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 14.0等软件建立颈椎C5-6实体CAD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进行手法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在三种体位下,纤维环旋转对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前回缩变形,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纤维环旋转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后膨出变形,前屈位最小,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大;椎间盘内在应力在三种体位下分别集中于旋转对侧后部、旋转对侧和旋转侧后部,其中前屈位最大,后伸位次之,中立位最小。结论从椎间盘安全性角度出发,颈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建议向健侧旋转,体位首选中立位,若疗效欠佳再考虑使用前屈位。颈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宜使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针刺治疗前、后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中位频率值(MF)的变化,并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及中频电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颈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其颈部肌肉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 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1.87±0.99)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7.4±16.1)s]、后伸持续时间[(86.1±10.8)s]及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00±0.95)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8.5±23.1)s]、后伸持续时间[(91.6±19.7)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照组患侧颈伸肌MF值[(70.77±10.44)Hz]及治疗组患侧颈伸肌MF值[(73.21±9.41)Hz]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并以治疗组患侧颈伸肌MF值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可通过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功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其短期疗效与颈椎牵引、中频电联合疗法类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UCS)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UCS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肉牵张及力量训练,治疗组增加MET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记录患者颈椎前屈和旋转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部障碍指数(NDI)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AROM前屈[(41.02±3.56)°]及旋转总和[(111.26±8.00)°]、VAS评分[(1.40±0.99)分]、NDI[(9.87±2.3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颈椎AROM前屈[(37.42±2.97)°]及旋转总和[(103.44±8.28)°]、VAS评分[(2.60±1.35)分]和NDI[(12.07±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UC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89.05±5.84)分]及NDI评分[(24.16±3.4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角度[分别是(36.51±3.24)°,(31.32±3.4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减轻NTC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异常姿势,但在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枪整脊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颈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C3-6棘突及周围压痛点辅以智能脉冲枪整脊治疗。上述治疗均每天进行1次,共持续治疗14d。于治疗前、治疗14d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调查问卷对2组患者颈部疼痛、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及NDI指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53±0.63)分、(2.92±0.89)分]、NDI指数[分别为(23.70±2.87)%、(25.02±2.9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智能脉冲枪整脊联合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改善其颈椎活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如短波、干扰电治疗等)治疗及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进行检测,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并分析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其颈椎屈曲、伸展、旋转、侧屈活动度分别为(40.8±2.8)°、(42.6±3.2)°、(55.3±5.4)°、(38.9±4.2)°]及疼痛VAS评分[(1.22±0.67)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该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5.8%)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受压神经支配区域疼痛、麻木症状,加速颈椎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有宏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57-1658
选择颈椎病患者69例,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治疗组采用定点拔伸旋转复位手法配合颈椎夹脊穴针刺治疗,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共行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对照组有效率为75.7%,治疗组有效率为91.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点拔伸旋转复位手法配合颈椎夹脊穴针刺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肉能量技术训练对上交叉综合征(UCS)患者颈部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女性UCS患者分为观察组(23例)及对照组(2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颈部低频脉冲电刺激及肌肉按摩治疗),观察组同时辅以颈部肌肉能量技术训练;2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2周。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2周后分别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颈部最大后伸力量及颈部障碍指数(NDI)对2组UCS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颈椎最大后伸肌力及ND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2周后观察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83±1.03)分、(1.78±0.95)分]、颈椎最大后伸肌力[分别为(79.67±11.07)N、(76.87±11.10)N]及NDI评分[分别为(9.44±2.23)分、(9.61±2.76)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采用肌肉能量技术治疗UCS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颈部疼痛及功能障碍,增强颈部后伸肌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初步观察颈椎本体感觉反射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方法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椎本体感觉反射疗法组(治疗组)及颈椎澳式手法组(对照组),以颈椎关节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颈椎病症状分级确定手法治疗的疗效。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后(第21、28、35天)的颈椎关节屈度范围除颈椎前屈疗效不如对照组外(第21天:Z=2.33,P=0.02;第28天:Z=2.45,P=0.013;第35天:Z=2.44,P=0.02),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的疗效相当,认为本体感觉反射疗法规范化研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苍龟探穴针刺法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苍龟探穴针刺法联合旋提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血清炎症介质水平、颈椎功能(NDI评分)及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78.85%(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血清白介素-1β、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NDI、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刺法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能有效增加患者颈椎活动度,减轻炎症反应及疼痛程度,提高患者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自1999年7月至2010年7月治疗的颈型颈椎病96例,分为观察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药物治疗加休息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药物治疗、牵引、理疗、较重者颈深丛阻滞。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6.7%,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治愈率37.5%,总有效率为77.1%。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规药物治疗、牵引、理疗、颈深丛阻滞等方法相结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宫颈机能不全环扎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30例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实施宫颈环扎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胃肠道准备;术中用安慰语言鼓励患者,使患者心情平静,注意室温调节;术后加强宫缩抑制剂、抗感染,做好排泄的护理,以免增加腹压,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出院时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结果:30例宫颈环扎术成功26例,失败4例。随访至出生后1个月,26例新生儿均存活。结论:宫颈环扎术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能延长妊娠,对保胎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Cervical abortion is a spontaneous abortion of a normal intrauterine pregnancy into the cervical canal where the abortus is retained by a closed external os, causing distention of the cervical canal. This entity closely simulates ectopic cervical pregnancy clinically. The ultrasonic findings in fou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abortion are described and these could alert the physician to the possibility of this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体位颈椎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颈椎中立位、过屈位、过伸位MR检查,比较三种体位下颈椎椎间盘突出矢状径指数(SI)的差异。结果 30例中共发现颈椎椎间盘突出92个,两两组间比较,三种体位下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椎间盘突出程度最轻,过伸位椎间盘突出程度最重。结论 不同体位下颈椎MR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程度有所差异。多体位颈椎MRI对于临床选择颈椎病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研究颈椎病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应用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收治的CINⅡ、Ⅲ级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宫颈冷刀锥切术,观察组采用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标本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4/50)与18%(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96%(48/50)与84%(40/50)],残留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6%(3/50)与14%(7/50),2%(1/50)与8%(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56、3.98、13.96,P均<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3/50)与18%(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5)。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6、1.26、0.98,P均>0.05)。结论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治疗高级别CIN,可准确定位病灶,切除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雅凤  唐晟  刘宗琼 《护理学报》2005,12(12):27-28
总结了1998年6月-2005年7月8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体会。手术前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作好危险因素的评估,观察血压的波动范围,加强心理护理。手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脑缺血、脑血流过度灌注、血液动力学的不稳定、手术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做好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频电波刀手术(LEEP)和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TCRC)的特点,探讨两种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在荔湾区人民医院因诊断为CINⅡ~Ⅲ行宫颈锥切的患者122例,其中LEEP55例,TCRC67例,对两组的锥切情况、术后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时间LEEP组(5.27±1.27)min,短于TCRC组(16.46±4.30)min(P〈0.05);术后大出血LEEP组多于TCRC组(P〈0.05);术中出血量、切缘阳性率、切口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TCRC组术中发现子宫内膜息肉5例。结论 LEEP和TCRC均能有效治疗CINⅡ~Ⅲ;而TCRC效果更佳并能了解子宫内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手术方案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使用的增加和随访资料的不断丰富,一些不良结果开始暴露出来.近20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在国外和国内逐步推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报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06),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66,2009-06),Cochrane 图书馆(2009年第2期)、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截止2009-06),CNKI(截止2009-06),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4.2.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年再手术率颈椎间盘置换组低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手术满意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颈椎间盘置换组术后颈部功能异常指数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改善,术后SF-36评分改善显著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手术节段运动幅度颈椎间盘置换组显著大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较颈椎间盘置换组增大.但上述结果可能存在各种偏倚,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髓核成形术对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03 年12月~2006 年12 月因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N治疗的88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椎间盘退变程度根据MRI分为中度组(median Degeneration group, MDG)与重度组( severe degeneration group,SDG) , 对两组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及术后颈椎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30 个月, 两组手术均成功。MDG手术时间为14.67±5.32min, SDG为13.93±3.96min,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增高,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临床效果(Williams评价)MDG优于SDG, 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各手术间隙的椎体角度位移( angular displacement, AD) 及椎体水平位移(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HD) 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经皮髓核成形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 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适用于不同退变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早期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