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追查可疑食物和污染环节,为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人肛拭子标本16份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结果该事件共发病42例,罹患率32.3%(42/130),潜伏期平均14.5h;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经补液抗菌等治疗均康复出院。实验室检测结果:从7份食物和3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肠炎沙门菌(其中盐水鸭的菌落最显著)。相关食品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盐水鸭(OR=5.64)、卤味拼盘(OR=5.00)和蒸猪脚包(OR=6.69)是中毒可疑食品。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判定该事件是一起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起由沙门氏菌污染鸡爪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溯源和耐药分析,为查明这起食物中毒的源头及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食品和患者粪便等标本,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实验室检测,经增菌后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对检出的7株沙门氏菌株采用标准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凝集试验,菌株DNA经限制性内切酶XbaⅠ酶切后进行PFGE分子分型,所得结果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7株沙门氏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和发热等症状;从鸡爪中检出沙门氏菌1株,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沙门氏菌6株,通过生化仪鉴定和血清凝集试验显示7株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同为福尔斯布特尔血清型,PFGE显示7株沙门氏菌株同源性为100.0%,药敏结果显示这7株菌株均对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米诺环素)、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耐药。结论该起群体性腹泻、发热、腹痛事件为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大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大众食用购买的熟食前应尽量加热处理后再食用,这是预防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小作坊、饭店等生产经营场所的监管,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农村家宴一起食物中毒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方法对某村民欧某家邻里聚餐后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参加聚餐者24人中有14例(58.3%)符合病例定义,2019年5月27日6:00至7:00发病的占28.6%;主要症状发生率:腹痛85.7%、腹泻和发热71.4%、呕吐64.3%、头痛50.0%、恶心42.9%;潜伏期3~23h;对进餐者进食的12种食物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显示,12种食物均无相关危险性,采集8份肛拭子检测出4份肠炎沙门菌(50.0%);综合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患者有共同进餐史,有类似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肠炎沙门菌交叉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建议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农村食品安全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大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明发生在某幼儿园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搜索所有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并逐一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幼儿园的饮用水、患者粪便和肛拭子标本及食物留样检测致病菌,分析事件的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共搜索到13例疑似病例,均为教职工,教职工罹患率为46.43%。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4月13日19:00,可疑餐次为其发病当天的食堂午餐,可疑食物为卤牛肉(P0.001)。临床表现以腹泻(100.00%)、腹痛(92.31%)为主,无发热病例;平均潜伏期为11.5 h,与产气荚膜梭菌A型所致的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一致。食堂留样食品和水样的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均阴性,患者粪便、肛拭子标本的诺如病毒、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均阴性。结论该疫情是一起疑似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食用长时间放置且未经加热的卤牛肉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发生在不同地区的3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3起事件的流行病学关联,查找中毒食品、致病因子和污染来源。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布,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FGE)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此次事件涉及不同地区的3所学校、共发现94名病例,罹患率为2.98%,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96.55%)、发热(90.28%)、腹痛(84.15%)、恶心(68.97%),呕吐(46.43%)。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2小时(6~50.8小时)。所有病例均食用过某公司生产的汉堡。病例肛拭子、剩余汉堡、汉堡生产原料等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阳性菌株经PFGE分子分型分析具有同源性。结论 结合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事件为一起跨地区的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中毒食品为某公司生产的汉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一起因沙门菌污染面包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预防和监管提供依据。方法进行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测。结果患者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患者肛拭子培养、剩余面包残留物以及面包屋内的成品面包均检出沙门菌,其检出率分别为26.7%、83.3%和33.3%。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现场卫生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该事件是由食用了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中毒。结论应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落实预防性监督和日常性监督。同时,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一起建筑工地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调查,为同类食品安全事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中毒病例和中毒场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结果食物中毒事件共9人发病,无死亡病例,在3名患者肛拭子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8.
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快速查找食物中毒原因,并预防类似食物性疾病的再次发生。方法分别对4名中毒患者的大便及肛拭子,2份剩余食物样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从2份肛拭子和1份凉拌菜中分离出的可疑菌株为肠炎沙门氏菌。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分析,本次食物中毒是食用受到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某部一起由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的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就诊情况、饮食饮水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对病例和环境样本进行相关肠道致病微生物的核酸检测。结果 该次事件共报告病例45例,罹患率为53.6%(45/84),临床症状以腹泻(100%)、腹痛(88.9%)、乏力(77.8%)、恶心(40.0%)为主。病例肛拭子样本沙门氏菌检出率为77.8%(35/45),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46.7%(21/45)。通过病例对照分析推断可疑食物为凉拌卤猪头肉(OR=11.917,95%CI:3.201~44.369)。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由沙门氏菌合并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发生在自贡市某县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同源性分析。方法按照GB4789.4-2016和WS271-2007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分离到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在1份粪便样本,1份患者肛拭子样本和6份食物样本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到的8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得到同一种带型,图谱相似度为100%。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诊断,确认此次食物中毒由同一克隆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所致,PFGE能够在食物中毒事件的追踪溯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由食源性腹泻监测系统监测到的三例食源性腹泻,探讨食物中毒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依据《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对一份大便两份肛拭子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三份标本均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讨论:在食物中毒事件中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和实验室检测中,若病例未食用海产品,也应根据临床症状,考虑将副溶血性弧菌纳入调查和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12.
1992年5月17日,鹤壁市李林头煤矿和红卫汽车队煤矿的40名工人,因食用同一个体户烧鸡发生36名食物中毒病人。中毒症状:以腹痛、腹泻、发烧为主,恶心、呕吐不明显,经细菌学和血清学鉴定,证实造成这起食物中毒的病源为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其鉴定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三间分布特征,绘制流行病学曲线,计算平均潜伏期,分析可能暴露时间。并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5例病例,罹患率为62.5%,发病主要特点为全部病人均有腹痛、腹泻和乏力症状。发病平均潜伏期为22小时。现场采集8份家宴剩菜和3份病人肛拭子均检出伦敦沙门氏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一起沙门菌污染食物事件,应提高农村集体就餐的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小学食物中毒事件,为类似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和部分病例肛拭子等样品,按GB 4789-2010进行病原菌检测,分析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结果该起食物中毒共发病36例,均为学生,罹患率3.2%。潜伏期平均(20.4±5.5)h,中位数19h(13~38h);主要症状为腹痛(97.2%)、发热(94.4%)、腹泻(91.7%)和呕吐(72.2%),患者经治疗或自行服药后缓解并痊愈,病程2~5d;共检测样品36份,从1份奶油面包、12份病人肛拭子中检出沙门菌;对相关食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证实奶油为可疑食品(OR=5.44)。结论综合流行病学及卫生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污染奶油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发生在社区蛋糕店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为今后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现病例14例,病例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为腹泻、腹痛、发热、呕吐。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9.25 h(3.2~14.6 h)。所有病例发病前均食用过HG糕店制售的三文治,经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认为三文治食用量和疾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r=0.583,P=0.029)。病例肛拭子、呕吐物及粪便、剩余三文治和三文治生产原料等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阳性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分析具有同源性。 结论 该起事件是一起因食用社区蛋糕店制售的受沙门氏菌污染的三文治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现场处置提供依据。方法:采集5名患者和2名厨师的便样和肛拭子7份、午宴剩余的食物9份样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进行检测。结果:患者便样均检出5株副溶血性弧菌,占100%;厨师便样中检出1株,占50%;食物样品中检出6株,占66.7%。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起宴席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预防、控制此类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同时采集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检测,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就餐的150人中发现食物中毒29例,罹患率为19.33%;从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沙门菌D群,检出率为41.81%。病例以多次腹泻伴发热、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平均潜伏期18.5小时。现场卫生状况差且仅有15.62%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环境、餐具等大肠菌群检出阳性率达67.57%(25/37)。结论本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于食物在加工及菜品传递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导致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提示今后应重视食品加工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学习,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一起内地赴港澳旅行团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事故互联互通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7月25日,东莞市厚街镇发生一起内地赴港澳旅行团返程途中出现不明原因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症状的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肛拭子样本,参照国家标准检测致病菌。结果共发现13例病例,患病率30.95%(13/4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00%)和腹痛(84.62%)等。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6例病例肛拭子样本检出肠炎沙门菌,检出率为54.55%(6/11)。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判定该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可疑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2019-07成都市龙泉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A医院收治了5名腹泻、发热患者,通过制定病例定义并搜索病例,个案调查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和临床特征,根据流行曲线推断可疑餐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查找可疑食品,对事发场所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留样食品和环境涂抹样检测病原,使用R软件进行病例对照分析、计算OR值和95%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搜索到病例26例,罹患率9.6%(26/270),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100.0%)、发热(100.0%)、头晕(88.5%)、恶心(76.9%)、头痛等(73.1%),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露,潜伏期中位数为16.5 h,7月26日晚餐为可疑餐次,食用西红柿煨肉丸(OR值=8.94,95%CI=2.243~35.607)是发病的危险因素,5名患者肛拭子、1名厨师肛拭子及1份留样菜品西红柿煨肉丸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本次事件是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建议加强集体食堂的监督与管理,提高食品的加工质控能力,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特点,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以12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采集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或肛拭子以及食物中毒现场的残留食物和餐具涂抹物作为样本,并进行病原菌检测,对病原菌构成比例和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其所占比例高达42.97%、36.72%。12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有69起检出病原菌,检出病原菌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集中分布于夏秋两季,其所占比例为50.72%、40.58%。送检样本中,共356份样本检出病原菌,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所占比例最高,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其余病原菌分别为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芽孢杆菌;各类样本的病原菌检出率从高至低分别为肛拭子或呕吐物、残留食物、餐具涂抹物。结论基层疾控中心应加强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尤其是在夏秋两季,加强食品卫生和安全的监督,并加强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及时采集样本和检验,以有效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