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后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56例和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60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4周、1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I(cT-nI)浓度,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①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②两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①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混合型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概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混合型高脂血患者7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单独使用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再给予非诺贝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参数(TG、TC、LDL-C)变化率、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随访3个月内冠状动脉心脏病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参数变化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随访3个月之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瑞舒伐他汀以及非诺贝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瑞舒伐他汀,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梁伦昌 《海南医学》2005,16(9):153-154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 对治疗组采用曲美他嗪、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多方面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症状改善、心电图改变、运动耐量、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防治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曲美他嗪、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患者多方面受益。  相似文献   

4.
姚丽梅  尹瑞兴 《广西医学》2005,27(5):645-646
目的观察血糖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老年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3例,其中血糖正常组35例,血糖不正常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CRP水平.结果与血糖正常组相比,血糖不正常组患者的血浆CRP水平较高(P<0.05).结论血糖控制欠佳,可使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RP升高.建议老年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107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1给予阿托伐他汀及常规治疗、治疗组2为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及常规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而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更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结论:早期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控制程度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6.
韩天  段堂堂  徐燕 《吉林医学》2009,30(21):2649-265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为30例,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患者在用药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中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值均显著降低,阿托伐他丁组较辛伐他定组降低更为显著,两组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短时间内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值,在调脂的同时还可减轻炎性反应,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促炎症因子上调表达的参与机制及阿托伐他汀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90例不稳定型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p.o),以初诊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血清高、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及血清促炎症因子瘦素及其受体OBR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8(IL 6/8)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时,阿托伐他汀组瘦素及其受体和TGF-β表达明显增高,而TNF-α、IL-6、IL-8及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上调的TNF-α和异常的瘦素通路及IL-6改善老年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进行联合治疗,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比索洛尔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且用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变情况,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能够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观察组采用复方丹参滴丸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及常规心电图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能有效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疏血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9.1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对高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匹伐他汀钙和依折麦布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一组(匹伐他汀钙治疗)和联合组(匹伐他汀钙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各55例。结果:在TC、TG、HDL-C、LDL-C等比较中,治疗前单一组和联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均要明显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单一组和联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匹伐他汀钙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例,分为瑞舒伐他汀组(3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33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使用抗心肌缺血和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钙10 mg/晚;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晚,均连续服用1个月.另入选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GMP140和采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GMP140水平均显著增高,FMD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1个月后,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和GMP140显著下降,FMD明显改善.同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相比,瑞舒伐他汀组GMP140降低更明显[(7.73±4.62)vs(5.62±3.26) pg/mL,P <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但瑞舒伐他汀降低血小板活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发作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ST段压低减轻,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1次/d,睡前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睡前口服。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肝转氨酶、肌酸激酶(CK)、尿蛋白升高例数多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治疗效果更可观,但应注意监测患者肝肾功能情况,若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时应减量或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单次服用80 mg阿托伐他汀能否降低术后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本科接受PCI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5例,年龄(59.23±10.23)岁,男性83例,女性32例.随机分为2组:强化组(n=56)在PCI术前12 h给予单次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n=59)在PCI术前12h予常规剂量(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24h及术后24h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p-选择素(CD62p)水平,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前24h各指标无差异(P>0.05).强化组术后24h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在PCI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术后30 d强化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12 h再给予单次80 mg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及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益心舒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商丘市梁园区张阁卫生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益心舒胶囊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上以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后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56例和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60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4周、1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I(cTnI)浓度,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①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②两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①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TRP3及IL-23的变化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及常规治疗组60例,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常规治疗组亦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患者CTRP3及IL-...  相似文献   

20.
曾军 《当代医学》2014,(16):128-12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新余市新钢中心医院76例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8)。对照组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1次/d,每次使用剂量为30mL;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口服阿托伐他汀,1次/d,每次服用剂量为20mg。均对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前后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2组用药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