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住院患者65 355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前临床资料,采用传统护理不良事件及优良事件管理,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者145 747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后临床资料,其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护理优良事件管理制度,并将SBAR模式用于优良案例的汇报和学习。比较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等。结果 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和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采用基于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管理中的应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有效提升护士病情观察评判能力,进而提升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循证设计麻醉恢复室护理记录单,探讨该记录单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基于文献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制定麻醉恢复室护理记录单,同时以使用前6个月的5 943份记录单为对照组,使用后6个月的5 327份记录单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症记录及使用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5%,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0.22%;并发症记录增加2.29倍,使用满意度增加3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护理记录单的使用降低了麻醉苏醒期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工作效能,从而改善麻醉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加强环节管理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方法 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措施加快首台手术开台、加快手术接台、加快术中节奏、采用激励措施,提高手术室运营效率。结果 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显著提高(P<0.001);连台手术接台超时率显著降低(P<0.001);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通过采取适当的运营方式改革,能够在保障手术患者安全的同时有效提高手术室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冲洗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采用JBI循证保健中心的临床实践应用模式,通过基线审查、证据应用、证据应用后再审查三个阶段,比较应用证据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证据应用前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膀胱冲洗时间由(49.40±12.95)h缩短至(31.30±17.3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导尿管堵管发生率由13%下降至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满意度得分高于证据应用前(P<0.05)。证据应用后,护士对最佳证据的执行率得到提高。结论 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冲洗患者开展基于循证的最佳证据应用,可缩短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膀胱冲洗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降低普通病区多参数监护仪错误警报发生率,规范多参数监护仪警报管理流程。方法 对50例品管圈活动前接受多参数监护仪辅助治疗的普通病区住院患者错误警报率发生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规范监护仪操作流程,实施2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多参数监护仪错误警报发生率从92%降到31%;目标达成率为111%,进步率为66%;患者对监护仪使用知识掌握度由82%上升到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警报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本次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参与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普通病区多参数监护仪的错误警报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监护仪使用知识掌握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院二区框架下护理同质化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通过优化护理制度、质控标准、护理操作流程、护理规范,一院两区护士轮训轮岗和培训,以及借助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手段,实现一院两区同质化管理。结果 本部和院区护理质控、患者满意度、护理操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基理论考试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部一体化管理模式下,通过优化院区护理管理架构,借助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可有效促进一院二区护理同质化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同行评价法在护士绩效考核工作态度量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7—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Ⅳ科护士的绩效考核中,采取同行评价的方式,使用工作态度量表对工作态度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工作态度指标的绩效分配依据。结果 实施工作态度指标的同行评价后,患者满意度、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职业满意度均较同行评价实施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护士绩效考核中实施同行评价有利于改变护士工作态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主导的项目管理在压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进行现状调研,成立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主导的项目管理小组,拟订项目计划书,按照计划书实施项目管理,项目收尾。结果 实施项目管理后,压疮护理质量指标呈向好趋势(P<0.01),降低了院内压疮发生率(P<0.05),压疮治疗总有效率提升(P<0.05)。结论 以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主导的项目管理应用在压疮质量控制中,有利于规范压疮质量管理体系,发挥专科护士的专业之长,提升工作效率,形成质量持续改善良性循环,提高压疮防治水平,降低院内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胃肠肿瘤根治术后患者制定规范的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循证实践方案。方法 检索国内外关于术后疼痛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形成循证实践方案后,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审查指标执行率、护士对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知识水平、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除指标4、7在证据执行前后执行率为100%,其他8项指标在循证实践后均显著提升(P<0.05)。护士对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知识水平由(60.02±16.06)分上升至(90.11±6.15)分(P<0.001)。证据应用后患者术后8 h、12 h、24 h及活动时疼痛评分低于证据应用前(P<0.05);术后4 h和48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由(57.04±19.78)h缩短至(37.31±13.20)h(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较证据应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肿瘤术后自控镇痛管理循证实践可规范术后疼痛管理,提高护士对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知识水平,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定神经外科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策略并应用于我院神经外科,以规范身体约束策略,提高身体约束护理质量。方法 遵循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包括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应用实践变革及证据应用后效果再审查3个阶段。将最佳证据转化为12条审查指标,应用于神经外科病房。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患者身体约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患者身体约束体验、护士对患者身体约束知信行水平及最佳证据执行率。结果 证据应用后,神经外科患者身体约束率从证据应用前的7.69%下降至2.91%;证据应用前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患者约束体验优于证据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神经外科护士对患者身体约束知信行水平高于证据应用前(P<0.05)。12项审查标准执行情况,除审查指标10证据应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审查标准证据应用后执行情况均优于证据应用前(P<0.05)。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的规范化身体约束管理策略应用于神经外科患者后,可降低患者身体约束率,同时不增加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改善患者约束体验,提高护士对患者身体约束知识信念行为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结局,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晨问床边查房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每天早交班后,由护士长主持,围绕病区患者的情况进行30—40min的床边查房。观察实施前后主要护士病情知晓率、专科知识掌握率、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神经内科晨间床边护理查房实施前总体护理质量合格率为93.55%,实施后为97.4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X^2=6056,P〈0.05);实施前患者满意度为90.35%,实施后为95.58%,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P〈0.05);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的合格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病情知晓率较实施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45%比86.16%,x^2=6.56,P〈0.01),护士专科知识掌握率较实施前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士长晨间护理查房对提高护士业务水平、临床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患者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初次诱导化疗2次鞘内注射后不良反应自我报告及同时期护理记录单中不良反应情况,比较2种评估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在海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亚重症病房首次辅助化疗并行鞘内注射的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鞘内注射后患儿不良反应自我报告问卷,在2次鞘内注射24 h后分别对其进行调查;同时从电子护理记录中提取同期护士对患儿鞘内注射后不良反应的记录信息,与患儿自我报告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第1次鞘内注射后,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患儿不良反应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的12项不良反应中有9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恶心、呕吐、便秘、食欲减退、疲劳、肢体麻木、腰痛、头晕、头痛;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方面,患儿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比较,仅疲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估一致性比较,恶心、食欲减退、疲劳、肢体麻木、腰痛、头晕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4)。第2次鞘内注射后,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患儿不良反应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的12项不良反应中有10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味觉障碍、腹泻、疲劳、肢体麻木、腰痛、头晕、头痛;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方面,患儿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估一致性比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味觉障碍、腹泻、疲劳、肢体麻木、腰痛、头晕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4)。结论 护理人员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鞘内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存在低估与忽视,临床工作中护士应更加重视患儿不良反应自我报告,以提高临床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准确性,为提高白血病患儿的照护水平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构建公平合理、操作性强、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绩效薪酬改革方案。方法 结合国内多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调研结果与本医院运行实际情况,初步拟定护理部垂直管理体系下的护理绩效薪酬改革方案,运用历史数据和调查访谈对改革方案中各项指标和权重进行测算和调整,开发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可视化,实践护理人员绩效薪酬改革。结果 护理部垂直管理体系下的护理绩效薪酬改革实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护理人员辞职率和调岗率相比改革前降低,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相比改革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护理部垂直管理体系下的护理绩效薪酬改革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规范了护理岗位管理,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并且方案具备可操作性,为公立医院的护理绩效薪酬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以下简称套扎)患者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课题研究小组经过文献回顾法,结合疾病护理常规及相关诊疗指南,在循证基础上构建了套扎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共计8项,包括5项过程指标、3项结果指标,并制定每项指标的评价标准。运用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对住院接受套扎术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应用管理,比较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开始实施前(2016年)和实施后(2017年),套扎患者护理质量监测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实施后,套扎患者的5项过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均优于实施前;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患者护理满意率2项结果指标明显高于实施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指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实施后,提高了套扎患者的专科护理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率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体现专科护理内涵,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洁  魏力 《天津护理》2021,29(2):138-141
目的: 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周期疾病管理模式对骨髓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住院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04例分为对照组(52例)和干预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全周期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周期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应用前期研究制定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体温管理证据,以规范术中体温管理操作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采用JBI循证实践证据应用程序,按照基线审查、临床实践变革、证据应用后质量审查3个阶段实施循证实践.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证据制订临床审查指标进行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制订行动策略将证据在临床应用,然后实施证据应用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实施效果.[方法]选择10个精神科病区(6个普通病区、4个老年病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结果]两组自杀、暴力行为、外走、跌倒、噎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度、家属满意度、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服务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昼夜节律机制为理论基础为ICU老年患者探索一套肠内营养延续性护理方案,从而降低该类患者经口进食早期消化道事件的发生风险。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58例行肠内营养治疗的老年患者展开非同期随机对照研究,在肠内营养治疗结束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经口进食早期腹胀评分、肠鸣音听诊、促胃动力药物应用事件、夜间饥饿事件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 2组患者经口进食早期在腹胀评分、肠鸣音听诊、累计用药频数、夜间饥饿事件累计频数以及操作护理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日促胃动力药物使用频数以及夜间饥饿事件发生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延续性护理方案对于ICU老年患者饮食过渡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