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薛国光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792-792
1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学生。于2001年1月15日因左面部畸形而来院就诊。查体:全身检查无异常。口腔颌面外科情况:左右面部不对称,左面部膨隆。口内触诊:左下颌支前缘有乒乓球感。曲面断层片示:见左下颌支有一肿物,侵蚀喙突、部分髁状突及下颌角的大部,波及的远中根,根尖有吸收现象,其它牙齿及黏膜均未见异常。初步诊断:①成釉细胞瘤;②角化囊肿。治疗:患者住院后,于局麻下行肿物摘除术,常规颌下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显露、结扎颌外动脉及面前静脉。沿下颌角及下颌骨下缘切开骨膜和咀嚼肌附着,用骨膜分离器自骨面将外侧软组织一…  相似文献   

2.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一起  丁寅  彭勇  王金锋  吴莹莹  司武俊 《医学争鸣》2008,29(14):1325-1327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硬组织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择成人下颌偏斜畸形患者20人,比较三维重建后下颌骨偏斜侧与对侧在矢状向、侧向及垂直向上的差异.结果:下颌骨双侧在三个方向上的线距测量和角度测量均出现明显的不对称,其中升支长度、升支高度、喙突至下颌平面高度、下颌角点成角、髁突喙突成角、髁突内外径长轴成角及升支侧方倾斜角,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长度、喙突高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成角、升支矢状向倾斜角及相对下颌平面成角,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出现立体结构的扭转变形,在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夏超  谭颖徽 《重庆医学》2015,(10):1355-1357
目的:观察自体喙突移植再造髁突关节成形术伴同期颏成形术在颞下颌关节强直伴有小颌畸形矫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12年1月21例应用自体喙突移植再造髁突关节成形术及同期行颏前徙成形术的颞下颌关节强直伴有小颌畸形的患者进行随访。对其颞下颌关节的功能(下颌侧向运动、前伸运动)、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外形、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结果经过24个月至8年的观察随访,19例患者的下颌运动、张口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而2例患者出现关节强直复发。且21例患者面形均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咬合关系较术前均未发生较大的变化。曲面体层线片显示所有患者移植的喙突与下颌升支达到骨性愈合,且改建良好;头影测量片显示,患者面形轮廓及突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喙突移植再造髁突关节成形术伴同期颏成形术可治疗颞颌关节强直伴有小颌畸形。  相似文献   

4.
常规下颌骨侧位片可显示一侧下颌骨升支和骨体磨牙部分,但下颌骨解剖结构呈弓形时髁状突易与关节凹和颈椎重叠;后前位片可窥双下颌骨全貌,但颏部与颈椎、髁状突关节与颞骨重叠。改进摄影位置,可显示髁状突关节及颏部、影相完整。选用累及髁状突和颏部的巨大造釉细胞瘤,证实该法实用。 一、改良仰卧侧位 取仰卧位,两臂置于体侧,头转向被检侧,使下颌体升支与胶片平行,避开肩部和颈椎重叠。通常以“5×7”in,肿物较大时用“8×10”in胶片横放,前缘包括下颌联合部,下缘包括下颌角。胶片垫高2cm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位于面下部突出部位,是颌面部单个骨骼中面积最大、遭遇外力伤害发生骨折的机会远高于其他颌面骨.下颌骨骨折占面部骨折的50%~84%左右[1].好发部位有正中联合、角部、体部及髁状突颈部.髁状突即是下颌骨的生长中心,又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骨折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颌、牙合功能及面部外形.不论发生在哪一部位的骨折,治疗均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本文就下颌骨骨折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法及术后治疗效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6.
下颌前突伴偏位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后的长期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法(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和单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加单侧下颌支垂直劈开术)对下颌前突伴偏位的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探讨髁突骨变化与稳定性的关系,以及下颌后退量与复发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23例正畸和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患者进入本研究。用术前(T1)、术后(T2)和戴固位器(T3)三阶段的头侧位片、后前位片来评价术后的组织变化及稳定性。结果:术后的长期稳定性较好。但有术前髁突骨变化的病例,术后的水平向的复发倾向相对更明显,本研究未发现两种手术治疗后的稳定性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量与复发间没有相关关系。结论:下颌前突伴偏位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后长期稳定性较好。髁突骨变化可能是下颌前突伴偏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例1 男,23岁,1岁后面部发现色素斑,逐渐发展增多,日晒后易发红,两眼常怕光流泪。一年前鼻梁处色素斑长出一隆起小肿物,自己削平后3个月又复发。入院前2个月左颌下又发现一肿物,拟为左颌下混合瘤收入院。家中无类似疾病,无血族结婚史。体检:左颌下有一肿物2×4cm,白下颌角伸向颈前。两眼结膜慢性充血。鼻梁处见一花生米大赘疣状肿物(图1见封三,下同)。面部有散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 1994年~ 1999年采用HA -BC复合物行颌骨缺损即刻修复 5 9例 ,取得较满意效果。1 资料和方法本组 5 9例。男 2 7例 ,女 3 2例。年龄 2 0岁~ 66岁 ,平均年龄 4 4 6岁。病程半年~ 10年。缺损范围 :颌骨囊肿3cm~4cm 2 2例。牙龈癌 4→右下颌角 5例 ;3→右下颌角 3例 ;→ 2右下颌角 6例 ;→ 4左下颌角 3例。造釉细胞瘤 3→右髁状突 3例 ;4→右髁状突 5例 ;4→左髁状突 6例 ;2 →左髁状突 4例 ;6→ 4 2例。根据患者的术前诊断行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在残留的下颌骨两端作 1 0cm× 1 5cm× 2 0cm的接骨嵌槽 ,并分 …  相似文献   

9.
髁状突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不同入路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髁状突骨折的最佳手术复位进路。方法:对34例髁状突骨折分别采取下颌下、耳屏前、口内3种手术进路复位内固定的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单纯颌下切口18例均成功,有3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耳屏前切口12例,2例失败,摘除髁突,3例辅加下颌下切口,3例面神经颞支损伤;口内切口4例,成功3例,1例失败。结论:口内切口面部无疤痕,颌下及耳屏前切口创伤较大,疤痕明显,应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下颌骨髁状突骨软骨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软骨瘤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CT三维重建检查,术后病理证实。结果7例患者,均存在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病变累及患侧下颌支上1/3以内5例,病变累及下颌支上1/3以外2例,累及喙突2例,伴有颞颌关节变形5例。结论CT三维重建术前检查可对病变进一步精确诊断并为外科手术提供三维立体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下颌升支恶性肿瘤、成釉细胞瘤、下颌骨囊肿等疾病导致不能保留下颌升支与髁状突的病例,需行下颌升支及髁状突切除,为避免面下1/3畸形和咀嚼、吞咽、语言等功能异常,需做下颌关节成形术.目前,多以口外骨如髋骨、肋骨等重建为多,近年又有用带腓骨小头的游离腓骨肌瓣修复[1].我科近几年采用钛人工关节进行重建16例,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后三维有限元的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SSR0)前徙下颌后,在不同颌周肌肉作用下,下颌升支手术区内的应力分布情况,从理论力学的角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建立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并与正常对照分析。结果: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前徙下颌后,不同颌周肌力作用时,骨愈合部位大应力区的分布状况不一样,下颌角和下颌升支后份为应力集中的区域。结论:正常情况下的应力对于骨折愈合区可能是骨段固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SSR0后,近远中骨段的固定位置应选择在能使下颌升支应力分散的区域,至少应保持6—8周。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0岁,因左下牙痛伴左面部肿痛3月余入院。近3月来感左下后牙反复疼痛伴左面部肿胀,曾在当地医院依照冠周炎“抗炎”治疗有效,未作影像学检查。我院门诊就诊时口腔全景X光片检查发现,左侧下颌升枝囊性改变,范围包括整个升枝区域,向上至髁状突颈部,向下至D8,D8牙冠包含在升枝囊性病变内,囊腔内未见明显分隔样改变。以“左侧下颌升枝成釉细胞瘤伴感染”收入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颞颌关节外伤骨折脱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颞颌关节外伤骨折48例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头面部外伤史,颞颌关节运动受限,张口困难,关系紊乱,耳颞区压痛及颅内非典型疼痛是本病常见的症状。耳颞部或颅底的X线断层及CT检查能明确诊断。单纯用髁状突切断或髁状颈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效果差且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高。采用以恢复颞颌关节功能为主的关节重建术,临床效果较理想。结论:本病临床行颞下颌关节及颅底X线断层或CT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治疗首选颞下颌关节重建术,同时早期诊断与正确选用手术治疗是防止和减少术后颞颌关节功能障碍与后遗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实施下颌支垂直截骨术,行坚固内固定术保留髁状突以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恢复髁状突功能。方法 通过口内、外入路行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恢复髁状突解剖位置。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术后张口度及咬合均恢复正常。随访平均6个月无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较其它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方法具有技术可行,效果明显,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颌升支区骨折影象学检查的特点。方法 对45例60处下领角及髁状突骨折,分别作X线片及CT片检查,X线片包括全景片,头颅侧位片(左或右),CT片包括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对X线片和CT片报告不一致的病例,作手术切开探查,以明确骨折诊断。结果 (1)共有2例2侧下颌角骨折,4例4侧髁状突骨折X线片和CT片报告不一致;(2)全景片及横断位CT片有漏诊现象。结论 X线片是下颌升支骨折检查的主要方法,冠状位CT片在髁状突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髁状突常见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20例髁状突肿瘤患者,术前行CT定位,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对其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具体术式、术后髁状突的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术中14例采用耳前切口入路,6例采用下颌下切口入路,根据肿瘤切除后髁状突与关节顶间距大小的不同,采用直接关节成形术或喙突移植重建术,2例病情严重的患者肿瘤摘除后同期行正颌外科手术.20例患者术后髁状突不适及张口受限症状改善或消失,瘢痕浅,面部外形满意, 无面神经损伤症状.复查6~48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颌面部CT对于髁状突肿瘤的定位及诊断至关重要.髁状突肿瘤应根据肿瘤性质、肿瘤大小及肿瘤切除后患者的咬合关系,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治疗真性颞颌关节强直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在截除病变的髁状突假关节成形后,将喙突移植替代髁状突,以恢复下颌原有的正常高度,重建下颌关节的功能,同时消除了附丽在喙突上颞肌的牵拉作用,避免了术后开(牙合)情况,并消除了术后创口的空腔,减少再粘连复发的机会。此手术可在同一切口内取骨,手术操作不难,自体骨移植成活率高。临床应用4例,经短期观察,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颌畸形同期正颌术后苏醒期的护理。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88例双颌畸形病人在全麻下同期行上颌骨lefort I型骨切开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双颌正颌术,术后苏醒期的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88例病人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苏醒期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双颌畸形全麻下同期行双颌正颌术,术后苏醒期易发生并发症,具有危险性,应严密监测,加强观察及护理,以确保病人安全平稳度过苏醒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关节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34例下颌前突患者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及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后行颌间弹性牵引并配合正畸治疗.结果:经1~4年随访,术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消失或缓解.结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能有效矫治下颌骨前突,手术时应确保髁状突在关节窝就位,防止关节紊乱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