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评价X线、CT、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证实21例患者,其中15例摄X线平片;10例行CT扫描,5例行MRI扫描,分析X线、CT、MRI影像特点。结果:21例共22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13个,胫骨近侧干骺端6个,股骨近侧干骺端2个,肱骨下干骺端1个。单发20例,对称发生1例。X线表现: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泪滴状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病灶长轴与骨干平行,边缘可见硬化边,病灶切线位上可见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局部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CT表现:位于骨皮质表层或骨皮质内的不规则骨质破坏区:CT值40-69HU,病灶局部可见骨皮质缺损,内缘可见硬化环。病变均无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未见肿胀及钙化。MRI表现:4个病灶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呈T1WI上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边缘皆有更低信号线环绕。19例(2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1个病灶缩小,8个病灶未见明显变化,1个病灶消失。结论:FCD通过影像检查可以确诊。X线平片是检查的首选方法,但CT、MRI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18例(21个病灶)均有平片资料,其中13例(14个病灶)有CT资料,8例(9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3年,2例手术病理证实。重点分析X线、CT特点。结果18例共21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部10个,胫骨近侧干骺部5个,胫骨骨干3个,股骨近侧干骺部2个,肱骨近侧干骺部1个;单发15例,多发3例。X线表现: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区,病灶内缘可见硬化边,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14个病灶CT表现:缺损可位于骨皮质表层(11个)或骨皮质内(3个),位于骨皮质表层者缺损表面无骨壳,局限于骨皮质内者缺损表面骨壳可完整;7个病灶凹向髓腔并以硬化边与髓腔分隔,但无膨胀性改变或突入髓腔;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9个病灶经随访观察,其中4个病灶无改变,4个病灶稍有缩小,1个病灶发展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典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单凭平片即可诊断,但CT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均做X线平片检查,16例拍切线位片,18例做CT平扫检查.结果 21例患者中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19例;其中胫骨12例,股骨6例,肱骨1例.另外2例中1例位于坐骨,1例位于肋骨,病灶呈圆形3例,椭圆形11例,椭圆形伴骨皮质缺损3例,分叶状4例.结论 非骨化性纤维瘤皮质型病变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X线检查多能明确诊断,对于髓腔型病变,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X线检查明确诊断较难,CT对其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OCD)的X线、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及MRI表现,全部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发生存股骨4例,胫骨3例,肱骨及腓骨各2例。在X线平片上FOCD病灶表现为三角形或碟形骨质破坏边缘有硬化,CT表现为半圆或三角形骨缺损,内含软组织密度,MRI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低或低信号。结论X线、CT和MRI可显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特征,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重点是确定X线和CT表现以及MRI表现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搜集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25例患,25例全部摄平片,其中1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 25例共30个病灶,其中16个位于股骨下干骺端,5个位于股骨近端,4个位于胫骨近端,3个位于腓骨干骺端,1个位于尺骨下端,1个位于锁骨。单骨单发21例;多发4例中,单骨双发一例,双骨单发2例,3骨单发病灶1例。X线表现;缺损的大小为0.6~36cm,病灶位于干骺端皮质内或自骨皮质膨向髓腔,呈卵圆形、分叶状或“泪滴”状偏心性骨皮质缺损区,病变长轴与骨干平行,病灶表面可无骨壳,周有骨性硬化边,局部皮质可膨大变薄或毛糙,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部分缺损内有纵行骨性分隔。CT表现12个病灶为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无膨胀骨质破坏区,外侧骨壳完整或缺损,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28个病灶邻近软组织无肿胀,仅两个有轻微肿胀。MRI:5例MRI表现T1WI、T2WI均为低信号,周边硬化缘更低。30个病灶随访观察,无1例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病灶,18个病灶随访复查逐渐被增生骨质填充缩小,8个病灶无变化,4个病灶经复查,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X线、CT和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观察随访可了解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转归过程。  相似文献   

6.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诊断(附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的X线诊断价值及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31处经临床,X线或手术病理证实的FCD的临床及X线表现,所有病例均有正侧位X线照片。14例有切线位X线照片,6例曾做放大摄影检查。结果:发病部位;股骨远侧干骺端25例29处,胫骨近侧干骺端2例2处,共31处缺损,双侧发病者2例,单侧发病者25例,单侧发病者右侧(18/23)多于左侧(7/25)。X线表现;囊状骨皮质缺损15例17处,骨皮质表层不规则凹陷12例14处,无膨胀性改变者;病变区内见云絮状密度增高7例。砂粒状和斑点状或条片状钙化影4例,纵向骨性间隔2例,大小不等蜂窝状2例;21例(23处)病灶边缘清晰,周围有薄层硬化缘,6例(8处)无或仅有部分较淡的硬化缘。结论:FCD是由于局部骨膜化骨障碍而引起的骨皮质生长缺陷,最好发于生长期儿童(尤以6-10岁多见)的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远端。X线能明确FCD的发病部位,大小,侵及范围,并能反映其病理结构特点,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15例全部摄平片,10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随访1-8年,2例手术病理证实。分析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15例累及18骨,共20个病灶。病灶80%(16/20)位于股骨下干骺端,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样或碟形缺损,表面无骨壳,内缘有硬化线,部分缺损内有纵形骨性分隔。4个病灶随访复查消失。结论:X线、CT和MRI能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提供较准确诊断,随访观察可了解缺损的转归。  相似文献   

8.
单发型内生软骨瘤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型内生软骨瘤11例的临床与X线平片、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中,掌骨3例,指骨4例,肱骨干1例,股骨干骺端2例,胫骨干骺端1例。掌指骨病灶X线平片表现为囊样、类圆形透光区,瘤内钙化,呈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四肢长骨病灶在CT表现瘤内软组织密度影,内见斑片状钙化;MRI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股骨病灶T2WI周围见低信号带。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本病大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作者收集Paget病350例,其中13例为胫骨前结节向干骺端蔓延而不累及近端骨骺的Paget病。组织学诊断特征为成骨和破骨活动同时存在,粗糙骨小梁伴镶嵌式结合线,骨髓血供增加并纤维化。X线上,病灶都在胫骨前结节附近,并沿前侧骨皮质延伸入骨干。有3例的病灶抵达后侧皮质。长度不等,8~20cm。其远侧(骨干)必定终止于火焰状缺损,而近侧形态相似者有9例。1例病灶的近侧为成骨性火焰状缺损而远侧为溶骨性缺损。4例以溶骨占优势,溶骨和成骨混杂的有4例,成骨占优势5例。这些表现以侧位片显示最佳。邻近腓骨不会受累。作者认为,典型部位(颅骨、腰椎、骨盆、肱骨近端)和典型年龄组(>50  相似文献   

10.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骨纤维瘤。我们遇到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例1男,11岁,左小腿扭伤2小时,左胫腓骨下段正侧位片见左胫骨下段外侧骨皮质内有一2.2×0.8cm2大小的囊状密度减低区,边缘清晰、硬化、膨胀。X线诊断:左胫骨下段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图1)。例2男,10岁,左膝关节摔伤半天。左膝关节正侧位片示右胶骨上段内后侧骨皮质见一2.5XO.gcm’大小的长圆形密度减低区一边缘清晰、硬化,其长袖与胜骨长轴一致。CT片示左胜骨上段后内侧骨皮质内一低密度灶,边缘清晰,最大截面积0.5X0.scm’…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1 9岁。因右下肢疼痛 2月余就诊。查体 :右下肢活动受限 ,右股骨远段 ,胫骨近段、远段和腓骨远段局限性压痛 ( + ) ,局部皮肤无红、肿、热胀感 ,未扪及软组织肿块。实验室检查无异常。X线表现 :双侧胫、腓骨正侧位、右股骨下段正位片示右股骨远段、右胫骨干骺端、胫骨腓骨下段髓腔内偏侧性多发长、扁圆形、境界清楚的骨质缺损区 ,自髓腔向骨皮质内板侵犯 ,皮质变薄 ,周围无骨硬化区。头颅侧位和骨盆正位片均未见异常。脊椎侧位片未见异常。所示平片均未见软组织肿块影。入院 2周后行胫骨干骺端肿瘤活检术 ,病理证实为多发性骨髓…  相似文献   

12.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表现和随访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表现及发病机制和转归。方法 58例全部摄平片,26例行CT扫描,随访2-15年。6例手术病理证实。总结缺损的CT、X线特点,提出病灶愈合的分型。结果 共累及65骨,70个病灶。病灶81.43%(57/70)位于股骨下干骺端,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样或碟形缺损,内缘有硬化线,表面无骨壳,部分缺损有纵形骨嵴。18个病灶随访复查消失,根据其表现分为原位骨化型和平复型。3例3个病灶随访增大,手术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表面无骨壳,有自愈倾向,亦可长期存在。表现典型及内有骨嵴的缺损未见转化为非骨化性纤维瘤者。  相似文献   

13.
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成软骨细胞瘤15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9例同时行CT扫描。结果 肱骨5例,股骨6例,胫骨、锁骨、髂骨和腰椎各1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部分呈膨胀、偏心性生长,管状骨病变多起源于骨骺,可累及干骺端;病灶内常有钙化,周围见硬化带,骨皮质破裂,软组织肿块,少数有骨膜反应。X线平片正确诊断8例,未定性3例,误诊4例,诊断准确率53.3%;CT正确诊断6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多数成软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特征,影像学检查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X线平片仍是基本检查方法,CT可提供更多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影像学表现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联军  丁晓毅  陆勇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2006,21(12):1261-1265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表现及影响因素。方法:搜集本院收治的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病例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17~50岁,复发平均时间间隔为22个月(范围3个月~14年)。回顾性分析所有局部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及MRI)、病灶解剖部位、第一次手术方法等相关影响因数。所有病例摄X线正侧位片及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结果: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移植骨吸收、病灶填充骨水泥周围溶骨破坏及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先于临床症状检出复发,CT、MRI增强检查可鉴别肿瘤复发和手术疤痕。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与手术方法、病灶部位有一定关系,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结论:结合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骨巨细胞瘤复发及早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在骨巨细胞瘤术后随访复查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追踪诊断或手术病理确诊的有X线和/或CT检查资料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例,21例均有X线资料,其中6例有CT资料。重点进行影像诊断分析。结果:21例共28个病灶,其中股骨远端18个,胫骨近端5个,股骨近端2个,腓骨近端2个,尺骨1个;单发16例,多发5例;长骨干骺部25个,骨骺边缘3个。X线表现:大小为0.5-3.2cm,平均1.25cm。圆形7个,椭圆形15个,长径均与长骨一致,不规则6个;边界清晰24个,模糊4个;22个可见硬化边,边厚约1mm,6个未见硬化边。病灶内为均匀的低密度,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7个病灶CT表现:位于骨皮质内,轻度向外膨胀1个,3个皮质凹陷,3个膨入髓腔;周围硬化环均完整连续;环内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均未见钙化灶,2个病灶内可见很细的纵向间隔,2个病灶邻近有轻微软组织肿胀,5个邻近无软组织肿胀。1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无1例发现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病灶,2个病灶无改变,8个病灶可见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典型的FCD单凭X线即可诊断,否则应结合发病年龄、临床表现、X线表现及随访改变等综合考虑,CT检查对病变的定位非常明确,对骨皮质的连续性、膨胀性及周围软组织的肿胀、骨膜反应、病灶内部的均匀性;病灶边缘的硬化等的显示较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腕三角骨背侧骨折的X线及多排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资料完整的腕三角骨背侧骨折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6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5例行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 6例腕关节X线正位片均不能明确显示腕三角背侧骨折,而腕关节侧位片均能显示骨折片,多排螺旋CT能显示腕三角骨骨皮质缺损及骨折片移位.结论 X线侧位片可显示三角骨背侧骨折片,多排螺旋CT检查是良好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骨骨干皮质型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位于长骨骨干的皮质型转移瘤的X线、CT及MRI检查资料。6例均摄患肢正侧位X线平片,其中CT检查2例,MR检查2例。结果 X线表现为长骨骨干骨皮质局限性偏心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CT及MRI横断位示骨皮质呈"咬甜饼干"样骨质缺损,骨质破坏范围小于1/2周,边缘未见骨质增生、硬化,局部可见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长骨骨干皮质型转移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临床特点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BFH的影像表现.全部患者均经X线检查,其中MR检查6例、CT检查4例.结果 11例BFH均为单发病灶,9例位于下肢,其中胫骨5例、股骨3例、腓骨1例;1例位于胸椎,1例位子骶骨.11例X线平片表现为偏心性(7例)或中心性(2例)溶骨性骨破坏区,边界清晰,薄层骨皮质完整,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边;4例CT平扫显示骨质破坏区为与肌肉密度相仿的软组织密度影,3例位于膨胀的骨壳内,2例位于胫骨及1例位于胸椎的病灶穿破骨皮质,胸椎病灶形成软组织肿块;所有的病灶均未见骨膜反应.6例在MR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骨BFH的影像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X线平片检查15例,螺旋CT检查9例,MRI检查6例。4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CT检查,3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内邻近关节面的类圆形囊样透亮区,边界清楚,有薄层硬化边,3例CT及其三维重建显示病灶与关节腔相通。MRI在T1WI呈低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T2表现为高信号,MRI显示病灶与关节腔相通2例。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CT及其三维重建对病灶细节显示清晰,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8例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2例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1例行SPECT-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28例中,单肢26例,双肢2例;单骨15例,同肢多骨11例,双肢多骨2例。X线表现:病变局限性于皮质内侧3例,弥漫性流注19例;骨皮质肥厚21例,骨髓腔变窄18例;跨关节生长11例;3例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团状不规则形钙化影。混合型15例,皮质外型4例,皮质内型3例。CT表现:骨皮质肥厚隆起、骨髓腔变窄,骨端松质骨或骨髓腔内团状高密度影,CT值约1 000HU,边界清楚。SPECT-CT表现:腓骨病变区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跟骨病灶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MRI表现:骨皮质增厚,骨髓腔狭窄,病灶呈长T1、短T2均匀或略混杂信号,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1例病灶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改变。结论:蜡泪样骨病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结合临床可作出明确诊断;CT和MRI有助于观察病灶的形态、密度及软组织情况;SPECT-CT为本病活跃性的判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