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存液中添加谷氨酰胺对移植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在小肠保存中的作用。方法 12只杂种猪随机分成2组,供肠分别采用含有22g/L甘氨酸(对照组,n=6)或20g/L谷氨酰胺(实验组,n=6)的Euro-Collins液保存24h,然后行自体节段小肠移植,测定保存后及再灌注30min时肠粘膜损伤Parks评分,肠粘膜谷氨酰胺含量,双糖酶活性,门静脉血中内毒素浓度和移植小肠的通透性。结果 保存24h,肠粘膜谷氨酰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再灌注后30min。实验组肠粘膜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双糖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门静脉血中内毒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个组移植术后24h肠粘膜通透性均明显增加,但对照组较实验组增加更明显。结论 保存液中添加谷氨酰胺能有效地改善移植小肠的功能,降低肠粘膜的通透性,减轻肠粘膜的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大鼠30%烫伤模型,于伤后3、6、12、48h取血和回肠组织检测内毒素浓度,血和肠粘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粘膜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肠粘膜DNA片段百分率(ap%)、DNA电泳以及凋亡细胞数.观察烫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凋亡的规律与肠粘膜屏障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细胞凋亡在肠屏障损伤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血浆DAO活性于伤后6h开始升高,伤后12h和24h为伤前值的2.5倍和3倍;肠粘膜DAO活性则呈反向变化,表现为活性降低,并与肠粘膜ap%呈高度负相关(P<0.01);伤后3h血浆内毒素、肠粘膜MDA含量、NO活性及肠粘膜ap%均开始升高,其峰值在伤后12h;相关分析表明,各项指标与ap%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肠粘膜DNA电泳和病理学结果显示,伤后12hDNA电泳出现明确的DNA梯度,肠粘膜顶端和肠腺中可见凋亡细胞.研究结果提示,大鼠烫伤后肠屏障功能损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病理性凋亡密切相关,而烫伤后氧化应激可能是加速肠粘膜上皮调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时细菌移位与内毒素血症和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门静脉部分缩窄(PVS)制成门静脉高压模型的30只大鼠均分为3组:模型组(B)、左旋精氨酸组(C)、单-甲基精氨酸组(D)。另10只大鼠接受假手术作为对照组(A)。术后2周取肠系膜淋巴结(MLN)、脾和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测定门静脉压力、内毒素和NO2^-水平;并用镧做示踪剂观察肠粘膜屏障通透性变化和粘膜 形态的改变。结果 PVS各组MLN细菌检出率高于A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均上升。PVS各组NO2^-和门静脉压力均较A组增高,在D组二者均较B组下降。细菌移位率、内毒素和NO2^-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镧沉积到PVS各组的粘膜上皮细胞和其上下固有层细胞间,粘膜细胞的微绒毛有形态改变。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可发生细菌移位的内毒素血症,可能与肠粘屏障通透性增强和破坏有关,提示细菌移位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并增加NO2^-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芩对大鼠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性机制。方法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模型确立后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即模型组、黄芩组治疗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每组各2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大鼠10只。各组大鼠给予灌胃治疗,共2周。实验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率,采用RT-PCR检测肠黏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 RNA和Bax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3个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内毒素组水平均显著升高(F =3.31,P <0.05);其中模型组显著高于黄芩治疗组(q =5.12,P =0.0000);黄芩治疗组显著低于谷氨酰胺组(q =3.74,P =0.0123)。3个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黏膜细胞的凋亡率均显著升高(F =4.77,P <0.01);其中模型组显著高于黄芩治疗组和谷氨酰胺组(q =4.56、4.35,P均<0.01);黄芩治疗组显著低于谷氨酰胺组(q =3.78,P =0.012)。3个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黏膜组织Bcl-2 mRNA水平显著下降(F =3.55, P <0.05);其中模型组显著低于黄芩治疗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q =3.89、3.40,P <0.05);黄芩治疗组显著高于谷氨酰胺组(q =2.77,P <0.05)。3个实验组大鼠肠黏膜Bax mRNA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F =3.67,P <0.05);模型组显著高于黄芩治疗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q =3.62、2.91,P <0.05);黄芩治疗组显著低于谷氨酰胺组(q =2.85,P <0.05)。结论黄芩能够通过降低肠黏膜细胞的凋亡而减少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内毒素血症是一常见现象,在实验动物可见内毒素增加肠系膜血管和胃肠遭渗透性,并促进细菌移位。推想内毒素的作用是由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1和IL-6等细胞因子所介导。为了阐明内毒素穿透肠道屏障引起粘膜炎症和全身疾病的假设,可在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中进行研究。取72只Wistar雄鼠,自肛管滴入30mg 2,4,6-三硝基苯磺酸(加入0.5ml 50%乙醇)以制成  相似文献   

6.
生长激素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内毒素血症的防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的内毒素血症及肠粘膜屏障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分为黄疸组(20只),生长激素治疗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做为对照.治疗组每日皮下注射生长激素0.75?IU/kg,持续两周.第五周测定各组大鼠血内毒素值;电镜观察肠粘膜形态.结果生长激素治疗组内毒素值为(0.40±0.02)?EU/ml显著低于黄疸组的(0.77±0.03)?EU/ml,(t=6.237、P<0.01).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镜检查示黄疸组小肠上皮微绒毛破坏、细胞线粒体肿胀变性、内质网扩张、细胞核变性坏死.治疗组病变不明显,与假手术组相似.结论生长激素可保护梗阻性黄疸时肠粘膜屏障、降低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小肠粘膜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谷氨酰胺(Gln)肠外营养(PN)组(n=10);B组不含Gln的常规TPN组(n=10);C组为正常对照组(n=8)。内毒素以2mg/(kg  相似文献   

8.
肠粘膜具有代谢、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供作一重要的局部防御屏障 ,防止肠腔内细菌和内毒素进入肠外组织和全身血循环。生长激素 (GH)作用于胃肠道 ,能维持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 ,除促进肠粘膜生长外也刺激伤口的组织愈合以及增加实验性结肠吻合的爆破强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1)是一影响各种细胞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多肽 ,主要由肝合成和分泌 ,在局部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生成。作者观察 GH和 IGF- 1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鼠的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和肠细胞凋亡等影响。取 10 6只雄性 Wistar鼠分成 5组 :第 1组 ,2 1只鼠 ,对照组 ;第 …  相似文献   

9.
生长激素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菌及内毒素移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将 6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 (SO组 )、梗阻性黄疸组 (OJ组 )及生长激素组 (rhGH组 ) ,rhGH组每天皮下注射Saizen 0 .75u/kg ,SO组及OJ组则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检测各组血内毒素水平 ,并取腹水、血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肾脏和脾脏作细菌培养 ,同时测定末段回肠之粘膜厚度及绒毛高度。结果 OJ组血内毒素值为 (0 .77± 0 .0 3 )u/ml,较rhGH组的 (0 .40±0 .0 2 )u/ml明显增高 (P <0 .0 1) ,rhGH组接近SO组的 (0 .3 3± 0 .0 3 )u/ml水平。OJ组细菌移位率为 5 8.8% ,较rhGH组 (10 .0 % )明显增高 (P<0 .0 1) ,rhGH组与SO组 (0 )比较 ,P>0 .0 5。rhGH组绒毛高度为 (2 3 7.5 2± 13 .65 ) μm ,较OJ组的(183 .3 9± 11.0 9) μm明显增高 (P<0 .0 1) ;rhGH组粘膜厚度为 (3 2 0 .81± 14 .3 4) μm ,较OJ组的 (2 5 5 .62± 16.5 8) μm增厚(P <0 .0 1)。结论 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有效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菌及内毒素的移位。  相似文献   

10.
烧伤早期家兔小肠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家兔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蚓状突淋巴细胞凋亡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 2 5只 ,随机分成 5组 :正常对照组、严重烧伤 3、6、12、2 4h组 ,每组均为 5只。各烧伤组制作成 30 %TBSAⅢ度烧伤动物模型 ,于伤后相应时相点对 5个部位的肠组织取材 ,行HE染色、电镜检查及用DNA切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 ,TUNEL切片作统计分析。 结果 HE染色烧伤组见较多凋亡细胞单个分散在小肠及蚓状突粘膜上皮层、粘膜固有层 (部分延伸到粘膜下层 )的淋巴小结和散在淋巴组织中 ;伤后 2 4h组有少数肠粘膜断裂 ;所有切片未见明显炎症及坏死现象。电镜显示凋亡小体形成。TUNEL法见大量呈蓝黑色的阳性细胞核 ,分布位置同HE染色。伤后 3h小肠及蚓状突细胞凋亡数较对照组已有明显增多 (P<0 .0 1) ,到 6和 12h显著升高达峰值 (P <0 .0 1) ,伤后 2 4h已下降接近 3h水平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烧伤组家兔中段及远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数均高于近端小肠 (P <0 .0 5 )。 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家兔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蚓状突淋巴细胞大量凋亡 ,中远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较近端小肠显著 ,这些变化可能是烧伤后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克隆病常发生肠狭窄,严重的是手术指征,其病因不明,但均有过多的胶原沉积和平滑肌细胞积聚。皮肤伤口愈合时,疤痕胶原的成纤维细胞再构成引起伤口收缩。作者应用成纤维细胞胶原组织培养技术观察克隆病中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决定这些成纤维细胞是否有增加再构成化和使胶原紧密。取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的结肠和小肠浆膜表面的成纤维细胞作培养,而对照组标本则取非炎性肠道疾病患者的肠浆膜层,在无菌条件下,术中取拟行肠切除的肠浆膜1cm2一块,置入RPMI培养基(Gibco生产),其中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和L-谷氨酰胺。…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酰胺是血中最丰富的氨基酸,缺乏后可导致肠粘膜萎缩,小肠粘膜是处于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平衡之中,已知肠上皮细胞的分裂素诱发性增殖需要谷氨酰胺,但不了解谷氨酸胺如何调节肠上皮细胞凋亡。作者以往的研究已证实谷氨酸胺缺乏导致肠粘膜细胞数减少,而因细胞凋亡引起的细胞死亡数增加;同样,蛋氨酸(Met)和半脱氨酸(Cys)的缺乏可导致肠粘膜细胞数减少,但不引起细胞凋亡。为此,作者进一步作实验研究,对谷氨酸胶、Met和CyS缺乏的结果进行比较。取鼠上皮细胞(RIE-1)与无谷氨酸胺或Met/Cys的DMEM培养基(Dubecco改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入肝血流阻断后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只.术前实验组大鼠连续5 d腹腔注射谷氨酰胺,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牛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35 min后开放;假手术组仅行麻醉、开腹.于阻断前及再灌注后2、4、24 h检测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法检测肠道细胞凋亡指数;RT-PCR法检测肠组织中Bcl-2 mRNA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结果 再灌注后2、4、24 h,实验组内毒素水平及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F=144.96,248.62,268.50;336.95,131.81,215.15,P<0.05);而实验组Bc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F=7761.95,2239.43,1740.36,P<0.05).结论 谷氨酰胺能够促进Bcl-2 mRNA表达,从而减轻肠道细胞凋亡,抑制肠源性内毒素易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防止小肠粘膜萎缩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选用 40只手术成功的SD短肠大鼠 ,随机均分为 4组 ,分别给予常规全肠外营养 (TPN组 )、附加谷氨酰胺 (TPN +Gln组 )、附加生长激素 (TPN +GH组 )及附加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全肠外营养(TPN +GH +Gln组 ) ,持续 6d。另取 8只正常大鼠模拟手术后第 1天处死 ,作为基础对照组 (Con trol组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残留小肠粘膜上皮细胞c fos和c junmRNA的表达。结果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c fos和c junmRNA表达值中 ,TPN组 (0 .1 1± 0 .0 7、0 .2 9± 0 .1 0 )明显低于对照组 (0 .48± 0 .1 5、0 .57± 0 .2 2 ,P <0 .0 5) ;TPN +Gln和TPN +GH组 (分别为 0 .32± 0 .1 5和 0 .48± 0 .2 1 ,0 .36± 0 .1 3和 0 .46± 0 .1 7) ,较TPN组显著增高 (P <0 .0 5) ;TPN +GH +Gln组 (0 .35± 0 .1 6、0 .61± 0 .1 3)明显高于TPN组 (P <0 .0 5)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生长激素或谷氨酰胺单独应用均可通过上调小肠粘膜上皮细胞c fos和c jun基因的表达 ,促进细胞分裂增殖 ,从而防止小肠粘膜萎缩的发生 ,且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猪门静脉血流阻断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猪门静脉血流阻断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进一步了解门静脉系统淤血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荣昌种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门静脉阻断45min(PVC-45')、60min(PVC-60')组,在阻断前、复流前、复流后1h时相点,取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及取门静血作内毒素检测。结果:PCV-45'、60’组细菌培养及LPS均明显高于未阻断组(SO组)(P<0.05)。结论:门静脉阻断后引起的肠粘膜缺血/缺氧,是肠粘膜屏粘膜障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变化是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鼠肝大部切除术后空、回肠粘膜固有层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将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 ,每组 2 4只。实验组切除 70 %肝脏 ,假手术组除不切除肝脏外 ,其余手术步骤同实验组。分别于术后 6、12、2 4和 72h取两组大鼠 (n =6)空、回肠粘膜冰冻切片 ,而后行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不同时相肠粘膜固有层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肝脏功能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术后 2 4h和 72h ,其肠粘膜固有层CD3+ 、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 (P<0 .0 5) ,而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相的ALT及AST变化 ,实验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 .0 5)。结论 鼠肝大部切除 ( 70 % )术后 2 4h ,肠粘膜固有层CD3+ 、CD4+ 和CD8+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这种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所导致的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可能是造成肠道细菌移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整合素α4β7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淋巴细胞归巢的关系,分析UC大鼠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改变的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UC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72 h取标本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组织中地址素MAdCAM-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肠组织中α4β7的表达;流式细胞检测大鼠门静脉血中整合素α4阳性淋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UC组大鼠结肠黏膜下MAdCAM-1表达明显增强(0.72±0.33比0.21±0.41,P<0.01),主要表达在黏膜下微血管区;UC组α4、β7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0.683±0.238;0.842±0.374比0.146±0.132;0.241±0.624,P均<0.01);UC组结肠静脉回流血中α4+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6.73±8.24比14.66±6.74,P<0.01).结论 UC大鼠发病时α4β7阳性淋巴细胞的比例升高,参与肠淋巴细胞过渡归巢现象,肠黏膜免疫功能亢进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鼠失血性休克肠粘膜形态学与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粘膜屏障功能与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以休克复苏后0h、1h、3h、6h、12h、24h时间段取回肠组织标本,通过光镜和电镜下进行肠粘膜的形态学改变的观察,包括组织学检查、肠粘膜及绒毛厚度测量、粘膜损伤指数评定;同时在肝门静脉血作内毒素测定及复苏后1h、3h、6h的尿液作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检测以分析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变。结果 肠粘膜损伤主要表现出凋亡、坏死的两种细胞死亡形式。复苏0h组粘膜上皮就发生明显损伤改变,1h进一步加重,3h组出现修复现象,6h部分空肠及回肠绒毛已修复,12h时大部分肠粘膜结构基本恢复正常;内毒素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在6h组达到高峰,仅24h组才恢复正常。结论 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屏障早期受累,表现为回肠粘膜细胞凋亡及坏死的两种损伤形式;肠粘膜具有强大的修复潜能;肠屏障功能的恢复滞后于形态学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时门、体循环 D-乳酸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75分钟后松夹进行重灌注的模型,分别于术前,阻断末,松夹后0.5,2,6小时活杀动物,观察门静脉和体循环 D-乳酸水平、血浆内毒素含量及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缺血75分钟后大鼠门静脉 D-乳酸水平较伤前值显著上升(P<0.05),再灌注后呈进一步持续升高趋势。外周血 D-乳酸的改变与门脉血基本一致,各时相点与门脉血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血浆 D-乳酸含量与肠粘膜损伤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与此同时,大鼠肠缺血75分钟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迅速上升,再灌注后2小时达峰值。结论急性肠缺血再灌注可致肠粘膜屏障破坏。使门、体循环 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其含量与小肠粘膜损害密切相关。因此,D-乳酸可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应用于急性肠粘膜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烧伤、失血性休克、肠粘膜损害、内毒素血症等因素可引起细菌移居,但细菌移居的途径和时间进程仍不清楚。为此,作者选择101只重400~500 g的无特殊致病原鼠进行试验,分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按0.1 mg/g体重或0.5 mg/g体重注入酵母聚糖等3组。酵母聚糖能激活补体并引起全身性炎症。分别在注射后2,4,6,10,24小时取门脉血、腔脉血和肠系膜淋巴结(MLN)、脾、盲肠行细菌培养,并定量盲肠细菌、定性移居细菌。从中取24只鼠行肠系膜淋巴管插管,收集1小时的淋巴液后,亦分三个同样的实验组,其后每小时收集淋巴液一次,连续10小时,其后处死取MLN、脾脏、肝脏、盲肠、门静脉血、下腔静脉血行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