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水霞  杨军 《吉林医学》2011,(35):7434-7435
目的:探讨骨髓形态学检查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待查(FUO)患者查找病因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7年~2010年瑞金医院血液科骨髓细胞室符合FUO诊断标准的380例患者资料。结果:380例患者中骨髓大致正常的159例(41.8%),粒细胞减少症39例(10.3%),恶性肿瘤24例(6.3%),淋巴瘤22例(5.8%),MDS 13例(3.4%),骨髓稀释21例(5.5%),骨髓坏死13例(3.4%),其余7例(0.8%)。结论:骨髓检查不仅是血液系统疾病确诊的方法之一,还能对多种发热疾病提供线索和依据,是FUO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对临床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琳 《西部医学》2016,28(11):1545-1548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BMB)在不明原因发热(FUO)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以发热待诊行BMB的患者349例,符合纳入标准者131例。结果 31例FUO患者的BMB检查阳性(23.7%),大多数为淋巴造血系统疾病(25/31,80.6%),余为感染性疾病(6/31,19.4%)。32例临床病因诊断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BMB阳性率为78%(25/32),59例临床病因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患者的BMB阳性率仅10.2%(6/59)。除外感染性肉芽肿病变(如结核)和黑热病,多数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BMB病理表现无特异性。单因素分析发现B症状(除发热外)、肝大、脾大、血小板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总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和LDH升高对BMB具有预示作用。多因素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降低具有独立的预示作用。结论 BMB是FUO的血液系统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手段。B症状、肝脾大、血小板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总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可作为FUO诊断中BMB的应用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因,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26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系统疾病102例(占80.95%),非血液系统疾病24例(占19.05%),其中血液系统疾病前三位的分别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28例(占22.2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1例(占16.67%)、急性白血病(AL)15例(占11.90%)。结论:全血细胞减少需结合病史、体征、骨髓涂片及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儿127例。结果感染性疾病91例(71.65%),结缔组织病3例(2.36%),血液系统疾病3例(2.36%),其他为2例(1.57%),另外未诊断明确的有28例(22.04%)。结论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大部分可以确诊。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是本组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BPC)三系同时减少患者的骨髓象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对211例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降低的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行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骨髓象检查能明确病因者196例,其中诊断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者55例(26.4%),各种贫血共107例(50.7%),脾功能亢进18例(8.5%),其它16例(7.6%);另15例骨髓无特殊改变。结论: 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减少的患者应作骨髓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和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分析仪联合骨髓小粒拉片细胞型形态学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5例经病理确诊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分别接受血液分析仪检测、脊髓小粒拉片细胞型形态学检查,评价不同检测方法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种检查方法检出血细胞形态异常对比,差异显著(P<0.05)。联合检测诊断血液疾病阳性率为91.11%,高于血液分析仪的68.15%及骨髓小粒拉片细胞型形态学检查的77.78%,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时仅仅依靠细胞的几种物理特性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血液异常情况还需与骨髓小粒拉片细胞型形态学观察联合诊断,提高血液系统疾病的检出率,因此联合诊断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三系细胞(一系或二系)增多或减少,白细胞分类异常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近3年收治的60例外周血三系细胞(一系或二系)增多或减少,白细胞分类异常患者进行反复检查,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活检病理检查,结合临床及其他的化验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外周血化验三系减少患者25例,二系减少12例,血少板减少3例,贫血6例,粒细胞减少2例,血少板增多4例,白细胞增多8例(包括白细胞分类异常,其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80%3例),均作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活检病理检查,部分结合染色体、单克隆抗体、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造血系统疾病51例,非造血系统疾病9例,骨髓穿刺涂片诊断符合率70%,骨髓活检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84%.结论:外周血细胞异常改变应结合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患儿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儿114例.结果:114例中明确诊断有90例,确诊率为78.9%,未能确诊24例(21.1%).病因:感染性疾病63例(70.0%),结缔组织病15例(16.7%),肿瘤及恶性疾病12例(13.3%).最终确定诊断的方法分别为:血清学和(或)细菌学检查41例,占45.6%;组织活检3例,占3.3%;骨髓检查8例,占8.9%;影像学检查20例,占22.2%;临床过程和(或)治疗反应观察18例,占20.0%.结论:根据临床经过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明确FUO中的大多数病例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肿瘤性疾病是本组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血小板减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7-2011 年205 例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且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5 例病历资料的骨髓报告中,提示血液系统疾病154例(75.1%),其中血液系统良性疾病129 例(62.9%),血液系统恶性疾病25 例(12.2%),非血液系统疾病51 例(24.9%).结论 骨髓细胞学检查作为血小板减少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不需要昂贵仪器设备,适合各级医院广泛开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特点,以利于明确感染性FUO的病因.方法 对确诊的87例感染性FUO患者的病因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感染性FUO患者中,细菌性感染65例(74.7%)、病毒性感染15例(17.2%)、真菌性感染7例(8.0%);经血清学或细菌学检查,明确诊断者47例(54.4%),经支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者9例(10.3%),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8例(9.2%),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1例(1.1%),临床综合诊断、经验性治疗明确诊断14例(16.1%).结论 感染性FUO病因谱中,结核病是主要病因,有30例,占34.5%,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仍是诊断结核的主要手段,支气管镜在诊断感染性疾病中有重要作用.诊断性治疗需综合评估后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以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对FUO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17年6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者3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方法、病因分类、预后。结果 372例FUO患者中,男184例,女188例;平均年龄(48.0±18.3)岁。确诊病因287例(77.2%),其中通过临床特点和/或治疗反应确诊138例(48.1%),通过病原学或血清学确诊86例(30.0%),通过影像学确诊50例(17.4%),通过病理学或骨髓象确诊13例(4.5%);未确诊病因85例(22.8%)。287例确诊病因患者中,感染性疾病181例(63.1%),其中细菌感染121例(66.9%),病毒感染60例(33.1%);结缔组织病57例(19.9%),其中成人Still病14例(24.6%);肿瘤性疾病17例(5.9%),其中血液系统肿瘤10例(58.8%);其他疾病32例(11.1%),其中亚急性甲状腺炎15例(46.9%)。结论 感染性疾病为FUO的主要病因,其中布氏菌病和结核病为主要病种。在FUO的诊断上不仅要根据地区及不同级别医院的特点,也要结合病史,仔细、反复查体,充分利用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有创检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发热待查的3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发热待查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 进行回顾分析发热待查住院患390例的病例资料。结果 390例患中,感染性疾病235例,结缔组织病51例,恶性肿瘤45例。41%患仅靠病史、临床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B超、CT、骨髓检查及组织活检确诊率分别为3.95%、3.8%、8.9%、70%。结论 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368例发热原因待查患者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WG  Nie WM  Fan R  Qin EQ  Tu B  Zhao 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9):604-607
目的 分析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感染科患者的病因构成、诊断方法,总结临床诊断思路,为诊断发热患者提供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由门诊初诊为"发热原因待查"收住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的368例患者的最终病因诊断,诊断手段以及其病因与性别、年龄及热程之间的关系.结果 368例患者中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2013年潮州市潮州医院200例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以骨髓细胞学检查前后结果作为对照并分析评价。结果不明原因发热患者200例中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的有181例,确诊率为90.5%。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在实验室常规检查方法无法确诊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具有较高的确诊率,是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不可或缺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病因,探寻其诊断方法和诊断策略。方法分析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者190例。结果167例(87.9%)FUO患者通过血清学和(或)细菌学、体液或骨髓、组织活检、手术探查以及观察临床过程和(或)治疗反应,明确诊断。其中感染性疾病占55.8%(106/190),其中结核病26例,占感染性疾病的24.5%(26/106);结缔组织病占20.5%(39/190);肿瘤性疾病占7.8%(15/190);其他疾病占3.8%(7/190);病因不明占12.1%(23/190)。结论感染性疾病是我院FUO患者的主要病因,其次为结缔组织病和肿瘤性疾病,正确的诊断策略可提高确诊率,减少或避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方法 选择1999年1月。2004年12月符合FUO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45例进行分析。结果 40例(88.9%)老年FUO患者通过血清学和(或)细菌学、体液或骨髓、组织活检、手术探查以及观察临床过程和(或)治疗反应明确诊断。感染性疾病占42.5%(17/40),其中结核病8例,占感染性疾病的47%(8/17),肿瘤性疾病占35%(14/40),结缔组织病占12.5%(5/40),其他疾病占10%(4/40),病因不明占11,1%(5/40)。结论 感染是我院老年FUO患者的主要病因,其次为肿瘤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正确的诊断策略可提高确诊率,减少或避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7.
曹蕴  李伟  刘传苗 《当代医学》2021,27(6):15-1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年龄及热程发热待查(FUO)患者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40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比较2008年至2012年与2013年至2018年、年龄<60岁与≥60岁、热程<3个月与≥3个月患者病因构成情况。结果540例患者中感染性疾病357例(66.11%),结蹄组织疾病50例(9.26%),肿瘤性疾病41例(7.59%),其他疾病92例(17.04%);不同时期FUO患者病因构成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FUO患者感染性疾病、结蹄组织疾病及其他疾病等病因构成比均高于年龄≥60岁患者(P<0.05);热程<3个月FUO患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等病因构成比均高于热程≥3个月患者,结蹄组织疾病病因构成比小于热程≥3个月患者(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为FUO的主要病因以咳嗽为主要特征表现,结蹄组织疾病、肿瘤性疾病及其他疾病为FUO的次要病因,临床通过了解FUO的病因及特征分布,可为FUO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94例儿童发热待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元奉 《广西医学》2002,24(10):1547-1549
目的:探讨儿童发热待查(FUO)病因构成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儿94例,结果:94例中明确诊断85例,确诊率为90.4%,未明确诊断9例(9.6%)。确诊病例中,感染性疾病58例(68.2%),肿瘤及瘤样病变12例(14.1%),结缔组织病7例(8.2%),其他疾病8例(9.4%)。9例病因不明。结论:根据临床经过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明确FUO中的大多数病例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是本组FUO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