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疳积食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疳积是指小儿脾胃功能紊乱,进一步导致营养障碍的一种慢性病,也是一种较难治的病。中医学对小儿疳积的治疗,主张以调理脾胃为主,可用以下食疗法。  相似文献   

2.
屈崇原 《长寿》2007,(5):6-6
中医巨著《素问·逆调论篇》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就是指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到睡眠。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认为脾为心之子。又脾胃相表里,统主水谷运化。脾胃功能失调,宿食停滞,或胃肠积热,胃失和降.子病及母,影响心神.故而会造成心神不宁而失眠。  相似文献   

3.
小儿厌食是指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问的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调,食物不知饥饱。加以一些家长缺乏知识,片面强调给以高营养的滋补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的运化能力,以及过于溺爱,恣意投其所好,养成偏食习惯,或进食不定时,生活不规律,或训斥打骂,造成儿童心理及情绪紧张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胃不思纳,脾胃不和而致厌食症发生。从临床实际观察中,小儿厌食症临床表现多为脾胃气阴不足、脾失健运、脾胃虚弱等型,针对其病机,对厌食所采取的治法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治疗上可采用内治法即中药治疗、外冶法以及内外兼治法。现将近几年关于厌食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呕吐 小儿外邪犯胃、内伤饮食、蛔虫侵扰或跌仆惊吓等因素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哎吐,极少内伤发病。  相似文献   

5.
我在工作中常碰到一些家长为孩子不爱吃饭而苦恼。小儿时期脾胃功能不强,饮食不能自己调节,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子女,片面强调高营养食品,盲目投以肥腻的食物,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运作能力;或恣意投小儿所好,任随其过食生冷,或进食不定量,饥饱无度,这些原因都可损伤小儿脾胃导致厌食症。另有些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弱,或者疾病迁延,  相似文献   

6.
34.何谓“吐舌与弄舌”? 吐舌,又名舌舒。多见于小儿,指患儿舌头不断地伸出口外,伸出较长而缩回较慢,或久而不收。“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之外候,若心脾有热,引起舌头干涩而紧,故时时吐出,以图舒缓。弄舌,又名蛇丝惊。即将舌头频频伸出口外,随露随收,并上下、左右舐弄口唇如舌蛇。属于心脾有热,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7.
王秋风 《大众健康》2010,(12):64-65
四妙丸的由来在中医学的发病因素中,“湿”与“热”皆为病邪,其中湿为阴邪,其性黏腻;热为阳邪,其性暴戾,而二者又最易结合。一旦湿热相合,则“如油人面”,缠绵难退。湿热之邪,人体可从外而受,也可由内而生。从外而受者,多与时令气候相关,如夏季冒雨涉水、坐卧湿地等;由内而生者,则多和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贪凉饮冷,嗜食肥甘,饥饱不调,性情急躁抑郁,皆易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失常,而酿生湿热。  相似文献   

8.
角膜软化症是高度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造成的一种角膜溶化坏死的眼病,临床表现为初起时入幕或暗处视物不见,继则涩痒、羞明、眼珠干燥,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损。多见于婴幼儿,常双眼受累,中医称“疳积上目”又称“肝虚雀目”多因患儿饮食不节,或饮食偏食,病后不科学的忌口,或婴儿喂养不当以及久病虚羸失于调养,致脾胃损伤,运化功能失常,湿热内蕴,酿成疳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肝血虚少,目窍失养,阴血不足,肝热内生,上攻于目而成本病,临床根据眼部与全身症状,大体可分,脾胃虚弱、肝血不足、脾虚…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泻的辨证食疗□/陈明来□/柳玉勇小儿腹泻其病因有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泄泻病源在脾胃,小儿脾胃发育未完善,功能弱,故遇外感六淫、内伤饮食皆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泄泻。小儿脏腑未充,尤宜食治。小儿腹泻应辨清寒热虚实的属性。实证者发病急,病情短暂...  相似文献   

10.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思饮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证。儿科发病率高 ,多发于1~6岁小儿。小儿脾常不足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而致脾运胃纳功能失常而发病 ,病在脾胃。初则病轻 ,虚象不著 ,久或素体虚弱而致气虚、阴虚致脾脏亏损无力运纳而致。笔者自拟运脾散加减用治本病 ,效果显著。简介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60例中男43例、女17例 ;年龄18个月~8岁 ,平均3 6岁。其中症见脾运不健者44例 ,脾胃气虚者12例、胃阴虚者4例。1 2方药组成及服用方法1 2 1自拟运脾散方药组成 :炒苍术10g、炒内金3g、…  相似文献   

11.
“先天”是指胎儿在母腹怀胎阶段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父母体弱,有遗传因素或多病缠绵,使营养欠佳,以及早产、难产等。先天属肾,经曰:“肾者先天之本”。“后天”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脾胃、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足、饮食失调、肠胃功能紊乱以及久病难病伤及脾胃功能等。后天属脾胃,经曰:“脾胃者后天之本”。人类的寿夭,既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又得力于后天的保养。如果先天不足,而得到后天的保养,那么就可以弥补先天而增寿;即使先天充足,而后天反加斫丧,亦难延长寿命。张介宾说:“夫禀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天也;先天责在父母,后天…  相似文献   

12.
儿童便秘常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1.饮食不当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按中医理论讲为“阳盛之体”,所以本身就容易产生内热。如果饮食不当,如过食辛辣之物、偏食,日久就可造成消化功能下降,使食物停留肠中时间过长,产生内热。两热相加,损伤体内津液,则可形成便秘。2.过食寒凉小儿是“纯阳之体”,故喜爱寒凉之物,适当吃些对身体无害,若过食则易伤脾胃,日久造成脾胃虚弱。脾胃主管人体消化,脾胃虚弱则消化功能下降,食物停留肠中时间延长,水分再吸收增加,大便秘结,形成便秘。3.生活无规律有的小儿生活无规律,吃饭、睡觉不…  相似文献   

13.
郭香云 《药物与人》2014,(10):106-106
小儿咳喘依据其症候分别属于中医“咳嗽”或“喘证”范畴.西医属于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是一种免疫性炎症.其特点是气道可逆性狭窄并导致呼吸困难.它的临床表现为气惫、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肺内可听到哮鸣音,尤其是呼气时哮鸣音更加明显。近年来.利用益气健脾。宣肺止咳平喘及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眩喘。效果较佳,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怎么会得疳积病张玉乾疳积俗称奶痨,一至三岁幼儿患此病较多,三岁以上得病也不少。那么,小儿为什么会得疳积病呢?一、饮食不节,影响脾胃自运化功能所食不能消化,积滞一久,身体赢弱,形成疳积。古人有一无积不成疳一之说。近年我们看到城市患儿患疳积的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5.
肠道激惹综合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与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过去它曾有过许多命名,被称为“结肠功能紊乱”“功能性结肠病”“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情绪性腹泻””结肠神经症”等.然而,实际上它不存在炎症病变,所以称之为“结肠炎”有些名不副实.它主要为结肠功能紊乱,但也可累及小肠.它不仅可表现为腹泻,也可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或仅有腹痛而无腹泻.所以上述种种名称都只能反映其一个侧面而不及全面,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赞成把它叫做“肠道激惹综合征”.肠道激惹综合征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小儿贫血,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气血不中。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睥为生化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任务。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气血失其生化之源以致血少气衰而成贫血。 小儿贫血主要是饮食不平衡,营养不良而影响小儿吸收功能而导致的,脾主气血之生化,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而相互化生,所以贫血轻则病在脾胃,重则累及肾脏而成脾肾两虚。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虚必须导致气虚,气虚也可影响生血  相似文献   

17.
贫血与健脾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的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正常食欲而主动进食,进食以后又必须依赖脾的运化作用,将食物消化吸收,取食物中的营养成份生成血,从而保证小儿不断健康成长,凡小儿进食不当,饮食不良,而出现贫血,在临床实践中服用武汉健民新产品“健脾生血颗粒”,一周后脾胃功能就会明显改善,首先表现小儿食欲增加,吃饭香,喜进食,面色逐渐红润,精神活泼,睡眠安稳;服用二周血色素、红细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脾胃毛病越来越多.比如有的人抱着这种观念,有的吃就吃.能吃就是福,今日不知明日事.到时你想好好吃上一顿,恐怕已没机会了。这样的观念可以导致百病丛生.尤其是脾胃病。脾、胃的正常功能对人体的重要性是无人不知.脾、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我们经常在无意间伤害而不自知。总结起来,脾胃共有12个致命伤。且让我们一一详看.看看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习惯是否已造成脾胃的负担与伤害。  相似文献   

19.
小儿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物质需要丰富,而营养来源脾胃,脾胃是后在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但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泄泻,轻则大便次数多、粪质稀薄,重则泻如水样或完谷不化,其势或缓或急,新工艺症候复杂多变,故泄泻病被列为儿科四大病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胃小且弱,脾胃功能薄弱,易为乳食所伤.若乳食不节,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家长任意纵儿所好,或过食辛辣炙煿之品及难以消化的食物,或平素常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为主食,极易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而致乳食停滞中焦,积而不消,食积乃成.又小儿为纯阳之体,其病机特点是易发病,传变迅速,食积易化热而致内热与食积并存.饮食停滞,积滞郁久化热,热蕴于中,多有郁而化热现象存在,正所谓"凡有郁处,必有热伏".食积内热临床较多见,虽无明确提出,但医家对食积及食积所致发热亦多有论述.如《幼幼集成》云:"小儿之病,伤食最多……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曰:"小儿身热,时发时退,但肚热,或夜发热,面黄,腹胀,吐泻,乳食不化,粪酸臭异常,此为食伤."《脉经》云:"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热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