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选穴的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1月—2021年6月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选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选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部位多选用四肢部穴位;最佳腧穴配伍为足三里-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可据患者证型辨证取穴,推荐处方为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型取:肾俞、脾俞、肝俞、胃脘下俞、关元、气海、涌泉、阴陵泉及解溪;肺热津伤型取:太冲、内关、曲池、合谷、阳陵泉及外关;脾胃湿热型取:太溪、血海与丰隆。结论: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腧穴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自建库至2021年4月收录的针灸治疗PCIV的相关文献,建立PCIV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PCIV的取穴规律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处方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7篇,涉及针灸处方212首、穴位114个;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为风池、百会及足三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分别为风池-百会(61.12%)、内关-三阴交-风池(18.96%);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使用频次>20次的穴位分为3类,第1类为肾俞-肝俞-太溪-悬钟-百会-头维-太冲,第2类为丰隆-中脘-天柱-完骨-风池-内关-三阴交-气海-血海-足三里,第3类为风府-大椎-太阳-印堂-颈夹脊。结论:针灸治疗PCIV以补益肝肾、健脾和胃、补益气血、醒脑开窍为主要治法,主要选穴包括风池、百会、足三里及内关等。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灸治疗产褥期抑郁症(ppd)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筛选针灸治疗ppd的相关文献,综合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探究针灸治疗ppd的选穴规律。结果:分析发现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为针灸治疗ppd的主要腧穴,其与百会、关元、心俞、脾俞、血海、丰隆、行间、期门、太溪和四神聪之间的关联性最密切,共同出现的频次及组合最高。结论:综合分析ppd的病因病机,证实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和足三里为针灸治疗ppd的主要腧穴,其与百会、关元、心俞、脾俞、血海、丰隆、行间、期门、太溪和四神聪协同作用,共同发挥疏肝、健脾、补肾和安神之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灸治疗产褥期抑郁症(PPD)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筛选针灸治疗PPD的相关文献,综合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探究针灸治疗PPD的选穴规律。结果:分析发现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为针灸治疗PPD的主要腧穴,其与百会、关元、心俞、脾俞、血海、丰隆、行间、期门、太溪和四神聪之间的关联性最密切,共同出现的频次及组合最高。结论:综合分析PPD的病因病机,证实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和足三里为针灸治疗PPD的主要腧穴,其与百会、关元、心俞、脾俞、血海、丰隆、行间、期门、太溪和四神聪协同作用,共同发挥疏肝、健脾、补肾和安神之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11月20日收录的有关针灸治疗MAFLD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利用Excel 2019建立用穴处方数据库,对腧穴进行频数、归经、部位、特定穴描述性统计,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分别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探究针灸治疗MAFLD的选穴特点及规律。结果:共纳入178篇文献,包含130个腧穴,总频次1 305次。高频腧穴为足三里、丰隆、肝俞、太冲、三阴交等,常用经脉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太阴脾经,涉及的腧穴多位于下肢部和腹部,以五输穴和交会穴为多。关联度前5的穴位组合为“足三里-丰隆”“足三里-太冲”“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足三里”“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并得到16组关联规则和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MAFLD的选穴遵循疏肝、补脾、益肾、化痰、祛湿的治疗原则,核心穴组为“足三...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展国内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取穴规律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检索1991年1月1日~2020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共258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70篇文献,提取文献中的腧穴处方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0.0软件对腧穴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纳入72条针灸处方,涉及68个腧穴,使用频次前6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太冲、内关、四神聪、三阴交、神门,经脉选用以督脉为主,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分布在头项部、下肢和上肢部位,特定穴中以交会穴最为常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的穴位组合是内关—太溪—三阴交、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和太冲—太溪,通过聚类分析共获得4个高频腧穴聚类群和5组核心穴对。结论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疗效确切,腧穴选用以督脉、头项部、四肢和交会穴为主,同时挖掘高频穴位的配伍规律,为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取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20.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究腧穴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134篇文献,涉及177个针灸处方、88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1 207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依次是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中脘、脾俞、天枢、阴陵泉、太溪、肾俞、太白。常选用经脉为胃经、脾经、膀胱经,下肢及胸腹部腧穴使用较多,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合穴、募穴和交会穴,关联分析获得强关联腧穴配伍8组,其中足三里-三阴交居首位;聚类分析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高脂血症多从脾论治,以调理脾胃功能为核心,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为核心腧穴,以辨证取穴为主,表里经配穴、远近配穴、前后配穴多种配穴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96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采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穴对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针灸处方125首,涉及腧穴108个,总取穴频次998次,其中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百会(78次,62.40%)。高频穴对有足三里-百会、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主要核心处方为百会、足三里、四神聪、神门、太溪、三阴交、内关、太冲、丰隆、大椎、风池、肾俞、神庭、悬钟,次要核心处方为合谷、印堂、膻中、血海、膈俞、肝俞、脾俞、气海、阳陵泉、阴陵泉、上星。结论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分析得出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呆取穴规律可指导临床应用,但须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针灸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近10年国内外针灸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共38篇,涉及经脉前3位依次是督脉、胆经、胃经、脾经;使用频次5次的主穴依次是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水沟;使用频次5次的配穴是丰隆、足三里、太冲、太溪、三阴交、血海、中脘、内关、风池。结论:以头部局部取穴为主、据辨病与辨证结合为原则,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搭配以及针灸治疗手法多样、传统针刺手法与现代电针相结合是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选穴规律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收集1991年-2016年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纳入文献64篇,选穴73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三经,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占总频次的58.07%。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56.71%。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选穴规律,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以痛风性关节炎、针刺、温针灸、电针、火针为关键词,对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整理搜索到的国内有关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使用频次及分布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5篇,共计120个穴位。从选穴角度分析,最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穴位依次为太冲(91)、三阴交(87)、足三里(80)、阴陵泉(58)、曲池(52)、太溪(51)、阳陵泉(45)、血海(44)、太白(44)、合谷(44);从归经角度分析,使用腧穴频数较高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阴脾经(323)、足阳明胃经(209)、手阳明大肠经(143)、足厥阴肝经(140)、足少阳胆经(134)、足少阴肾经(84)、足太阳膀胱经(80);从分部取穴角度分析,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为下肢。结论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取穴相对分散,取穴部位多集中在下肢,部分结合辨证取穴,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取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数据库中针灸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6月。通过Excel建立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处方数据库,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SPSS、SPSS Modeler软件分析取穴规律特点。结果纳入相关文献63篇,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涉及到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特定穴以募穴、背俞穴、五输穴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腧穴可分为两大类,肾俞、胃俞、脾俞、中脘、关元以及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百会、上巨虚。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排前三的为上巨虚-足三里-天枢、太冲-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天枢。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取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维普期刊数据库(VIP)自建库至2021年4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7篇、针灸处方125首,共涉及穴位42个,总用穴频次409,使用频率大于10%的有4条经脉,依次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累计频率78.51%,单穴频次≥10的穴位有11个,分别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中脘、关元、上巨虚、神阙、太溪、气海及曲池;特定穴以五输穴、络穴及募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足三里-内关、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是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通过对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穴位分为两大类。结论:针灸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选穴多以补益中气、调畅气机为主,选穴多选特定穴,配伍多以“原络配穴”“远近配穴”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分析口腔溃疡针灸治疗的取穴规律。方法:分析中国知网(CNKI)中文检索数据库2003~2017年针灸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文献,收集整理具有治疗效果的针灸处方,利用Excel表通过频率、频次分析其取穴特点、分部取穴及手法补泻。结果:本研究统计51篇应用针灸、推拿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文献,共72个处方、79个穴位、375个频次,其中足三里、合谷、三阴交使用频次较高;口腔溃疡针灸治疗时腧穴选用频率最高的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腧穴分布主要集中在头颈部、下肢部和上肢部。结论:目前,文献报道的针灸治疗口腔溃疡取穴处方体现了"从心脾论治、循脾胃经取穴、局部取穴、远近结合""调整脏腑虚实、辨证取穴、上下结合"的选穴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取穴规律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孙丽丽  王欣  张丰聪 《中医杂志》2012,53(12):1051-1054
目的 总结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取穴规律.方法 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1979-2011年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纳入文献192篇,用穴112个.常用穴位为神门、三阴交、百会、足三里、太冲;使用穴位数较多的经脉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分部取穴主要以头颈部和下肢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是五输穴,其次是原穴和背俞穴;以多穴处方为主,双穴处方的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并注重头部选穴.结论 现代针灸治疗失眠取穴注重循经取穴及特定穴的选用,取穴部位多集中在头颈部和下肢,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痛经现代针灸腧穴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现代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腧穴应用规律.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通过整理、分析1994年1月~2009年7月的期刊文献,检索记录原发性痛经文献量及所有腧穴的使用频次,分析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常用腧穴、少用腧穴及其归经分布.结果 有122篇有关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医学期刊文献,涉及的穴位共有72个,常用腧穴有三阴交、关元、足三里、气海、中极、地机、太冲、次髎、肾俞、血海、水道、肝俞、合谷、脾俞、命门、归来、阴陵泉、太溪、照海、内关、十七椎、子宫、阳陵泉、中脘,共计24穴;少用腧穴有天枢、膈俞、至阴等26个腧穴.分部选穴是以腰骶、少腹部的局部选穴与小腿部的远道选穴为其基本规律.结论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推荐常用腧穴有关元、次髎、十七椎下、地机、三阴交、太冲等,但穴位选取数量多、范围广,取穴组方无明确规范,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GA)的临床文献进行梳理,分析针灸治疗GA的择经特点与选穴规律,为GA的针灸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1981年1月到2017年7月之间国内中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GA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搜集和遴选,对纳入文献中的腧穴种类、归经、使用频次和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78篇。从择经频次分析,经脉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脾经(67次)、肝经(59次)、胃经(53次)、肾经(49次)和大肠经(44次)。从选穴频次分析,穴位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太冲(79次)、太白(68次)、三阴交(61次)、太溪(57次)和阴陵泉(55次)。从主穴、配穴配伍处方分析,主穴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太冲(79次)、太白(68次)、三阴交(61次)、阴陵泉(37次)和太溪(32次);配穴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阳陵泉(31次)、丰隆(30次)、血海(29次)、太溪(25次)和曲池(21次)。从治疗方法分析,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单独针灸治疗的文献15篇,针刺加药物的文献11篇,针灸加药物的文献10篇,单独针刺文献7篇,电针加放血的文献5篇。结论:针灸治疗GA主要选择脾经、肝经、胃经、肾经和大肠经,遵循补益脾肾、清热利湿的辨证论治原则。取穴以足部及下肢穴为主,主要是局部取穴,体现了穴位的近治作用。针灸治疗GA择经取穴具有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特点和规律,可为针灸治疗GA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崩漏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66~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崩漏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58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崩漏的腧穴选用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崩漏选取腧穴主要为三阴交、隐白、关元、气海、足三里、血海和太冲;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阴脾经和任脉;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下肢部和胸腹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选用主要是五输穴和募穴。针灸治疗崩漏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分部取穴、辨证取穴和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上针灸治疗崩漏,应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属于足太阴脾经和任脉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将辨证选穴与对症选穴有机结合起来,重视特定穴,从而使所选腧穴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增强针灸治疗崩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代针刺治疗崩漏的取穴特点以及穴位配伍规律。方法:系统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针灸推拿类所有针刺治疗崩漏的处方文献,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对选穴方案进行频次统计、社团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条文158条,其中复方28条,其余为单穴方,共涉及43个腧穴,频次439次。太冲穴、阴谷穴和三阴交穴为最常使用的腧穴。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为三阴交穴、太冲穴、气海穴、肾俞穴、中极穴。结论:古代针灸治疗崩漏的取穴方法对现代临床具有启示性,可为临床治疗崩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