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是: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热诸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脏腑失于濡养而致;既病之后,又易与内生痰、瘀等内外合邪;后期转归复杂,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互见、阴阳失调.临证应结合病因、病程、病种辨证治疗;求脏治本,表里兼容;依据病程,灵活用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2.
风湿病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仲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临床有风寒湿痹与热痹的不同,风寒湿痹以关节疼痛为主,但局部无红肿灼热之象,其中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行痹。  相似文献   

3.
凡肌腱、筋骨、关节间发生酸、麻、肿、痛,甚至运动受限制等症,统称为痹证。“痹”者,闭也。前人认为人体受风寒湿三气混合侵袭,以致经络闭阻,气血不能畅达,就会发生痹证。《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痹证的病因既然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治则固应以驱风、散寒、去湿等法为主。故古人根据三气各有偏胜之不同,制定有蠲痹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RA)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现在把“痹证”也称为“痹病”。“痹”有“闭”的意思,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古代医籍中有关“风湿”、“历节”、“痛风”、“鹤膝风”等病的描述也与本病相似,同属于“痹证”的范畴。痹病是人体的正气不足,感受外界的风寒湿热等邪气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重着、麻木、酸楚、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僵直、畸形的一种疾病。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RA的主要病因:①感受外邪,是本病发生的外在因素。感受外邪主要是感受自然界的风、寒、湿、热等邪气,直接…  相似文献   

5.
肩痹,又称“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粘连性关节炎”、“慢性闭塞性滑囊炎”等,均属痹证范畴。发病年龄多为50岁左右。其病因病机多为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外伤劳损、经脉涩滞、过度疲劳、气血虚损;或因体虚汗出当风,久居潮湿寒冷环境,或因睡眠露肩受风寒侵袭,或因腠理空疏、卫阳不固等,致使风寒湿三邪杂合  相似文献   

6.
中风的辨治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因病机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确立“中风”病名。指出中风的病因是“脉络空虚 ,风邪入中” ,主张采用疏风散邪 ,扶助正气的方法。目前国家标准疾病名称将出血性脑血管病称为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脑血管病称为缺血性中风 ,脑卒中后遗症称为风痱。中风的发生主要责之于内虚 ,复因情志、外邪、饮食、房劳等因素诱发。所谓“内虚” ,主要是指气血亏虚 ,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 ,而病位在脑。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 ,又称真中风或真中 ;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风或类中。就临床而言以内风引发者居多。综上…  相似文献   

7.
顽痹是指痹证日久,正虚邪恋或重复感邪,经脉气血痹阻,而致反复出现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晚期可呈关节粗大变形或局部肌肉萎缩,逐渐形成关节功能丧失的一种病证,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临床表现与“白虎历节”、“痛风”、“骨痹”等相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西北方之人患痹证,宜用疏通重剂、温热之药;东南方之人患痹证,宜用疏通轻剂、清凉之品;中部之人患痹证,当因地制宜。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痹证的现代研究,基于中医地域医学特色,探讨不同地域痹证的辨证及治疗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面瘫的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桂锋 《河北医学》2002,8(12):1143-1145
面瘫是指周围性面瘫 ,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现将其近年诊疗情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王惠国[1] 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面部络脉气血空虚 ,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 ,以致经气阻滞 ,气血不和 ,经筋失养 ,纵缓不收而发病。王舒[2 ] 等认为本病属经筋病候 ,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 ,经筋循行表浅 ,易感外邪 ,本病是因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外邪乘虚而入 ,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 ,经筋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而发。李廷辉[3] 认为面瘫属于邪侵表浅经络。王扶盛[4 ] 认为多由素体虚弱…  相似文献   

10.
病机一、素体虚弱,肌腠疏松,经络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内经》云“邪之所腠其气必虚”.经络阻滞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楚、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证,均说明导致腰腿疼痛的原因是由素体虚弱,而感受外邪.二、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病后体虚不复,或年老体虚,以致肾精亏损,筋脉失养而致腰腿疼痛.《景岳全书·腰痛》篇认为“腰痛  相似文献   

11.
认为《金匮要略》痹证的病因病机是正虚与外邪并存,外邪为风寒湿邪合入,以湿邪为主;内伤为肝肾、气血、阴阳亏虚。正虚邪侵、内外合邪是痹证的发病特点;正虚邪恋、痰瘀互结是顽痹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肾论治话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痹证的发生除有风、寒、湿、热诸邪之外因外,往往有阳气先虚,卫外功能降低之内因,卫外失固,病邪方能乘虚而入,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则肿痛以作。故治疗痹证宜“从肾论治”,以治其本。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病”的范畴。其病因和病理不外乎邪实、正虚两个方面。邪实指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正虚指素体虚弱,肝肾不足,在正虚基础上,感受外邪,邪入经络、筋骨与关节,气血痹阻不通,从而形成以受累关节和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候。从临床特点看,多近似于《内经·痹论》中“骨痹”、“筋痹”、“脉痹”的证候。从病位看,多发生于阴经阳经交接的手足之处,督脉、膀胱经为阳气旺盛的部位,故一旦阳虚邪入,痹阻不通,也可发生于脊柱之处。  相似文献   

14.
商宪敏教授治疗寒热错杂痹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寒热错杂痹证的特点痹证是指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临床常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根据痹证感邪的不同,偏风、偏寒、偏湿、偏热之异,因此临床有   相似文献   

15.
张淑萍  张秀霞  高义 《吉林医学》2007,28(4):559-559
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肌肉风湿症等疾病.祖国医学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肢体、关节、肌肉等处有酸楚、疼痛之感,并随气候变化而加剧.  相似文献   

16.
湿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生活节奏加快及饮食、情志、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湿疹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湿疹病因复杂,皮损表现也多种多样。其病因病机,各代医家认识不一,古代医家多认为,湿疹是由外邪引发脏腑功能失调为病或内邪招致外邪相合致病;近代医家则认为湿疹发病归于内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和脾胃因素是主要方面;现代医家颇倾向于"湿"为主因,风、湿、热三邪相兼致病。湿疹发病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三邪为主,且有内、外因之分。外邪是导致内邪生成的主要因素,内邪又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7.
“吊斜风”,祖国医学又称为口眼歪斜或邪、僻,属于中风范畴。现代医学把此病称之为颜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面瘫等。本病致病原因,多由经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面部以致经气阻滞运行失常,气血不和,经脉筋脉失于温煦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相似文献   

18.
痹证夹痰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日久 ,气血闭阻 ,必有津液停聚而形成痰浊 ,风寒湿热之邪与痰浊相互搏结 ,交结为患 ,滞留于肌肉筋骨 ,使痹证迁延难愈 ,如徒以祛风除湿散寒之法 ,则非但邪气难除 ,反而易耗正气 ,故治疗痹证须祛除外邪与化痰通络并举 ,方可除痹止痛。治疗上根据证型的不同 ,分别选用化痰之品 ,天南星、僵蚕治风痰 ,半夏、茯苓治湿痰 ,白芥子、莱菔子、细辛治寒痰 ,瓜蒌、竹沥治热痰 ,全蝎、蜂房治顽痰  相似文献   

19.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麻、胀痛、重着、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身体虚弱、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伏于筋骨,经脉闭阻,气血瘀滞,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一类疾病,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痹证46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病机为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脉气血阻滞,经筋失养。故治以“通调经气,和血通络”。运用针刺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