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宁波市城区居民的恶性肿瘤死因构成,为宁波市城区恶性肿瘤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2017年12月宁波市明楼东胜街道死因监测数据中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观察不同性别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和性别、年龄变化趋势等指标。结果 2009—2017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数达1 402人,占总死亡数35.07%,死亡率为 226.99/10 万,为城区居民死因之首;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05.99/10 万,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50.78/10万,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保持稳定水平。 2009—2017年恶性肿瘤死亡年龄存在增长趋势(p=0.005 7),而恶性肿瘤死亡者其死亡年龄不存在性别差异(t=-0.69,p=0.498);2009—2017年恶性肿瘤死因前10位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道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脑癌、泌尿系统癌及淋巴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82.74%,肝癌与胃癌死亡水平一致,而胰腺癌与食道癌死亡水平相当。2010—2017年排首位者均为肺癌,2015年前死因排名前3位的恶性肿瘤均为肺癌、肝癌和胃癌,2016年之后结直肠癌出现显著增加。结论 宁波市城区居民死亡主要以恶性肿瘤为首,应加强肿瘤防治工作,加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等肿瘤监测,肿瘤早期筛查工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徐兴  沈洪兵  姚根红 《职业与健康》2012,28(9):1106-1107
目的探究泰兴市居民的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死因网络直报系统将数据导出,用ICD-10分类方法进行统计描述,对2010年该市居民的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泰兴市死亡率为727.03/10万,死因顺位前5位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神经系统疾病。男性的死亡首位是恶性肿瘤,构成比45.85%;女性的死亡首位为心脑血管疾病,构成比为40.27%。该市的伤害死亡人数占全死因人数的9.36%。0~4岁组死因以新生儿异常占首位,达到40.91%;5岁~年龄段的死因主要为伤害,占45.84%;15岁~年龄组以恶性肿瘤为主,达到54.5%;60岁~组居民的死因构成以心脑血管疾病为首(46.81),第2位为恶性肿瘤(31.06%),第3位为呼吸系统疾病(10.21%),前3位死因占总死因的88.08%。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该市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伤害死亡比例也较高,需要扩大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及农村妇女的心理素质,加大老年人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投入。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居民1 995~1 998年意外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意外伤害死亡在当前已占死因顺位的第四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而且也是引起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了解居民的意外死亡谱对控制和减少意外伤亡,促使社会各部门引起重视具有重要意义.现将1995~1998年浙江省疾病监测点内居民意外损伤与中毒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沈阳市沈北新区2009~2018年居民伤害死亡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沈北新区2009~2018年伤害死亡数据,分年度、性别和年龄别计算伤害死亡的粗死亡率与年龄标化率,分析其死亡变化趋势。结果 2009~2018年沈北新区共报告伤害死亡例数1 270例,其中男性925例,女性345例,伤害粗死亡率为39.98/10万,占全死因的5.05%,为沈北新区第4位死因。沈北新区10年间伤害死亡率年均上升4.12%(P0.05)。交通事故、自杀、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意外中毒为伤害的前5位死因。结论 10年间沈北新区伤害粗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意外跌落和自杀是意外伤害死亡率上升最显著的死因。  相似文献   

5.
张志广  林韬 《职业与健康》2014,(18):2608-2611
目的了解滨州市居民2012年的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给全市居民带来的健康损失情况,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各死因监测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居民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是造成"早死"的主要死因,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分居恶性肿瘤死亡的前4位,运输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和中毒是伤害的前3位死亡原因。该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01岁,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死亡率降低20%,人群期望寿命增加1.11岁。各类疾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为263 153.80 a,每千人寿命损失为70 a,平均减寿年数为10.74 a。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意外伤害是危害青壮年健康以及劳动力人口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以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预防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5-2018年陕西省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对陕西省死亡水平及死因顺位进行探讨,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报告信息系统"中的2015-2018年陕西省13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死亡数据。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采用SPSS 25.0和Excel 2007软件计算分性别、年龄死亡率。结果2015-2018年陕西省监测点人群死亡率分别为576.60/10万、619.78/10万、609.36/10万和616.77/10万,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呈现"√"形,陕西省监测点居民前2位死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死亡率排名前3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肿瘤死亡率排名前3的疾病分别为肺癌、胃癌和肝癌,伤害排名前3的死亡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意外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是陕西省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针对以上慢性病及伤害开展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循化县居民的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对循化县2013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循化县2013年报告粗死亡率为537.97/10万;居民死因前5位的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死因构成的89.88%。结论心脑血管、消化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死亡为影响循化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刻不容缓,应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监测、防治工作和伤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城市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了解青岛市居民死因变化情况,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本文研究了我市区1997年疾病监测点的1108例死因资料。结果:居民在年龄性别死亡率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主要死因顺位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意外伤害等。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66.42%。结论:应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和意外死亡相关因素的监督、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1995~2001年上虞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上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通过对主要死因的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率(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及其顺位分析,结论是我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是以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但精神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死亡年龄较小,对生命造成的损失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张益霞  叶红兵  孙良先 《现代预防医学》2014,(8):1522-1524,1529
目的了解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特点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伤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2年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死因网络直报系统、Excel2010、SPSS19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5年间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4 142例,平均死亡率61.3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1.77/10万,占总死亡的10.14%,居全死因第4位。居民伤害前5位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溺水和意外中毒,占伤害构成比依次为38.36%、14.61%、13.13%、8.69%、8.11%,合计共占全部伤害死亡的82.91%。伤害死亡占全死因的比例略有下降,从2008年的11.06%到2012年8.89%(χ2=21.87,P0.001)。0岁组以机械意外窒息为主,占0岁组伤害死亡的67.53%,1~14岁组以溺水为主,占该年龄组伤害死亡的48.65%,15~34岁组和35~59岁组均以交通事故为主,分别占该年龄组伤害死亡的51.03%和43.79%,60岁以上年龄组意外跌落为首位,其次为交通事故,分别占该年龄段伤害死亡的26.66%和23.50%。结论伤害已经对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生命造成危害,已成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根据不同伤害特点及年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及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桂林市城区居民意外死亡原因及分布 ,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ICD -9分类法 ,对该市城区1993~2002年1449例意外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意外伤害死亡率平均为34.34/10万 ,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 ,位居所有疾病死亡的第4位。在意外死亡死因构成中 ,交通事故占36.51% ,列第1位 ,第2、3位分别是淹死 (12.77 % )和意外跌落 (11.73 % )。意外伤害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 ;30~59岁年龄组死亡比例较高 (占47.01% )。结论意外伤害死亡较普遍 ,应引起重视 ,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spss19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5年贵州省疾病监测点居民共计死亡40837例,平均死亡率为531.48/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1.2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伤害和消化系统疾病。不同年龄主要死亡疾病有所不同。5年来,循环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围生期疾病死亡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伤害死亡所占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伤害死亡已成为贵州省疾病监测点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填补1965-1974年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的历史空白,为其他地区死亡数据的补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了解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保存情况,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采集北京市城区该期间死亡居民户个案信息。应用死亡率、死亡构成、死因顺位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收集1965-1974年北京市城区10个派出所保存的死亡居民户个案信息11 668条。该时期北京市城区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类疾病,占全死因的84.19%。意外伤害占总死亡的13.22%,高于1964年与1975年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杀占全部意外伤害死亡的54.47%,位居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男性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意外伤害、肿瘤和心脏病,女性为心脏病、肿瘤和脑血管病。结论 1965-1974年北京市城区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从传染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过渡。受历史原因影响,意外伤害成为该时期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厦门市老年人口死亡特征,评价老年人口主要死因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老年保健效益指数(GEI)等统计指标,对2002-2009年厦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09年间老年人口死亡总数为42 435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2.43%,平均死亡率为31.11‰。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等,前五位死因占总死亡的84.68%,全死因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占总死亡的90.59%。主要疾病的GEI顺位为恶性肿瘤、意外伤害、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大多数死因的GEI高于0.5,女性普遍高于男性。与1987-1997年统计结果比较,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各主要疾病的GEI也有所下降。结论厦门市老年人口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寿命的最主要原因,应当作为老年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A市居民意外伤害的死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1990-1999年A市疾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死因根据ICD-9分类。结果A市居民意外伤害的年均死亡率为55.42/10万,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居于所有疾病死因的第4位。男性的意外伤害死亡高于女性。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依次为自杀、交通事故、溺死和意外跌落。不同年龄组人群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不同。结论应针对意外伤害的死因谱、年龄、性别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河南省结核病监测区居民死因情况。方法:应用死因别死亡率,YPLL率等指标对监测区1998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监测区居民全死因死亡率为604.45/10万,死因别死亡率顺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肿瘤等,主要死因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顺位依次为意外伤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等,结论:非传染性慢性病,意外伤害等是河南省结核病监测区居民主要死因。传染病并未彻底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十堰市城区居民伤害死亡水平及伤害死因的分布,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7—2009年十堰市城区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和公安、民政部门提供的人口资料,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编码手册进行根本死因分类,对十堰市城区居民伤害死亡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十堰市城区居民因伤害死亡680人,占死亡总数的11.87%,居全死因第三位,年平均死亡率为59.91/10万;其中男性伤害死亡462人,年平均死亡率为77.77/10万;女性死亡218人,年平均死亡率为40.30/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10位伤害死亡原因分别是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意外跌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意外中毒、淹死、意外的机械性窒息、被杀、触电。伤害的减寿年数为16189人·年,减寿率为14.26‰。结论伤害是危害该市居民的重要死亡原因,在全死因减寿顺位中居第一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预防、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宁波市北仑区2002-2007年居民伤害死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宁波市北仑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水平及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北仑区2002--2007年居民病伤死因资料统一分类编码,利用标化死亡率、构成比、顺住和潜在减寿年数(PYLL)等指标对伤害死亡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年间,北仑区居民伤害年均标化死亡率为64.10/10万,占全死因的12.63%.占该地区全死因第3位;按PYLL排位,伤害居第2位,总PYLL为22354人年,占全死因PYIJL的28.74%,平均减寿年数为13.68人年,人。伤害死亡外部原因前5位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溺、自杀和被杀,占伤害死亡的69.46%。其中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男性(27.67/10万)是女性(10.73/10万)的2.58倍。随着年龄增长,伤害死亡率逐渐增大.0。14岁年龄段以淹溺居首.15~44岁及45~59岁年龄段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为主,60岁以上年龄段以意外跌落为主。结论伤害是北仑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因伤害死亡外部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伤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2年循化县居民的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对我县2012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循化县2012年报告粗死亡率为475.00/10万,报告全死因寿命69.4岁;居民死因前6位的疾病为心脏病、脑血管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意外死亡,占全部死因构成的77.25%。结论心脑血管、消化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死亡为影响我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刻不容缓,应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监测、防治工作和伤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珠海市户籍居民伤害死亡原因,为开展伤害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7年珠海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系统,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7.0及死因监测清洗软件Database.mdb对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4—2017年珠海市户籍居民伤害粗死亡率为21.37/10万,其中男性为27.35/10万,女性为15.19/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8,P0.01)。居民伤害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机动车交通事故(24.69%)、自杀(20.97%)、意外跌落(20.46%)、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11.36%)和溺水(10.43%),其中男性以机动车交通事故为首位,女性以意外跌落为首位。不同年龄段伤害死因构成不同,0~14岁儿童伤害的首位死因是溺水,15~59岁青壮年伤害的首位死因是机动车交通事故,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的首位死因则为意外跌落。结论伤害已成为珠海市户籍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应根据不同类型伤害特点及年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