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方面总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客观存在,且可能通过机体内在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等问题。今后当加强实验设计和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以广泛的疾病或疾病模型为载体,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展开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倒经     
<正> 处方:熟地、白芍、茯苓各15克,当归、女贞子、荆芥炭、丹皮、地榆炭、五味子各9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例:覃xx,女,未婚。近半年来,每次月经来潮都出现口鼻流血,经多方治疗未愈。现月经来潮3天,色暗红,有血块,量少,伴有口鼻流血、腰胀、头晕、眼花、  相似文献   

3.
茶经     
茶叶的风味,主要表现在沏泡以后的色、香、味的差异。沏泡一杯理想的茶有许多条件,要有新鲜优质的茶叶,要有好水,要有正确的沏泡方法。浙江有句民谣:“龙井的茶,虎跑的水。”要沏出一杯香醇爽口、回味悠长的好茶,水质至关重要。什么样的水沏茶最好?《茶经》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颇有道理。近年在杭州作过试验,用同样的龙井茶,以虎跑泉水冲泡,香气清高,滋味鲜甘,汤色清绿明亮,列为第一,  相似文献   

4.
经漏     
<正> 《医宗金鉴》说:“妇人行经之后,淋漓不止,名曰经漏。”即是说,经期延长,淋漓不断,则为经漏。血热、血瘀、气虚、气郁均能导致经漏。其中气虚所致经漏较为多见,病程亦长。症见月经色淡量少、舌淡苔薄、脉虚而弱、病程较长。病机为气不摄血,冲任失守,血海不固。正如《罗氏会约医镜》所说:“或崩久成漏者,或未崩而亦漏者,连年不休,此中气下陷,元气不固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失血多可导致气  相似文献   

5.
    
正经,本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金文写作■,很像一架织机上绷着的线。《说文解字》载:"经,织纵线也。"经与纬相对,"纬"指织机上的横线。古诗《织妇怨》里有"皆言边幅好,自爱经纬密"。"经纬"由织机上的"横纵"进而引申为东西南北,"经"指南北,"纬"指东西,因此我们在地理上翻译以经纬度坐标地球上的具体位置。"经"由南北向的道路又引申指路径。在人体气血运行的路径称为"经络",经是主干,络是分  相似文献   

6.
倒经     
余治二少妇倒经病,一用吴茱英汤加代储石而愈,一用麦门冬汤去大枣加生地、丹皮而愈。两者病同,何以用药寒热悬殊若此?盖有说焉.倒经者,  相似文献   

7.
归经指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经络或特定部位的定位、定向理论。明代中药归经在继承金元时期药物归经学说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众多医家对中药归经进行阐述与发挥,并出现了方剂归经。  相似文献   

8.
郑某,女,15岁,1996年4月14日初诊。该患13岁初潮,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量或多或少,有少量血块,伴有轻微腹痛,性格内向。于1995年11月月经期前,鼻口出血,每天多次,且出血较多,月经量少,同时兼见头痛、口干、口苦、口渴等症。月经过后,口鼻血...  相似文献   

9.
茶经     
陆羽 《养生月刊》2007,28(9):813-820
卷上一、茶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葉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相似文献   

10.
王淑娟  艾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44-1945
1 承泣、四白二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眼部的穴位 ,均可疏风清热、祛邪明目 ,治疗各种目疾、面瘫等局部疾病。因四白正当眶下孔 ,为三叉神经第Ⅱ支———眶下支出颅处 ,故治三叉神经痛效果极佳 ,四白透迎香是治疗胆道蛔虫症的经验效方。2 下关、颊车二穴作用相似 ,功能清热散风、通窍 ,治疗下颌关节疾病、齿痛、面瘫、耳疾、三叉神经痛 ,但颊车偏于治疗面瘫、齿痛 ,下关治疗下颌关节疾病、三叉神经痛、耳疾胜于颊车。3 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以上七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穴 ,因其位于颈胸部 ,以治疗肺系疾患为其特长 ,具有止咳…  相似文献   

11.
引经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秀荣 《国医论坛》2001,16(5):51-51
引经 ,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他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显而易见 ,善用引经药 ,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 ,从而改善疗效 ,因此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1 引经药的种类相关文献对引经药的分类较乱 ,认定也不统一 ,目前经整理一般分为如下两类 :一为按十二经记述 ,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 ,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  相似文献   

12.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躯体、精神以及行为方面改变的综合征。多从经前1周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定、盆腔附件、腰骶部疼痛与乳房胀痛,并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3.
循经疼痛     
<正> 赵××,女,27岁。一九八二年五月一日初诊。患者性情暴躁、家庭寡睦,婆媳间经常口角。前三、四天为家务事争吵剧烈,渐感左胸部疼痛,扪之有物而痛甚。伴胸闷、纳呆、呃逆频作而来就诊.查患者双目暴而有神、体瘦而筋骨健、心肺无异常。左胸部疼痛,无红肿青紫现象,触之皮下有二号铁丝样硬物,按之疼痛,循硬物触摸,其部位相当于上至缺盆穴、贯乳,下至不容穴而消失,与表皮无粘连,脉弦细、苔薄润。证属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治宜:舒肝化淤,降逆和胃.处以当归12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12日国家973计划"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项目在成都启动。该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研究经费2800万元,汇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多单位联合攻关、多学科人才协同作战。启动仪式上,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专家组李振吉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学敏院士,首席科学家、成都中医药大  相似文献   

15.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三阴交穴的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梳理与三阴交穴直接相连的肝、脾、肾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分析三阴交穴与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归纳心、肝、脾、肾、胞宫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探讨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的调治作用。认为刺灸三阴交穴可以调治心、肝、脾、肾、女子胞的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三阴交穴可对与其直接或间接相连的脏腑功能产生治疗作用,是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体现,说明三阴交穴与上述脏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且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作为媒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原本《内经》热病论中六节之文也。自草窗刘氏不明其理,创论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诞妄欺人,莫此为甚。人之金、火两脏,不过以五行为分属,岂有真金、真火,故不能伤乎?至陶节庵易之以伤足不伤手。夫既不伤手,何手六经之见症,亦变见于伤寒症中也?再观本经云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手经亦在其中矣。故仲景有心、肝、肺、脾、肾五脏之绝症。顾本经不言手经者,以伤寒表邪也,欲求外症,但当察于周身,而周身上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理论框架下的经穴理论与西方激痛点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经穴循经特异性及敏化特性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经穴与脏腑的相关性,它指导着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已经成为现代针灸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探索和验证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和敏化特性的基本规律特征。经穴的循经特异性、敏化特性与针灸基本理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及经穴的脏腑相关性有密切的关系。以循经特异性、穴位敏化为关键词,对经穴进行二次检索,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出现相关文章100余篇。现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相关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析,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提供可靠视角。  相似文献   

19.
杨璞 《养生大世界》2014,(11):13-15
<正>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陆地仙经》,其内容是对"百字导引法"的注释。"百字导引法"是由历代养生家逐渐补充完善而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具有强健肢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该书的作者马齐(公元1652年—1739年)是满洲镶黄旗人,康熙皇帝时任武英殿大学士,  相似文献   

20.
中药引经药中引经化学成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文海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49-2551
目的探讨中药引经药中存在的起引经作用的化学成分,从而更加明确"引经报使"理论的科学性,为今后探寻、提取和研制引经制剂指明方向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从已知的实验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效果中分析、推理和归纳演绎出引经成分的理论。结果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引经中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桔梗皂苷类、川芎嗪和芳香烃类等许多活性成分均有各自的主动选择性,能主动进入靶点部位,类似于引物、启动子、递质、介质、介导体、转导子、转运体等主动靶向性载体的功能。结论在中医引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从这些已知的化学成分中筛选出最具引导作用的活性成分,抑或能够发现起独特引导作用的"亲和素"或"靶向子"活性成分,为今后研制专门的"引经制剂"提供物质基础,更为验证中医药引经理论、发展中医药理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