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整理历代本草书中关于菟丝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将其与现代临床应用情况、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再结合跟师体会和临证心得,试从性味功效到临床解读菟丝子一药,具有如下特点:(1)菟丝子为蔓生植物,其根渐绝于地而藤茎攀爬上升,子实中脂膏最足;(2)其药性中和,性平,味辛、甘,直入肝脾肾,三经同补;(3)其药物性味与归经交互作用,既可补阳,又可益阴;功效辛润滋补,温阳通脉,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中寓升的特点;(4)一味单用或重用组方可治疗阳痿遗精,肾虚胎漏,胎动不安,月经后期及闭经,腰膝酸软,遗尿尿频,两目昏暗以及黄褐斑、白癜风等多种病证。另外,菟丝子在降血糖、抗衰老、抗骨质疏松等方面的明显作用,显示出其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中甘松的记载,对甘松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进行梳理,归纳出甘松的用药特点。认为其具有温中散寒、温通经脉、芳香醒脾、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恶气、心腹痛满、黑皮、风疳、齿痛、野鸡痔、转筋、脚气浮肿等。从药理学角度分析,具有镇静、抗抑郁、抗心律失常、平滑肌解痉挛、消炎、降血糖血压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吗丁啉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布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以及吗丁啉西药中药概念化后的性能,即性味、归经与功效。方法用病例随机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吗丁啉在中医10个证型间的疗效分布规律。结果吗丁啉对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和脾胃湿热4个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高于总有效率(P均<0.01);而对脾虚湿盛、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寒4个证型的疗效显著低于总有效率(P均<0.01);对胃络瘀血和寒热错杂2个证型的疗效与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吗丁啉对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和脾胃湿热4个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关系密切,依此可初步总结出吗丁啉的西药中药概念化后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为吗丁啉的辨证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决明子的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与现代药理学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1989—2010年有关文献,对决明子"归肝、大肠经,甘、苦、咸,微寒"等药性与药理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分析并作一综述。结果:决明子"归肝经"能保护肝脏,明目,降压;"归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结论: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吻合之处,但仍有待进一步总结与完善,从而为决明子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决明子性味归经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决明子的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与现代药理学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1989~2010年有关文献,对决明子"归肝、大肠经,甘、苦、咸,微寒"等药性与药理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分析并作一综述。结果:决明子"归肝经"能保护肝脏,明目,降压;"归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结论: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吻合之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总结与完善,从而为决明子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24味致瘀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中大黄的记载,梳理大黄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归纳大黄的用药特点。大黄味苦性寒,主归胃、大肠经,具有攻积滞,行土郁,清火热,解热毒,凉血热,下瘀血,通经脉,祛痰湿,利水道,退黄疸,外用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脏腑积滞、痰热腑实、癥瘕积聚、痞满燥实、热结便秘、瘟疫发斑、阳狂谵语、痢下赤白、里急腹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湿热黄疸、小便淋漓、热毒疮痈、水火烫伤、瘀血诸证及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大黄具有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护肝利胆、保护胰腺细胞及功能、活血、止血、调节血脂、保护心脑血管、保护肾脏功能、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药性味归经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中药理论的研究较为活跃,中药理论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学者的关注。性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从1949至1985年,全国发表的药性理论论文有675篇,其中性味归经的论文为165篇,占文献总数的24.4%。长期以来性味归经的标定较为混乱,标准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影响了中药的科学性,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对性味归经进行整理研究,使之规范化是一项较为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唐俊锋 《光明中医》2016,(12):1826-1829
通过综合历代文献、临床经验、成分分析、实验分析等方面资料,归纳出柴胡茎叶具有确切的抗菌消炎退热作用,可能具有理气调经作用,不具备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作用,不可代柴胡使用。并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得出柴胡茎叶味苦,性凉,入肺经,功能能清热泻火,其气下行,气味皆薄,用量须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查阅古代本草典籍,对紫草性味归经、功效和用药禁忌进行整理分析,梳理古代医家对紫草的认识,丰富中医学本草考证研究内容。研究发现,紫草的性味归经、药物功效和使用禁忌在历史发展中有一定的变化,但古今认识基本一致。紫草在明以前的性味主要记载为苦、寒,明以后则主要记载为“甘、咸,寒”;紫草归经主要为肝经、心包经、心经、肾经、小肠经,尤以心包经和肝经为主。在功效上,宋以前医家鲜少使用紫草,宋元时期多被用作疮疹治疗,自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凉血”功效以后,后世医家皆将“凉血解毒,发疮透疹”作为紫草主要功效;古今医家均认为脾虚、便溏是紫草药用禁忌。本文基本厘清紫草性味归经、功效和用药禁忌的源流变迁,可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尝试以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肝经中药及治疗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归经的可能性。方法:选取从分子对接筛选出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肝经中药的活性靶点,并寻找中药归经与疾病的共同活性靶点,通频次频率的统计分析,探索中药归经与治疗疾病的关系。结果:肝经中药蛋白靶点在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相关疾病上有较高频率的分布。结论:在网络药理学基础上得到的肝经中药与治疗疾病的关系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肝的生理功能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主要加味药的频数分析,探索小柴胡汤类方的性味归经及其功效属性关系。方法:以《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为方剂来源,收集有关小柴胡汤类方的方剂,以频数分析为切入点,引入黄金分割法,统计分析优选出的主要加味药及其药物功效、药性、药味、归经。结果:在收集到的509首方剂中,共涉及171味加味药,其中25味为主要加味药,频数之和为1 506,占所有加味药的62.53%,以白芍为首,以清热药为最,性味归经以寒、苦、归脾经为主。结论:运用频数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小柴胡汤类方加味药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不是专属的,存在极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借助五行推导中药归经不属于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故其不可能是归经学说唯一或主流的理论渊源。研究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阐述病机,揭示疾病本质,直接或间接明确了疾病的五脏病位,进而为基于临床疗效反证药物归经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药物传统功能主治、归经与病机十九条的对比分析,以及明清医家运用病机十九条阐述药物归经的考察,本文确认《素问》病机十九条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膀胱经中药功效、活性、化学成分等进行整理统计,作者发现黄酮类成分与其主要功效相吻合,提示具有相同结构类型的抑(抗)菌黄酮成分是中药归膀胱经的重要归经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归经属性确定到实施归经分类,中药经历了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定位到归经分类的基本过程。考察确认,药物归经产生于两种渠道,一是根据药物自身的“形性气质”,借助五行学说予以确认,二是由六经(包括十二经)、脏腑辨证论治派生而来的。所谓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归经,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替代使用。方剂归经和归经分类古今虽未明确,但在古方剂文献中普遍存在。除以单一药物和复方为整体外,方药在归经属性确定和归经分类上毫无两致。进而为药物和方剂在归经属性确定、归经分类的统一和融合,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层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药物归穴现象与经络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陈军德  李武 《中国针灸》2002,22(10):7-15
目的:探讨药物在经络作用机制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药物穴位注射后药理效应形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药物对穴位、经络影响特点的讨论,探讨药物与经络现象之间的作用关系。结论:药物应成为经络现象作用机制的重要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炮姜姜辣素部位在脾胃虚寒模型大鼠体内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生姜姜辣素、干姜姜辣素、炮姜姜辣素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去离子水,其余各组大鼠灌胃4 ℃米醋1 mL/100 g,连续10 d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造模第5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6 d。各给药组于末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腹主动脉取血,并立即处死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组织,用UPLC-MS检测姜辣素6-姜酚、8-姜酚、10-姜酚、姜酮4种成分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采用DAS3.0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对4种姜辣素成分在各组织中的AUC(0-t)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赋值1,2,3,4,5,6,7,8,检测不到者赋值为0,计算各成分在各组织中AUC(0-t)的赋值总和并按大小排序,赋值总和大者表明选择性高,以此认识姜辣素类成分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的相关性。结果:4种成分在组织中AUC(0-t)赋值总和的排序结果为,生姜姜辣素:胃>大肠>小肠=肺>肾>肝>心>脾;干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肾>心;炮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心>肾。结论:生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生姜归肺、脾、胃经基本一致;干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的认识基本一致;炮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炮姜归脾、胃、肾经的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应用较为广泛的454味中药归经特点,为临床应用中药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以《中药学》收纳中药名称为主题词收录中药,建立一级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365、SPSS Clementine 12.0、IBM 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及其归经进行频次分析;以《中医内科学》五脏疾病为条目,整理选用代表方剂常用药物,建立二级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应用剂量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结果:《中药学》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共收录454味,频次排前3的归经分别为肝经(18.29%)、肺经(15.94%)和胃经(14.43%)。治疗五脏病同时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共249味,高频药物频次≥24次,共25味,甘草(93次)、茯苓(86次)、陈皮(68次)、当归(67次)、半夏(64次)、白术(61次)的用药频次居多。关联规则分析有37组药物组合置信度=100%,其中白术-黄连(补虚药-清热药)、陈皮-半夏-当归(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支持度最高,均大于39%。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得出6类新的药物组合。治五脏...  相似文献   

19.
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关联系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培晶  朱兵 《针刺研究》2005,30(4):238-242,245
目的: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对心交感神经诱发反应及刺激大鼠心交感神经,在心经的“青灵”“少海”和肺经的“侠白”“尺泽”穴位上记录的反射性肌电反应。结果:左心经穴位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发放的阈值低于右侧心经引起心交感神经反应的阈值,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相同强度的串脉冲分别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可诱发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激活反应。在左侧和右侧心经穴位上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放电高于同样强度刺激肺经穴位上诱发的心交感神经放电(P<0.05)。刺激心交感神经引起同侧心经反射性肌电反应的阈值低于引起肺经反射性肌电的阈值(P<0.02)。刺激左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明显的肌电反应,而肺经穴位的诱发肌电反应则很弱。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两经穴位肌电活动都呈上升趋势。结论:和肺经穴位相比,相同强度的电针刺激心经穴位可引起更大的心交感神经兴奋;反之,心交感神经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最大的肌电反应。  相似文献   

20.
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关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培晶  朱兵 《针刺研究》2005,30(2):97-101
目的:从牵涉痛产生的机理出发,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将三种荧光素(快蓝、碘化丙啶、双苯甲亚胺)分别注入心经、肺经穴位和心脏,观察C6~T5节段脊神经节中标记细胞的分布。结果:左右两侧标记心经穴位与心脏的双标细胞平均数均高于标记肺经穴位与心脏的双标细胞,而左侧心经穴位心脏的双标神经元与左侧肺经穴位心脏的双标神经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心经穴位心脏双标细胞明显多于右侧同节段的双标细胞(P<0.05)。结论:脊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有分支现象,其一支分布于心脏,一支分布于上肢,这种现象是体表内脏相关和经脉脏腑相关的神经形态学基础;心经循行线与心脏之间的脊神经节细胞分支支配现象更明显,提示心经、心源性牵涉痛与心脏的联系有相对特异性,这种特异性联系的神经基础是神经节段的相同性和神经分布的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