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比较分析患者术前的分段诊刮和术后子宫病理,判断肿瘤细胞分级的符合率。分段诊刮和术后子宫病理在G3和≥1/2子宫肌层浸润子宫内膜癌患者保持较高的符合率。与术后病理比较,分段诊刮诊断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组织学级别被降低。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盆腔MRI、分段诊刮、宫腔镜下刮宫结果与术后病理符合率,探讨三种术前检查方法在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 2019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病房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 0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例资料,对术前盆腔MRI、分段诊刮、宫腔镜下刮宫及术后病理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术前检查方案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诊断指标及一致性。结果:MRI检查的阳性预测值(55.26%)、阴性预测值(93.72%)、符合率(90.03%)及约登指数(0.43)均高于分段诊刮(47.83%、87.50%、66.28%、0.408)及宫腔镜下刮宫(41.67%、92.52%、89.89%、0.20)。MRI检查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κ=0.460)高于分段诊断性刮宫(κ=0.343)与宫腔镜下刮宫(κ=0.249)。分段诊刮判断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误诊率达40.68%,宫腔镜下刮宫的漏诊率达76.74%。各术前检查方案中,MRI联合宫腔镜下刮宫检查的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相符率最高,I期96.07%,II期86.67%。结论:宫腔镜可直视宫颈部位有无异常,而MRI检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情况,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盆腔MRI检查联合宫腔镜下刮宫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分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分段诊刮与核磁共振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丹  曾蒙苏 《中国癌症杂志》2007,17(11):891-893
背景与目的:以往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术前诊断依据分段诊断性刮宫得出,而其方法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本文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准确性,减少手术过治或手术不到位的状况,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术前同时接受分段诊刮(dilatations and curettages,D&C)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术后组织病理诊断。其中被任意一项检查方式诊断为宫颈受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4例。分段诊刮、MRI的诊断结果分别与术后组织病理诊断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判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34例中手术临床病理分期Ⅱ期即宫颈浸润21例,分段诊刮诊断符合率26.5%、MRI为80%,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MRI显著优于分段诊刮。结论:盆腔MRI并增强检查作为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宫颈浸润之首选,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可靠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活检方法对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诊断差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单纯分段诊刮术组(A组)70例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82.9,子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组(B组)66例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手术前后分期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安全、可靠,优于单纯分段诊刮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与诊断性刮宫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以期正确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方法 对该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2例的超声及诊断性刮宫和手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73.1 %;子宫颈累及、子宫肌层浸润符合率为34.6 %和32.7 %;诊刮符合率为84.6 %;分段诊刮对子宫颈受累符合率为72.3 %;术中剖视判断子宫颈受累及深浅肌层浸润深度符合率为60.3 %、39 %和80.4 %。结论 对于40岁以上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紊乱者,应常规超声检查及配合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则可提高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压型子宫内膜取样器与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受累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段诊刮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负压型子宫内膜取样器,比较两种方法对宫颈受累的诊断效能、子宫内膜组织取样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样本质量及取样满意度。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负压型子宫内膜取样器诊断宫颈受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分段诊刮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分段诊刮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取样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样本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取样满意度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型子宫内膜取样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受累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子宫出血量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以期正确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147例临床和病理资料,术前行分段诊刮、常规诊刮、阴道B超、子宫腔镜下活检、CT检测,进行术前病理诊断及临床分期,术中剖视子宫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和子宫颈受累情况,并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癌前病变在手术前后的诊断符合率为51.4%,内膜癌Ⅰ期72.3%,Ⅱ期50.0%,Ⅲ期12.5%,Ⅳ期0%.术前B超诊断子宫腔病变的敏感率为98.7%,内膜癌的符合率75.5%,子宫颈累及和子宫肌层浸润符合率分别为39.2%和36.5%.诊刮符合率为86.8%,分段诊刮对子宫颈受累符合率为73.9%.术中剖视判断子宫颈受累及深浅肌层浸润符合率为62.9%、40.7%和82.4%.术前子宫腔镜下活检符合率为100.0%.CT检查可正确诊断肌层浸润的深度(7/7)和腹腔脏器及淋巴结转移(3/3).结论对于40岁以上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紊乱者,应常规B超检查及子宫腔镜下分段诊刮,可提高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对于内膜癌患者行CT检查,可了解肌层浸润深度及腹腔脏器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标本剖视检查子宫颈及肌层浸润情况,并快速冰冻病理再次确诊子宫颈和子宫肌层浸润程度及组织学类型、分级,确定手术范围,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8.
贾英华 《癌症进展》2012,10(6):585-588
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生殖道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有症状表现,可通过术前分段诊刮病理及早发现,给予及时处理。然而,术前分段诊刮病理确定的肿瘤组织学分型、分级及宫颈浸润等特征准确性不高,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将对术前分段诊刮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型、分级及宫颈浸润等临床病理方面的价值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PTE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子宫内膜癌前病变,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66.7%和40.0%,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与组织学分级、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组织分化程度高、临床分期早、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低于组织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及其他组织类型癌。结论: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TE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间关系,系统评估其预后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间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宫颈受累情况、腹腔细胞学情况、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淋巴结处理、术后辅助治疗、附件转移、淋巴管转移情况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宫颈受累情况、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马荣  高瑞  高利娜 《肿瘤学杂志》2016,22(3):245-246
摘 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子宫内膜癌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3例)与对照组(147例),观察组行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对照组行单纯分段诊刮术,观察两组术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宫颈受累诊断的可靠性,腹腔冲洗液细胞检测的阳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诊断准确性为96.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48% (P<0.05);观察组宫颈受累诊断准确性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3.92%;对照组细胞学检测阳性者5例,阳性率为3.40%,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可明显提高病理诊断和宫颈受累情况诊断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6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为该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6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5.1岁,未绝经者占33.82%,绝经者症状多是阴道不规则出血伴阴道排液;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误差率较大,达22.86%一61.11%,术前诊刮与术后病理类型的符合率为86.79%;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肌层浸润越深、临床分期越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结论 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术前诊刮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学类型间均存在差异,术前应进行综合检查及评估;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结合诊刮在子宫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纯分段诊刮组和宫腔镜检查结合分段诊刮组术前、术后临床分期及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单纯诊刮的患者23例诊断为子宫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76.7%,其中临床诊断为Ⅰ期、Ⅱ期的病例术后经病理证实诊断符合率为70.5%、50.0%;宫腔镜检查结合分段诊刮组30例诊断为子宫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96.8%,临床诊断为Ⅰ期、Ⅱ期诊断符合率为95.2%、77.8%。2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结合分段诊刮可以提高子宫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对绝经后子宫出血(PM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PMB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查方法分为宫腔镜检查组96例(先行宫腔镜下诊断,再行镜下定位活检)和诊断性刮宫组81例(先行分段诊断性刮宫,再行宫腔镜活检)。比较两者与最终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依次为,萎缩性子宫内膜56例(31.6%),子宫内膜息肉36例(20.3%),子宫内膜增生症21例(11.9%),增生/分泌期子宫内膜18例(10.2%),子宫内膜癌17例(9.6%),子宫内膜炎15例(8.5%),子宫黏膜下肌瘤14例(7.9%)。宫腔镜检查组和分段诊断性刮宫组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的总符合率为89.6%(86/96)和67.9%(5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安全可靠,诊断宫腔内病变准确率高,结合镜下定位活检可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优于传统诊刮术,是绝经后子宫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受累价值及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诊断性刮宫及宫腔镜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统计两种检查对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宫颈浸润诊断效能及宫腔镜检查子宫肌层浸润诊断符合率,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受累影响因素,自手术当日起进行12个月随访跟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共120例。按患者意愿,60例行宫腔镜检查及活检,60例行诊刮术,对比分析两组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宫腔镜和病理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90.0%(54/60),诊断性刮宫和病理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78.3%(47/60),两组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P=0.034)。宫腔镜检查的特异度高于诊断性刮宫(P0.05)。结论宫腔镜对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筛查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4^ARE。和p5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18例子宫内膜癌及30例正常宫内膜组织中p14^ARE及p53的表达。结果:p14^ARE。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为25.4%(30/118)、38.1%(45/118)、14.4%(17/118)和22.0%(26/118),与正常内膜0(0/30)、56.7%(17/30)、33.3%(10/30)和10.0%(3/3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宫内膜癌中p14^ARE。表达缺失的比例高于正常宫内膜;p14^ARE表达水平与手术病理分期、宫颈间质受累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和肌层侵犯深度无关;不同p14^ARE表达水平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1。p53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为13.6%(16/118)、40.1%(48/118)、28.0%(33/118)和17.8%(21/118);与正常内膜相比分别为36.7%(11/30)、36.7%(11/30)、16.2%(5/30)和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癌中p53阳性表达的比例高于正常宫内膜;p53表达与肿瘤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肌层侵犯深度相关,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和宫颈间质受累无关;不同p53表达水平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6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4^ARE。与p53表达呈负相关,r=-0.243,P=0.008。结论:p14^ARE和p53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密切相关,但对其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赵淑芳  刘智荣  张恒  朱清 《癌症进展》2018,16(7):914-916
目的 探讨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行子宫内膜检查的子宫内膜癌高危患者89例,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行诊断性刮宫组织学检查.结果 经诊断性刮宫组织学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11例,非子宫内膜癌患者有78例;子宫内膜采集器与诊断性刮宫的取材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采集器的采集时间短于诊断性刮宫,出血量和VAS评分均低于诊断性刮宫(P<0.05);液基细胞学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3%、96.15%、72.73%和96.15%.结论 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使用子宫内膜采集器具有出血量少、疼痛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Li B  Wu LY  Li SM  Zhang WH  Zhang R  Ma SK 《癌症》2004,23(9):1085-1088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多,但其中仅有少数因素对预后构成独立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初治时行手术治疗的2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预后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并进行逐步筛查。结果:本组病例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83.3%和84.3%。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腹腔液性质、脉管瘤栓及附件转移与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有显著性相关(P<0.05),年龄、合并症因素与预后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后得出,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受累4个因素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临床分期仅对5年无瘤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P<0.001),而对总生存率无显著性影响(P=0.074)。肌层浸润>50%者远处转移率(12.9%)明显高于≤50%者(0.6%)(P<0.001)。宫颈受累者的淋巴结转移率(21.1%)明显高于宫颈未受累者(3.6%)(P<0.001)。结论:FIGO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受累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在估计预后方面,手术-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减少子宫内膜癌的误诊、漏诊,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并使其治疗更加规范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2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误诊、漏诊的13例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术前诊断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8例,卵巢肿瘤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盆腔脓肿1例。术后病理证实,腺癌9例,管状-乳头状腺癌4例。结论对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应尽早行诊断性刮宫,有条件者应行子宫腔镜检查。术中切除子宫后,应剖视子宫内膜,疑诊者及时送快速病理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