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收缩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DCM患者30例;对照组:健康志愿者40名。在VFM成像模式下测量并比较两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流量(Fs)和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三腔心的Vs、Fs、SQ-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观察并描述病例组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涡流的分布特征。结果 病例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Vs、Fs、SQ-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组内比较各项指标均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递减(P<0.05);LVEF与Vs、Fs、SQ-均值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0.698、0.709(P<0.01);病例组在收缩期3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直径及圈数较对照组增多。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定量评价DCM患 者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进而显示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有望成为临床检测DCM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血液流场的特点。方法选择AMI患者25例和正常志愿者40名,采集两组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涡流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等指标,比较上述两组各参数。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AMI患者等容收缩期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更靠近后侧壁,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均减低(P<0.05)。结论等容收缩期AMI患者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向位置、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差异,涡流形态、位置发生改变。VFM为评价心腔内血液流场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应用血流向量图技术分析正常人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人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健康志愿者50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记录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VFM技术分析不同心动时相左室内血流速度向量分布特点,观察左室内基本流和涡流的分布情况.结果 等容收缩期左室腔内以整体涡流为主;射血早期主动脉瓣下流出道血流首先加速射人主动脉,流人道一侧出现短暂的局部涡流,射血中、晚期心腔内涡流消失;主动脉瓣关闭前瞬间,左室内血流迅速转向心尖流动,并持续至等容舒张期结束;缓慢充盈期和左房收缩末期,左室出现整体涡流.结论 VFM技术能够检测各心动时相心腔血流向量分布,有望在分析病变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显示左室内血流变化情况,观察血流在心肌梗死节段运动状态并量化分析其改变,评价心肌梗死状态对心腔内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正常对照30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技术采集左心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DSA-RS1测量心尖左室长轴观及心尖四腔观不同节段时间-流量(T-F)的变化及在收缩与舒张期峰值处相应的血流参数:垂直于取样线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NVP),平行于取样线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PVP),取样线上综合向量测值(VP),取样线所通过的流量测值(FP)变化情况.结果 T-F曲线显示心肌梗死节段收缩期峰值S、舒张期峰值E、心房收缩期峰值A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时间延迟(P<0.05).心肌梗死节段收缩期峰值S及舒张期峰值E处相应的血流参数PVP及FP均有所减低(P<0.0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节段血流速度较正常节段明显减低,达峰时间延长,VFM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室壁运动异常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评价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舒张期左、右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继发孔型ASD成人患者26例和对照组31例。获取常规超声参数及VFM参数:左、右心室各节段舒张期峰值流速(Diastolic velocity,Vd)、瞬时正向流量(Diastolic instantaneous flow,IQ )、正向总流量(Diastolic total flow,TQ )和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SD组左室舒张期基底段和中间段IQ 、基底段TQ 小于对照组(P<0.05),右室舒张期各节段Vd、IQ 、TQ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左室中间段和心尖段涡量及右室各节段涡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人ASD患者心室流速、流量及涡量与正常成人存在显著性差异,VFM是一种无创性评价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显示左心室腔内的血液流场,探讨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14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起搏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为观察对象,使用DAS-RS1软件获取左心室腔VFM涡流图像,测量等容收缩期与舒张中期主涡流的直径(横径Dx、纵径Dy)、涡流位置(横向Px、纵向Py)、涡流圈数、涡流中心数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Vmax)及涡流持续时间。结果 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与对照组比较,等容收缩期和舒张中期左心室腔内主涡流直径变小,涡流圈数减少,涡流中心数目增加,最大向量速度减慢,涡流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定量分析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儿童左心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采集60例正常儿童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左心室的彩色多普勒动态图像,同时应用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口及二尖瓣口频谱,用VFM软件进行脱机分析.结果 VFM分析显示,舒张期左室层流南左室流人道指向心尖部,射血期左室层流由心尖部指向左室流出道;左心室主要存在2处涡流,左室前部涡流和二尖瓣后叶下涡流,舒张期这2个涡流的发展是非对称性的,前部涡流大于后部涡流.结论 VFM分析可精确显示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VFM技术是一种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直观检测正常人和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血流流场的动态变化,定量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方法 收集心肌梗死并发心尖室壁瘤患者29例(室壁瘤组)及健康志愿者33例(对照组),应用VFM技术分析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涡流横径及纵径的比较、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比值(E′/A′).结果 与对照组不同的是整个舒张期室壁瘤组在左心室心尖室壁瘤内均没有检测到涡流及流线信号;心房收缩期和快速充盈期室壁瘤组二尖瓣下涡流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等容舒张期、减慢充盈期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室壁瘤组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与组织多普勒测量的E′/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FM技术能够直观检测舒张期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显示室壁瘤组心腔内血流充盈紊乱,同时可定量局部向量速度,从全新的角度证实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检测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规律。方法 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31例和健康志愿者35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及缓慢射血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和室壁瘤瘤颈部平均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室壁瘤组与对照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室壁瘤体内收缩期持续存在涡流;室壁瘤组瘤体内涡流横径与纵径乘积与二维超声测量室壁瘤横径与纵径乘积显著相关(P<0.01);室壁瘤组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占整个收缩期百分比(并用心率标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室壁瘤患者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明显降低(P<0.05);经过室壁瘤瘤颈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VFM技术能够直观显示室壁瘤患者左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定量测量局部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等容收缩期(IVCT)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DCM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4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IVCT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测量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并测量左室流出道(LVOT)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向量大小,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CM组IVCT左室腔内涡流纵径、横径、圈数均大于对照组;LVOT中间段向量值大于对照组,基底段向量值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心尖段向量值差异不明显.结论 VFM可用于定量评价DCM患者IVCT心腔内的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11.
超声向量血流图对人体左心室涡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初步研究人体左心室内流场结构,寻求人体左心室内漩涡形成规律及漩涡描述参数.方法 选取60名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应用VFM技术得到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和流线图,采用DSA-RS1软件测量漩涡直径、漩涡位置、漩涡最大向量速度及漩涡圈数.结果 应用VFM技术可清晰显示心腔内血流速度的矢量图,观察结果显示舒张早期和晚期通过二尖瓣口的血流在左室内形成两个相对靠近二尖瓣环的小漩涡,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而舒张中期和等容收缩期左室内的回旋血流形成一个较大的涡环,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结论 VFM图像能显示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研究得出的涡描述参数能够反映这一变化,并能初步定量研究心腔内复杂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可视量化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比格犬舒张期左心室血流的能量损耗变化。方法 分别对10只比格犬开胸模型基础和急性缺血状态行VFM检查,存图后导入血流向量标测软件分析获得等容舒张期(T1)、舒张早期(T2)、舒张早期快速充盈(T3)、舒张中期(T4)、舒张晚期心房收缩期(T5)、舒张晚期快速充盈期(T6)左心室整体和基底、中间、心尖水平能量损耗,以及涡旋面积、涡旋循环强度。定性观察并比较两种状态下结果。将缺血状态左心室整体能量损耗与涡旋面积、循环强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缺血状态下舒张期各时相血流的运动方向相对不规则,出现典型的湍流及涡旋的波动,能量损耗的分布区域大且相对离散。与基础状态相比,缺血状态下左心室整体能量损耗均增高,其中在T1、T4、T5、T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样,缺血状态左心室基底、中间水平能量损耗在T1、T4、T5、T6较基础状态增高(P均<0.05),缺血状态左心室心尖水平能量损耗在T1、T6上较基础状态增高(P均<0.05)。在T4、T5、T6,缺血状态下涡旋面积及循环强度均较基础状态增高(P均<0.05),且其分别与左心室整体能量损耗显著相关(r分别为0.61、0.71、0.55和0.79、0.83、0.65, P<0.05)。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诱导产生左心室血流湍流和异常的涡旋状态,导致舒张期流体能量损耗的增高,超声血流能量损耗参数能够敏感地反映缺血状态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定量评价缩窄性心包炎(CP)患者手术治疗后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改变。 方法 选取已确诊为CP且择期接受CP心包剥脱术的患者22例,于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行超声检查,存储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及心尖部左心室长轴切面组织多普勒二维图像,以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并记录二尖瓣环各部位及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运动速度(S'、E'),分别计算各个节段S'、E'及三尖瓣环的平均速度作为二尖瓣环的总体运动速度。 结果 CP患者术后1个月左心室变大(P<0.001),左心房(P=0.011)及右心房(P=0.004)呈不同程度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P=0.021);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侧壁及室间隔S'、E'均有不同程度减低(P均<0.05),三尖瓣环、二尖瓣环S'、E'峰亦有不同程度减低(P均<0.01)。 结论 CP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心脏各腔室发生趋于正常的重构;术后短期内切除心包瓣环部位S'及E'较术前减低,表明左心室壁纵向运动速度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绝经女性心肌运动速度和心脏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绝经期女性188例,包括围绝经期组90例,绝经早期组98例;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后,存储QTVI模式图像,将取样点置于左心室各壁二尖瓣环附着点及三尖瓣环右侧位点,测量心肌运动速度及时相参数,计算心肌收缩期功能指数(SMPI)及Tei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围绝经期组相比,绝经早期组左心室质量、相对室壁厚度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峰)/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峰)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Va)均显著减低(P均<0.01),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延长(P<0.05),左心室射血时间缩短(P<0.01),SMPI增高(P<0.05),Tei指数增高(P均<0.05)。结论 与围绝经期相比,绝经早期女性心肌运动速度及心脏功能减低,可能与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在绝经前后的变化有关;QTVI能够提供多种量化数据,对女性健康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左室腔内舒张期涡流状态的特点。方法 43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观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软件DSA-RS1进行脱机分析,测量舒张中期左室腔内涡流横径、纵径、圈数及涡流强度,观察舒张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舒张期涡流位置更靠近二尖瓣环,涡流形态不规则,疏密不均匀,舒张中期涡流橫径、纵径减小[(25.46±9.18)mmvs.(32.39±11.32)mm,P﹤0.01;(23.45±10.65)mm vs.(35.04±12.66)mm,P﹤0.01],圈数减少[(8.09±2.99)vs.(9.51±3.28),P﹤0.05],涡强显著降低[(18.90±6.42)s-1vs.(26.40±9.24)s-1,P﹤0.01]。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冠心病患者左室腔内血液流场状态结构,可用于初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评价心腔内血流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定量评估心房颤动(AF)患者窦性心律下左心室血流能量损耗(EL)。方法 对54例AF患者(AF组)及29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VFM检查,分析等容收缩期(T1)、收缩早期(T2)、收缩晚期(T3)、舒张早期(T4)和心房收缩期(T5)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EL,比较2组一般资料、心功能参数以及EL的差异。以与对照组相比5个时相均有统计学意义的EL为应变量、一般资料和心功能参数为自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时相EL增高的危险因素。结果 AF组体表面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心房收缩期血流峰值(A)及E/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均高于对照组,而A和e''低于对照组(P均<0.05)。各时相基底段EL及T4中间段、心尖段EL,T1、T2心尖段EL明显增高(P均<0.05);其他时相各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时相基底段EL增高的危险因素分别为T1:年龄、E/A;T2:LVESV;T3:LVESV;T4:E/A、E、e'';T5:A、年龄。结论 AF可致左心室各时相基底段EL增高;采用VFM技术定量评估AF患者左心室EL,为观察AF对左心室血流模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组织多普勒评价高血压性和运动性心脏重塑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TDI技术在评价高血压性心脏重塑与运动性心脏重塑差异上的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心肌肥厚患者31例(高血压组)、运动员35名(运动员组)和健康志愿者50名(对照组),采用M型及TDI超声心动图观测心脏重塑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高血压组与运动员组的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脉冲多普勒测量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A峰升高、E/A值降低(P均<0.05),运动员组A峰降低、E/A值升高(P均<0.05);TDI测量结果中,与对照组和运动员组相比,高血压组舒张早期(Em)、收缩期(Sm)心肌运动速度及E/Em值均出现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 TDI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区分高血压性和运动性心脏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