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畸形的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牙合(openbite)是指在正中牙合位或非正中牙合位时,上、下颌部分牙齿在垂直方向上无接触的错牙合畸形。此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切割、咀嚼、发音、吞咽、呼吸等功能,有的影响容貌美观和心理健康。本文就开牙合畸形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1开牙合的分类1.1...  相似文献   

2.
开牙合(openbite)是指在正中牙合位或非正中牙合位时,上下颌前牙部分牙齿在垂直方向上无接触的错牙合畸形.开牙合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切割、咀嚼、吞咽、发育及呼吸等功能,甚者影响容貌和心理健康,成年患者尤甚.  相似文献   

3.
开(牙合)(openbite OB)作为错(牙合)畸形的一种类型最早由Caravelli提出。许多学者对开(牙合)畸形定义的描述存在着差异,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牙间垂直距离过长称为开(牙合)。“前牙开(牙合)”是后牙处于正中(牙合)位时,下切牙在垂直向未被上切牙覆盖且无咬合接触。此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切割、发音、美观等功能,较难治疗又具很高的复发趋势,在正畸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分析开(牙合)的病因和机制,明确畸形的性质,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的开[牙合]患者的[牙合][牙合]干扰特征。方法169例女性开[牙合]患者根据有无TMD分为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组)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一)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模型进行研究,来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接触等[牙合]干扰特点。结果TMD(+)组开骀患者中,57.8%的患者存在着正中颌位的[牙合]干扰,明显高于TMD(-)组(P〈0.05)。终末位置上的不稳定和由于磨牙的早接触引起的下颌前方偏移是伴有TMD的开[牙合]患者常见的两种咬合特征。结论本研究提示开[牙合]患者中早接触等功能性因素和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线性(牙合)总义齿肌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肌电图测试了解线性(牙合)总义齿和解剖式(牙合)总义齿修复患者的咀嚼肌肌电活动。方法 利用EMG对30例线性(牙合)总义齿和30例解剖式(牙合)总义齿修复患者测量双侧嚼肌和颞肌前束在正中颌位大力咬合及咀嚼循环时的肌电图。结果 在正中颌位大力咬合时,线性袷总义齿修复组颞肌前束肌电值高于解剖式袷总义齿修复组,尤以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患者最为明显(P〈0.05);在咀嚼运动循环中,线性(牙合)总义齿咀嚼周期的间歇期短于解剖式(牙合)总义齿(P〈0.05)。结论 线性(牙合)总义齿修复有利于咀嚼肌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前牙开(牙合)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牙开(牙合)是一种明显的错(牙合)畸形。学者们对它的定义大致有二种。一些人认为,前牙开(牙合)是指当下颌处于正中(牙合)位时,上下前牙无(牙合)接触的现象;而另一些人把正中(牙合)位时,上下前牙之间所存在的、垂直向的间隙称为前牙开(牙合)。还有的学者把前者称为水平开(牙合)或无(牙合)接触(horizonta open bite,no-occlusion),把后者称为垂直开(牙合)(vertical open bite)。本文仅就垂直开(牙合)的病源学因素、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前牙开(牙合)的病源学因素前牙开(牙合)和其他错(牙合)畸形一样,与一些  相似文献   

7.
线性殆全口义齿下颌牙槽嵴黏膜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在正中和侧方两种颌位下线性[牙合]全口义齿基托下组织上的应力分布状况。方法:采用CT-CAD-FEA系统建立牙槽嵴重度吸收上下颌无牙颌骨、黏膜及2种[牙合]型全口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比较线性[牙合]与解剖[牙合]全口义齿对下颌牙槽嵴黏膜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1)在正中颌位时,线性[牙合]和解剖[牙合]全口义齿对基托下应力分布的影响未见明显的区别;在磨牙区,舌侧应力大于颊侧应力。(2)在侧方颌位时,工作侧磨牙区线性[牙合]应力小于解剖[牙合],在非工作侧的磨牙区颊侧,线性[牙合]应力分布范围则较解剖[牙合]更广泛。结论:在侧方[牙合]时,线性[牙合]全口义齿下颌基托下黏膜的应力分布较解剖[牙合]全口义齿更均匀和广泛。  相似文献   

8.
开[牙合]是指上下牙弓及颌骨垂直向发育异常,上下颌牙在正中[牙合]位及下颌功能运动时无[牙合]接触。这种畸形在错[牙合]畸形中并不占少数,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吞咽、切割、发音等功能,而且对美观及患者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本文将对开[牙合]畸形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设计、矫治方法、保持等方面作一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9.
开牙合(openbite OB)作为错牙合畸形的一种类型最早由Caravelli提出[1]。许多学者对开牙合畸形定义的描述存在着差异,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牙间垂直距离过长称为开牙合[2]。“前牙开牙合”是后牙处于正中牙合位时,下切牙在垂直向未被上切牙覆盖且无咬合接触[3]。此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切割、发音、美观等功能,较难治疗又具很高的复发趋势,在正畸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分析开牙合的病因和机制,明确畸形的性质,对治疗有指导作用。一、前牙开牙合的病因及形态特征1.口腔不良习惯:乳牙与恒牙早期的前牙开牙合多数是由不良的口腔习惯造成,约占开牙合…  相似文献   

10.
高柠 《口腔医学》1987,7(1):12-55
<正> 咀嚼器官在完成功能时上、下颌骨闭合于正中(牙合)位的静止状态下,某些上颌与下颌相对应的牙齿切缘或(牙合)面分离无(牙合)接触时称为开(牙合)畸形。开(牙合)畸形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的口腔调查中为0.89~9.6%,发病率的大小随年龄、性别、地区和种族等因素而有变化。开(牙合)畸形对颜面的发育、健康和美观为害较大,开(牙合)牙完全丧失切割、撕裂和研磨等咀嚼功能,并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全口托牙及复杂托牙的修复中 ,正中牙合位对保护口腔软硬组织、下颌关节健康 ,恢复咀嚼功能至关重要。作者利用息止颌位获取垂直距离、正中牙合位 ,并检查修复中及修复后托牙正中牙合是否正确。临床资料年龄与性别 :6 5例中 ,男性 2 4例 ,女性 41例 ;最小 40岁 ,最大 80岁。托牙分类 :全口托牙 45例 ,半口托牙 1 5例 ,复杂托牙 5例。方法如下。垂直距离的确定 :1 利用自凝塑料制作牙合托 ,要求固位好。2 常规制作牙合堤 ,上牙合堤平面与双侧瞳孔水平线平行 ,且在上唇下 2mm。3 牙合堤戴入口内 ,利用息止颌位时的垂直距离减去息止牙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患者对长正中[牙合]全口义齿与解剖[牙合]全口义齿的满意度。方法选择16例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每例患者制作传统解剖[牙合]全口义齿和长正中[牙合]全口义齿,每例患者均先戴用解剖[牙合]全口义齿3个月后改戴用长正中[牙合]全口义齿3个月,每副义齿使用1个月、3个月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使用3个月时,长正中[牙合]全口义齿固位稳定(t=2.261,P=0.028)和舒适程度(t=2.686,P=0.006)的满意度高于解剖[牙合]全口义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1个月时相比,长正中[牙合]全口义齿使用3个月在固位稳定(t=9.896,P=0.006)、咀嚼功能(t=7.980,P=0.012)和舒适程度(t=6.898,P=0.023)方面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长正中[牙合]全口义齿初戴后因疼痛调改的次数少于解剖[牙合]全口义齿(T=45.5,P=0.008)。结论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对长正中[牙合]全口义齿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的满意度高于解剖全口义齿。  相似文献   

13.
皮肤窦道3例对症治疗余治民陕西渭南市第518医院(714012)本组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0~38岁;病程3月~2年以上,其相关的病因牙位分别是:右侧下颌角1例(48);左侧颌下1例(36);额部1例(41)。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有不洁拔牙史,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及20例成年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根据SN/MP角和FH/MP角将开牙合患者分为高角开牙合组(23例)和均角开牙合组(17例),比较高角、均角开牙合与正常牙合对照组之间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情况。结果:①、前牙开牙合组磨牙高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②、高角开牙合组下颌磨牙高度大于均角组(P<0.05)。③、高角组上切牙唇向倾斜度小于均角开牙合组(P<0.05)。④、均角开牙合组下切牙唇倾度大于高角组(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磨牙高度代偿过度及上下切牙唇舌向代偿有差异,矫治中应结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和切牙代偿情况,明确去代偿或代偿潜力。  相似文献   

15.
全口义齿偏[牙合]表现为偏[牙合]侧上、下颌后牙同名牙尖相对,对侧后牙异名牙尖相对,下颌向对侧适当滑动时,可见义齿正中咬合紧密,而当下颌回到正中[牙合]位时则出现中线偏斜、咬合关系错乱现象。笔者尝试通过对义齿重换基托(以下简称换托)来纠正偏[牙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留了原人工牙的解剖形态并避免了重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开(牙合)可分为牙型和骨型。 牙型开(牙合)患者的面颌部骨骼生长无异常,只单纯表现为前牙牙槽的垂直高度不足,在正中猞和前伸(牙合)时开(牙合)牙都无(牙合)接触,称为垂直向开(牙合)。此等开(牙合)大多发生于有口腔不良习惯的替牙期儿童。因其多为前牙萌出受阻造成,经破除习惯治疗后,开(牙合)常可自行消失,故又称为过渡期开(牙合)。但也有一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进行分析,运用Dolphin软件对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以及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研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角Ⅱ类开患者(开(牙合)组)与高角Ⅱ类正常覆患者(正常覆(牙合)组)的上颌尖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牙合)组上颌中切牙(11.12±1.37)mm、下颌中切牙(10.15±1.09)mm、下颌侧切牙(11.27±1.15)mm和下颌尖牙(12.81±1.48)mm的牙根长度均较正常覆(牙合)组短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开(牙合)组的上颌中切牙冠根成角(1.10°±3.62°)显著小于正常覆(牙合)组(4.53°±2.30°)(P<0.01),而开(牙合)组的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与正常覆(牙合)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8.
正中(牙合)的前后位有不少争论。大多数病人的正中(牙合)位处于正中关系之前,这是由正中关系“滑移”至正中(牙合)的结果。一般都认为两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同时成线形排列于关节凹内,为正中关系唯一的参照位。近来介绍了一种测定正中(牙合)位置的新仪器—肌探测仪(Myo-Monitor),此种电子仪器放出微量直流电,通过安在下颌升支乙状切迹的电极,刺激有关下颌运动的肌肉,并探测得下颌正中(牙合)位—为“肌探测仪正中(牙合)”(Myo-Monitor centric)。现在已有许多口腔科医师应用此种仪器测定正中(牙合)位(牙尖间接触位intercusp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长期吐舌习惯导致前牙开(牙合)伴牙龈纵裂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前牙开(牙合)伴牙龈纵裂患者1例,经临床、模型、X线片等检查,分析病因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拔牙矫治方案,使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利用“楔形效应”和“钟摆效应”使后牙前移并压低,前牙伸长并内收。结果经过26个月治疗,患者前牙开(牙合)及后牙反(牙合)得到治疗,并最终获得平衡而稳定的咬合关系,间接改善了患者的牙周损害。结论前牙开(牙合)病例治疗的成功有赖于明确的病因分析及开(牙合)类型的鉴别诊断;有赖于通过合适的正畸力改变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而非仅仅改变牙齿的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申林  兰小琴  汪婷婷  张红 《口腔医学》2019,39(9):811-814
目的 对骨转换标志物正常和升高的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分析两种改良牙合型(长正中牙合型、舌向集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戴用与咀嚼效能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全口义齿修复中牙合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85例(男45例,女40例)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用两种改良牙合型全口义齿(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舌向集中牙合型全口义齿)治疗方案。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量血清中骨转换标志物——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和Ⅰ型胶原交联C 末端肽(CTX)的水平,分为骨转换标志物正常组及升高组。义齿戴用3个月后,吸光度法测定咀嚼效能,多因素方差分析不同骨转换标志物测量值的患者不同类型改良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戴用与咀嚼效能的关系。 结果 骨转换标志物(P1NP和CTX)正常组的患者,不同类型改良牙合型(长正中牙合型、舌向集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戴用与其咀嚼效能的关系无统计学差异。而骨转换标志物(P1NP和CTX)升高组患者,不同类型改良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戴用与其咀嚼效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戴用舌向集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患者相比,戴用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咀嚼效能。 结论 骨转换标志物较高的患者,选用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会得到相对更高的咀嚼效能。骨转换标志物有望成为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选择戴用不同改良牙合型全口义齿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