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娜  许慧  黄智华 《医疗装备》2022,(22):40-41+45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超声血流显像(CDFI)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DFI、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CDFI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评估CDFI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影像学指标。结果 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DSA检出轻度狭窄30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17例,闭塞7例;CDFI检出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20例,闭塞6例;经Kappa一致性检验,CDFI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结果与DSA诊断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0.858,P<0.05);各组患者之间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比较,结果显示,轻度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FI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具有强一致性,可考虑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单侧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对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126例,其中67例CDFI诊断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其颅内动脉的流速及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开放情况。结果 CDFI显示狭窄处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TCD显示:①病变侧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健侧;②Willis环代偿组患侧MCA流速明显高于颈内外侧支代偿组;③ACoA与中风的发生负相关。结论 TCD、CDFI的联合应用可以全面观察整个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杂音对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颈动脉听诊结果,将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有杂音组(100例)和无杂音组(100例).排除心脏杂音、静脉杂音及甲状腺杂音的患者.200例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必要时行主动脉弓+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率、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并对颈动脉杂音分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有杂音组颈动脉狭窄率[67%(67/100)]高于无杂音组[29%(29/100)](P<0.01).两组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分叉部狭窄及重度狭窄者易于听到颈动脉血管杂音(P<0.05).颈动脉杂音分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关(P<0.05),颈动脉杂音级别越高,重度狭窄的几率越大.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杂音与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有关,临床上可作为判断颈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的一个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4.
郭悦 《现代保健》2013,(6):95-96
目的:探讨彩超(CDFI)与经颅多普勒(TCD)联合检查经脑血管造影(DSA)验证后,对诊断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于临床筛查对可疑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5例,经颈动脉彩超(CDFI)检查并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判断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结果:385例可疑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其中154例经DSA检测结果为:103例为颈内动脉狭窄,51例为颈内动脉闭塞,经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为:89例狭窄、65例闭塞,即CDFI与DSA有140例符合,经颅多普勒检查114例狭窄,40例闭塞,即TCD与DSA有143例符合,二者联合诊断315例.结论:颈动脉彩超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有较好的准确性,而对于严重的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差异,经颅多普勒对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准确性,二者联合检查可提高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准确率,并可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刘海燕  刘永珍 《中国校医》2007,21(2):223-22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对3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和脑底动脉进行检测,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组和复发组,分别观察其斑块和管腔狭窄的情况。结果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率和颅底动脉狭窄率均高于首发组(P<0.01),复发组的梗死侧合并斑块发生率高于首发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颅内外血管狭窄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反应性的改变.方法 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屏气期间颈内动脉的最大平均血流速度,计算呼吸抑制指数(BHI),并与同期住院的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轻度狭窄29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正常35例.对照组颈动脉轻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2例,无重度狭窄或闭塞,正常53例.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屏气期间颈内动脉最大平均血流速度为(24.22±8.55)cm/s,BHI为1.17±0.37,均低于对照组颈动脉正常者[分别为(36.46±9.72)cm/s和1.39±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反应性明显下降.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颈动脉效果良好,可作为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狭窄程度由术前(72.3±8.6)%下降到术后(11.6±7.2)%.所有患者在1周内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随访3个月至1年,无一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5例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未发现支架移位.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在颅内血管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21例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应用TCD观察对比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1例与术前比Vs、Vm和Vd下降,PI值增高,RI值变化不大。结论:TCD是理想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后疗效及随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作用与意义。方法对18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的患者,采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椎动脉形态、走行,内-中膜厚度,管腔内血流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在186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占96.7%,其中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病例占81.2%,伴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病例占38.2%,6例颈内动脉闭塞(单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检测颅外段颈动脉疾病方面可作为一种优良的检测手段,能够准确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管腔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以预防脑血管意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动脉狭窄双功能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和颈动脉造影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索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进行颈动脉造影的必要性。方法对30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进行颈动脉造影,并结合颈动脉双功能多普勒超声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602条颈动脉中造影共发现107条颈动脉存在狭窄,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狭窄119条,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94.9%。两种检查方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与颈动脉造影相比有同样的诊断价值,冠状动脉造影后可以结合颈动脉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和颈动脉狭窄治疗策略决定是否行颈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性眩晕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大庆市人民医院64例眩晕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常规TCD检测显示在颈病患者中异常率达93.75%,加做转颈实验后,总阳性率为100%.结论:TCD及转颈试验对颈椎病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能科学地评价V-BA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声像图改变及血流特征.方法对40例47条临床拟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例的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并与CT血管成像对照.结果CDFI显像可直观地显示动脉管壁回声及血流充盈情况,多普勒血流频谱可以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彩超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创辅助检查的首选项目,价值与血管造影接近,是一种敏感、准确、方便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颈部血管超声(CDU)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评价急性脑梗死(ACI)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ACI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DU检查、TCD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应用CDU检查、TCD检查、CDU联合TCD检查对ACI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检查参数指标。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分析影响ACI预后相关因素。结果:DSA检查检出颈动脉狭窄50例(76.92%),轻度狭窄18例(36.00%)、中度狭窄17例(34.00%)、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15例(30.00%);颈动脉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者RI高于中度狭窄,中度狭窄高于轻度狭窄(P<0.05);颈动脉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者PSV、EDV、PI低于中度狭窄,中度狭窄低于轻度狭窄(P<0.05);CDU+TCD检查的诊断敏感度与准确度均高于单纯检查(P<0.05)。随访患者中预后良好44例,预后不良21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肥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斑块关系的作用.方法 选取65例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病例组)和5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AA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病例组CAA斑块检出率为64.62%(42/65),较对照组的22.00%(11/50)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2例;对照组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0例,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A斑块与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CAA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诊断椎动脉(VA)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134例临床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TCD和CDFI常规检查,其中34例患者确定为椎动脉狭窄或闭塞,通过CDFI对颅外段椎动脉的走形、管径、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进行检测,通过TCD确定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将TCD、CDFI及这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检查结果分别与脑血管造影(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SA提示VA狭窄或闭塞为31支,阴性37支,CDFI、TCD和综合结果与DSA符合分别为60、59和67支,敏感性分别为87.1%、83.8%和100%,特异性分别为89.2%、89.1%和97.3%,准确率分别为88.2%、86.8%和98.5%。两者的综合结果明显提高了准确率(P〈0.05)。结论TCD、CDFI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对椎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可以作为筛选椎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部血管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颈动脉分叉部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8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超声检查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因颅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于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并将其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于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颅内动脉轻度狭窄且无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测颅外颈动脉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Th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并发症分析.方法 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例,应用远端栓子保护装置,球囊预扩张狭窄部位,释放自膨支架.结果 所有支架释放定位准确,狭窄消除,围手术期出现1例脑出血.临床随访1例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声示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管狭窄、引起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其病变性质是治疗该病的关键[1]。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血管的内-中膜、斑块形成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均可清晰检测,是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依据[2]。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效果.方法 5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59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各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2例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连续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支架成形术后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9±10)%降低到(11±7)%.结论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