微血管侵犯是影响远期预后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10966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手术治疗的109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的计算,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选取2009—2019年随访数据更详尽的2884例肝细胞癌病例纳入长期生存分析,其中接受肝切除患者2549例,男性2107例,女性442例,年龄(56.6±11.1)岁(范围:20~86岁);接受肝移植患者335例,男性292例,女性43例,年龄(51.0±9.7)岁(范围:21~73岁)。比较肝切除与肝移植的效果、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效果等。结果109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10331例行肝切除,635例行肝移植。根据收治时间,将10331例行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3组:1986—1995年组(712例)、1996—2008年组(3988例)、2009—2019年组(5631例)。1986—1995年组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2.9%。2009—2019年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51.7%,其中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4%、26.6%和50.6%。进一步分析行首次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2549例),其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1%、71.9%、60.0%、41.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行一期肝移植的肝细胞癌患者247例,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0%、64.8%、61.9%、57.6%,行补救性肝移植88例,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8%、65.2%、52.5%、52.5%,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49例接受首次肝切除和247例接受一期肝移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复发率相比,符合米兰标准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3%、87.1%、76.9%、54.7%和95.4%、79.4%、77.4%、71.7%(P=0.754),1、3、5年复发率分别为16.3%、35.9%、47.6%和8.1%、11.7%、13.9%(P<0.01);超米兰标准无大血管侵犯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7.2%、65.9%、53.0%、33.0%和87.6%、71.8%、71.8%、69.3%(P=0.003),1、3、5年复发率分别为39.2%、57.8%、69.7%和29.7%、36.7%、36.7%(P<0.01);超米兰标准有大血管侵犯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1%、36.1%、22.2%、15.0%和62.9%、31.8%、19.9%、0(P=0.387),1、3、5年复发率分别为61.5%、74.7%、80.8%和59.7%、82.9%、87.2%(P=0.909)。影响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有性别、术前辅助治疗、症状、AST、术中或术后输血、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肝硬化、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分化(P值均<0.05)。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匹配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患者资料,得到443对病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与解剖性肝切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但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高于解剖性肝切除(P=0.035)。结论近十年,肝癌手术治疗的生存率较之前明显升高。对于肝功能储备较好的肝细胞癌患者可以先行切除手术,复发后再行补救性肝移植,补救性肝移植的效果与一期肝移植相当。在确保阴性切缘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保留更多肝脏组织的非解剖性肝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行巨大肝癌肝切除术时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巨大肝癌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脏血流阻断技术不同,分为第一肝门血流阻断组(第一肝门组,24例)和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组(选择阻断组,25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肝肾功能、并发症、生存率和肝癌复发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施行肝切除术,第一肝门组患者的肝血流阻断时间为(32±19) min,选择阻断组为(34±22)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5,P>0.05).第一肝门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736±543) ml,明显多于选择阻断组(273 ±298)ml(t =6.87,P<0.05).第一肝门组患者肝静脉损伤的发生率为21%(5/24),选择阻断组为24%(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5,P>0.05).第一肝门组有3例患者出现肝静脉破裂大出血,1例患者发生空气栓塞抢救无效死亡;选择阻断组未发生上述情况.第一肝门组患者中4例发现肿瘤侵犯血管,选择阻断组患者中3例发现肿瘤侵犯血管,两组患者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术前肝功能无明显差别,选择阻断组术后第1、3天ALT值较第一肝门组明显降低(t=7.12,6.35,P<0.05);两组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肝门组术后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4例,选择阻断组无一例发生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第一肝门组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8%、21%,明显低于选择阻断组的72%、30%(x2=5.32,6.07,P<0.05).第一肝门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21%,选择阻断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8,P>0.05).结论 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能有效预防肝静脉破裂出血和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并有助于减少巨大肝癌肝切除术后早期肿瘤复发,提高术后早期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生存状况及临床病理因素对生存的影响,为疾病的预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6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理类型将患者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分析3种病理类型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567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者占92.9%(527/567),胆管细胞癌者占4.6% (26/567),混合型肝癌者占2.5%(14/567).肝细胞癌患者中位累积生存时间为48个月,明显长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19个月和混合型肝癌患者的14个月,肝细胞癌患者累积生存情况明显优于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Log-rank值为4.354,8.847,P<0.05);肝细胞癌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6个月,明显长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9个月和混合型肝癌患者的9个月,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情况明显优于胆管癌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Log-rank值为6.479,7.708,P<0.05).肝细胞癌患者的1年肿瘤复发率为28.8%(152/527),显著低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57.7%(15/26)和混合型肝癌患者的9/14(F=17.046,P<0.05).胆管细胞癌患者未发现血管癌栓,但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19.2%(5/26),显著高于肝细胞癌患者的2.8% (15/5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82,P<0.05).AFP、TNM分期、肿瘤直径、病灶数目、肿瘤侵犯肝被膜、卫星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的因素(x2 =8.648,118.786,59.548,7.639,13.200,43.842,15.540,P<0.05);血管癌栓和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的因素(x2=70.446,6.230,P<0.05).肝癌患者TNM分期、肿瘤直径、卫星灶、血管癌栓是影响3种病理类型肝癌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20,1.050,1.513,1.899,P<0.05);TNM分期、肿瘤直径和血管癌栓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32,1.888,1.052,P<0.05);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是影响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73,1.503,P<0.05).结论 虽然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两种病理类型仅占原发性肝癌的少数,但与肝细胞癌患者比较,肝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高,患者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肝癌的病理特点及再次肝移植治疗的意义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21例肝癌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接受再次肝移植治疗,12例行姑息治疗.所有患者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均为肝内复发,无法局部切除.结果 9例患者首次和再次肝移植时肿瘤病理分析,肿瘤均为肝细胞肝癌,最大肿瘤直径分别平均为6.2 cm和4.8 cm,多发肿瘤者分别占67%和89%,有微血管侵犯者分别占100%和56%,肿瘤分化为Ⅱ级、Ⅲ级和Ⅳ级者分别为33%、67%、0和22%、22%、56%,复发肝脏肿瘤的平均最大直径和分化程度与原发肝脏肿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肝移植术后再次移植组患者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5.0个月,再次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再次移植术后存活时间中位数为5.8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1.8个月;姑息治疗组受者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3.0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7.6个月;再次移植组和姑息治疗组术后1、2、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9%、44%、33%和91%、45%、9%,两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侵犯为肝癌复发的高危因素;复发肿瘤分化程度更低;首次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可能是术前和术中肿瘤全身播散的早期临床特点和局部表现,不建议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  相似文献   

8.
影响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探讨国内肝移植治疗肝癌的选择标准。方法对67例接受同种异位原位肝移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基本资料和肿瘤相关资料包括术前病情分级、血清AFP水平、术前辅助治疗以及肝癌大小、数目、pTNM分期、肿瘤恶性程度分级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年、2年累积生存率为77%、67%,6个月和12个月无瘤生存率为66%和58%。单因素分析显示对肝癌肝移植术后累积生存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CHILD分级(MELD积分)和肝外大血管侵犯;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率有统计学义的因素是肿瘤大小、大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结论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仍是术前患者肝功能状态。对存在大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需严格控制肝移植术适应证,而无血管侵犯的患者在选择肝移植治疗时肿瘤大小指标可较米兰标准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超出米兰标准的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术后的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施行的43例超出米兰标准的HCC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全组和各组的累积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从14个月至55个月,移植术后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3%、21%和15%;无瘤生存率:移植术后1、2、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1%、37%、13%和5%。生存或复发都不受患者年龄或Child-Pugh分级或肿瘤相关因素(如肿瘤数量、直径和TNM分期)的影响。结论血管侵犯是影响HCC肝移植预后的丰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破裂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分析肿瘤破裂本身对肝癌接受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11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肝切除治疗的106例肝癌破裂病人(破裂组)和201例肝癌病人(未破裂组)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预后及相关因素。结果 伴有高血压、肝硬化、总胆红素水平、肿瘤大小和腹腔积液与肝癌破裂独立相关。倾向性评分匹配前所有307例肝癌病人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0%、37.3%和33.8%,破裂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 37.7%、19.6%、14.7%低于未破裂组(分别为82.8%、58.3%、43.0%)(P<0.001),两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4.5%、29.7%、19.4%和66.6%、44.1%、3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7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破裂组和未破裂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1.5%、23.5%、17.5%和70.8%、47.1%、37.6%;两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4%、35.1%、27.1%和55.4%、38.2%、27.4%。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单、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肝癌破裂与病人总体生存独立相关,但与病人无瘤生存无相关性。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病人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医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伴有高血压、肝硬化、高水平的总胆红素、肿瘤直径>5 cm及腹腔积液是肝癌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破裂本身是影响肝切除术肝癌病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不是病人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肝癌破裂与否并未影响肝癌病人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u Y  Pan C  Liu X  Meng L  Qin Z  Zhang M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9):519-521
目的探讨辅助性肝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0只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上,于原残肝下移植同系异体62%部分肝脏,手术成功28例。观察了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存活、血液生化、99mTcHIDA肝显像、残肝和移植肝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肝衰组(15只)和移植组(28只)大鼠48小时存活率分别为0%和71.4%。移植术后14天残肝细胞明显增生,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辅助肝开始萎缩,术后30天辅助肝完全纤维化。结论辅助性部分肝脏异位移植可为衰竭之残肝提供暂时性功能支持。原残肝细胞再生,功能恢复过程中辅助肝逐渐萎缩、废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国目前肝癌与非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治疗的风险及长期生存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晚期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手术治疗风险及长期生存情况,并与同期所行另外19例非肝癌病人的肝移植进行比较。结果:晚期肝癌病人的手术前凝血状态好于因其它非肝癌原因而接受肝移植的病人,与此相应的手术中出血量、需要输血量、术中输液总量均少于非肝癌病人,手术中因出血而导致的低血压时间短,手术后较恢复顺利,围手术期病死率低。虽然肿瘤复发所致的远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肝癌病人,但是,总生存率与非肝癌病人无明显区别,部分病人可长期无瘤生存。结论:现阶段肝移植仍是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的肝癌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部分病人有无瘤长期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Of readily available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donor liver size, measurement of the body circumference at the xiphoid level (xiphoid measure)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accurate in the present prospective study of 60 donors and 57 recipients ( r = 0.64, P = 0.0001). The estimated liver volume could be calculated using the equation: bloodless liver volume (1) = 1.44 x xiphoid measure (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onor and recipient xiphoid measur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lowly recovering patients than in those recovering uneventfully (7 ± 7 cm vs. - 5 ± 8 cm, P < 0.001). The bloodless donor liver volume measured by water displacement averaged 1249 k 230 ml and had increased by 3 weeks post-transplant by 64 ± 28 % as determined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The volume of the liver graft seemed to adapt to the recipient as it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body weight ( r = 0.64, P < 0.01) and negatively with the age of the recipient (r = - 0.42, P < 0.01). The liver graft volume seemed to increase less markedly in patients with a slow recovery than in those with an uncomplicated recovery (37 %±15 % vs. 68 %± 24 %, P< 0.001). We conclude that a simple measurement of the body circumference at the xiphoid level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donor liver volume. A gross mismatch of this parameter between the donor and the recipient seems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graft dysfunction. We also found that the change in the liver graft volume is influenced by the recipient's age and body weight.  相似文献   

14.
肝切除术是肝脏外科疾病,尤其是肝细胞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化等肝实质的广泛性损害,肝脏储备功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竭成为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重要原因。因此,术前精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十分重要。近年来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临床上仍然缺少一种公认的、能全面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通过综述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方法,总结分析了其中几种重要方法的价值和不足,并对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Currently, resective hepatic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an echoguided surgical procedure to guarantee conservative but radical resections. A simple and original technique guided by 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termed the “hooking technique,” had been described previously. It enables the ligation sites of the intrahepatic vessels during systematic segmentectomy to be chosen precisely. This report describes a further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ique to allow safe ligation of portal vein main branches invaded by tumor thrombi during major hepatectom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移植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6年7月11例肝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手术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时间最长40个月,最短12个月,其中1例因乙肝复发,爆发性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症,于术后16个月死亡。1例在术后2个月因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呼吸衰竭死亡。其余健康成活,1-3个月复查一次,无肿瘤复发,肝脏功能正常,α-FP<8ng/ml,HBV-DNA<103拷贝/毫升。结论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仍要严格控制适应症;早期预防感染和长期治疗乙肝也是提高成功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22例体外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间22例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第一阶段(2006年6月至2(D7年2月)移植10例,第二阶段(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移植12例.共对11例供肝进行劈离,获得22个移植物,其中超右半肝8个,左外侧叶肝8个,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3个,不含肝中静脉的左半肝3个.观察术后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情况、血管和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受者的存活率.结果 22例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0.5~43个月),术后1年和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2%和63.7%.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2例受者中有5例死亡,其中2例的死亡原因与外科技术并发症相关,但均为第一阶段移植的受者.结论 随着供肝劈离技术和部分肝移植技术的进步,体外劈离式肝移植的受者和移植肝的存活率与全肝移植相近.应在我国推广此技术,从而增加供肝数量.缩短受者等待移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The bronchosecretolytic agent ambroxol added to 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 (HTK) solution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o protect cold stored rat hepatocyt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onfirm these observations in a rat liver transplantation model. Before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donor livers from 30 syngeneic Wistar rats were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n = 10): (A) in situ flush (ISF) and ½-h cold storage (CS) with HTK solution, (B) ISF and 3-h CS with HTK, and (C) ISF and 3-h CS with HTK + 10-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意外肝癌患者的肝移植效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1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在术后的病肝病理检查中意外发现癌灶(称之为"意外肝癌"),其原发病,8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丙型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1例。11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3个月后撤除霉酚酸酯,6个月后撤除甲泼尼龙。病肝沿水平面作间隔1 cm连续平行切片,对于直径大于1 cm或有灰白色结节者,完整取材。结果11例中,术前仅4例(36.4%,4/11)的甲胎蛋白(AFP)水平超过正常值。除1例肿瘤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肿瘤直径最大为2.0 cm,平均直径为1.18 cm;肿瘤TNM分期,Ⅰ期占72.7%,Ⅲ期占27.3%;存在微血管侵犯2例,包膜完整、无血管及淋巴侵犯2例;病理诊断为胆管细胞癌1例,肝细胞癌10例。术后随访12~50个月,1例因肿瘤复发于术后10个月死亡。结论意外肝癌的病理学特点为肿瘤分期早,多为单发,组织分化程度高,肝移植后的1年存活率与良性肝病患者肝移植类似,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山梨醇清除率在评估肝储备功能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50例行断流手术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前进行肝功能分级及D山梨醇肝清除率测定,分析D山梨醇肝清除率与肝功能分级及断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为A级的病人比B级病人D山梨醇肝清除率高,断流术后无并发症病人比有并发症病人D山梨醇肝清除率高,在肝功能B级组中随着D山梨醇肝清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结论D山梨醇肝清除率能够反映病肝储备功能,联合应用D山梨醇肝清除率和肝功能分级可以更客观地评估病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