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矜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正畸治疗中拔除与不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对牙弓横向宽度的影响,为是否在术前正畸中拔除上颌前磨牙提供一个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接受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铪畸形患者28例,其中12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拔牙组),16例采取不拔牙矫治(非拔牙组)。对两组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牙弓宽度对比研究。结果经过术前正畸治疗,拔牙组较非拔牙组的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减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的下颌牙弓中段及后段宽度均有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性Ⅲ类错猞畸形的正畸一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有利于术前正畸有效去除后牙代偿,协调上下牙弓间横向关系,为正颌手术创建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正畸治疗中拔除与不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对牙弓横向宽度的影响,为是否在术前正畸中拔除上颌前磨牙提供一个参考指标。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8例,其中12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拔牙组),16例采取不拔牙矫治(非拔牙组)。对两组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牙弓宽度对比研究。结果 经过术前正畸治疗,拔牙组较非拔牙组的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减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的下颌牙弓中段及后段宽度均有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有利于术前正畸有效去除后牙代偿,协调上下牙弓间横向关系,为正颌手术创建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牙开不同的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的选择。材料方法 选择13例(男性1人,女性12人)12~45岁前牙开(牙合)畸形患者,对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并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使用不同方法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其中1例为不拔牙矫治,4例为拔除第二或第三磨牙,8例为拔除双尖牙。不拔牙或拔除后牙矫治患者均采用MEAW矫治技术,通过直立磨牙、伸长切牙来改变平面、关闭开;拔除双尖牙患者采用滑动矫治技术通过内收前牙、前移磨牙来矫治开。结论 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结合病因治疗、选择适当的矫治技术是正畸治疗前牙开畸形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许多年来,拔除双尖牙矫治错(牙合)畸形已被人们所接受,但拔除双尖牙对垂直距离的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作者对Ⅰ类错(牙合)正畸中拔除与不拔除第一双尖牙,垂直距离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40例Ⅰ类不拔牙病例(其中女24例,男16例)和40例拔除上下颌第一双尖牙矫治Ⅰ类错(牙合)的病例(其中女23例,男17例),治疗前不拔牙病例组平均年龄为12.31±2.19岁,拔牙病例组平均年龄为12.82±2.37岁。对其进行定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根据RMO TOE测量法,进行了6个线距测量,包括U_6-PTV、后面高、前面高、Me-ANS、SL、下颌升支高;8个角度测量,包括下面高角、面角、面轴角、下颌平面角、全面高角、下颌弓角、SN-GoGn、颏角。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除U_6-PtV提示拔牙组病  相似文献   

5.
前牙开He不同矫治设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前牙开He不同的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的选择。材料方法 选择13例(男性1人,女性12人)12—45岁前牙开He畸形患者,对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并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使用不同方法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其中1例为不拔牙矫治,4例为拔除第二或第三磨牙,8例为拔除双尖牙。不拔牙或拔除后牙矫治患者均采用MEAW矫治技术,通过直立磨牙、伸长切牙来改变He平面、关闭开He;拔除双尖牙患者采用滑动矫治技术通过内收前牙、前移磨牙来矫治开始。结论 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结合病因治疗、选择适当的矫治技术是正畸治疗前牙开He畸形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专题论坛已发表22篇文章,对正畸治疗中的磨牙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设计理念到具体技术进行了论述。然而临床上的病例是多样的、复杂的,本文选择2个特殊病例予以展示和讨论。病例1为骨性上颌前突、下颌发育不足、上牙弓前突、下牙列严重拥挤。正畸设计拔除8个牙(4个第二前磨牙,4个第一磨牙)矫治。病例2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正畸设计不拔牙矫治。2个病例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口腔正畸学》2006,13(4):I0001-I0004
B保持器Van der Linden保持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体会寇波等(2):94编辑目前临床正畸矫正技术的几个热点傅民魁(1):1世界口腔医学大家庭的盛会———记世界牙科联盟2006年年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傅民魁(4):150病例报告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类错林和平(2):80Forsus推杆矫治器矫治安氏类错彭文波等(2):83骨性类前牙开畸形的正畸治疗一例赵弘等(3):140前牙开伴两个下颌中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王睿等(3):148青少年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的双期治疗辛洪哲(4):196扩展间隙辅助治疗邻面龋吕广辉等(4):204一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放化疗后的正畸治疗周文…  相似文献   

8.
拔牙矫治是正畸治疗中的常规手段。在正畸减数中最常选择的牙位是前磨牙。但临床上有些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在正畸治疗初期拔除了第一或第二双尖牙,但在矫治结束后,由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不足或萌出角度不佳,常常也需要拔除。这种情况下,患者共需拔除8颗牙齿,对患者来讲难以接受。因此在上世纪,就有学者提出拔除第二磨牙结合功能矫治器、头帽或口外弓等手段矫治各类错骀畸形,待日后第三磨牙萌出后代替第二磨牙行使功能,以此达到减少拔牙数目,保存牙列完整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9例病例的矫治初步总结、分析正畸治疗前牙开畸形的临床体会,以期对前牙开畸形的正畸治疗有所帮助.方法对9例12~45岁经正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前牙开畸形患者的矫治前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例前牙开畸形患者平均疗程24个月(12~30个月),1例为不拔牙矫治,余为拔牙矫治,其中5例拔除靠前的牙齿,3例拔除靠后的牙齿.2例采用直丝弓矫治器,余为方丝弓矫治器.4例全部或部分使用了MEAW(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以关闭开,另外5例前牙开随着拔牙间隙的减小而关闭.结论充分了解开畸形形成的原因,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结合病因治疗、选择适当的适当的矫治技术是正畸治疗前牙开畸形成功的关键.作者曾提出的开畸形分类方法对临床中的诊断和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畸形双颌手术患者术前正畸上颌拔牙与不拔牙去代偿的效果及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18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另18例未拔牙。对2组病例术前正畸后及治疗结束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正畸后,拔牙组的U1-SN、鼻唇角(Cm-Sn-UL)和覆盖都较非拔牙组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下颌平均后退(8.66±1.42)mm,非拔牙组下颌平均后退(6.21±3.06)m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拔牙组ANB、U1-SN、NA-PA在正常值范围内(P>0.05)。结论在骨性Ⅲ类畸形的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中,上颌拔牙术前正畸能够更彻底地去代偿,真实反映原有骨性畸形,使下颌能够后退至更加理想的位置,从而更好地矫治凹面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骨性安氏Ⅲ类畸形正颌术前正畸中上齿槽及牙的唇倾度的矫正,对正颌术后面型改善,以及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建立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安氏Ⅲ类错颌畸形双颌手术,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和非拔牙的两组患者,拔牙病例20例,非拔牙病例20例,头影测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长轴、鼻唇角、颌凸角等与面型有关的数据,评价拔牙和非拔牙术前正畸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面型矫正的影响。结果测量显示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矫正使鼻唇角明显增大,覆盖明显增大,代表面型的数据: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两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拔牙组对面型的调整更有效;牙长轴、覆骀覆盖、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在拔牙组数据与正常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值得注意上颌前牙的代偿性唇倾,对其去代偿矫正是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矫正中调整面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对Bolton指数的影响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 选取 4 3例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和 36例不拔牙治疗结果满意的病例 ,测量治疗后模型的牙齿宽度 ,计算比较其Bolton指数的差异 ;并计算不拔牙组在模拟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后的Bolton指数。结果  1 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满意的病例其全牙比小于不拔牙组 ,其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2 不拔牙治疗满意的病例在模拟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后的全牙比亦小于未拔牙之前 (P <0 .0 0 1) ,与实际测量的拔牙组的全牙比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 (P =0 .94 )。结论 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病例治疗后的全牙比小于不拔牙病例。拔牙后Bolton指数的变化对最终理想咬合关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下颌第一磨牙拔除进行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关系的疗效,第二磨牙向前移动代替第一磨牙的适应症,支抗控制方法等。方法:选择正畸门诊16例Ⅲ类错(牙合)关系并伴有下颌第一恒磨牙残冠、残根或牙冠大面积充填,在患者知情同意下拔除第一恒磨牙,使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结果:所有16例病例均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无近中倾斜及舌倾现象。双侧磨牙Ⅰ类关系,面角减少,患者侧貌较直,取得较为满意的矫治疗效。结论:拔除下颌磨牙结合矫正技术可成功矫治恒牙期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减数拔牙法矫治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 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 畸形患者,按减数拔牙模式分为两组,拔除双尖牙组6例,拔除磨牙组5例,对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拔除双尖牙组和拔除磨牙组患者下颌切牙明显内收,L1-MP分别减小了9.51°和7.21°;袷平面变平,OP-MP分别增大3.24°(P〈0.05)和2.89°(P〈0.05).SN—MP分别增大了0.11°和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MP增大了0.26mm和融37mm,提示此类患者垂直向代偿能力有限。结论两组患者矫治机制相似,减数拔牙位置的选择主要取决于Ⅲ类错验的严重程度;此类患者垂直向代偿能力有限,伴较大开胎者需选择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拔牙或不拔牙矫治对临界病例牙颌面硬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以 5位正畸专家根据治疗前诊断资料挑选出的既可能采用拔牙治疗 ,又可能采用不拔牙治疗的 33名错畸形患者为研究样本 ,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每个病例治疗前后牙颌面硬组织的变化 ,再根据这 33名患者实际接受的拔牙还是不拔牙治疗、以及拔第一双尖牙还是拔第二双尖牙治疗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33例临界病例中有 12例采用了不拔牙治疗 ,13例采用了拔 4个第一双尖牙的治疗 ,8例采用了拔 4个第二双尖牙的治疗。用头影测量学上常用的 2 0项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显示 :临界病例拔牙组与临界病例不拔牙组在治疗前的牙颌面硬组织结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但拔第一双尖牙组的SNB比拔第二双尖牙组的SNB小 3.96°± 1.30°(P <0 .0 1)。治疗后拔牙组与不拔牙组之间有 6项头影测量项目显示了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而拔第一双尖牙组与拔第二双尖牙组之间有 7项显示了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 :临床检查判断的临界病例很难通过常规头影测量来区分是否需要拔牙治疗 ;临界病例采用拔牙矫治 ,与非拔牙矫治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前牙矢状方向突度及倾斜度的减小 ,但两组治疗后的颌骨位置关系及垂直方向上下颌、、颅底平面角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拔除上颌切牙及下颌双尖牙进行正畸治疗病例的正畸治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1名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拔除上颌切牙并同时需要拔除下颌双侧第一双尖牙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用电子游标卡尺进行模型测量,通过模型测量计算Bolton指数分析该类患者拔牙治疗后上下颌牙量的协调性。并通过患者的正畸治疗总结该类患者的治疗特点及矫治要点。结果:该类患者治疗后的Bolton指数分别为前牙比79.71%、后牙比91.75%,虽大于正常均数,但差异不大。11名患者上下颌牙量的不调量在0.5—2.82mm间。结论:拔除上颌切牙及下颌双尖牙治疗的患者,上下颌牙量基本协调,恰当的正畸矫治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畸治疗中为解除牙列拥挤、减少牙弓突度及调整上下牙弓之间的关系 ,常需要拔牙矫治。选择拔除的牙齿除了考虑到患者的错类型及拥挤部位外 ,还要考虑到牙齿所处的位置及牙齿的健康状况 ,临床上最常见拔牙模式是拔除 4个双尖牙 ,但因牙齿本身的问题不得已而拔之的正畸拔牙也是常遇到的 ,即所谓非常规正畸拔牙 ,包括拔除切牙、尖牙、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非常规正畸拔牙往往使错的矫治变得更加困难、更加复杂 ,因此常引起正畸医生的困惑。本文总结各种非常规正畸拔牙的个体化治疗设计及矫治技巧 ,并展示一组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非常规正畸拔牙矫治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8.
李伟  刘琳  吴平  翟俊辉 《口腔正畸学》2009,16(2):99-103
目的评价成人双颌前突错骀拔除病变第一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拔除第一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临床已完成的10例由于病变需要拔除第一磨牙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做矫治结果的临床分析。患者平均年龄25.5岁,均存在一颗或多颗第一磨牙严重病损或者早失。矫治设计拔除病损侧的第一磨牙而保留健康的双尖牙,已早失磨牙一侧不再减数,健康侧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所有病例均使用直丝弓矫治器,采用传统支抗技术。通过对10例患者的正畸治疗,总结该类患者的矫治要点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0例患者平均疗程34.5±4.5月,磨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后第三磨牙与对骀的第二或第三磨牙均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且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测量显示面凸角减小,上下唇角增加,反映出侧貌突度的减小。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为上下前牙的内收。结论:对于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过早缺失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非常规拔除第一磨牙,经过仔细的支抗设计和精心的临床操作,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拔除第二双尖牙矫正病例He颌面的垂直向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安氏Ⅰ类错He畸形患者,特别是下颌平面角较大的患者拔除第二双尖牙矫正后He颌面的垂直向变化,尤其是下颌平面的旋转变化。方法24例覆He正常或较浅且下颌平面角大于均值的安氏Ⅰ类错He患者(骨性与牙性均为Ⅰ类)拔除第二双尖牙,应用直丝弓技术完成矫治,25例符合同样标准的患者由不拔牙矫正完成。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描图和手工测量,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He颌面垂直向的变化。结果对拔牙和非拔牙两组患者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的统计学比较发现,除下磨牙的伸长量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外,两组患者问He颌面垂直向的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第二双尖牙的拔除并不一定意味着下颌平面角的减小,对于高角前牙开He倾向病例选择拔除第二双尖牙后,在矫正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后牙的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安氏 I类错畸形患者,特别是下颌平面角较大的患者拔除第二双尖牙矫正后颌面的垂直向变化,尤其是下颌平面的旋转变化。方法 24 例覆正常或较浅且下颌平面角大于均值的安氏 I类错患者(骨性与牙性均为 I类)拔除第二双尖牙,应用直丝弓技术完成矫治,25 例符合同样标准的患者由不拔牙矫正完成。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描图和手工测量,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颌面垂直向的变化。结果 对拔牙和非拔牙两组患者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的统计学比较发现,除下磨牙的伸长量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外,两组患者间颌面垂直向的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 第二双尖牙的拔除并不一定意味着下颌平面角的减小,对于高角前牙开倾向病例选择拔除第二双尖牙后,在矫正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后牙的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