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许彦臣  于远东  王阳  李喜梅  杜昊 《新中医》2023,55(7):194-198
目的:观察头电针疗法配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言语功能、失语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电针疗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分、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中文版脑卒中失语症生活质量量表(SAQOL-39g)。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68.57%(P<0.05)。治疗后,2组偏瘫、痰多头晕、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失语程度减轻(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失语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RRCAE维度(阅读理解、复述、流利性、书写)评分及SAQOL-39g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RRCAE评分、SAQOL-39g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电针疗法联合言语康复训...  相似文献   

2.
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言语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头针针刺言语区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失语症状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及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4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效果优于单纯言语功能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中药、语言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8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语言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中药进行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言语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阅读能力、听理解能力、书写能力及表达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配合语言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语言功能,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芒针“循经透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以芒针透刺联合语言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法+语言康复治疗,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3周,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ABC法)评价语言功能,中国式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测法(CFCP)评价语言沟通能力,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运动性失语的分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患者认知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语言功能(听理解、谈话、复述和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失语程度和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语言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言语沟通能力评分和失语程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优于对照组的75%(2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语言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芒针“循经透刺”可促进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降低失语严重程度,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语言康复治疗对脑梗死致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语言康复训练组(针康组)30例、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组)30例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来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作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观察患者失语商(AQ)、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命名4项基本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ADL)。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AQ和CADL、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针康组患者AQ、CADL、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针刺组CADL、复述和命名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康组与针刺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脑梗死致运动性失语患者有积极作用,且提示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以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方面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6.
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90例患者分为头电针组、体针组和语言组3组,每组均为30例.头电针组给予针刺优势半球头穴线和头部腧穴配合电针治疗,体针组给予针刺穴位体针为主,语言组给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治疗后头电针组患者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与体针组及语言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体针组与语言组各项指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失语程度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针刺以头皮针为主配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有积极作用,且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方面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选将符合研究标准的91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予以头针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45例仅予以语言康复治疗。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BDAE)分级法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口语表达、阅读、书写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BDAE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率为45.7%,对照组患者显效率为24.4%,两组患者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伴发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吞咽困难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吞咽困难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言语训练治疗。治疗4星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CFCP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语言功能评分及CFCP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语言功能评分及CFCP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通里穴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讨通里穴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试图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针刺通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失语症评分、失语严重程度分级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失语症总分、复述、说及读得分均有增高(P〈0.01);治疗组失语症评分说及读得分增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激通里穴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通里穴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有效的穴位。  相似文献   

12.
廉泉穴齐刺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齐刺廉泉穴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诊断明确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廉泉穴齐刺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汉语失语成套测试(ABC)评分和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AB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AB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2.9%和85.7%,对照组分别为17.1%和62.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廉泉穴齐刺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治疗本病的机理。方法:两组共60例病人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合格的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为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语言训练。针刺治疗以舌针取穴为主;语言训练分口腔发音器官的训练,口形及声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以及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在疗程前后以《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ABC法)各作一次语言检测评价;以及疗程前后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两组疗效有差异,其中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疗效好(P〈0.05),治疗组(ABC)汉语失语检查法各亚项(信息量,流利性,复述,词命名,颜色命名,反应命名,是否,听辨认,执行指令)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P300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缩短,和P3波幅升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脑梗塞致运动性失语疗效显著,其效果优于单纯的语言训练组。汉语失语检查法各亚项(信息量,流利性,复述,词命名,颜色命名,反应命名,是否,听辨认,执行指令)分值提高,P300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缩短,和P3波幅升高,可作为临床评价和预测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指标,也是临床治疗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通里穴对脑梗塞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讨通里穴治疗脑梗塞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试图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通关开窍针法,治疗组采用通关开窍针法配合通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白发语流畅程度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的比较:根据(09康法》记分标准评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显效率为20%。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汉语失语症口语流利性:经治疗,治疗组自发语流畅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其评分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主客原络配穴法针刺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选取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和足阳明胃经络穴丰隆,加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和对照组(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和足太阴脾经络穴公孙,加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作用,并分别采用北京医院的汉语失语检查法和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言语功能。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主客原络配穴法针刺治疗中风言语功能障碍有明确疗效,同时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主客原络配穴法中太白配丰隆的配穴方法优于冲阳配公孙。  相似文献   

16.
金泽  杜继岩  陈静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84-785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口服银丹心脑通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8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中风后失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头针治疗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基于脑功能定位和中医规范化辨证的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探索针刺与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方法将74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靳氏(益脑十六穴)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两组针刺治疗隔日1次,康复训练每日1次,共观察3个月。并运用粗大运动-66项(GMFM-66)对治疗前、治疗后(每治疗1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GMFM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积分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GMFM积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化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益脑十六穴。  相似文献   

18.
赵素萍 《河南中医》2014,(9):1823-182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有效率为92.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降低,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针灸在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24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12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8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有效病例起效时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