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垂体大腺瘤MRI表现、内分泌功能与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Ki67及Ⅷ因子的表达的分析,找出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相关的因素.方法:42例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按免疫组化功能分类分为混合型腺瘤组(n=20)和单功能腺瘤组(n=22),按照影像表现结合手术分为侵袭性腺瘤(n=22)和非侵袭性腺瘤(n=20),将肿瘤大小、强化程度、坏死囊变及侵袭性作为MRI评价肿瘤生长的指标,将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Ki67)及Ⅷ因子检测作为病理指标.结果:侵袭性大腺瘤的肿瘤长径与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长径≥3 cm的巨腺瘤组与长径<3 cm的大腺瘤组在侵袭性生长上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的Ki67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坏死囊变的大腺瘤长径大于无坏死囊变的大腺瘤(P<0.05).用标记指数≥3%对Ki67进行诊断性试验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44.4%.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腺瘤在肿瘤的功能类型、强化程度、PCNA及Ⅷ因子的表达程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Ki67在评价垂体大腺瘤的侵袭性上优于PCNA及Ⅷ因子,有极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肿瘤长径≥3 cm时侵袭性明显增加.垂体瘤增大时肿瘤侵袭性生长及坏死囊变的可能性增加.垂体大腺瘤的生长特点与肿瘤的功能类型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垂体腺瘤中叶酸受体α(FRα)的表达情况,探讨FRα与垂体腺瘤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运用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4例垂体腺瘤中FRα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径线、肿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 FRα在NF腺瘤中的阳性率为73.8%(31/42),在PRL腺瘤中的阳性率为9.7%(3/31),在GH腺瘤中的阳性率为6.7%(2/30),在ACTH腺瘤中的阳性率为9.5%(2/21),FRα在NF腺瘤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其他病理类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P〈0.05)。在垂体NF腺瘤中,FRα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在其他三种垂体腺瘤中,FRα与上述指标无明显关系。结论 FRα在垂体NF腺瘤中高表达,在其他病理类型的垂体腺瘤中低表达;FRα与垂体NF腺瘤的侵袭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表现:①肿瘤超过颈内动脉(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③3个或3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颈内动脉(ICA)被包绕50%以上,甚至被完全包裹。结论 MRI以无创伤、无骨伪影、软组织分辨率高、解剖背景清楚及三维成像等优点,是术前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在组织上属于良性肿瘤范畴,但部分垂体腺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该部分肿瘤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是复发的主要根源。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病理、临床、影像学表现、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与激素类型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术前诊断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鞍底、鞍旁的不同MRI表现与MMP-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9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MMP-9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对鞍底及鞍旁的不同侵犯程度的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手术证实侵袭性垂体腺瘤59例。蝶窦腔内见肿瘤者30例(58.8%),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59%,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5%。受侵犯的海绵窦中有95%(57/60)超过该侧颈内动脉外侧壁连线,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垂体腺瘤包绕范围〉2/3者37侧,对诊断相应侧别海绵窦受侵袭的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4%。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的MMP-9表达水平均高于未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结论将鞍底破坏,窦腔内直接可见肿瘤组织作为鞍底受侵袭的MRI标准,将肿瘤向两侧超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床突段外侧壁连线,或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范围〉2/3至完全包绕作为海绵窦受侵袭的MRI标准。  相似文献   

6.
垂体腺瘤在组织上属于良性肿瘤范畴,但部分垂体腺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该部分肿瘤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是复发的主要根源。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病理、临床、影像学表现、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与激素类型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术前诊断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uP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uP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uPA的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结论 uPA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及复发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垂体腺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25%~([1-2])。虽然垂体腺瘤是良性的,但其中相当多的肿瘤侵袭垂体以外的组织结构,临床上常发现某些腺瘤表现为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呈侵袭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正>垂体瘤是常见的脑部肿瘤之一,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侵袭性垂体瘤是介于良、恶之间的一种交界性肿瘤,其瘤体呈腺瘤结节样生长,且常侵犯周围结构。术前对垂体腺瘤质地、侵袭性的准确判断,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目前,在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中,MRI以其较高的准确性、灵敏性而被广泛应用[1]。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35例侵袭性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MRI对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时颈内动脉的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影响以及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时颈内动脉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0 3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MRI资料 ,测量两侧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横径、被肿瘤包绕程度、颈内动脉间距 ,并与 15 0例非鞍区病变患者颈内动脉的MRI表现相比较。结果 非鞍区病变患者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间平均距离为 (17.0± 3.5 )mm ,而垂体腺瘤患者则为 (2 4 .4± 4 .2 )mm。颈内动脉间距与肿瘤横径明显相关 ,而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相对不明显。海绵窦是否受侵犯与同侧颈内动脉被包绕范围明显相关 ,而与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及颈内动脉横径无关。结论 两侧颈内动脉间距仅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大小 ,与侵袭性无关。海绵窦是否受侵与颈内动脉的移位、狭窄情况无关 ,而与颈内动脉的包绕程度相关 ,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范围 <1/ 3,海绵窦未受侵犯 ;若 >2 / 3,则海绵窦受侵犯。颈内动脉的包绕程度可作为评价垂体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MRI与肿瘤上皮钙黏蛋白/连接素复合体(E—eadherin catenin complex)在反映肿瘤侵袭性方面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在MR图像上对病理证实的31例垂体腺瘤进行测量。根据肿瘤对周围结构的侵袭程度,计算侵袭性累计分数,并将该结果与肿瘤上皮钙黏蛋白/连接素复合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结果相比较。结果19例腺瘤β连接素(β-catenin)染色结果与累计侵袭分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0.477,P=0.039)。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连接素(α—catenin)染色结果与累计侵袭分数无显著线性相关(分别是r1=-0.018,P=0.930;r2=0.032,P=0.870)。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β-catenin表达的减少程度与MRI显示腺瘤侵袭周围结构的程度呈正相关,MRI结合peatenin表达水平可以更好地评价腺瘤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2.
垂体腺瘤nm23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orthernblot分子杂交技术,检测35例垂体腺瘤和1例正常垂体组织nm23基因mRNA表达。所有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组织均表达0.8kb的nm23H1mRNA和0.45kb的nm23H2mRNA片段。侵袭型垂体腺瘤nm23H1和H2mRNA表达水平(25.75±17.40,41.58±19.26)分别较非侵袭型垂体腺瘤(46.87±23.51,59.83±25.69)下降,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nm2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降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Hardy和Wilson分级、分期无显著相关性。结果提示nm23基因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临床行为有关,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敏感度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3.
垂体大腺瘤的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垂体大腺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10年经临床病理证实17例垂体大腺瘤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垂体大腺瘤表现为鞍区肿块,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正常垂体未见显示。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3例,2例伴有出血,“腰身”显示6例。结论:MR对垂体大腺瘤有定性诊断价值.术前可有效地观察其形态大小信号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垂体腺瘤是最常见的鞍区肿瘤,其质地、血供及侵袭性等生物学特征是影响手术切除的重要因素。精准、全面的术前评估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影像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对肿瘤的精准治疗起着重要作用。MR多种新型成像序列的应用不仅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学信息,还能进一步提供肿瘤质地、微血流灌注特征及对视路损害程度等信息,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及临床治愈率,降低肿瘤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风险。就近年来垂体腺瘤相关多参数MRI技术发展及其对腺瘤生物学特征的临床评估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立武  徐春 《武警医学》2005,16(2):92-94
 目的用反转录-PCR方法定量研究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PTTG)mRNA在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确:(1)在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中,PTTG mRNA的表达是否存在细胞特异性,其表达量是否有差别;(2)PTTG mRNA的表达量与肿瘤分级分期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PTTG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例垂体腺瘤,手术中取出,迅速冻于液氮中保存.根据血清激素水平和临床表现确定腺瘤类型.根据影像学和术中所见对肿瘤分级和分期.用异硫氢酸胍一步法提取垂体腺瘤组织总RNA,用RT-PCR方法检测PTTG mRNA在各组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20例垂体腺瘤患者,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6例,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腺瘤6例,无功能瘤8例.PTTG mRNA在所有PRL瘤、GH瘤和无功能瘤中有表达.PTTG mRNA在PRL、GH和无功能瘤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别.PTTG在Ⅱ级、Ⅲ级以及Ⅳ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PTTG在A期、B期以及C期腺瘤的表达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 PTTG mRNA在PRL瘤、GH瘤以及无功能瘤中均有表达,PTTG mRNA表达量随着垂体肿瘤浸润程度的增高而升高,PTTG在垂体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1H-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的1H-MRS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侵袭性36例、非侵袭性20例。测量和计算两组患者病变区的胆碱(Cho)/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r、肌醇(MI)/Cr、乳酸脂质(LL)/Cr及Cho/NAA的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o/Cr、LL/Cr、MI/Cr、NAA/Cr及Cho/NAA的值在侵袭性组中分别为3.913±2.091、2.435±1.645、1.466±1.319、1.169±0.781及3.865±1.890,在非侵袭性组中分别为1.796±0.612、3.552±2.716、1.340±1.010、1.069±0.774和1.799±0.581,两组间仅Cho/NAA和Cho/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当Cho/NAA值大于2.045时,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敏感度为89.9%,特异度为80.0%,符合率为88.5%;当Cho/Cr值大于1.900时,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65.0%,符合率为83.6%。结论:1H-MRS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儿童和青少年垂体瘤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例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儿童和青少年垂体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3例,女9例,8~16岁。催乳素(PRL)瘤5例,多激素腺瘤5例,生长激素(GH)腺瘤和黄体生成素(LH)腺瘤各1例。结果:10例患儿年龄在青春期(10/12)。5例催乳素(PRL)瘤均为微腺瘤。7例大腺瘤中3例垂体大腺瘤有亚急性和慢性出血。5例多激素腺瘤,有生长发育迟缓和(或)头痛及视力下降。1例生长激素(GH)腺瘤,1例促黄体生成素(LH)腺瘤均有明显内分泌异常的症状和体症,LH腺瘤还合并两侧巨大多囊卵巢。12例垂体瘤影像学及手术未见肿瘤侵袭性生长。结论:儿童垂体瘤好发于青春期,微腺瘤以PRL腺瘤为主,大腺瘤以无功能腺瘤为主,多表现为垂体功能低下、头痛和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且有出血倾向。垂体和相关靶腺的内分泌检查有助于鉴别垂体瘤和垂体增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巨大垂体腺瘤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巨大垂体腺瘤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32例巨大垂体腺瘤直径全部>30mm,其中12例直径>40mm,2例直径>60mm;侵袭性巨大垂体腺瘤6例(其中1例部分细胞异形间变).结论巨大垂体腺瘤一般都具有影像特征,尤其是MRI成像,影像更清晰,能分辨出鞍区细微组织结构,是巨大垂体腺瘤首选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覃杰  孟晓春  陈少琼  邓星河  单鸿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08-1110
目的:探讨大型垂体腺瘤束腰征的特点及其对诊断大型垂体腺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鞍区肿瘤的MRI,其中大型垂体腺瘤65例,颅咽管瘤40例,脑膜瘤35例。观察其是否具有束腰征、束腰征特征及是否侵犯海绵窦,采用χ2检验两个率之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56例大型垂体腺瘤具有束腰征,且100%均侵犯海绵窦。2例颅咽管瘤和1例鞍区脑膜瘤可见束腰征,但未见侵犯海绵窦。93.8%大型垂体腺瘤侵犯海绵窦,颅咽管瘤及脑膜瘤侵犯海绵窦的概率分别是2.5%、20%。结论:束腰征可作为诊断大型垂体腺瘤的重要依据,大型垂体腺瘤比其它鞍区肿瘤更易侵犯海绵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颅底区域肿瘤的MRI特点,以提高对此部位肿瘤的认识。方法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颅底肿瘤63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脊索瘤10例,转移瘤5例,三叉神经瘤5例,软骨瘤5例,软骨肉瘤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3例,脑膜瘤11例,侵袭性垂体瘤11例,鼻咽癌9例,颈静脉球瘤2例。颅底区域肿瘤MR表现各异,垂体腺瘤、脑膜瘤等少数肿瘤的MR信号具有特征性,肿瘤的位置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结论颅脑MRI可充分显示颅底区域肿瘤的部位、累及范围,部分肿瘤可依据其信号、部位与侵犯特征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