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腑与利胆     
<正> 胆在祖国医学藏象学说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决断”、“升发清阳”及“藏精汁”。近代许多中医学家认为“胆汁泄于小肠”,使用“利胆”治疗诸如“胆气失疏”之病等。笔者就传统理论与临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医对胆在解剖上的认识,《难经·四十二难》有“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灵枢·本输篇》的胆为“中精之腑”,指出胆有贮藏“精汁”即胆汁的功能,然对胆汁的分泌排泄途径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明代李挺《医学入门》“异哉胆也,无出入窍而附于肝之叶间”,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亲见脏腑改正图”中对胆的组织结构也是还与《难经》所说的相同:“胆附于肝右边第二叶”。根据前人对胆在解剖的认识,中医藏象学说中未有“胆汁泄于小肠”之说。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胆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指出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贮藏精汁而使视物得明,排泄胆汁以助运化,主决断以调情志;基于常见病理变化提出清胆、温胆、利胆之法。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肝主疏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疏泄是疏通、疏散、宜泄的意思。朱丹溪曾说:“司疏泄者肝也’,因而主疏泄是对肝的生理功能的概括,其具体内容可归纳为: (1)分泌胆汁:《东医宝鉴·内景篇》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就是说肝能分泌及排泄胆汁,而胆汁能助胃肠腐熟水谷,所以唐容川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2)为脾散精:脾吸取精微、输布全身,其输布的途径之一是由肝而升散于筋,因而《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3)疏泄血液:虽曰“肝主藏血”,但肝并不是简单的贮藏,而是能根据人体动、静状态,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有问必答     
答:在脏象学说中,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胆属六腑,其因有三:一为腑皆接受脏之余气,胆亦受肝之余气,并助肝气主疏泄,以利消谷及气血运行;二乃肝胆有相济、表里配合关系;三是胆腑之形态为中空之器,如同他之腑也。故云“中精之腑”而并列为六腑之一。然又为何谓胆为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一般也。谓胆为奇恒  相似文献   

5.
试论胆胃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临床证治柴可群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杭州310012胆与胃均属阳腑。胆附于肝,属奇恒之腑。胆内藏清净之汁,有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之功。胃位于中焦,为“水谷之海”,其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布散精气,滋养全身。胃气主...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44-46
中医胆腑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其实际内涵历来存在争议。临床实践中,趋向于强调其作为“奇恒之腑”的功能,而淡化了其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该文从形意思维角度,对胆腑理论重新进行梳理,认为胆腑具“形”“意”两个层面的意义。“形”之层面的胆腑是实体的,即是今之胆囊。而“胆主决断”“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则是立足于“形”,具有“意”的特定内涵。“胆主决断”不仅是在“意”层面主精神情志,更体现了胆腑贮存排泄胆汁的作用;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意象”层面对天人关系认识得出的结论,强调胆应少阳春生之气,以及对人身其他脏腑气机的影响。胆腑病证论治上,古人偏向胆腑“意象”层面的论治,从形意思维分析,“形”之层面应当重视其作为六腑的“通降”特性,“意”之层面当重视其作为奇恒之腑的特点,注重调节少阳枢机,如此形意结合,方不致偏颇。  相似文献   

7.
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与排泄胆汁,在这一点,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而胆与神志密切相关,临床某些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辨证病位在胆,从胆论治,则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特色。1胆与神志相关的生理认识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之官是古代  相似文献   

8.
脏腑相关学说是古人通过对人体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变化的长期观察以及临床实践来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指心(包括心包络)、肺、脾、肝、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就其功能各有不同的特点,脏者,含有“藏”的意思,五脏的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神。腑者,含有“腑库”的意思,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正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  相似文献   

9.
张柏夫 《光明中医》2001,16(3):38-39
胆囊炎 ,多属中医的胁痛范畴 ,胆附于肝其经脉络肝 ,内藏“精汗”《灵枢·本输篇》称它“中精之腑”。精汁即胆汁 ,味若色黄。来源于胆受肝之余气而成 ,疏泄下行 ,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饮食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肝的疏泄作用 ,疏畅气血 ,调节情志。故此 ,治胆多从肝论治 ,胆病源于肝。若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气滞血瘀或血不养肝 ,使肝脉阻滞 ,则胆受肝之余气者少 ,亦随之而泄不利 ,导致胆病的发生 ,出现胁痛等症 ;另一方面 ,胆性刚直 ,在病理情况下 ,多表现火旺之征 ,因此 ,治胆必疏肝 ,治肝必泻火通络。同时注意调和脾…  相似文献   

10.
“胆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清·沈金鳌曰:“胆病多寒热”。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胆石症属此范畴。由于肝在胁下,胆附于肝,经脉相通,互为表里,故起病常相互累及。笔者治胆胀之症,每从肝胆并治,颇能显效,现举隅如次。一、疏肝利胆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胆为中精之腑,内藏胆汁,其气以通降为顺,肝之疏  相似文献   

11.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纵观历代医家对该条之注释,皆从原文出发,做一般性的解释发挥,仔细推敲,则牵强附会。笔者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中之“十一”乃“土”字之误,兹举证如下。1藏象学说是《内经》的主要内容,他的基础是脏腑,但是在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与五脏相比则处于次要地位。胆为六腑之一,而要“十一脏取决于胆”。显与藏象学说之基本内容相背。且肝胆相表里,胆依附于肝,胆汁的生化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凡十一脏”当包括肝在内,而肝取决于胆,则显然与正常之肝胆…  相似文献   

12.
蒋燕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9):398-398
浅析“肾将两脏”蒋燕北京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北京100029)肾将两脏,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相似文献   

13.
试述胆汁返流性胃炎与脾胃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机能紊乱或胃手术导致胃的解剖和功能异常,使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人胃,破坏了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出现胃疼、痞满、嘈杂、嗳气、呕吐苦水等临床症状。中医经典著作《灵枢·本输篇》指出:“胆者,中精之府”,胆汁来源于肝,储藏于胆,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协调脾胃升降,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按中医理论分析,并针对本病临床特点,本人认为本病与脾胃、肝胆均有关系,试述如下。肝属木,为五脏之首,应春气,肝以血为体,气为用,胆附于肝,位于胁下,肝胆本为一体。肝主疏泄,胆…  相似文献   

14.
朱培庭教授治疗胆石病经验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培庭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成就卓著。笔者有幸师从朱教授,获益匪浅。兹就随师侍诊所得整理如下。 1 从肝论治,意在正本清源 先生认为,胆结石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肝有着密切关系。胆附于肝,“在肝之短时间”,(《难经·四十二难》)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源于肝之精气,乃“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为精” (《东医宝鉴》)。胆汁的正常分泌,有赖于肝阴(血)的资助、变化,胆汁的贮藏、排泄,虽为胆囊所主,但受肝气(阳)的疏泄、调节。肝与胆在生理上密不可分,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肝阴不足,则…  相似文献   

15.
试论肝和脾胃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振生 《陕西中医》2002,23(1):89-91
肝和脾胃之关系 ,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就说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于脾 ,当先实脾 ,”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而来的。再者 :肝和脾同居膈下 ,足厥阴肝经挟胃两旁 ,且肝能制胆汁。所以 ,肝和脾胃之关系比较密切。   1 肝和脾胃生理上相互为用 肝藏血而主疏泄 ,脾主运化 ,主统血 ,为气血生化之源 ;胆贮“精汁”,胃主受纳 ;肝脾宜升 ,胆胃宜降。肝得脾所输布的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脾得肝之疏泄。运化功…  相似文献   

16.
胆在人体中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内经》全书直接对胆功能加以论述的条文总计20余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受传统意象思维方法的影响,《内经》对胆功能的认识主要源于对“象”的把握和比类,即对意象和法象的运用,而非具体的解剖形态和结构的运用,因而产生了以主怒、主决断、主胆识等情志活动为主要功能的胆腑理论。而受西医学对胆消化功能认识的影响,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对胆功能的认识强化了其内藏胆汁、消化水谷的六腑功能方面,而  相似文献   

17.
正口苦,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一般认为,口苦皆属热证,多从火热论治。实火者,多以苦寒清热泻火之剂;虚火者,常予滋阴清热潜阳之品。但临床上引起口苦者并非尽属热证,亦有主寒、主虚者。1口苦乃因胆泄,而非独热胆为奇恒之腑,有贮藏并排泄胆汁和主决断之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本意是得当、不偏不倚的意思。说明胆腑之性,不偏不倚,性喜宁谧平和,不宜过寒过热。过寒过热皆可导致  相似文献   

18.
赵立群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72-1374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  相似文献   

19.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出自《灵枢·四时气》,是对胆胃不和引起口苦、呕吐苦水病证的病机总括,对临床辨治口苦、呕苦一类病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 理论内涵胆液,即胆汁,生于肝而藏于胆,为黄绿色液体,正常生理情况下具有促进饮食水谷消化和吸收的功能.胆为中精之腑,藏蓄胆汁,以时疏泄而助消化,主决断.  相似文献   

20.
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生理功能以通行下降为顺。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健运,三焦通畅,胆与肝相系,受肝的余气而疏泄胆汁,为中精之腑,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胆液的疏通畅泄。胆囊炎、胆结石两者关系密切、又互为因果,究其病因,无外乎七情六欲,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均可导致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