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原来无肝病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死亡率高。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脑水肿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除少数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目前无特效疗法,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re failure ALF)预后恶劣,死亡率高达70%-80%。其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都有不同的进展。本文重点就其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肝衰竭 (acutehepaticfailure ,AHF)起病急剧 ,病程短 ,75 %的AHF患者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于发病后的数天。目前一般内科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而肝移植是AHF的有效治疗手段 ,但供肝来源极度短缺。据文献报道在美国仅有2 0 %的AHF患者能够接受肝移植治疗 ,80 %的患者死于等待供肝中[1] 。因而临床急需体外肝功能支持治疗 ,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其一可对不可逆的肝损害起到“桥接治疗”(bridgetherapy)作用 ,直至有合适的供肝进行肝移植 ;其二可为受损伤的肝脏争取恢复再生的时间。1 概 述肝脏是人体内最大也是最复杂的实质器官…  相似文献   

3.
<正>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又称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及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可累及机体多个系统。FHF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达80%~90%。尽管国内外对其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定义、分类和诊断方面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5.
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PALF)是重症监护病房中最为严重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病因大致分为6类,即代谢性、感染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血管性和恶性病,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病因不明。该病的临床表现因年龄和病因的不同而不同,肝性脑病在儿童表现不典型。治疗采用去除病因、对症支持、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方法。人工肝支持治疗作用越来越突出,肝移植是挽救患儿生命的重要手段。该文就PALF的诊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7.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复杂的多系统疾病,短期内可迅速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大量出血,是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三种方法。本文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肝功能衰竭患者凝血项变化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120例重型肝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肠源性内毒素值、TBil及PTA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Tbil值有明显下降,而肠源性内毒素与PTA值明显上升,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腹痛、腹胀、食欲不振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症状评分都明显下降,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能提高近期预后效果,改善肝功能与缓解临床症状,其机制的发挥可能与降低肠源性内毒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系统(COSSH-ACLF)、肝病终末期模型(MELD)、亚太肝病研究学会研究联盟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系统(AARC-ACLF)3种模型系统对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44例,其中好转组27例,进展组17例,并对2组间相关指标和模型系统评分进行比较,对P<0.05的指标绘制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进展组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综合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INR与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模型系统对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短期预后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01、0.834、0.796、0.709,P<0.05~P<0.01),且三种模型系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俊  江元森 《广东医学》2001,22(10):976-978
急性肝衰竭仍然是医学上最难解、最棘手的症候之一。最佳定义为 :在出现症状 8周内出现精神症状 (肝性脑病 )及凝血异常 (凝血时间延长 )。估计在美国每年有2 0 0 0例急性肝衰竭患者 ,其中只有 2 0 0~ 30 0例患者接受肝移植[1] 。因为急性肝衰竭患者病前健康 ,患者家属和医生往往低估了疾病的严重性和疾病发展的急速性。在上世纪 80年代 ,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达 94 % ,较好的细心护理和治疗及肝移植的进展已经改善了这些数字。即使在现在肝移植时代 ,仍有 38%病例死亡 ,主要死于这一严重疾病的并发症或得不到供肝。因为大部分患者得不到肝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对药物性肝炎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简称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94例;分治疗组61例(早、中、晚期患者分别为32例、19例、10例),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其肝功能主要生化指标变化和救治成功率,并与仅以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对照组33例患者(早、中、晚期分别为17例、11例、5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主要生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早期患者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期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晚期患者两组差别不大.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早、中期患者救治成功率,但对晚期患者救治成功率无明显影响;针对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提倡尽早予以人工肝治疗,力争在早、中期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常用的4种肝衰竭评估模型在非生物型人工肝(non 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NBAL)治疗儿童急性肝衰竭(pediatrics acute liver failure,PALF)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2019年在儿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应用NBAL治疗PALF的病例资料,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提取患儿入院时参数,计算各模型数值,比较各模型在两组中的差异,以及各模型在不同病因导致PALF存活组与死亡组间的差异。结果:①共纳入113例样本,其中,男71例,占62.83%;年龄42 d~13岁8个月,平均(34.00±22.17)个月;体重3.50~74.00 kg,平均(15.11±9.85)kg。共进行了465次血液净化治疗,平均每例4.12次。②存活74例(65.49%),男46例(62.16%);死亡39例(34.51%),男25例(64.10%)。留置PIUC时间为(17.77±14.52)d,平均住院费用为(85 937.85±69 080.26)元。中毒导致PALF经NBAL治疗存活组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③MELD、PELD、LIU?PT、LIU?INR评估模型,PALF存活组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根据病因亚组分析,除MELD评估模型在代谢病和休克心肺复苏术后、LIU?PT评估模型在胆汁淤积性肝病、LIU?INR评估模型在胆汁淤积性肝病和代谢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病因导致的PALF存活组、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ELD、PELD、LIU?PT、LIU?INR评估模型均可作为NBAL治疗PALF的预测模型,但PELD评估模型在覆盖病因方面更优于MELD、LIU?PT、LIU?INR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及失败原因,总结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患者行肝移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均采用“背驼式”肝移植。结果:3例中1例存活1年,1例存活9个月,1例至今已经存活1年半时间,目前状况良好。2例死亡原因均为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患者术前状况决定肝移植效果;肺部并发症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不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4.
龚晓兵  韦宏成  唐永煌  杨见权 《医学争鸣》2009,30(12):1119-1121
目的:应用新型人工肝——单向白蛋白透析滤过(SPADF)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研究其疗效和机制.方法:应用SPADF治疗2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比较治疗前后多种体液指标的变化.结果:26例肝衰竭患者一共经过34例次SPADF,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特别是肝性脑病明显好转.血清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氨、血肌酐、尿素氮、IL-1,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胆碱酯酶水平升高(P〈0.05),血糖、血常规等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2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12例痊愈出院,4例接受肝移植,总体存活率61%.结论:新型人工肝SPADF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安全手段,且操作简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肝在肝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郝建宇  李宁  高茹  贾凯  李秀芬  刘坤 《中国医刊》2001,36(11):22-23
目的:利用人工肝技术研究血浆置换疗法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日本旭化成Plasauto-iQ全电脑控制血液净化治疗仪进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结果:共治疗15例23例次,治疗后患者血氨、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凝血功能明显改善,肝昏迷程度明显减轻。白蛋白、转氨酶、氧分压改善不明显。结论:利用人工肝技术进行血浆置换疗法可以迅速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为肝移植嬴得时间。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各种病因所致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hepatisfailure,FHF)的救治,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此类患者的肝细胞发生广泛变性、坏死、功能衰竭,依靠多种疗法均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为了提高FfIF生存率,探索治疗FHF的新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非内科药物疗法,即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AISS)的研究,并已取得重大进展。现将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如下。1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回顾较系统的人工肝研究始于5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1]。1958年klley等[2]报告了用Kolff血透法治疗氨中毒病…  相似文献   

17.
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衰竭是临床医生最具挑战性的疾病之一。迄今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命名、分类和诊断标准。肝衰竭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仍强调内科综合治疗。肝移植巳成为治疗肝衰竭切实有效的手段,其它方法包括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肝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肝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薛毅珑,张佐云,黄英才,刘成贵关键词人工肝;肝功能衰竭;治疗;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75.3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或坏死而致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出血倾向、黄疸及肝臭、肝脏进行性缩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2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60)。2组患者均进行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方程拟合结果经P值检验,χ2=62.5410,P=0.0000,表明年龄、高血清铁、低血钠以及肝性脑病是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人工肝治疗联合内科综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效果显著,影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因素为年龄、高血清铁、低血钠以及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20.
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综合治疗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基本原则,以及重型肝衰竭治疗的主要进展。特别对各种治疗措施的优缺点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