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重要性.方法分析54例老年男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并进行平均43.4±5.9月的随访观察.结果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显著室上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显著多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P<0.01);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者,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均安装起搏器,后者18.2%安装起搏器;随访期中,发生心脏事件者,左束支传导阻滞组75.0%,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8.4%(P<0.01).结论老年人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就是说传到右心室的右束支有了毛病,生物电信号不能直接传到右心室。但也不必担心,生物电信号可以由左心室传过去,仅是右心室收缩稍迟而已。右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和冠心病等患者,有时正常人也可见。冠心病是因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心肌缺氧、缺血,因此。束支传导阻滞可能由冠心病引起,但不一定就是冠心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3.
郑莉凡 《泰山卫生》2009,33(1):16-17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是一种常见的室内传导阻滞,多见于心室病变,心肌炎症、先天性心脏病、退行性变、电解质紊乱患者,尚可见于少数“健康”人。本文权且把“健康”人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作为特发性RBBB,就其心电图表现和临床意义加以讨论。1临床资料我们从164份CRBB中筛选出无心肺疾患的62份作为对象。其中男45例(77%)、女17例(2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4.
低钾血症易致心律失常。但引起心脏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则相对少见。我院自1991年4月至2001年6月收治低钾血症致心脏传导阻滞2l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CL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CLBBB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19例(82.6%),病因不明确4例(17.4%),器质性心脏病中,冠心病12例、高血压3例、心肌病3例、糖尿病1例:合并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17例,占73.9%,共...  相似文献   

6.
心脏束支传导阻滞者手术时麻醉手术会有一定的困难。麻醉手术前如何处理该类患者自然是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极为关心的课题。鉴于这个方面的报道甚少,我们随机抽取了近年100例合并有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以期探讨对此类患者术前危险性进行评估。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70岁8例,60~69岁32例,50~59岁30例,40~49岁24例,<40岁6例,最大77岁,最小28岁。体重35~74kg。1·2 阻滞类型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68例,其中完全性阻滞52例,不完全性阻滞16例;左…  相似文献   

7.
HC导联心电图对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HC导联心电图对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3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HC导联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形态、振幅、ST-T改变。结果:全部病例符合常规导联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标准;HV_1导联QRS波大多数(86.7%)呈R波,只有少数(13.3%)呈rsR′波;AR3导联QRS波全部表现为主波向上且其比值R/Q≥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重要性.方法分析54例老年男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并进行平均43.4±5.9月的随访观察.结果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显著室上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显著多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P<0.01);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者,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均安装起搏器,后者18.2%安装起搏器;随访期中,发生心脏事件者,左束支传导阻滞组75.0%,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8.4%(P<0.01).结论:老年人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指心脏电冲动经希氏束向下,经左前、左后分支传导时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1909年Eppinger和Rothberger首次提出束支传导阻滞(BBB)作为传导系统异常的概念,其后的20年间对于区分LBBB及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仍存在困惑。LBBB的心电图表现:(1)QRS时限0.12S或0.12s以上。(2)Ⅰ导联R波宽大或有切迹,S波常不存在。(3)V5、V6导联R波宽,有切凹或呈双重R波,无Q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2013年间心电图表现为不完全性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的患者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受检的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患者按照性别、年龄及临床疾病进行1:4配对为对照组。通过(4.0±1.5)年的随访观察,根据临床资料和终点事件来评价双支阻滞的预后情况。终点事件定义为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心绞痛症状加重、心律失常、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安装起搏器、再血管化治疗以及死亡。结果 两组比较,IRBBB+LAFB组患者预后与器质性心脏病LAFB组患者在多个终点事件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冠状动脉疾病是IRBBB+LAFB最常见的原因,占52.6%,此类双分支阻滞还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其他器质性疾病。结论 IRBBB+LAFB患者病死率和病情进展程度与原发的基础疾病有关,临床预后情况也和完全性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L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CLBBB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19例(82.6),病因不明确4例(17.4),器质性心脏病中,冠心病12例、高血压3例、心肌病3例、糖尿病1例;合并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17例,占73.9,共有27项,其中1项异常9例、2项异常6例、3项异常2例。心电图异常项目包括原发性ST-T异常9例、P-R间期延长4例、房性早搏3例、左心室增大3例、心房颤动2例、室性早搏2例、交界性早搏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肢导联低电压1例、左心房增大1例。结论 CLBBB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常伴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静息射血分数,以分析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影响左室功能的因素,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超声心动图对93例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且心电图无异常Q波的患者按左心室容量公式,分别计算出舒张末期容量(vd)及收缩末期容量(Vs),得出其静息射血分数,选择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静息射血分数大于50%的221例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平均年龄[(64.0±9)岁]大于对照组[(53.0±1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左室静息射血分数(0.57±0.12)明显低于对照组(0.64±0.09),男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左室静息射血分数(0.56±0.11)明显低于对照组(0.62±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左室静息射血分数(0.65±0.07)与对照组(0.66±0.1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年龄是冠心病合并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静息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r值分别为3.20和3.84,P〈0.0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对冠心病高发环境中年龄偏大且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男性患者高度重视,合理安排治疗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短时间的心电变化,无法较全面地评价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h心电活动。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24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在54~82岁,平均67.3岁。常规心电图示2:1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19例,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5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左或右偏和左束支阻滞图形,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多数病人的心动过速静脉注射异搏定和心律平中止发作或室率减慢。而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反应差。并就此类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及治疗反应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观察了1998年1月~2005年12月126例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23例AMI并发RBBB(占18.4%)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重建血管,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双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左、右束支主干同时传导障碍引起的室内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可有多种不同组合,为进一步了解该现象的发生及演变规律,我们选取2700例于2007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检查心电图的患者,再从中筛选出57例具有两支以上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预激综合征合并束支传导阻滞者并不多见,两者合并存在时,因心电图上往往只表现出预激综合征图形,而使束支阻滞漏诊.本文分析了我院近期以“预激综合征伴发心动过速”收住入院作射频消融术的病例,其中5例为预激综合征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术前都漏诊了束支传导阻滞.回顾这些病例的诊治,发现多道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在诊断该种心律失常方面有一定优势,比普通体表心电图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记分法判别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性质的价值。方法比较128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144例健康人CRBBB相关参数,并按阳性预测值高低赋予不同分值,构成记分法标准。结果记分法构成,CRBBB伴原发性ST-T改变、心电轴左偏<-30°或右偏>+110°、J-Tc间期>0.32s各记5分,QRS波时限≥0.16s记4分,V1导联R峰时间≥0.10s记3分,QRS波时限>0.14s、V5导联S波时限>0.08s、年龄≥60岁各记2分,总积分≥5分者判为病理性CRBBB,<5分者判为功能性CRBBB。单项指标判别CRBBB性质敏感度低(2.34%~83.59%)或特异度不高(22.22%~100.00%),记分法判别CRBBB性质则有较高敏感度(85.16%)、特异度(91.67%)和预测准确性(88.60%)。结论记分法对判别CRBBB性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92年Brugada和Brugada[1]报道一组患者具有:体表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V1~V3至少1个导联ST段呈墓碑形(弓背向上)抬高,有心脏猝死倾向,称之为Brugada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多发生于东南亚地区,多见于青壮年,大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20.
韩素芹 《现代保健》2010,(15):22-22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但W—P—W综合征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在临床上却比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