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防治和减轻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临床医生往往在手术过程中选择做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学界对预防性造口手术的争议颇多, 包括造口适应证、造口并发症、造口还纳时机和还纳方式以及还纳技巧等。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及自身经验, 从预防性造口的还纳时机、还纳方式和还纳相关并发症三个方面对还纳技巧进行详细探讨, 以提高我们对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的诊疗水平, 改善患者还纳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完全腹腔镜与开放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疗效,探讨完全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比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受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与开腹组(行开放回肠造口还纳术),每组40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腹组(P0.05),但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讨论: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是安全、有效的,与开腹手术相比,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113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13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并预防性末段回肠双腔造口,术后3月造瘘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4例,肠梗阻9例,造瘘口旁疝1例,切口感染3例。随访3~24月,吻合口处肿瘤复发1例。结果表明,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取标本辅助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5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口位置分为观察组(经标本取出辅助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n=32)与对照组(另做切口行预防性造口术,n=33)。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吻合口漏发生,两组造口还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造口相关并发症、造口还纳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直肠癌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时间、术后24 h与48 h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患者,经标本取出辅助切口取出标本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 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末端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的2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26例无吻合口漏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2.0±2.6) d,术后3个月左右行造口回肠还纳.结论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尤其在高龄、全身情况较差、合并有基础疾病等患者中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早期还纳末端回肠造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为快速康复外科(FTS)造口还纳的最佳时机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诊治65例进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进行研究, 将患者分为早期还纳阻(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干预, 30例)和常规还纳组(常规干预, 35例),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切口感染、造口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结果表明早期还纳组手术时间少于常规还纳组[(37.53±10.23) min比(60.23±16.56) min, t=-6.513, P<0.05];造口护理费用、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难易程度低于常规还纳组[(510.67±37.32)元比(2 361.43±126.08)元, t=-82.722, P<0.05;6.67%(2/30)比31.43%(11/35), χ2=6.190, P<0.05;(25/30)比(17/35), χ2=8.538, P<0.05], 切口关闭难易程度低于常规还纳组(χ2=4.127, P<0.050), 但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130例,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为39~692 d,中位时间为132 d。有35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腹泻23例,切口感染9例,肠梗阻6例,肛周湿疹4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P=0.010)、术后行辅助化疗(P=0.002)及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长(P=0.025)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OR=1.006,P=0.021)是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延迟回纳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普外科接受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的10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造口还纳手术难度及切口感染并发症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本组有11例(10.7%)患者造口还纳手术困难(手术时间100 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腹部手术史是增加手术难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5.272,95%CI(1.325,20.977),P=0.018],微创手术是降低手术难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66,95%CI(0.037,0.758),P=0.020]。本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6例(15.5%),肠梗阻5例(4.9%),肺部感染3例(2.9%)。对切口感染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手术时间100 min及造口周围皮炎为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OR=4.855,95%CI(1.133,20.804),P=0.033;OR=11.914,95%CI(2.247,63.171),P=0.004;OR=18.814,95%CI (3.978,88.988),P0.001]。结论既往腹部手术史是造成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困难的主要原因,微创手术可降低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难度。糖尿病、手术时间过长及造口周围皮炎则是导致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行回肠造口术反转后相关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它们与造口关闭时间的关系,RubioPerez等对2009~2013年期间接受回肠造口关闭的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9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岁,有58%的患者为男性,有56%的患者造口的原因是直肠癌,有37%的患者术前接受了放化疗,从造口到造口关闭的平均时间是10.3个月。研究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死亡率为1%;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肠梗阻(13%)和伤口感染(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还纳失败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34例直肠癌根治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66例, 女性68例, 年龄[M(IQR)]62(12)岁(范围:33~89岁)。于2021年7月集中进行电话随访, 重点了解患者造口是否还纳、还纳失败原因及肿瘤术后复发或转移情况;还纳失败定义为术后超过12个月未能还纳。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还纳失败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 将P<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165例患者术后造口还纳成功, 还纳时间为(6.5±2.4)个月(范围:0.9~17.8个月), 69例患者还纳失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合并症、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癌胚抗原、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术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与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还纳失败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5岁(OR=2.270, 95%CI:1.15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两针式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的96例患者分为2组,各48例。A组采用传统预防性回肠造口,B组使用两针固定法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比较两种造口的制作时间、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造口回纳术的用时。结果B组患者造口制作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造口回纳术的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中采取两针式预防性回肠造口,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3.
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工作中,直肠癌低位吻合或超低位吻合术后,若术者对吻合不满意或怀疑有发生吻合口漏的可能时,通常需做预防性结肠或回肠保护性造瘘,将肠内容物完全转流至体外,该方法疗效确切而且易于护理,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一造瘘术需在3~6个月后行二次手术还纳.近年来,我们设计并开展了使用可降解吻合环作一期回肠保护性造瘘术,对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保护性造瘘.术前均经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本人与家属的同意.患者术后感觉良好,引流管排便顺畅,术后3周左右吻合环降解,顺利拔管,管口及低位吻合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现以其中1例低位直肠癌化放疗术后行腹腔镜DIXON术的患者为例,将一期回肠预防性造瘘的技术要点及操作步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造口术后辅助化疗对造口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肠造口术后辅助化疗者(观察组)以及同期60例术后未行辅助化疗者(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7d及3个月造口周围皮肤状况、造口功能情况。结果:2组术后7 d结肠造口、回肠单腔造口、回肠双腔造口周围皮肤状况评分及造口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除结肠造口周围皮肤状况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外,回肠单腔造口、回肠双腔造口周围皮肤健康状况评分及结肠造口、回肠单腔造口、回肠双腔造口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肠造口术后辅助化疗对造口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如造口功能下降、造口皮肤并发症增多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时性末端回肠造口在超低位直肠癌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4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行临时性末端回肠造口术的临床效果。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吻合口漏发生。结论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施行临时性末端回肠造口对预防吻合口漏的发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择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前切除术预防性袢式回肠造瘘术(LI)与袢式结肠造瘘术(LC)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造瘘方式的选择.方法 检索1966-2013年间Medline、PubMed、Ovi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比较择期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做LI与L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造瘘阶段相关的并发症和造瘘还纳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5篇文献的102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LI组652例,LC组373例.分析显示,造瘘阶段相关并发症中LI组的盆腔脓肿发生率(OR=0.15,95% CI:0.03~0.92;P=0.04)、造瘘口脱出发生率(OR=0.28,95% CI:0.09~0.85;P=0.03)及造口旁疝发生率(OR=0.28,95% CI:0.09~0.84;P=0.02)均明显低于LC组.造瘘还纳阶段相关并发症中,LI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OR =0.25,95% CI:0.09~0.68;P=0.006)及切口疝发生率(OR=0.24,95% CI:0.09~0.68;P=0.007)亦明显低于LC组.结论 择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前切除术预防性LI与LC相比,具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势.但仍需大规模的RCT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LsISR)术后累积造口还纳率(CSR)、总生存(OS)、无造口生存(SFS)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392例行LsISR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病1人1.基3本情况、围手术期资料、术后3病.1理2、造口还纳手术相关资料。其中男性248例,女性144例,平均年龄(59.8±检验法计算LsISR术后CSR、OS及SFS,Cox多因素分析影响OS、SFS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LsISR病人中,共334例行造口,其中331例行预防性造口,3例为吻合口漏后的转流性造口;共295例行造口还纳,其中294例为预防性回肠造口成功还纳,1例为横结肠造口还纳;39例病人造口未能还纳,其中预防性回肠造口无法还纳37例,横结肠造口无法还纳2例。LsISR造口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CSR分别为8.7%、43.4%、81.1%、88.0%和88.3%。术后3年和5年OS率分别为93.4%和86.2%;术后3年和5年的SFS分别为85.2%和8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化、(y)p T分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病人保肛根治手术中,应用简易支撑架联合一针缝合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我院普外科有术后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直肠癌病人。病人行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分为简易支撑架联合一针缝合造口组35例,传统缝合造口组35例。术前、术后资料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人末端回肠造口均成功还纳。简易支撑架联合一针缝合造口组病人一期造口时间[(13.77±2.02) min比(22.66±3.64)min(P<0.001)];二期造口还纳时间[(88.14±28.03) min比(103.29±30.96) min(P=0.04)]和术后总住院时间[(14.54±2.32) d比(17.34±4.57) d(P=0.002)];以及一期手术住院费用[(42 057.98±4 938.69)元比(44 728.46±5 223.62)元,(P=0.03)]和二期造口还纳手术出血量[(17....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末端回肠保护性造瘘术在超低位直肠癌(rectal cancer,RC)保肛手术中的价值. 方法 对湖州市中心医院2008年5月至2012年1月30例超低位RC患者于保肛手术中行临时性末端回肠保护性造瘘术,观察吻合口瘘发生情况. 结果 全部30例均保肛成功,发生吻合口瘘1例. 结论 末端回肠保护性造瘘可明显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经预防造口切口娩出标本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5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标本娩出途径不同分为经预防造口切口娩出标本组(46例)和耻骨上另切口娩出标本组(109例)。结果纳入的155例患者中除28例患者因术后时间尚短, 其余均完成造口还纳手术。与耻骨上另切口娩出组相比, 经预防造口组手术时间[(243±66)min比(281±73)min, t=3.003, 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7.5±2.2)d比(8.8±4.3)d, t=2.516, P<0.05]。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造口相关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预防造口娩出组的造口较大(P<0.01), 但两组的造口还纳时间、延期还纳的比例、造口粘连程度、还纳手术时间及还纳手术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合并末端回肠转流术经预防造口切口娩出标本更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