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年期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达到成熟,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力。在这个阶段,要经历学业、事业、恋爱、婚姻、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重大人生事件的考验,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文尝试着从认知和社会发展两方面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进行描述,并对青年期心理保健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感、知觉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以及个体心理状态的不同,很容易对中医临床诊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在患者方面,由于感、知觉差异导致患者对症状的感受和体会出现偏差,同时由于受心/理效应的影响,对症状的叙述不尽准确,从而影响了医生对于疾病的判断;第二,在医生方面,受共情疲劳、人格类型、情绪状态、需要层次和职业态度、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亦有可能导致疾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本文就患者及医生在中医临床诊断过程中受感、知觉的影响以及受各种相关因素和心理效应的影响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1心理应激与海马损伤心理应激反应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心理应激源包括躯体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文化性应激原四个方面,当个体经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通过调整自身基因表达及代谢状况来对抗内部或外部的胁迫而做出生理或病理生化反应。心理应激反应发生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GC)大量分泌,从而可造成了机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应激性损伤,引发各种  相似文献   

5.
针对妊娠早期出现的心理变化进行逐一分析,提出要认识妊娠早期并满足孕妇生理和心理需要,关注她们的认知需要,为她们介绍妊娠早期生理反应过程及相应对的措施和应有的心理状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注重孕早期保健工作的宣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饮食方法,安全度过妊娠期,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3年2月至2005年6月我科共收治各类肿瘤晚期病人128例,男74例,女54例;年龄25-81岁;其中肺癌35例,乳腺癌27例,直肠癌25例,肝癌21例,其他20例。1.2观察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观察患者的表情和情绪变化;间接观察法是通过病员家属、同志、病友等了解到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及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96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的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的评估,进行1个月的心理护理后再次进行相应量表的评估。结果通过高质量的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有所缓解,其中焦虑组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伴有焦虑及抑郁的MCI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应激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做出认知评价后产生的心理反应过程,病人大多数出现恐惧、焦虑、抑郁、无助、烦闷、失眠、食欲缺乏等情况。笔者对我院收住的48例腹部外伤病人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于帮助患者面对现实,改善不良心态,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建立治疗信心,培养早期自我康复的主动性;预防和治疗卒中后抑郁及其他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素质,预防继发残疾;改善不如性格、行为和认知模式,以利于预防卒中的复发;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减少患者与家属间的不良心理互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精神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因素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并影响着病情转化的整个过程。要控制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必须从宣传教育着手,普及心理调节基本知识;临床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重视心理疏导;中医辨证应在传统三消论治及健脾益气、滋阻降火、活血化瘀基础上,注重从肝调治。  相似文献   

11.
胡晓莲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150-151
通过对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不同阶段细致周到的心理疏导与护理,了解患者的各种信息资料,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最大程度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有安全感,能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不仅提高了手术效果,而且避免和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水沟穴快速提插法为主治疗抑郁性神经症2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汉平  梁波 《四川中医》2003,21(9):88-89
以水沟穴快速提插法结合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疗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25例,结果显效14例,占56%;有效8例,占32%;无效3例,占8%。总有效率88%。说明本法治疗心境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心脏病人的心理改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中很早就提出“心主思”、“心主神明”,认为心脏与心理有密切关系,但由于近代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本研究根据局部与整体较有密切关系的客观规律,试图通过心脏病人的心理改变,为心脏与心理的关联提供一定依据,现将结果报告于下。1方法1.1检查项目本文通过韦氏智能量表、韦氏记忆量表、格式塔视觉运动完形测验、SDS、SAS、性格评定等6项检查,来了解心脏病人的心理改变。对照组以相同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差<5岁的无心脏病人,进行配对检查、统计学处理,并对照。l·2。C理测定由专门心理室测定,心脏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的有效措施,提升中风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方法:记录并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中风后接受康复治疗的71例中风患者的心理干预的情况。结果: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健康教育和音乐疗法三种方法相结合的干预方式,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较好。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健康教育和音乐疗法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模式对于中风康复治疗患者的干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要措施,情绪、心理状态对本病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转归预后。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遇到不欢之事,要善于自我解脱;工作之余,常常吟诗作赋、养鱼种花,郊游览胜、打太极拳或垂钓等等,均有助于陶冶性情,培养乐观性格;待人和颜悦色,笑口常开,人际关系融洽,有益于康复;与人为善,真心相待;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掌握知识,还利于身心健康。其次是对类风湿关节炎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树立必胜的信念,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完全康复。第三是注意饮食调节。  相似文献   

16.
妊娠分娩是妇女的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能否顺利与产妇的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但是不少孕妇特别是首次怀孕临产的妇女,由于没有生产体验或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紧张,恐惧、焦虑不安,而经产妇由于担心孩子出现意外,先天发育不足、畸形等而忧心重重,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越接近分娩,产妇表现越明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产妇的这些心理反应,将可能导致产程延长、滞产、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大出血及产后乳汁减少等不良结果。  相似文献   

17.
医学美容实践的客体就是求美者,只有彻底的了解求美者在求美过程中的动机、心理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更好的满足求美者的要求。分清楚求美者动机的来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动机,然后将求美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讨论其心理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认知心理干预疗法对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AIDS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及并发症的对症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认知心理干预疗法治疗,干预组给予认知心理干预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偏执、精神病性、饮食及睡眠因子、阳性项目数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躯体化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因子均无明显改善。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心理干预治疗AIDS,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敖海清  徐志伟  严灿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14-1415
心理应激是机体通过认识、评价而察觉到应激原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个体对面临的威胁或挑战作出适应和应对的过程。通常心理应激引起的防御反应是一种保护机制。不一定引起病理改变过程。心理应激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为中心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IM)网络来影响大脑某些脑区如:海马、蓝斑核等的功能,引起这些脑区的功能紊乱甚或器质性损伤,从而导致各类精神性疾病的发生。心理应激是全身多个系统疾病发生的诱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紧张度的升高,因心理应激所引发的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就近年来心理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动态作了系统的回顾,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这类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气功态诱发心理偏差的病理心理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玲  陈嵘  秦竹  肖兵 《中医药学刊》2005,23(2):278-279
目的:应用现代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剖析气功态下各种心理偏差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为气功锻炼者提供科学认知,并为气功态诱发心理偏差的患者进行有效临床干预提供适用的理论模型。方法:结合心理治疗实践。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阐明气功态诱发心理偏差的病理心理机制。结论:气功态相似于精神分析理论所涉及的潜意识层面。此时,意识的稽查作用减弱,容易使显意识状态下难以被认知的各种潜意识心理冲突爆发性或变相宣泄。同时,又不为自己所认知,故而易诱发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