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秦杰  陈瑾  黄守国 《肿瘤学杂志》2012,18(4):294-297
肿瘤的恶变过程包括细胞增生、DNA过度复制、细胞周期功能紊乱、细胞永生化、逃逸凋亡、血管增生及转移浸润等一系列过程.相应的分子机制为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修复相关基因的功能缺失、凋亡机制缺失、信号转导调控机制紊乱及浸润转移相关分子事件等,而在肿瘤恶变的一系列分子机制中,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日益被重视.现全文就WISP- 1/NGX6、G3BP/TIP30两组基因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G3BP在三组不同转移潜能的癌系中表达差异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欣  郑杰  方伟岗 《肿瘤》2000,20(5):325-327
目的 在三组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癌细胞亚系中,在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G3BP(Ras-GTPase-Activiting protein SH3 domain binding protein)与肿瘤转移潜能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三组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癌细胞亚系,即PG(人肺巨细胞癌,裸鼠体内转移率100%)与PAa(人肺腺癌,无转移);PG亚系BE1与LH7(前者裸鼠体内转移率100%,后者  相似文献   

3.
应用差异显示从高低转移癌系克隆出基因G3BP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宇欣  郑杰  方伟岗 《肿瘤》1999,19(5):267-271
目的 以 m R N A 差异显示技术对比研究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癌系,克隆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 以肺巨细胞癌细胞系 P G 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亚系( B E1, L H7)为研究对象,应用 m R N A 差异显示技术克隆差异片段,经 Northern 杂交验证后测序,进入 Gen Bank 数据库检验同源性。结果 m R N A 差异显示技术对比高低转移癌系m R N A,分别建立了高低转移相关基因资源库。其中一个849 bp 片段在高转移亚系( B E1)低表达,而在不转移亚系( L H7)高表达,两者差异显著,经 Gen Bank Blastn 检索,与 G3 B P( Ras G T Pase Activating protein S H3 dom ain bindingprotein)同源性高达 99% 。结论 在高低转移癌系中 G3 B P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提示 G3 B P与肿瘤的转移表型有一定相关性,为 G3 B P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肿瘤抑制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及其作用机制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CC3基因是1997年Shtivelman[1]用RNA差异显示技术比较高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系(v-SCLC)与低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系(c-SCLC)时首先发现的一种与肿瘤转移抑制相关的新基因.它在c-SCLC中高表达,而在v-SCLC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到1998年Xiao等[2]发现了一种分子量为30KD的转录共分子,可特异性地提高HIV-1增殖调节蛋白Tat的转录,并命名为TIP30(Tat interacting protein 30),又称HTATIP2(HIVl Tat interactive protein 2),在HIV转录时作为辅助因子与Tat结合可特异性地增强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I)转录,后来序列分析发现TIP30与CC3为同一蛋白.TIP30基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2,3],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来抑制肿瘤转移[4],同时对细胞周期分析显示[5],TIP30能阻断G0-G1期细胞,使S期细胞的比例下降,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TIP30/CC3在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3BP和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60例经手术切除癌组织后的大肠癌病人分别选取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应用Westernblot方法分别测定G3BP和VEGFR-3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中G3BP表达的阳性率为70.0%,癌旁组织中未检出G3BP表达;G3BP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有显著性相关。大肠癌组织VEGFR-3阳性表达率为58.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VEGFR-3的阳性表达率18.2%(P<0.05);VEGFR-3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Dukes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有显著相关性。G3BP和VEGFR-3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376,P<0.05)。[结论]大肠癌中G3BP和VEGFR-3存在明显的高表达,与患者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G3BP和VEGFR-3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两组共169例乳腺癌患者,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nm23基因表达。结果 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及腋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与生存率呈正相关,第1组病例发生远处转移的9例腋淋巴结阴性患者中,7例为nm23蛋白低表达;而29例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nm23蛋白中表达及高表达者为24例(82.8%),第2组发生复发和远处转移的6例患者其nm23mRNA均低表达,nm23基因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nm23基因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应用,厅弥补常规指标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和促凋亡基因bax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8例乳腺癌病人TIP30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并与32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进行对照。结果①乳腺癌中TIP30蛋白的表达阳性率42%,明显低于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75%(P〈0.05),在Ⅲ级癌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率比Ⅰ、Ⅱ级低(P〈0.05),而与病人年龄、组织学分型、腋淋巴结转移无关。②bax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变(P〈0.05),Ⅲ级癌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率比Ⅰ、Ⅱ级低(P〈0.05),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人年龄、组织学分型无关。结论TIP30蛋白的缺失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TIP30蛋白与bax蛋白成正相关,TIP30基因可能通过上调bax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9.
人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系中TIP30基因与VEGF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人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TIP30的表达与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表达的关系;并在高转移性人肝癌细胞系中外源性导入TIP30基因后检测VEGF的表达,探讨TIP30基因抑制肿瘤转移的机理.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组织中TIP30及VEGF的表达;腺病毒感染将TIP30基因导入HCC-LM3细胞,ELISA检测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培养上清中VEGF的分泌;同时利用RT-PCR检测导入TIP30基因后HCC-LM3细胞中VEGF的转录. 结果: 1)24例肝癌组织中,与癌旁组织相比11例TIP30蛋白表达降低,其中VEGF表达相对升高的有8例;13例TIP30蛋白表达水平相对无变化者中有4例VEGF表达升高;TIP30蛋白与VEGF的表达相关(P<0.05).2)感染病毒后12h,三组中VEGF的表达水平无差别;与对照组相比,感染Ad-TIP30病毒后24h,HCC-LM3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水平开始下降,且差别显著(P<0.05);48h后,VEGF表达水平Ad-TIP30组与两对照组比统计学意义极显著(P<0.01).RT-PCR检测也表明Ad-TIP30病毒感染48h后HCC-LM3细胞中VEGF的转录水平降低. 结论: 肝癌组织中TIP30蛋白与VEGF蛋白的表达存在正相关;高转移性的肝癌细胞中外源性TIP30基因可以抑制VEGF的转录;TIP30基因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可能部分是由于通过抑制VEGF的转录或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来完成的.为今后临床上克服肿瘤转移的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在逆转录PCR特异扩增67一KD层粘连蛋白受体(简称LN—R)cDNA片段并制备成探针的基础上,观察了高转移人肺巨细胞癌(简称PG)细胞和低转移人肺腺癌(简称PAa)细胞67—KDLN—R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两种细胞存在大小相同的特异转录体,约1.7kb左右,高转移PG瘤细胞比低转移PAa瘤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67—KDLN—RmRNA,同时PG瘤细胞存在明显的该基因扩增;不同剂量67—KDLN—R单克隆抗体(50μg/ml、100μg/ml和400μg/ml)处理PG瘤细胞48小时,可见100μg/ml以上剂量组细胞67—KDLN—R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表现为剂量依赖性抑制。这些结果提示,67—KDLN—R在高转移PG瘤细胞转移过程中可能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候选抑癌基因SEMA3B和SEMA3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0例宫颈癌组织、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EMA3B和SEMA3F基因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组织、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SEMA3B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5·0%、20·0%和0,P<0·05;SE-MA3F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7·5%、20·0%和0,P>0·05。晚期(Ⅲ~Ⅳ期)宫颈癌组织中SEMA3B的表达缺失率(85·0%)明显高于其在早期(Ⅰ~Ⅱ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45·0%),χ2=7·03,P=0·008;SEMA3F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χ2=0·10,P=0·744;SEMA3F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缺失率(52·0%)明显高于其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缺失率(13·3%),χ2=5·98,P=0·014;而SEMA3B的表达异常与宫颈癌的组织类型无关,χ2=3·55,P=0·06。两者与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SEMA3B表达异常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SE)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27例膀胱癌标本及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PSE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HPSE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9.26%(16/27)膀胱癌组织HPSE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低甲基化改变,另外2例甚至为完全去甲基化改变;而仅有3例(20.00%)正常膀胱组织HPSE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低甲基化,Х^2=5.999,P=0.014。在17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发生HPSE基因低甲基化改变15例(88.23%),而在1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发生HPSE基因低甲基化改变1例(10.00%)。HPSE低甲基化阳性率随淋巴转移而增高,Х^2=12.887,P=0.004。不同性别、年龄、瘤体大小、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与HPSE基因低甲基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PSE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为频发事件,提示与膀胱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膀胱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3.
同源异型盒基因B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Yu M  Yang Y  Niu RF  Shi YR  Wei XY  Zhang L  Wang DF 《癌症》2004,23(7):855-859
背景与目的BP1(beta-protein1)基因是新近发现的转录因子,定位于染色体17q21-22,属同源异型盒基因DLX家族,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均呈过度表达。本研究通过观察BP1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并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β-actin基因作为参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82例乳腺肿瘤组织、12例近端肿瘤旁组织和10例远端癌旁组织中BP1mRNA的表达。结果82例肿瘤组织中有53例BP1阳性(64.63%),而在近端癌旁组和远端癌旁组中则表达很弱(16.67%)或不表达(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1基因的过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肿瘤家族史、初潮年龄、初产年龄、怀孕次数、绝经状况、雌激素受体及孕酮受体状态无关。结论BP1基因在部分乳腺癌中上调,其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Shi HR  Wu QH  Suo ZH  Nesland JM 《癌症》2005,24(1):7-11
背景与目的: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 gene,FHIT)作为抑癌基因与多种实体瘤的发生有关,并在多种肿瘤中因甲基化而失活。本研究拟探讨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状况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鄄specificPCR,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40例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发生状况和FHI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未发现存在FHIT基因甲基化状态,而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率为40.0%(16/40);(2)临床Ⅱ期宫颈癌病例中FHIT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为56.5%(13/23),明显高于Ⅰ期的14.3%(2/14)(P<0.05);(3)宫颈癌组织中存在FHIT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阳性率仅为30.0%(12/40),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的100.0%(10/10)(P<0.05)。结论: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是宫颈癌中该基因失活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的表达与小细胞肺癌(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54例SCLC组织和42例SCLC癌旁组织TIP30的表达情况。结果 TIP30在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95%和4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30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吸烟情况无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远处转移有关。54例SCL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5.4个月;TIP30阳性表达者为26.6个月,明显长于阴性表达者的13.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及TIP30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TIP30与预后有关(P=0.030)。结论 TIP30可以作为一个预测SCL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蜂胶黄酮短叶松素-3-乙酸酯(pinobanksin-3-acetate,PB3A)处理SW480细胞后CXCL1和FOS基因表达的改变及其与PB3A抑制人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PB3A(100 mg/L)处理24小时后SW480细胞的CXCL1和FOS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药物干预诱导CXCL1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下调,差异倍数为0.03(△CT比较,P<0.01),蛋白质表达强度也降低(0.24±0.03)与非干预的对照组(0.52±0.04)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诱导FOS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上调,差异倍数为13.64(△CT比较,P<0.01),蛋白质表达水平也升高(1.43±0.16),与非干预的对照组(0.58±0.07)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蜂胶黄酮PB3A抗人大肠癌细胞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XCL1基因和上调FOS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Hu L  Ye SL  Li WC  Li Y  Liu YK  Qin LX  Qiu SJ  Sun RX  Chen J  Tang ZY 《癌症》2003,22(6):561-565
背景和目的:我们先前的研究提示,肝癌转移抑制基因可能在人染色体8p上。TEY1基因(TEnni-Yokusei1,转移抑制的日文)是最近从人染色体8p发现的前列腺癌转移抑制基因。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中TEY1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探讨TEY1基因作为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可能性。方法:提取肝癌细胞株MHCC97-H、MHCC97-L、HCCLM3和正常肝细胞系L02的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对反转录产物进行荧光定量PCR。用看家基因GAPDH的cDNA起始浓度作为参照标化TEY1的cDNA起始浓度,对标化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MHCC97-H、MHCC97-L、HCCLM3和L02标化后的TEY1cDNA起始浓度分别为(3.57±2.62)×10-4、(5.02±1.95)×10-4、(2.82±0.78)×10-5、(15.20±0.58)×10-4。肝癌细胞的TEY1基因表达水平和正常细胞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HCCLM3的TEY1基因表达水平与MHCC97-H和MHCC97-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MHCC97-L的TEY1基因表达水平是MHCC97-H的1.4倍,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Y1基因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的转移潜能呈负相关,可以推测TEY1基因可能是肝癌转移的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8.
胃癌原发灶与转移灶E-钙黏附素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E 钙黏附素 (E CD)mRNA在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和腹腔液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对 35例进展期胃癌癌旁正常黏膜、原发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和腹腔液中E CDmRNA水平进行检测 ,并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腹膜转移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癌旁正常黏膜、原发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和腹腔液均检出E CDmRNA。与癌旁正常黏膜相比 ,胃癌原发组织E CD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弱 (P <0 .0 1) ,在浸润型、未分化型、弥漫状生长、侵透浆膜和Ⅲ、Ⅳ期胃癌中 ,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 ,胃癌原发灶中E CD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 (P <0 .0 5 ) ,但淋巴结转移灶中E CDmRNA表达明显增高 ,与其分化程度无关。转移淋巴结与相应原发灶的E CDmRNA表达指数差值在浸润型、未分化型、弥漫状生长、侵透浆膜、淋巴结转移严重及Ⅲ、Ⅳ期胃癌组织中明显增高 (P <0 .0 5 )。腹腔液中E CDmRNA表达指数在侵透浆膜、腱状及多彩型浆膜、ECC阳性者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胃癌原发灶的E CDmRNA表达水平降低 ,且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呈正相关 ;胃癌转移淋巴结的E CDmRNA表达水平增高 ,并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替代肿瘤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及ERCC2表达的可行性.方法:收集39例食管癌患者的术前外周血、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应用RT-PCR法检测ERCC1和ERCC2 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蛋白中ERCC1和ERCC2的含量,以1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ERCC1和ERCC2 mRNA以及蛋白在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的表达高于食管癌患者外周血(P<0.05);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ERCC1和ERCC2 mRNA的表达水平与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ERCC1和ERCC2 mRNA的表达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BRCA1基因突变在散发性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在乳腺癌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应用PCR SSCP和直接测序法检测 3 0例散发性乳腺癌和 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BR CA1基因外显子 2、11和 2 0的突变情况。结果 :15例正常乳腺组织在 3个外显子上都未显示电泳异常 ,3 0例乳腺癌中有 6例在外显子 2上显示电泳条带异常 ,其中 4例经测序证实有突变 ,1例在外显子 2上 ,3例在内含子拼接区。BRCA1基因突变率在初诊年龄、临床分期和肿瘤体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BRCA1基因突变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该基因突变筛查可作为一种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