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4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术中对小梁切除口进行缩小,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采取前房穿刺,注射平衡液,促使前房及滤过泡的形成。采用此改良术式对44例(50眼)闭角型青光眼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术后视力提高11眼(22%),保持不变36眼(72%)视力下降3眼(6%)。术后第1天前房全部形成,4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8%;术眼经加压包扎,散瞳处理后前房恢复正常。出院时,50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1个月,仍在正常范围。术后1d,44眼形成大而扁平的滤枕,呈半透明状;有3眼滤区不明显,经按摩眼球后滤区明显;另有3眼术后半年滤过泡壁薄、大,其中2眼滤过泡破裂,后经修补恢复,1眼滤过泡不明显。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5月就诊于本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65例,其中,211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0.4g/L。对术后浅前房50例(58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165例(211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均下降,发生浅前房50例58眼(27.5%),其原因为:房水滤过过强29眼(50.0%),结膜瓣渗漏16眼(27.6%),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0眼(17.2%),恶性青光眼3眼(5.2%)。保守治疗44眼,手术治疗14眼。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较常见,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40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作为观察组。随机对照组37例(37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前房深度。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功能性滤过泡较对照组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不仅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防止早期浅前房、晚期滤过泡瘢痕化的作用。方法:41例(43眼)原发性青光眼患全部采用小梁切除术,其中21例(23眼)术中在前房及巩膜瓣下注入少量透明质酸钠为治疗组(A组);另20列(20眼)不用粘弹剂为对照组(B组)。结果:随访6-18mon,两组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情况:A组发生浅前房2眼占8.6%,B组8眼占40%,两组有显性差异(P<0.05)。远期滤过泡情况:A组良好功能滤过泡20眼占87%,B组11眼占55%,两组有极显性差异(P<0.01)。结论: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维持前房和抑制滤泡瘢痕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5月至2012年9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446例(498眼)患者,随机分A组(246眼)穹窿为基底,B组(252眼)角膜缘为基底。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术后眼压、前房深度等。结果 A组浅前房46眼,占18.70%;B组浅前房37眼,占1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滤过过强14眼,原因不明18眼。B组滤过过强13眼,原因不明16眼,与其他原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缘为基底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低。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为滤过过强及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70例84眼各种类型的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小梁切除+前房穿刺+巩膜瓣隧道式切口+丝裂霉素C+可调整巩膜瓣缝线),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形滤过泡形成、前房形成及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滤过泡瘢痕化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手术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效果确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回顾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实施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符合标准的120例(135眼),观察组60例(68眼)和对照组60例(67眼),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观察两组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形成情况。结果术后1周内观察组在眼压、滤过泡形态、浅前房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到1年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远期的临床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医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00例(11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60眼)和对照组50例(58眼),观察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眼压平均值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d 观察组正常前房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成功率高,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操作方便,适合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80例(8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小梁切除+巩膜瓣隧道式切口+可调整巩膜瓣缝线+丝裂霉素C)治疗,术后常规眼底镜检查,裂隙灯检查前房,监测患者眼压、视力、滤过形成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眼术中均人工形成前房,术后1 d未发生浅前房,在第2~4天有8眼呈Ⅰ度浅前房,发生率10.0%,以后均未出现浅前房。术后患者视力0.06~1.0,平均0.6,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70眼在术中虹膜轻微向创口膨隆,有9眼在切除小梁过程中虹膜根部球形膨出,剪开虹膜,放出房水,将虹膜推回后继续手术。术后瞳孔形状无明显变形,基本同术前,无虹膜后粘连。80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高于眼压正常范围的有4眼,其中2眼为开角型青光眼,2眼为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80眼中形成滤枕时6眼发生结膜对合不良,经加固缝合再次前房注水滤过泡形成良好。有5眼滤区不明显,经按摩眼球后滤区明显。5例术中虹膜根切后出血,经前房穿刺平衡液冲洗,术后1 d出血吸收,无早期并发白内障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合型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较传统小梁切除术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28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干燥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国产干燥羊膜移植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陛青光眼32例(39眼),术后随访6~24个月,检查记录术后视力、滤过泡、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随访期间眼压由术前(41.3±5.1)mmHg降至术后(17.2±5.3)mmHg,比术前降低59.9%,P〈0.001。手术总成功率为93.4%,保持功能性滤过泡34眼(87.2%),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27眼(69.2%),并发症主要包括浅前房(5眼)、低眼压(9眼)和前房积血(4眼)。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滤过道疤痕的形成,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的100例10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0-2者15例,占15%,0.2~0.5者55例,占55%,〉0.5者30例,占30%,眼压控制良好,平均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功能型滤过泡占90%,非功能型滤过泡占10%。术后早期并发症有角膜水肿、浅前房、前房渗出、虹膜炎。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具有微创、临床疗效显著、安全等优点,能有效地控制眼压,迅速恢复视力,且并发症少,故此三联术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对26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术眼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23眼(88.5%)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术后视力大于0.3有19眼(73.1%)。术前及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眼压值比较发现,术后眼压均比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眼压值两两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23眼(88.5%)形成弥漫扁平的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滤过泡14眼,Ⅱ型滤过泡9眼。术后有角膜水肿7眼,浅前房3眼,术中术后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不但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迅速恢复视力,而且并发症少,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疗效。方法 52例52眼青光眼患者采用改良小粱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前房、眼压、滤过泡、泪膜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好,手术后有38只眼压为优,有6只眼压为良,优良率为84.62%。功能滤过泡形成佳,前房形成快,滤过泡渗漏、低眼压、浅前房、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手术并发症减少。结论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创伤小,手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为中  孙红  袁志兰  杨勤 《江苏医药》2012,38(6):696-698
目的观察三枚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复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4例(3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三枚(A组,11例)或两枚(B组,13例)可调整缝线的复合小梁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及滤泡等。结果 A、B组术后2周眼压[(11.9±2.2)mm Hg vs.(12.6±2.4)mm Hg]和术后2个月眼压[(13.3±2.4)mm Hg vs.(14.1±2.3)mm H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A组浅前房发生率5.6%,明显低于B组的10.0%(P<0.05)。术后2个月时,A组功能滤过泡(I型和Ⅱ型)形成有18眼(100%),明显多于B组的18眼(90%)(P<0.05)。结论与两枚可调整缝线法相比,三枚可调整缝线法术后早期浅前房更少,功能滤过泡形成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移动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本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为常规组40例、丝裂霉素C组40例和缝线组4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丝裂霉素C组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缝线组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移动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眼压变化,术后半年滤过泡情况、术后早期前房深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和缝线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眼压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和缝线组患者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患者术后早期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组患者术后早期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丝裂霉素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结膜瓣漏、黄斑水肿、眼内炎、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丝裂霉素C组患者正常前房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缝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术中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移动缝线能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改善眼压,合理控制缝线的拆除数目及时间,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丝裂霉素-C、环孢霉素-A联合抗纤维增殖的作用.方法 将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即实验组(0.1 mg/ml MMC 2%CsA组)、对照组1(0.2 mg/ml MMC组)、对照组2(2%CsA组)、对照组3(0.1 mg/ml MMC组)、对照组4(NS液组),均行全层巩膜咬切术.实验组术中在巩膜咬切区Tenon囊下放置0.1 mg/ml MMC棉片5分钟,NS溶液10 ml冲洗棉片放置区;然后在巩膜咬切区Tenon囊下放置2%CsA棉片5分钟,NS溶液10 ml冲洗棉片放置区.在对照组,在巩膜咬切区Tenon囊下分别放置0.2 mg/ml MMC、2%CsA、0.1 mg/ml MMC、NS液的棉片5分钟,NS溶液10 ml冲洗棉片放置区.术后14天内每天用裂隙灯观察滤过泡、角膜、前房;术后3、7、14天测量眼压;术后14天摘除眼球作病理和电镜检查.结果 0.1 mg/ml MMC 2%CsA组滤过泡形成率高,眼压下降明显、巩膜咬切口处成纤维细胞数少,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0.1 mg/ml MMC 2%CsA抗增殖作用良好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涵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5):729-730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评价。方法 50例6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治疗组25例36眼和对照组25例27眼,治疗组行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随访6个月。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治疗组为13.9%,对照组为48.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术后2周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组占97.2%,对照组占74.1%;术后6个月分别为91.7%和62.9%(P〈0.05)。手术成功率:术后2周治疗组为97.2%.对照组为81.5%;术后6个月分别为91.7%和62.9%(P〈0.005)。术后视力:术后6个月对照组视力下降有10眼(37.1%),而治疗组只有4眼(11.1%)(P〈0.025)。结论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减少了手术早期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AGV)引流盘包裹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并讨论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对20例24眼难治性青光眼再手术患者,切除Ahmed青光眼阀纤维包裹,并植入羊膜,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视力等情况,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随访(8·2±4·5)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后无浅前房等并发症,术后及随访期间眼压与术前比较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改善,手术完全成功率达84·8%。结论羊膜在Ahmed青光眼阀门植入术失败后再手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联合丝裂霉素C的应用可减少其远期并发症,使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12月完成的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的形态。结果术后随访3~33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7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角膜散光(术后3mo)0.83±0.89,术中虹膜损伤8眼,前房积血1眼,术后角膜水肿30眼,前房闪辉(+)78眼,前房闪辉(++)16眼,前房闪辉(+++)9眼,术后葡萄膜炎者8眼,经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效果良好,术中对角膜内皮、功能性滤过泡的保护,防止虹膜损伤,术后加强抗炎治疗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