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证治疗单纯血尿性IgA肾病87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索单纯血尿性IgA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规律。方法:对87例单纯血尿性IgA肾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证、气阴两虚证、瘀血证3种证型,无证可辨者亦归于瘀血证,并分别以以清热利湿、滋阴凉血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结果:87例单纯血尿性IgA肾病患者中,湿热证者最多,湿热证总有效率为97.05%;气阴两虚证者次之,总有效率为96.15%;瘀血证者又次之,总有效率为66.66%。无证可辨者最少。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对单纯血尿性IgA肾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其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53例临床病例,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病理参数、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3例病人中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病理改变最轻,病理分级最低,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病理改变最重,病理分级最高,P<0.05。结论: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3.
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析53例IgA肾病湿热证与53例非湿热证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IgA肾病湿热证的中医宏观辨证中最常见的症候是咽喉肿痛,其次是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临床伴肉眼血尿,有感染诱因者比非湿热证组多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比非湿热证组少;血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肾小球细胞增殖积分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结论: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指标及肾组织病理有一定相关性,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证的结合将更有利于揭示IgA肾病湿热证的本质,为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IgA肾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以推断病情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53例临床病例,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程、诱发因素、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53例病人中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诱发因素以外感为主,兼证以湿热内蕴最为多见.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P<0.05.结论: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析53例IgA肾病湿热证与53例非湿热证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IgA肾病湿热证的中医宏观辨证中最常见的症候是咽喉肿痛,其次是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临床伴肉眼血尿,有感染诱因者比非湿热证组多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比非湿热讧组少;血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肾小球细胞增殖积分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结论: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指标及肾组织病理有一定相关性,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证的结合将更有利于揭示IgA肾病湿热证的本质,为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健  史伟  宋丹 《河南中医》2012,32(8):1101-1103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最重要的促纤维化因子之一。近年发现TGF-β1的表达在IgAN中显著增高,与IgAN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中医辨证分型等密切相关。通过TGF-β1基因在IgA肾病中医证型差异表达及中医药对IgA肾病的TGF-β1抑制表达方面研究,为治疗提供另一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以推断病情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5 3例临床病例,根据《2 0 0 2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程、诱发因素、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5 3例病人中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诱发因素以外感为主,兼证以湿热内蕴最为多见。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P <0 . 0 5。结论: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IgA肾病在光镜下的病理表现(Lee氏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已做肾活检,经免疫荧光病理检查确诊为IgA肾病的46例住院患者,记录每个患者的光镜病理表现,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IgA肾病病理表现和中医辨证相关(P<0.01)。肾脏病理表现采用Lee氏分级法,其中Lee氏Ⅰ级、Lee氏Ⅱ级中医证型多为热毒内扰和(或)湿热壅滞;Lee氏Ⅲ级、Ⅳ级中医证型多为脉络瘀阻和(或)虚实夹杂;Lee氏Ⅴ级中医证型为虚实夹杂,因例数少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A肾病的病理表现与中医的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微观变化与中医辨证结合拓展了中西医结合诊治IgA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浅析IgA肾病病理的中医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庆 《河北中医》2007,29(4):346-347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临床与病理表现复杂多样,中医药辨证治疗IgA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中医证候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虚、阴虚是IgA肾病的主证,兼证中则以湿热和血瘀证最为常见[1].并已证实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分级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对推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2].因此,分析肾脏病理改变对指导中医辨证,补充传统宏观辨证的不足,具有一定价值.故而,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认识IgA肾病病理改变,对于辨证将有一定的益处.现从中医病机角度来探讨IgA肾病病理改变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频复发性肾病(FRNS)中医证型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FRNS的患儿50例,对其进行病理诊断和中西辨证分型,并对治疗前后患儿的血生化、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诊断结果表明,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其次为肾虚血瘀、湿热内蕴等;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炎(MsP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炎(FSGS+MsPGN)及IgA肾病。其中肝肾阴虚患者中多为MsPGN,湿热内蕴型患者中多为IgAN,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临床上可以将IgAN和MsPGN作为湿热内蕴型和肝肾阴虚型的辨证依据和客观指标,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15年来我国IgA肾病中医证候学研究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15年来我国IgA肾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文献资料的回顾性总结,重点对中医证候研究、辨证治疗研究、基本方治疗研究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认为IgA肾病的最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  相似文献   

12.
IgA肾病中医证型与病理关系研究——附112例临床资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gA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它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亚洲是它的多发地区之一。最初人们认为本病是一个良性病程.但长期的观察发现约20%的IgA肾病患者经20年临床演变后将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得到了医家广泛的认可.而将中医治疗规范化、找出辨证施治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了我院收治的IgA肾病患者112例.将他们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进行肾活检明确其病理分型.以期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型与肾活检病理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3.
李靖  王硕仁  徐冰  高菁 《北京中医药》2011,30(9):653-655
目的 探讨IgA肾病患者辨证分型与临床症状、肾穿病理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的规律.方法 对201例IgA肾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主证和兼证.利用SQL Server 2005软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证候分型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分析.结果 IgA肾病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者,以镜下...  相似文献   

14.
IgA肾病辨治法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gA肾病属祖国医学“尿血、尿浊、水肿、腰痛、头昏”等范畴。本病主要因外感风热、湿热之邪循经扰肾 ;或脾肾气弱 ,气不摄血 ;或肝肾阴虚 ,虚热灼络 ,血溢脉外 ;或水湿、痰瘀内阻 ,肾微积 ,血不归经所致。气阴两虚为本 ,风热、湿热为标 ,瘀血贯穿疾病始终。笔者临床根据病证标本缓急予以辨证施治 ,收效良好。现将辨治体会介绍如下。1 辨标本缓急IgA肾病常见急性发作活动期和慢性迁延进展期交替进行的表现。急性发作期多因外感风热或湿热之邪。风性轻扬 ,肺先受之 ,故而出现发热、咽痛、咳嗽 ;肾络系于咽喉 ,风热循经下扰 ,肾络受损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频复发性肾病(FRNS)的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FRNS患儿,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和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比较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生化、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其次为湿热内蕴、肾虚血瘀,气阴两虚较少见.②西医分型肾炎型中气阴两虚型与其它证型比较差异显著(P<0.05);单纯型中肝肾阴虚与其它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病理类型以弥漫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系膜增生性肾炎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MsPGN FSGS)和IgA肾病(IgAN)为主,少数为IgM肾病(IgMN)、膜性肾病(M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和局灶性肾炎(FGN).MsPGN中以肝肾阴虚多见,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IgAN中湿热内蕴多见,二者呈显著正相关;MsPGN FSGS主要见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肾虚血瘀,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MsPGN、IgAN可以作为肝肾阴虚型和湿热内蕴型的客观指标和辨证依据,中药肾康灵对治疗肾虚血瘀型FRNS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减轻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的中医辨证研究 --附108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由于发病机理不明,迄今现代医学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故人们寄希望于中医药。为此,我们开展了IgA肾病的中医辨证研究,旨在寻求IgA肾病的中医辨证规律,从而为中医药治疗IgA肾病提供依据。现将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108例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中医证候分型与肾脏免疫荧光成分的相关性分析,探讨IgA肾病中医辨证与免疫病理的关系,以寻找该病免疫病理方面的微观辨证依据。方法:对符合条件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标准,采取主次症定证候法确定辨证分型,并进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常规检测IgA、IgG、IgM、C3及C1q,分析IgA肾病中医证候分型与免疫沉积物的关系。结论:IgA和IgA+C3沉积者多见于脾肾气虚型,其次为肺肾气虚型;IgA+IgG和IgA+IgG+C3沉积者多见于气阴两虚型,其次为肝肾阴虚型;IgA+IgG+IgM和IgA+IgG+IgM+C3沉积者多见于脾肾阳虚型。结论:观察免疫沉积物的组成对于指导IgA肾病中医微观辨证以及治疗用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广西地区IgA肾病不同病理类型与中医临床症型的对应关系,分析广西地区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广西地区IgA肾病中医辨证分析提供依据.方法 将广西南宁市三家中医院肾病科2005年3月-2009年3月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IgA肾病的29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剔除合并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严重感染、精神异常不能真实反映病情及影响中医症状判断、无法判断中医证型与疗效关系、无法判断辨证准确性者.结果 从年龄、性别上看,湿热证多见于青年、中年,男女无明显差别,多为首次发病,肉眼血尿占9.73%;病理类型集中在Ⅱ、Ⅲ、Ⅳ型;脾虚湿困证肉眼血尿占7.05%,病理类型集中在Ⅱ、Ⅲ型;服用激素、病程迁延患者有肾阴虚(激素较大剂量)或阳虚(激素减量或维持阶段),病理类型集中在Ⅱ、Ⅴ型.结论 广西地区IgA肾病湿热证、脾虚湿困证多见,考虑与广西地区地处亚热带,湿气较重,人们喜饮酒及喜食炙烤类食物,易滋生湿热有关;脾虚除与病程相关外,多与脑力工作、压力过大、生活环境变故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分型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分析、概括近年来研究、治疗IgA肾病的相关文献,从病理表现辅助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临床证候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从治疗效果看中医辨证分型3个方面进行阐述.结论:IgA肾病辨证分型多缺乏统一的标准,应形成统一的辨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无症状IgA肾病患者临床多见,西医无特殊办法,中医治疗有一定优势,赵玉庸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IgA肾病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瘀血阻络,采用病证结合方法辨证治疗,包括结合IgA肾病临床特点治疗、结合IgA肾病病理改变治疗、基础方结合实验室检查加减治疗等方面,疗效较好,故进行总结研究,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