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小小睾并殖吸虫囊蚴和后尾蚴的超微结构,囊蚴壁是由电子密度较低而均匀的物质构成,未见细胞和微管道结构。囊内蚴虫和后尾蚴的体被由外皮层、肌层皮层细胞组成,外皮层为一合体层,包括外质膜、基质、基质膜,外皮层表面呈指状突起,后尾蚴的皮层细胞可见多条胞质小管,提示皮层是后尾蚴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2.
异盘并殖吸虫成虫光镜与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异盘并殖吸虫成虫的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光镜下异盘并殖吸虫成虫体壁由外皮层,肌层,合体细胞和实质组织组成;肠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透射电镜下外皮层表面呈指状突起,基质中含大量球形和杆状分泌体及少量线粒体;基质膜平整;合体细胞核呈星形突起,胞浆中含大量粗而内质网;  相似文献   

3.
在广西那坡县并殖吸虫流行区,从采集的弯肢溪蟹中发现异盘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达98.50%(197/200),平均含囊蚴数-每蟹、每克分别是129.23个、4.61个。有一只47克重雄蟹含囊蚴6653个,为目前最高纪录。按疫区等级划分,属超高度并殖吸虫疫源地。经统计学分析,两性溪蟹的感染度(每蟹含囊蚴数)随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有显著差异(P<0.05),而感染率、每克含囊蚴数均与体重、性别无明显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异盘并殖吸虫成虫的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光镜下异盘并殖吸虫成虫体壁由外皮层、肌层、合体细胞和实质组织组成 ;肠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透射电镜下外皮层表面呈指状突起 ,基质中含大量球形和杆状分泌体及少量线粒体 ;基质膜平整 ;合体细胞核呈星形突起 ,胞浆中含大量粗面内质网 ;平滑肌纤维排列整齐 ;肠上皮细胞浆中含大量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分泌体 ,表面片层丰富 ;排泄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集合管和排泄囊组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丰宫并殖吸虫囊蚴、后尾蚴的超微结构。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 囊蚴壁是由电子密度中等而均匀的物质构成,未见细胞和微管道结构。囊内幼虫和后尾蚴的体被由外皮层、肌层、皮层细胞组成,外皮层为一合体层,包括外质膜、基质、基质膜、外皮层表面呈指状突起,皮层基质内有皮棘,其根部位于基质膜,顶端被外质膜覆盖。结论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比较,囊内幼虫和后尾蚴的体被结构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对异盘并殖吸虫作用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感染异盘并殖吸虫的大鼠口服吡喹酮100mg/kg/d,连服2天后,光镜显示成虫外皮层剥离,平滑肌裸露,合体细胞崩解,肠上皮胞体脱落,透射电镜显示外皮层胞质突起肿胀、短钝,部分崩溃,基质中分泌体减少,大量空泡形成,平滑肌外膜破坏,肌纤维水肿、断裂,合体细胞解体,实质细胞核溶解,肠壁平滑肌水肿,肠上皮胞体解体坏死,微绒毛脱落、稀少。  相似文献   

7.
异盘并殖吸虫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盘并殖吸虫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张耀娟,章子豪,沈一平WillyF.Piessens2我国报告的并殖吸虫近30种之多,其中对人体危害的虫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和异盘并殖吸虫(PargonimusheterotremusChen&Hsia,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的超微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壁和囊内蚴虫。结果囊蚴壁内壁是由电子密度较低而均匀的物质构成,未见细胞和微管道结构,厚度为13.1μm,囊壁和囊内蚴虫之间有一定空隙;囊内蚴虫的体被由外皮层、肌层、皮层细胞组成,外皮层为一合体层,包括外质膜、基质、基质膜,外皮层表面呈指状突起,皮层基质内有皮棘,其根部位于基质膜,顶端被外质膜覆盖。结论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壁和囊内蚴虫的体被结构与其它几种并殖吸虫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丰宫并殖吸虫囊蚴、后尾蚴的超微结构。 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 结果 囊蚴壁是由电子密度中等而均匀的物质构成 ,未见细胞和微管道结构。囊内幼虫和后尾蚴的体被由外皮层、肌层、皮层细胞组成 ,外皮层为一合体层 ,包括外质膜、基质、基质膜 ,外皮层表面呈指状突起 ,皮层基质内有皮棘 ,其根部位于基质膜 ,顶端被外质膜覆盖。 结论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比较 ,囊内幼虫和后尾蚴的体被结构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实验室完成异盘并殖吸虫生活史,为基础研究提供生物学资料。方法:以异盘并殖吸虫毛蚴人工感染武鸣拟钉螺,定期观察螺内幼虫的发育和形态特征,再以尾蚴人工感染南宁束腰蟹,定期剖检囊蚴并感染终宿主。结果:20℃-31℃室温下,卵培育16d-21d即发育成熟孵出毛蚴,毛蚴纤毛板四列(6、7、3、1),第一列每块下部具凹陷和缺刻;毛蚴感染拟钉螺,室温21℃-30℃时,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含游离尾蚴)分别于感染后第26、41、58d发育成熟,前者可见产孔,后二者原肠与体长比例分别为1∶3、1∶6;尾蚴具并殖吸虫的一般特征,焰细胞数目及排列方式是2[(2+2+2)+(2+2+2)]=24;束腰蟹经口喂饲尾蚴或饲养于阳性螺环境中,均可受染,60d获成熟囊蚴(室温16℃-27℃),以此囊蚴感染适宜终宿主(猫、大鼠),获得异盘并殖吸虫成虫。对各期幼虫及成虫的形态均作了描述。结论: 在实验室首次成功地完成了异盘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使本虫生活史的主要环节得到阐明。  相似文献   

11.
给感染异盘并殖吸虫的大鼠分别口服吡喹酮、阿苯达唑100mg/kg·d×2,24h 后作透射电镜观察。吡喹酮组虫体平滑肌外膜破坏,部分肌纤维断裂,合体细胞与实质细胞核溶解坏死,肠平滑肌水肿,肠上皮解体坏死较突出。阿苯达唑组以平滑肌水肿更为显著,致肌纤维分离,合体细胞与实质细胞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肠上皮肿胀出现气球样大泡。结果提示两药对异盘并殖吸虫虫体均有损害作用,尤以吡喹酮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2.
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的多态性及其主要寄生部位,确定大鼠的宿主性质。方法:囊蚴经口感染大鼠后,用生理盐水逸出法,分离组织中童虫或直接从肺和肝脏虫囊内取虫,测量虫体大小,染色并摄影。结果:异盘并殖吸虫感染大鼠14d时,虫体侵入肝脏、肌肉和腹腔;30d时,发育出现分化。体腔中虫体发育迅速,成为具有生殖器官雏形的大型童虫,肌肉中虫体发育迟缓;感染70d以后,大鼠的肺、肝和胸壁有虫囊形成,囊内虫体发育成熟且产卵。9只大鼠感染70d后,其中7只在肝脏检获多个虫囊,最多达11个虫囊。囊内虫体发育良好,成熟率为78.6%-100%,最大虫体为16mm×8mm。肝脏严重受损,表面凹凸不平,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坏死。分布于肌肉中的虫体占32.6%-82.4%,始终保持小型童虫状态。感染后156d,虫体仍无发育,其大小为914.87μm±78.21μm×525.34μm±76.26μm,排泄囊内充满黑色颗粒。结论: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呈多态性且多部位寄生,大鼠为其终宿主及其转续宿主。  相似文献   

13.
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透射电镜首次观察了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的超微结构。虫体由体被、实质组织、肠腔及排泄囊所构成。体被由皮层、肌层、皮层细胞组成。皮层为一合体层,包括外质膜、皮层细胞质和基质膜。皮层表面见许多指状突起,突起有多级分枝。皮层基质内有皮棘,其根部位于基质膜,顶端突出于皮层表面但被外质膜覆盖,横切面上可见网格样结晶,基质内遍布球形、杆状两型分泌小体。皮层细胞位于肌层深部,细胞核位于其内,浆内可见两型特征性分泌小体,皮层细胞发生多条胞质小管穿过肌层及基底膜与皮层相连。结果提示皮层是后尾蚴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4.
异盘并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豚鼠、家兔和大鼠,20~70d分期解剖。从上述动物的胸腔、腹腔、肝脏、肺和肌肉中,均检获虫体。豚鼠感染20d后,虫体发育出现分化。体腔和肝脏的虫体,发育迅速,生殖器官雏形可见。肌肉中虫体发育缓慢。感染40d~50d,豚鼠和家兔肺部均有虫囊形成,虫体多集中于体腔。此时,多数动物都因大型童虫穿破血管,导致胸腔积血而死亡。wistar和SD两种品系大鼠均为适宜终宿主,感染70d后,wistar鼠除肺部有虫囊形成外,肝脏也获多个虫囊,囊内虫体发育良好,子宫内充满虫卵。将大鼠体内所获50条小型童虫,经口感染家犬1只,62d后,从犬肺虫囊与胸腔中共获成虫12条。  相似文献   

15.
异盘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广西那坡县异盘并殖吸虫流行区,从采集的拟钉螺(种名待定)体内首次检获子雷蚴和尾蚴,感染率为0.11%(4/3530)。经用异盘并殖吸虫毛蚴感染正常的拟钉螺获得成功,其子雷蚴和尾蚴与自然感染者一致,证实该地拟钉螺是该虫自然界第一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6.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受肺巨噬细胞损伤后的超微结构改变。后尾蚴与肺巨噬细胞孵育后,表面出现糜烂、肿胀、水泡、皮棘消失,感觉器消失或变形,指状突起变短或消失和外质膜局灶性溶解,基质内出现多层膜包裹的小体;加肺巨噬细胞上清液可致同样的病变。本文结果提示,肺巨噬细胞对后尾蚴有损伤作用,损伤的部位主要在皮层,其机制主要通过肺巨噬细胞分泌的可溶性介质。  相似文献   

17.
采用蜡烛缸法比较大鼠血清、人脐带血清、成人B型血清、兔血清、小牛血清和加有次黄嘌呤的小牛血清对伯氏疟原虫体外生长的影响.并对培养前和培养12、20、28h的小牛血清培养物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所用血清均不能明显改善长期培养效果;对短期培养的效果,以大鼠血清和人脐带血清为优,次黄嘌呤对疟原虫体外生长有潜在的抑制作用。电镜观察表明,小牛血清能使大鼠红细胞发生凝集,红细胞和疟原虫表面所形成的表面粘附物能妨碍裂殖子入侵和疟原虫对代谢物的吸收和排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