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研究组所选对象为2015年1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纳入36例;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纳入36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情况及血管异常率、斑块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异常率、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临床上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分析,能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及影像特征.方法 以50例ICVD患者为对象,以同期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结果 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软斑数、混合斑数、出血斑数、斑块总积分、软、混合斑积分比值、软、混合斑构成比、斑块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入院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塞患者90人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人为患病组)和同期门诊常规查体者30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5.6%)与对照组(4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6.7%)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3.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组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28.1%)与对照组(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I患者与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与对照组斑块的好发部位均为颈总动脉分叉处(39.3%和35.0%),以硬斑(49.2%和65.5%)为主,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3%和2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病因之一.②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颅外颈动脉狭窄率较以往有增加.③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本地人群斑块可能以稳定性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CDFI与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二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颈动脉狭窄CDFI检出率84.00%、DSA为7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方法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DFI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Kappa值=0.7512,P<0.05)。 CDFI检查诊断颈动脉的敏感性为88.10%,特异性为87.50%,准确性为88.00%,阳性预测值为97.37%,阴性预测值58.33%。结论:CDFI在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及狭窄程度判定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无创伤,可重复好,适合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相似文献   

5.
崔伟 《中国伤残医学》2014,(13):154-155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病因之一。Marzewski等报道,在平均随访3.9年内,颈动脉系统病变的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的概率为27.3%[1]。本文应用MRA及CTA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筛查,明确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的部位、位置及狭窄程度,同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临床分型,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合理防治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颈动脉超声影像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将其分为短暂性缺血发作组(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与脑梗死组(Cerebral infarction,CI组),其中TIA组90例,CI组60例,并同期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其颈动脉情况进行检测,对比其检测结果。结果:CI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CAS)检出率、硬斑检出率明显高于TIA组(P〈0.05),病例组(TIA组与CI组)的CAS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包括TIA组与CI组)的CAS检出率和患者的年龄有关系,和性别无关。结论:使用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检测,CAS的检出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侯亚菊 《当代医学》2013,(23):151-15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2月在虞城县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78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应用针灸治疗,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血流变,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的血流变及血脂均得到改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瘀症状及体征,同时还能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及脂质代谢,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漯河市中医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比分析两组平均IMT、颈动脉病变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IMT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检测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及进展程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情况,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2007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其异常所占比率。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和(或)粥样斑块形成者占81.8%,支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早期发现和干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能对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超声随访。结果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6例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85.1%。累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分叉处共60处,其中颈内动脉分叉处44处(73.3%)。有症状侧的颈动脉斑块均为低回声型软斑和溃疡斑,随访中软斑和溃疡斑中有72%发生脑缺血症状。结论软斑、溃疡斑是产生脑缺血症状和卒中复发的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对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报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钟维章 《广西医学》2004,26(9):1341-1342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1,2〕。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1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Roubin等〔3〕报道6 8%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在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中,6 0 %起因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Lindgren等〔4〕对15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大脑前动脉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约为33%。Mead等〔5〕报道30 5例住院脑梗死患者,发现部分大脑前动脉脑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37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按超声检测结果分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70例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者124例(33.51%),其中狭窄≥50%者56例(15.14%),7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89%);9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28例(28.87%),颅内血管狭窄58例(59.79%)。多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高龄、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呈正相关(P<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饮酒无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低,但有增高的趋势。高龄、高脂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27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占79.4%。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和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颈动脉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减轻基层医疗经济负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声测算患者动脉管腔狭窄度 ,分为轻、中、重度狭窄 3组。结果 :颈动脉正常组 33例 ,稳定性斑块组 38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3组患者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 ,重度狭窄 7例 ,中度狭窄 1 6例 ,轻度狭窄 5 6例。结论 :基于颅脑CT平扫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以轻度为主 ,其构成以为 70 .8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2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直径、内-中膜的厚度(IMT),血流的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2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2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240例,检出率达85.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软斑形成34例,检出率为17.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高频彩超诊断技术,对项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将206例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脑梗死(CI组)两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P〈0.05),而且硬斑检出率亦高于TIA组(P〈0.05);病例组CA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病例组CAS检出率与年龄有关,但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且以硬斑为主;(2)ICVD患者的CAS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但与性别无相关性;(3)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是发现CAS及其程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众多血管、血液和心脏异常可以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其中血管的异常是主要的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则是最常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对3组样本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详细观察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探讨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三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患者18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不同疗法组:对照组行阿司匹林疗法,研究组患者则于该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斑块面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LDL-C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 临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疗法作用突出,可改善斑块面积,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AS) ,并确定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10 1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患者 ,对照组为 82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检测IMT增厚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 ,同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 58.41% ,TIA组 56.0 9% ,对照组为 2 9.2 6%。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 15.84% ,TIA组为 14 .63 % ,对照组为 3 .65%。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由Loge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3个危险因素分别是血浆内皮素(ET)、高血压及吸烟。结论 颈动脉B超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及广州珠江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伴随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抽样92例,按是否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行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药物治疗.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学会(NASCET)制定的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行3个月-2年的随访,分别调查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联合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比率为6.52%,对照组为26.08%(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为8.69%,对照组为34.79%(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能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同时降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联合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