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比较分析患者术前的分段诊刮和术后子宫病理,判断肿瘤细胞分级的符合率。分段诊刮和术后子宫病理在G3和≥1/2子宫肌层浸润子宫内膜癌患者保持较高的符合率。与术后病理比较,分段诊刮诊断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组织学级别被降低。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2.
贾英华 《癌症进展》2012,10(6):585-588
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生殖道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有症状表现,可通过术前分段诊刮病理及早发现,给予及时处理。然而,术前分段诊刮病理确定的肿瘤组织学分型、分级及宫颈浸润等特征准确性不高,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将对术前分段诊刮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型、分级及宫颈浸润等临床病理方面的价值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 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与 2 0世纪 90年代相比 ,近年来年龄 <6 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增加显著 (P<0 .0 5 ) ,手术范围有所缩小。结论 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相对稳定 ,与 2 0世纪 90年代相比近年来的病人更趋年轻化 ,手术范围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4.
分段诊刮与核磁共振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丹  曾蒙苏 《中国癌症杂志》2007,17(11):891-893
背景与目的:以往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术前诊断依据分段诊断性刮宫得出,而其方法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本文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准确性,减少手术过治或手术不到位的状况,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术前同时接受分段诊刮(dilatations and curettages,D&C)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术后组织病理诊断。其中被任意一项检查方式诊断为宫颈受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4例。分段诊刮、MRI的诊断结果分别与术后组织病理诊断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判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34例中手术临床病理分期Ⅱ期即宫颈浸润21例,分段诊刮诊断符合率26.5%、MRI为80%,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MRI显著优于分段诊刮。结论:盆腔MRI并增强检查作为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宫颈浸润之首选,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可靠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术前血清CA125值对其宫外扩散的判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了1998年10月-2001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4例,术前及术后均检测了血清CA125值以了解与手术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4例患者中,血CA125值阳性者17例,与手术分期及病理类型存在着线性关系(P<0.01)。结论:术前血清CA125值测定可作为病变宫外扩散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确定预测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初治的81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总的5年生存及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细胞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腔冲洗液或腹水细胞学、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术后残存肿瘤大小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法与生存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总的5年生存率为54.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χ2=37.419,P=0.000)、肿瘤细胞分级(χ2=13.536,P=0.001)、肌层浸润深度(χ2=11.641,P=0.009)和术后辅助治疗方法(χ2=19.102,P=0.000)与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生存显著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显示肿瘤分期(χ2=9.32,P=0.002)是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差,肿瘤分期是影响其生存的重要因素,是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压型子宫内膜取样器与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受累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段诊刮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负压型子宫内膜取样器,比较两种方法对宫颈受累的诊断效能、子宫内膜组织取样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样本质量及取样满意度。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负压型子宫内膜取样器诊断宫颈受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分段诊刮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分段诊刮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取样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样本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取样满意度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型子宫内膜取样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受累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子宫出血量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成像(MR)诊断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分期标准Ⅰ和Ⅱ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10-2010-07-10首次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并行标准分期手术的83例Ⅰ和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盆腔磁共振检查影像学结果。依据2009年FIGO分期标准,对子宫内膜癌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以对应的病理分期为金标准,进行Kappa检验,评价术前磁共振成像对Ⅰ和Ⅱ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结果根据2009年FIGO分期标准,术前核磁共振诊断结果显示,Ⅰ期81例(其中ⅠA期72例,ⅠB期9例),Ⅱ期2例。病理分期结果显示,Ⅰ期78例(其中ⅠA期69例,ⅠB期9例),Ⅱ期5例。MR正确评价〈1/2肌层浸润65例,正确评价≥1/2肌层浸润5例,正确评价宫颈间质受累2例。总的诊断一致率为94.0%(78/83),灵敏度为98.7%(77/78),特异度为20.0%(1/5),阳性预测值为95.1%(77/81),阴性预测值为50.0%(1/2)。结论术前磁共振检查诊断2009年FIGO分期标准Ⅰ和Ⅱ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我院住院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36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Ⅲ期16例,Ⅳ期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基本手术方式为全子宫 双附件 大网膜阑尾切除及盆腹腔内转移病灶切除。结果:本组肉眼无残余病灶者10例,残余病灶<2cm者20例,残余病灶>2cm者6例,手术满意率为83.3%(30/36)。随访至2007-12,5年生存率仅为31.3%(5/16),3年生存率为54.2%(13/24),1年生存率为91.7%(33/36)。生存率与患者病变侵及范围、有无腹水、手术后残留病灶大小以及术后化疗周期长短等密切相关。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有重要价值,提倡最大限度切除病灶减少肿瘤负荷,在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基础上给予多疗程的联合化疗,而放射治疗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高场强磁共振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探讨其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临床怀疑为子宫内膜癌的50例患者(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癌3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4例,萎缩性子宫内膜1例)以及41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扫描和DWI,DWI选择b值为1000 s/mm~2.观察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在DWI图像上的差异,并分析三者间以及不同分化程度子宫内膜样腺癌之间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与周围正常肌层相比,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在DWI图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分别为(1.08±0.23)×10~(-3)mm~2/s、(1.29±0.21)×10~(-3) mm~2/s和(1.41±0.21)×100~(-3)mm~2/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之间以及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ADC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和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结论 DWI对检出子宫内膜病变非常敏感,能够鉴别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但对于鉴别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仍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以期正确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147例临床和病理资料,术前行分段诊刮、常规诊刮、阴道B超、子宫腔镜下活检、CT检测,进行术前病理诊断及临床分期,术中剖视子宫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和子宫颈受累情况,并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癌前病变在手术前后的诊断符合率为51.4%,内膜癌Ⅰ期72.3%,Ⅱ期50.0%,Ⅲ期12.5%,Ⅳ期0%.术前B超诊断子宫腔病变的敏感率为98.7%,内膜癌的符合率75.5%,子宫颈累及和子宫肌层浸润符合率分别为39.2%和36.5%.诊刮符合率为86.8%,分段诊刮对子宫颈受累符合率为73.9%.术中剖视判断子宫颈受累及深浅肌层浸润符合率为62.9%、40.7%和82.4%.术前子宫腔镜下活检符合率为100.0%.CT检查可正确诊断肌层浸润的深度(7/7)和腹腔脏器及淋巴结转移(3/3).结论对于40岁以上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紊乱者,应常规B超检查及子宫腔镜下分段诊刮,可提高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对于内膜癌患者行CT检查,可了解肌层浸润深度及腹腔脏器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标本剖视检查子宫颈及肌层浸润情况,并快速冰冻病理再次确诊子宫颈和子宫肌层浸润程度及组织学类型、分级,确定手术范围,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磁共振成像(MRI)评价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价值。方法 选择进行MRI检查的38例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MRI图像上判断肿瘤侵犯子宫肌层深度、子宫颈受累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38例患者中有35例进行手术治疗,MRI和手术病理均按照FIGO标准进行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分析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价值。结果 术前MRI分期的总的准确度为77.1 %(27/35),Kappa分析表明病理分期与MRI分期一致性较好(κ=0.677)。MRI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肌层(>1/2厚度)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4 %(32/35)、83.3 %(10/12)、95.6 %(22/23)、91.7 %(23/24)和90.9 %(10/11);评价子宫颈浸润分别为94.2 %(33/35)、87.5 %(7/8)、96.3 %(26/27)、96.3 %(26/27)和87.5 %(7/8);评价淋巴结转移分别为96.2 %(25/26)、66.7 %(2/3)、100 %(23/23)、95.8 %(23/24)和100 %(2/2)。结论 MRI在评价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受累及淋巴结转移和术前分期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白萍 《实用肿瘤杂志》2006,21(2):106-107
全球每年约新增15万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一些欧美国家已居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虽然大多数为早期病变,经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然而因子宫内膜癌死亡者仍占妇女死亡的第八位。放疗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地位早被公认,与手术综合治疗可降低阴道复发率,而且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也已达到509/6~70%。  相似文献   

14.
腹水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水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0月~1998年10月收治的54例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就其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比较,并分析腹水细胞学检查对分期的影响.结果因腹水细胞学阳性而使36例临床Ⅰ期患者中4例上调到手术-病理分期的Ⅲa期,分期误差率11.1%.18例临床Ⅱ期患者中5例上调到手术-病理分期的Ⅲa期,分期误差率27.8%.总误差率16.7%(9/54).结论腹水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影响值得关注,手术前收集腹水或腹腔冲洗液送检是子宫内膜癌重要的诊断程序.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腹腔液细胞学阳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防治杂志》2003,10(12):1299-1301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其发病率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1].寻找一种有效快捷的早期诊断方法至关重要.本研究对20042010年收治的疑诊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对比分析宫腔镜与诊断性刮宫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的意义和放射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1986年5月~1995年12月收治Ⅰ期子宫内膜癌20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15例行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术,5例加盆腔淋巴结清扫。20例均行术后放疗,大部分患者术后2~4周开始放疗,照射野包括全部盆腔淋巴结。全盆腔DT40~50Gy。全部患者得到随访。结果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10、8/9、3/4,局控率100%(20/20)。5年远转率5%(1/20)。20例在放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并发症,6例有晚期放射并发症,其中2例较严重。结论术后放疗对提高局控率有利,但晚期损伤发病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多肽谱的变化,探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相关的差异蛋白.方法 选取2008-05-01-2011-05-31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34例、子宫体良性病变患者103例和健康女性志愿者95名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测试组(45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和45名健康女性)、验证组(1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95名健康女性),采用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ociated laser disso-ciation/ionization timeof flight mass spectrmtry,MALDI-TOF-MS)结合纳米磁殊技术测定其血清多肽谱,Biomarker Wizard软件筛选差异蛋白峰,采用SPSS 12.0中ROC曲线分析差异峰建立诊断模型,进一步评价模型对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并分析差异蛋白峰在各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血清多肽谱检测结果显示,测试组质荷比为1 500~30 000 m/z,共测得82个蛋白峰,其中有12个差异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2个差异峰中,取ROC曲线面积≥0.8的2 768、3 402和6 441 m/z 3个差异峰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模型,其敏感度分别为78.4%、75.4%和66.8%,特异性分别为92.6%、89.5%和86.2%;三者联合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88.1%和75.8%.联合诊断模型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良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4.9%.结论 血清多肽谱检测筛查发现的差异峰2 768、3 402和6 441 m/z能较正确的区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健康人和子宫良性病变患者,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为其辅助的综合治疗。辅助治疗的目的旨在降低内膜癌的复发风险,提高总体生存率。近年来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增多和年轻化趋势,对年轻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诊断新进展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100034)麦永嫣1988年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修定了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法,与1968年国际抗癌协会(UICC)和1970年FIGO分期不同,实行手术-病理分期。ⅠA期,癌瘤局限于子宫内膜;ⅠB期,癌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