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前已述明“温热”及“湿温”是本书的两大纲,故作者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证治的基本内容。我们知道温病以三焦立论,在临床经过中是按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传变(但不一定都传变),在传变过程巾可以发生“转化”,这些均于前面已加讨论而再重申者,乃引以为例,说明作者是根据此原则来探讨温病证治的。“温热”和“湿温”,各可分为病在上焦,病在中焦和病在下焦;上、中、下焦各有一定的临床表现——主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分析温病各个阶段的主证,基本上  相似文献   

2.
温病湿热病证是临床一类常见病证,因湿热胶结、缠绵难解常反复发作,为中医难治病证。凡地理气候环境比较潮湿的地区,尤为常见、多发。马来西亚地处南洋,一年四季皆夏,气候潮湿,湿热病发病率甚高。文章从中医辨证角度提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为温病湿热病证之综合病理变化,并提出“祛湿、清热、行气、化瘀、益气”为其基本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3.
脾胃湿热证系外感时最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该证虽属外感湿热病,但与湿温病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病理过程都有着本质区别。我区地处长江中游平原,地多卑湿。笔者在临床中运用黄芩滑石汤治疗本证,取得了明显效果。兹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5.
对近十余年有关湿温病理论研究的梳理,可见理论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文献及医案的整理。湿温病理论宗于《内》《难》,发展完善于明清,辨治见长于清代;现代研究更是启发新见,为以后的科研和临床提供了思路和借鉴。随着与湿温病相关的手足口病等新发瘟疫的不断出现,深入研究湿温病的理论内涵及临证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浙江近代名医范文虎治疗湿温病的经验,以期对临床治疗湿温病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范文虎先生的医事资料,筛选出范氏治疗湿温病的医案,进一步分析其治法遣方的特色,从而总结其治疗湿温病的临证经验。[结果]范氏治疗湿温病善用化湿法,其中湿郁于上用清震汤升清渗湿,伏湿类疟用藿朴四逆散理气祛湿,湿热内陷用藿朴五苓散通阳化湿。[结论]范氏治疗湿温病,治法灵活,善用化湿,使湿去热孤,疗效确切,有其自身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丁济万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丁济万临床上根据湿温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六经和卫气营血合而辨证的方法,并附少量医案说明丁氏辨证细腻、用药轻灵的特色。[结果]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所以要根据湿温的变化或从伤寒辨证,或从温病辨证:邪在卫、气,按三阳经治法;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其次,湿温主要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三焦的症状无不与脾胃病变有关,所以要兼顾中焦,配以化湿健脾之法。[结论]湿温病是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类疾病。丁氏一派本着"辨病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六经体系及卫气营血辨证,大大丰富了湿温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围绕湿温病是否应该禁下之问题,试从湿温病可出现的6个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并同伤寒论3个承气汤加以比较,进而有力的论证了湿温可下之征是必须有实邪阻滞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9.
围绕湿温病是否应该禁下之问题,试从湿温病可出现的6个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并同伤寒论3个承气汤加以比较,进而有力的论证了湿温可下之征是必须有实邪阻滞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0.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中医理论,模拟临床病因,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因素(中药造模因素+饮食、气候因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均证明近似于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临床表现。结论: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11.
湿热病为温病常见类型,由外感湿热邪气所致。因湿土之气,同类相求,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所以,湿热病易造成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症状而以脾胃为中心。因此,对本病的治疗,明以前医家多从脾胃论治,至叶天士始开分消湿热之法,将宣肺法引入湿热证治,后经薛生白、吴鞠通等温病大家的临证总结发挥而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Th1/Th2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肠菌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②造模因素在MHV-A59温病湿热证致病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动物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湿热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造模)、病毒组(单纯MHV-A59造模),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③清热祛湿类方药的对温病湿热证机制的反证: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A药组(模型组用蒿芩清胆汤治疗)、B药组(模型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C药组(模型组用三仁汤治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①模型组、肠菌组血清Th1/Th2(IFN-γ/IL-4)比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②病毒因素主要影响到IFN-γ水平,致使模型组Th1/Th2比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③与模型组比较,A药组Th1/Th2比值明显趋于平衡(P<0.05)。结论:Th1/Th2失衡是温病湿热证共同的致病机制之一,在MHV-A59温病湿热证形成中,MHV-A59因素主导T细胞免疫紊乱,清热祛湿类方药具有不同程度改善Th1/Th2失衡的作用,反证了温病湿热证的上述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对20余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包括温病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肾病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肺炎湿热证及多发性肌炎湿热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医湿热证病因及证候特征的角度对不同的造模方法、造模条件进行比较评价,为湿热证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温病湿热证本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湿热证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症候群,它具有病机复杂、治疗困难、易于反复的特点。现将近年来有关温病湿热证本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血浆内毒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86例温病患者血浆内毒素检测结果表明,血浆内毒素阳性率和内毒素血症发生率都随卫气营血演变而增高(前者P<0.01.后者P<0.05),符合卫气营血的临证传变规律,是卫气营血的病理基础之一;湿热类温病血浆内毒素阳性率和内毒素血症发生率都较温热类温病高(P值均<0.01).提示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可能是造成湿温病缠绵难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张正昭伤寒教研室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伤寒论》是专论风寒外感的,因此外感湿热证一直被划归于温病的范畴,所以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明确提出《伤寒论》中有湿热证的。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有较多的湿热证的论述,就连“湿温病”、“暑...  相似文献   

17.
湿热病即温病中兼有湿邪者,它包括了暑温挟湿、湿温、伏暑及一般温热挟湿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腻,阻滞气机又伤阳气。故温病中只要兼湿,则与一般温热病的治法完全不同。湿温,伏暑都是由暑湿郁久而成,所以伏暑、暑湿、湿温等皆须按湿温进行辨证论治。正如吴鞠通所说:“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但湿温又不同于温热挟湿。凡挟湿,是指温热病中挟持着湿邪,但仍以热为主,且其湿并未与热相合,是分离之湿热。湿温病则不同,它由于湿热互相裹结,湿在热中,热在  相似文献   

18.
岭南地区因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特殊性,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性,人群体质对疾病的反应性与其他地区也有所不同。因此岭南温病的发病、证候表现与防治方法亦有其特色和经验。总结与研究岭南温病学说,不但有力地说明温病具有地域性特点,而且有利揭示温病的本质。岭南温病的防治措施,对该地区及地理气候环境类同的国家和地区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岭南温病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基于其因时、固地、因人制宜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为岭南温病学术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很欠贡献。1978年以来,对岭南温病历代著作、医案医话、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资料整理,总结出了岭南常见温病,发病季节、内外病因、诊治方法以及药物运用等特点,对继承与发扬温病学说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病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按温病学理论及现代研究方法 ,用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模拟了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辨证角度观察其症状和体征 ,与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相符合。本实验将为研究湿温病湿重于热证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20.
湿温病是儿科最常见的发热性、流行性、时令病之一。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感染、黄胆型传染性肝炎、沙门菌感染、伤寒、付伤寒等疾病相类似。已故中医儿科主任康诚之订“温胆三仁汤”治疗湿温病临床效果较好,成为我院儿科经验方剂之一。现将我们对小儿湿温病的初浅认识,使用“温胆三仁汤”的一点体会,经治的部份病例报导如下,提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