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起搏器不同起搏方式对老年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安置VVI和DDD型起搏器患者安置前、后超声心动图对比观察左心室结构和射血分数变化。结果VVI起搏方式患者左房内径增大(P<0.05),射血分数下降(P<0.05),DDD起搏方式心脏结构及射血分数变化不大。结论有起搏器置入适应症的患者,为减少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应当选择房室顺序起搏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器在外科手术中的适应证及应用价值。方法:16例合并有缓慢型心律失常患术前均安置了心脏临时起搏器。结果:所有患在临时起搏器的保护下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对合并心动过缓需外科手术常规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使手术适应证扩大。麻醉及手术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3.
邬志英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6):1096-1096
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安置是临床上常见的较简单的一种操作,对那些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动过缓致具有一过性心律失常潜在猝死危险的患者提供了安全保护性措施。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后,有许多注意事项以及容易发生的合并症,对临床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就我院自2001年至今对18例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我科2014年—2015年50例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病情变化,加强术中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0例患者均成功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其中2例出现术中囊袋出血,1例术后并发少量气胸.结论 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时,患者病情多变,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介入知识、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正> 心脏起搏器的应用主要是控制心律改进心脏功能,并未根治心脏原发疾病。使用起搏器本身有时也可发生合并症或故障,因此对病人的随访工作应予十分重视。(一) 病人安置起搏器后,住院观察数周,作好各项记录,包括心电图、X线正侧位片、起搏阈值,供以后参考对照。(二) 出院前要告诉病人及家属关于安置起搏器后的一系列注意事项:①手术部位要经常注意卫生及防护,用75%酒精洗擦创口皮  相似文献   

6.
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周期性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 ,刺激心脏 ,以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它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重度心动过缓 ,急、慢性房室传导阻滞 ,因窦房结功能衰竭所致的心脏阿 -斯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等。分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起搏器。一般在X线电视监视下进行。我院自 1998年以来共安置了 8例人工心脏起搏器 ,在这 8例安置术的前后护理中 ,我们得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总结出如何更好地配合 ,才能提高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的成功率。现略谈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8例安置起搏器的患者 ,其中 5例为永久性 ,3例为临时性起搏…  相似文献   

7.
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心脏手术中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安置起搏器的患者在心脏手术中的风险因素和处理进行探讨。方法近两年有7例安置起搏器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和麻醉。起搏器类型包括6例DDD和1例AAI。所患心脏疾病:6例为冠心病和病窦综合症;1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和维库溴胺。术中均使用单极电烙。结果7例患者均未对起搏器使用磁铁。术中虽然将电烙输出能量降低,并应用短脉冲放电,但电烙仍成为对起搏器的最大干扰。1例患者术后起搏器失灵,考虑是起搏器导线移位所致。手术过程顺利,所有患者术毕均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结论详细了解手术中起搏器易损因素和相关并发症的知识,并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对保证安置起搏器患者在心脏手术中的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置心脏起搏器20例非心脏手术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置心脏起搏器20例患者在进行非心脏手术时的麻醉处理,对于术前准备,术中各种因素对起搏器造成的干扰及术中麻醉处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平稳、术后恢复良好。临时起搏器病例均于术后24h内拔除起搏器。选用适宜麻醉方法及药物,术中严密监测,注意外界电磁对起搏器干扰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是采用微电子技术,模拟心脏电激动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帮助心脏恢复跳动的治疗方法.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1].由于起搏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双腔起搏器具有比较完善的诊断功能及治疗功能,更接近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共植入双腔起搏器65例,为使患者更快更好地适应起搏器,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1960年Fuman开创经静脉植入电极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以来,心脏临时起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过去多采用在X线指导下或床旁盲目放置电极导管的方法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因需搬动人、耗时过长及并发症多等原因而延误病人的诊治。本文就我院近1年来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在术前安置临时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胆囊炎发病率明显增高,且易合并心血管疾患。对于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胆囊切除术时牵拉胆囊易致胆心反射,使心率减慢甚至心脏骤停,风险较大,术前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能有效预防心脏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对我院2009-2012年合并心脏疾患的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心内科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行起搏器安置及资料完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囊袋并发症。结果 (1)本组810例,平均年龄(68.2±8.6)岁,其中男494例,女316例。148例(18.3%)为VVI/或AAI单腔起搏器安置术患者,662例(81.7%)为双腔起搏器(DDD)、心脏同步化起搏(CRT)及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安置术患者;(2)囊袋血肿31例(3.8%),其中年龄75岁以上、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合并血管疾病与囊袋血肿发生率密切相关(P<0.05);(3)囊袋皮肤破溃14例(1.7%),10例发生在术后3~12个月内,其中年龄75岁以上、起搏器更换、体质量指数22以下、手术时间与囊袋皮肤破溃密切相关(P<0.05)。结论囊袋并发症并不少见,合理使用抗栓药、尽量深埋起搏器是防治囊袋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安置人工起搏器的治疗经验,为该方法应用取得更好疗效提供借鉴。方法:对采用共静脉切开及锁骨下静脉穿刺径路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90例,随访1年。结果:80例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安置临时心脏起搏患者10例,8例成功,2例死亡。结论:对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正确掌握起搏指征和安置方法,术后注意监测起搏情况及时随访程控起搏参数,在基层医院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周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211-32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应用临时起搏器的观察护理。方法2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手术结束后心脏复跳过程产生心动过缓、异位节律及房室传导阻滞而应用临时起搏器,分析术前护理、临时起搏器护理、体位安置护理、应用药物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皮肤护理、并发症预防以及加强健康宣教等情况。结果21例患儿应用临时起搏器时间为4 d~15 d,平均(6.1&#177;1.9)d;2例在停用19 h后发生心率缓慢后而进行二次开启,1周后逐渐撤除;1例患儿由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必须配备永久性起搏器,其余患儿均恢复自主心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术后正确应用临时起搏器,可有效避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暂时性心律失常或缓慢性心率而损伤心脏功能,为患儿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心脏起搏障碍或传导系统障碍的最有效方法。人工心脏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组成人工心脏起搏是将一脉冲发生器通过电极与心肌相连,脉冲发生器发放一定频率、振幅的电脉冲,通过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起搏点发放冲动,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所以,当心脏起搏点功能失常或心脏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双支传导阻滞患者围术期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指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术前合并心脏双支传导阻滞及1例特殊病例的围术期处理作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能评估和测评房室传导功能将40例患者分为2组:术前预置起搏器组(P组,n=25)和未置起搏器组(N组,n=15),分析两组麻醉手术期间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的工作状况和心动过缓时阿托品的治疗效果.结果 40例双支阻滞患者麻醉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时均对药物治疗有效,无1例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前近期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患者暂缓麻醉和手术,最终因抢救无效短期内死亡,提示有心肌严重损害.结论 术前无症状不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慢性双支阻滞患者不必常规安装临时起搏器,食道心房起搏对评价房室传导功能有量化效果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7.
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心脏起搏和传导障碍性疾病主要方法.而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精心护理则是确保起搏器安全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本文就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科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9~84岁,术前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束支阻滞等,临床表现有晕厥、头昏、胸闷、乏力等症状;均在导管室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经精心观察护理均未发生感染和电极移位,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良好,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8.
鲍晓梅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2):177-177,179
目的:探讨起搏器安置术后发生切口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对起搏器安置148例中27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当起搏器安置患者有营养不良,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时发生切口延迟愈合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结论:起搏器安置术前应完善常规检查,及时纠正异常,术中熟练操作,可减少起搏器安置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术前进行窦房结功能测定对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安置临床起搏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非心脏手术8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资料,行手术治疗前,予以患者心电图检查发现,阿托品试验呈阳性,窦性心动过缓,对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结果予以食管调搏检查后,在研究86例患者中,有59.78%呈阴性;有43.02%呈阳性。置入临时起搏状态下,所有均可完成手术。术中、术后食管调搏阳性者的起搏率显著高于阴性者的起搏率(P0.05)。结论对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前采取窦房结功能测定,能将阳性者有效筛查出来。  相似文献   

20.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会兰 《重庆医学》2007,36(11):1109-1109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心脏功能障碍有效而重要的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外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和心脏起搏器工程技术的改进,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有了相应的变化[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