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消融术治疗髋部骨样骨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1月对8例髋部骨样骨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消融治疗,男5例,女3例;年龄12~25岁,平均18.8岁.患者均有髋部疼痛症状,夜间加剧.病史2个月至10年.病变部位:股骨颈4例、股骨小转子2例、股骨大转子1例,股骨转子间1例.术中应用CT薄层横断扫描确定病灶部位,将骨穿刺针经皮穿入瘤巢中心.行CT扫描证实穿刺针位置准确后撤出针芯,用穿刺针套管刮除瘤壁及瘤巢内肿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再将微波探针沿骨穿刺针穿入瘤巢中心,将瘤巢中心温度逐渐加热至90℃,保持4~6min.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 d.结果 3例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骨样骨瘤,另5例仅获得诊断性描述.全部病例随访6~21个月.术后24 h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1例随访5个月时仍有轻度夜间隐痛,再次行微波热消融治疗,随访8个月无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见股骨头坏死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骨样骨瘤经皮穿刺微波热消融术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髋部疼痛症状,术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6~2009年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30例患者,30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 30例共计35个病灶,其中23个位于股骨下干骺,8个位于胫骨上端,4个位于腓骨上端。单骨单发25例,单骨双发1例,双骨双发4例。结论 X线、CT及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跟骨骨折早期处理不当常会造成畸形愈合,主要表现为跟骨增宽,并由此产生足外侧疼痛、跟腓撞击、肌腱神经卡压等及距下关节炎、后足畸形导致步态改变,临床治疗困难.自2005年3月~2009年10月,笔者采用跟骨外侧壁切除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手术治疗此类患者7例(9足),其中6例(8足)获得随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8足),男5例,女1例;年龄21~68岁,平均42.5岁.病程8~21个月,平均12.5个月.8足均以跟骨外侧疼痛为主,疼痛点封闭试验阳性,伴有不同程度跛行.跟骨轴位X线片显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跟骨增宽,CT显示后关节面不平整.跟骨骨折畸形愈合Sanders分型[1]:Ⅱ型4例6足,Ⅲ型2例2足.6例均无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8例AS患者发生胸腰椎应力骨折,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9~60岁,平均46.2岁.骨折部位:T9~T11 1例,T11~T12 3例,T12~L1 4例.对其临床表现和X线片、CT及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主要为腰背疼痛突然加重;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经过一段稳定期后突然加剧或为腰背部疼痛加重,呈持续性;查体均有骨折节段的压痛和叩击痛,6例伴胸腰椎后凸畸形;例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X线片示8例均为胸腰椎应力骨折,骨折线经椎间隙,有假关节形成;检查示5例椎板骨折、椎间盘-椎体骨溶解及反应性硬化,1例可见椎体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椎体破坏及溶骨性腔隙,2例可见椎体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椎板边缘不整及真空现象;榆查均有假关节节段不规则的低信号带延及后柱结构,其中6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2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结论:根据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可以早期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研究价值。方法 26例(29个病灶)均有平片资料,其中12例(13个病灶)有CT资料,3例(4个病灶)有MR I资料,9例(1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4年,2例(2个病灶)手术病理证实。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共29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部14个,胫骨近侧干骺部7个,胫骨骨干4个,股骨近侧干骺部3个,肱骨近侧干骺部1个;单发19例,多发7例。X线表现: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区,病灶内缘可见硬化边,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13个病灶CT表现:缺损可位于骨皮质表层(9个)或骨皮质内(4个),位于骨皮质表层者缺损表面无骨壳,局限于骨皮质内者缺损表面骨壳可完整;7个病灶凹向髓腔并以硬化边与髓腔分隔,但无膨胀性改变或突入髓腔,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9个病灶经随访观察,其中4个病灶无改变,4个病灶稍有缩小,1个病灶发展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典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单凭平片即可诊断,但CT、MR I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限性骨脓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局限性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13例患者均行病灶清除术加异体骨植骨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0例,X线片复查示2例所植的骨吸收,8例植骨6~12个月愈合;8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仍有局部不适。结论局限性骨脓肿均发病较长,有间断性肢体疼痛,X线示圆形或椭圆型溶骨性破坏,边缘有硬化高密度影,镜下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行病灶清除术加异体骨植骨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9例经X线或CT检查诊断为骨样骨瘤,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结果:8例局部疼痛症状均消失;1例第1次手术未能切除瘤巢,局部疼痛症状不减,再次手术切除瘤巢后疼痛消失。结论:骨样骨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彻底切除瘤巢是有效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椎体肿瘤CT误诊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体肿瘤临床上并非罕见,尤其对较典型的椎体转移瘤,根据X线平片及CT扫描常可作出明确诊断。但对推体骨质破坏同时软组织受累者需与结核相鉴别。我院1989年6月至1996年5月有8例经临床诊断为推体肿瘤,而CT扫描诊断为结核。作者将其X线及CT征象做了分析,着重探讨脊椎肿瘤,尤其是椎体转移瘤与椎体结核在CT扫描上的鉴别要点,并强调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的必要性。至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见附表。1.2X线检查8例在CT扫描前均做了X线检查,5例椎体以溶骨型骨质破坏为主,2例椎体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间或有斑点样致密外观,1例是成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6月-2006年6月行脊柱CT扫描检查的病例,从中检出已证实的72例脊柱转移瘤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脊柱转移瘤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的CT表现,并与X线片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脊柱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以及MRI、ECT对脊柱转移瘤诊断的优缺点。[结果]7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中肺癌27例,乳腺癌23例,肾癌8例,结肠癌7例,前列腺癌4例,鼻咽癌2例,甲状腺癌1例。受累椎体94个,其中累及1个椎体的35例,累及2个椎体的19例,跳跃性累及3个椎体的7例。累及颈椎18个,胸椎38个,腰椎29个,骶椎9个。72例中溶骨型转移瘤54例,成骨型转移瘤11例,混合型转移瘤7例,本组病人的X线片显示率为59.7%,CT显示率为100%。MRI对骨质破坏的显示不如CT清晰。ECT的分辨率不高,对病灶的细微结构及解剖的比邻关系显示不清,ECT的假阳性率高。[结论]脊柱转移瘤的诊断,要重视临床表现及病史,以X线片及ECT作为首选的筛选检查项目,CT作为明确诊断的检查方法,必要时行CT引导下脊椎骨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髋关节内骨样骨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髋关节内骨样骨瘤11例病人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疼痛消失,于1~3个月后恢复正常活动,随访3个月~5年,无复发,髋关节功能正常。结论 髋关节骨样骨瘤疼痛定位不确切,X线因遮挡显示不清,容易误诊,CT是最好的检查方法,手术切除瘤巢是治疗的关键,CT引导下手术是保证瘤巢切除彻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由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征象特点.结果54例中单骨型33例,多骨型19例,Albright综合症2例.X线表现比较复杂,常见有囊状改变、毛玻璃样改变、丝瓜瓤样改变及虫蚀样改变4种骨改变.CT表现有囊状低密度影、毛玻璃样改变、斑块样硬化.结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诊断以X线平片为首选,头颅等较复杂部位的影像诊断以CT为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皮质旁软骨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皮质旁软骨瘤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8例均接受X线平片检查,3例接受CT检查,7例接受MR检查。结果位于肱骨6例、股骨1例、指骨1例。肿瘤最大径2~6cm。7例X线表现为骨皮质旁钙化性或骨化性肿块,其中5例邻近骨皮质增生,6例骨皮质凹陷,4例呈"火山口"样外观,2例肿块表面绕有不完整骨壳;另1例X线表现为骨皮质浅碟形凹陷,未见钙化或骨化。3例CT表现类似X线平片。6例伴钙化或骨化性的肿瘤T2WI呈明显高信号伴数量不等低信号;另1例无钙化或骨化的肿瘤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邻近骨髓腔未见受累。8例术后病理学表现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掺杂钙化或骨化灶。结论皮质旁软骨瘤好发于长骨的皮质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告16例跟骨骨髓窦患者临床资料,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以免误诊误治.方法 1987年7月-2007年10月,收治16例跟骨骨髓窦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67岁,平均32.5岁.因足踝部外伤摄X线片发现12例,因足跟疼痛摄X线片发现4例.伴踝部骨折4例.骨髓寞1~3 cm.单侧13例,双侧3例.分析X线片、CT,并随访其骨结构变化.结果 X线片示骨髓窦呈类圆形8例,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4例.6例行CT检查,CT示跟骨大小外形正常,边缘光整;跟骨体部局限性密度减低,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稀疏排列的骨小梁影,垂直走行的骨小梁断面呈小点状致密影;低密度区部分边缘向周围逐渐过渡,部分边缘清楚,可略有硬膨胀.其中2例因术前诊断为骨囊肿而行手术刮除,术后1例病理诊断为脂肪组织,另1例术中发现为脂肪组织;4例准备行骨囊肿手术前再次会诊,纠正为跟骨骨髓窦而免除手术.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0年.患者病情无变化,X线片示骨结构无变化.结论 跟骨骨髓窦临床少见,认识该病可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4.
CT引导下经皮关节周围骨样骨瘤旋切术1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u JQ  Zhang WB  Shen CW  Ding XY  L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6):1063-1065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旋切关节周围骨样骨瘤的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2月至12月,共收治11例关节周围小病灶(直径6~11mm,平均8.7mm);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14~32岁,平均19.3岁。其中股骨近端6例、髋臼区4例,肱骨头内1例。首先对整个瘤巢采用2mm薄层扫描,选择穿过瘤巢中心的层面,以克氏针钻入,定位瘤巢中心,在套筒保护下用环钻沿导引针将整个瘤巢切除。CT扫描复查确定是否已将整个瘤巢切除,并将所取出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其中9例取出的病变组织经病理证实为骨样骨瘤,1例为纤维组织,1例为结核。被病理证实的9例骨样骨瘤患者手术后次日症状缓解,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8-18个月(平均15.2个月),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无1例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旋切关节周围骨样骨瘤的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多部位硬化性骨髓炎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治斌  邓磊 《中国骨伤》2005,18(7):439-440
硬化性骨髓炎(Garre's osteomylitis),属特发性骨皮质硬化和干性骨髓炎,此病少见且病因不明,国内外报道鲜见。国外报道多发源于下颌骨病炎,而多部位骨骼受累未见报道。我院骨科于2004年收治1例因腰骶疼痛8年余,经过抗风湿治疗症状无缓解的患者。住院后经过X线片、CT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发现患者的上、下颌骨、双侧锁骨、  相似文献   

16.
正2008年12月~2014年12月,我们手术治疗15例胫骨骨样骨瘤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2~25岁。患者均有局部疼痛,夜间疼痛明显,影响睡眠;5例肌肉萎缩明显,且伴明显跛行。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明确标记瘤巢的数量及位置。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下手术。以病变中心做胫骨内后缘切口,显露病灶  相似文献   

17.
章瑜  段晓岷  梅海炳 《中国骨伤》2018,31(3):272-275
目的 :探讨MRI、X线片、CT检查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uvenil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SLE)骨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行MRI、X线片、CT检查的11例SLE骨梗死儿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例,女10例;年龄6~16岁,平均13岁。11例行MRI检查,9例行X线片检查,3例行CT检查,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骨梗死共计累及60个部位,30个骨干-干骺端,8个髌骨,21个骨骺,1个距骨。11例MRI检查均检出病灶,典型表现是地图样改变,病灶边缘可呈长T1长T2信号,"双环征""三环征"。9例X线片检查中5例检出病灶;3例行CT检查中2例检出病灶;X线片及CT早期常无明显异常,慢性期表现为硬化边环绕低密度灶。结论:MRI能显示早期骨梗死,X线及CT只能显示慢性期改变,MRI是诊断骨梗死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8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于发病后2~14 d分别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各项检查结果。结果 X线检查结果显示:28例病程12 d内仅见局部软组织肿胀;2例病程14 d可见局限性骨质疏松,未见骨皮质破坏。CT检查结果显示:28例病程7 d仅见局部软组织肿胀;4例病程7~10 d可见局限性骨质疏松,病程10 d后可见明显骨皮质破坏及骨膜反应表现。MRI结果显示:28例病程2 d内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25例3 d内骨髓内可见异常信号影;27例6~14 d内可见明显骨膜反应及骨质破坏。结论 MRI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中优于X线及CT,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Wang T  Zhang Q  Niu XH  Yu F  Li Y  Zhao HT  Liu WF  Ma K  Yang FJ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9):808-811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骨样骨瘤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切除骨样骨瘤手术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18岁(7~35岁).26例患者肿瘤位于股骨干9例、股骨粗隆部4例、股骨颈2例、胫骨干5例、胫骨近端干骺端1例、髋臼2例、耻骨1例、脊柱附件1例、桡骨干1例.术前均经局部X线及CT扫描明确诊断.其中4例采用CT数据导航,22例采用Iso-C 3D C型臂术中实时导航.术中导航指引定位,精确切除瘤巢.结果 全部病例均完成导航手术,其中行开窗刮除12例、整块切除14例;植骨21例、未植骨5例.26例患者均经术中肉眼判定、术中导航指引器确认、术后X线和(或)CT扫描确认瘤巢去除充分.全部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骨样骨瘤,术后疼痛即刻缓解.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0.6个月(12~3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疼痛复发.结论 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骨样骨瘤的外科治疗,不仅使术中瘤巢定位更精确,而且对于复杂部位瘤巢的切除可以达到骨结构微创治疗的目的.对于骨干部位的骨样骨瘤,Iso-C 3D C型臂术中实时导航较CT数据导航更有帮助.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experience for the precision osteoid osteoma resection using computer navigation system.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09, 26 surgical resec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26 patients who had osteoid osteoma with computer navigation system. There were 23 males and 3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18 years (7 to 35). Tumors were located at femoral shaft 9,femoral trochanter 4, femoral neck 2, tibial shaft 5, metaphysic of proximal tibia 1, acetabulum 2, pubis 1,vertebral appendix 1 and radial shaft 1. Pre-operative X-ray and CT of each patient was performed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It was carried out intraoperatively the process of CT-based navigation in 4 cases and intraoperative Iso-C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in 22 cases. The Navigation System software was Spine Navigation 1.2 in all cases. The Pointer was helpful to localize the lesion and precisely resected the lesion without removal of any excess bone. Results All the navigation operations were finished successfully with curettage for 12 and En Bloc resection for 14. Bone grafting was made in 21 cases and none in 3 cases. The completely clearance of nidus by intraoperative visual inspection and Pointer confirmation, postoperative X-ray and (or) CT scan was performed in all cases. All cases had histopathology diagnosis of osteoid osteoma and immediate pain relief after surgery.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20. 6 months averagely (12 to 35 months). No local recurrence and pain relapse occurred. Conclusions The navigation system is very helpful for the precision tumor resection of nidus. Especially for the patients with osteoid osteoma located at diaphysis, Intraoperative Iso-C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is more usefu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内脂肪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或影像学结合临床诊断的7例患者8个骨内脂肪瘤病灶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透亮区,形态不规则,1个病灶内可见钙化,2个病灶显示骨间隔,6个病灶边缘硬化。CT表现为单一脂肪密度2个病灶,以脂肪为主混杂密度5个病灶,4个病灶有轻度膨胀感,4个病灶显示骨嵴或分隔,5个病灶内见钙化或骨化,6个病灶边缘有硬化。MRI表现出脂肪组织特征性的短T1长T2信号,同时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合并钙化、纤维化、黏液样变及坏死则信号混杂。均未见骨皮质破坏、骨膜反应或软组织肿块。结论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但均含有特征性的脂肪成分,病灶内钙化和病灶边缘硬化是其重要征象,X线诊断价值有限,CT和MRI依据含有特征性的脂肪成分,能正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或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