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1980~1989年鉴定的769株钩端螺旋体,分属14个血清群35个血清型,其中有5个国际新型:Javanica群Mongma、Zhenkang、Dehong,Pyrogenes 群 Monglian,tarassovi群 Yunxian 型。国内新型 1株 tarassovi 群 moldaviae。从患者分离鉴定 241株,18种动物分离鉴定 528株。首次从丽江地区永胜县病人分离到 1株 Pomona 群 Kunming-pomona 型。从临沧地区黄麂分离到 1 株 Hebdomadis 群 Hebdomadis 型,鳝鱼分离到 1株 Autumnalis 群 bangkinag 型。从红河州个旧市蝙蝠分离到 1 株 Grippotyphosa 群 grippotyphosa 型。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 1988年以来从思茅、丽江、临沧、德宏、保山、文山及及玉溪等地州的病人和家、野动物体内分离到的 2 50株钩端螺旋体 (以下简称钩体 )菌株 ,于 1990~ 1999年间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和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因子血清、单克隆抗体等方法〔1〕 进行血清学分群分型检定。在检定孟连县的 75株钩体菌株群别时 ,发现 14株钩体混生株〔2〕,这在国内外尚属罕见。本次检定的 2 50株钩体菌株 ,除疑似新型菌株已送国家钩体专业实验室复核审定外 ,现将2 4 0株钩体菌株的检定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待检菌株  2 50株钩体待检菌株 ,大多数是1…  相似文献   

3.
为全国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调查,对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和四川8省区新近分离的钩体菌采用凝集试验和因子血清分型方法进行了血清学分类检定。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及其时空分布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杨文映,陈明华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血清型最多的国家[1],其中云南就占全国菌型数的84.29%(59/70)[2]。以往我所和军科所曾分别作过报道[3~5],但由于各自工作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由美国CDC和荷兰RTI对我国分离发现的36株新型钧端螺旋体(钩体)参考菌株的国际复核检定结果。有24株钩体各实验室检定结果相一致,各自代表一个新的国际血清型,分属14个血清群24个血清型。有12株钩体检定结果互有差异,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因此,目前我国至少存在有14个血清群26个国际新血清型钩体存在。  相似文献   

6.
1992年 7至 12月在滇西盈江县的病人血培养中 ,分离得钩端螺旋体 (钩体 ) 2 9株 ,其中 2 6株于当时当地以显凝试验作了初次血清群鉴定。之后为妥善保存 ,采用两种保存方法 ,即同 1株菌一是用棉塞试管 ,2~ 3个月转种传代 1次 ;二是胶塞试管作较长时期的封存 ,均使用柯氏培基。每管 6ml。 1993年 3月菌株分离者对棉塞管保存的培养物作了第 2次群别鉴定 ,结果与初次鉴定时无异。往后对胶塞管封存达 34 2天的培养物启封传代 ,于 1993年 11月 2 3日对生长良好的 2 0株作第 2次群别鉴定时 ,发现有 2株钩体的血清群与封存前和棉塞管传代的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从患者分离的L231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分类检定,明确其型别。方法 采用经典的血清学分类检定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法。结果 证明该菌株应归属我国独有的曼耗群钩端螺旋体,且与该群原有的5个血清型参考菌株均不相同,为一个新的血清型,命名为贺岩型,其代表菌株为L231株。  相似文献   

8.
中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及其地区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及其地区分布于恩庶,秦进才,时曼华,屠云人,杨文映,李庆俊,徐慧栋,梁中兴整理为了全面掌握我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群型分布,于1992~1994年一方面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另一方面进行补充调查,现总结如下。一、我国...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L型感染与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 L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 对74 例钩体脑动脉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进行钩端螺旋体普通培养、 L 型培养, 患者血清做显微镜凝集试验, 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钩体 L 型及其原菌型。结果 钩体脑动脉炎患者钩体 L型培养、普通培养、钩体 M A T的阳性率分别为: 473 % 、189 % 、703 % 。分离出的钩体 L 型呈多形性。结论 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构端螺旋体(下称钩体)抗原结构复杂,血清群型多多,及时掌握血清群型动态,对构体病监测防治及科研均具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省长期开展了钩体血清群型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约作协清群型构成及地区分布四川省1957年首次在乐山市检出钩体后.迄今全省22个市、地、州(除甘孜州)137个市、县、区(附图).从病人和/或带萌动物检出并鉴定钩体8514株.主要集中于构体病主要流行区成都、乐山、雅安、达)fi、凉山等地.占拉出菌株的7O%以上。各地区血清群分布复杂,其中成都、凉山、宜宾等地高达13个血清群(附日)。附图四川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L型稳定株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应用广泛性脑梗塞患者分离的、经免疫荧光与免疫酶染色证明为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型的稳定株并以钩体原型为对照,感染豚鼠,感染次日两组动物体温均升高,感染原型组4/5从血液分离出钩体,L型组3/5分离出L型。2月后处死两组豚鼠取血分离,原型组钩体已从血中消失,而L型仍有3只分离出L型。病理切片证明两组病变主要为心、骨骼肌、肺、眼的间质性失,并有肝窦、小动脉狭窄,肺出血明显,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变性,原型组中有1只在肾曲小管中见有L型。结果表明,钩体L型稳定株可长期在血中存活能引起眼、神经后发症。原型感染后从血中迅速消失,但L型在肾中存在。说明原型在体内可转变为L型,并从尿中排出,成为一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型钩端螺肇体参考菌株的国际复核检定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由美国CDC和荷兰RTI对我国分离发现的36株新型钩端型螺旋体(钩体)参考菌株的国际复核检定结果。有24株钩体各实验室检定结果相一致,各自代表一个新的国际血清型,分属14个血清群24个血清型,有12株钩体检定结果互有差异,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因此,目前我国至少存在有14个血清群26个国际新血清型钩体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临床标体中钩端螺旋体及其L型的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钩体 L 型在钩体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及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 对患者血、 C S F 进行 M A T;对患者血、 C S F 及尿液进行钩体及其 L 型培养; 对培养出的钩体 L 型进行免疫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 S D S- P A G E、 D I B A及电镜等方法鉴定。结果  M A T 阳性率为1917 % (60313) ; 钩体普通培养阳性率1188 % (41345) ; 钩体 L 型阳性率2493 % (86345) 。培养出的 L 型经上述方法鉴定为钩体 L 型。结论 钩体 L 型培养应与 M A T 及钩体普通培养同时进行,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L型脊髓炎(附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钩体L型脊髓炎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 以15例钩体L型脊髓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 急性及亚急性或慢性脊髓损害各7,8例,双下肢瘫7例,四肢瘫8例,均有明显的传导束型节段型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血培养钩体L型阳性8例,原型钩体6例,尿培养,钩体L型5例,CSF培养钩体L型5例,血清钩体MAT阳性7例,结论 钩体L型脊髓炎的发生可能与钩体L型直接损伤脊髓或供血血管,钩体L型致间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DNA探索性研究工作起始于60年代末期。美国乔治敦大学Haapala等用冷酚法提取在培养过程中加入~3H胸腺嘧啶核苷的数株钩体DNA,利用热解链温度(T_m)曲线和浮力密度法(Buoyanty density)确定其硷基配对组成(G+C),并通过标记在DNA上的~H测定特异性核双倍体形成,以了解其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致病钩体根据其G+C百分率可分为两组,同组钩体DNA有很高程度的遗传相关性,而组间钩体则几乎缺如。从而提出,钩体DNA的组成可能与其生物学特性有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L型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寻找鉴定临床标本中钩端螺旋体L型的方法。方法首次以从患者分离出的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稳定L型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有限稀释法及四次克隆化。结果筛选得1株杂交瘤细胞系1B9。该单克隆抗体除与黄疸出血群56601株凝集效价为1:3200外,与其他14群14型无交叉,而同免疫原免疫获得的小鼠血清与波摩那群56008株有1:50的交叉凝集价。结论L型稳定株与原菌型有共同抗原成分,其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特异性鉴定。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1937年汤择光首次报告3例钩端螺旋体病,1955年本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迄今全国累计发病人数已超过250万。平均病死率约为1%。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过研究,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自治区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又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研究工作者相继利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分子杂交、分子克隆与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钩体DNA代谢基因的调控与抗原基因的表达均获得了新的认识,并为该病的检测、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踪以及监测提供了一些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 一、钩体基因组大小及其G C%含量 肖建国等用脉冲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不同群型的5株钩体基因组DNA分子量进行了研究,表明钩体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