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讨过量谷氨酸毒性损伤豚鼠视网膜内生长抑素(SOM)的表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表达的影响,本实验将豚鼠随机分成三组。损伤组:腹膜腔内给予谷氨酸钠3g/kg,隔天给药,连续7d;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bFGF+谷氨酸钠):在注射谷氨酸钠之前1~2h,给予bFGF800U/kg,隔天给药,连续7d。各组动物分别在存活10d后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各组豚鼠视网膜内SOM样免疫反应产物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正常豚鼠视网膜内可观察到许多SOM样免疫阳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GCL)和内核层(INL);(2)损伤组相应区域内可观察到SOM样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其染色强度亦明显减弱;(3)治疗组经预先给予bFGF后,在GCL和INL内可检测到SOM样阳性细胞数较损伤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其染色强度有所增强。以上结果提示:过量谷氨酸钠可导致视网膜内SOM的表达显著降低,而bFGF则可以上调由于过量谷氨酸毒性损伤所引起的SOM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量谷氨酸毒性损伤后视网膜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兴奋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bFGF治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各组豚鼠视网膜内Caspase-3和Bcl-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Caspase-3无明显表达,损伤组在节细胞层、内核层、内界膜和外界膜等处Caspase-3表达阳性面积百分率和密度明显上调,bFGF治疗组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对照组Bcl-2在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及内核层内有弱阳性表达,损伤后变化不明显,bFGF治疗组Bcl-2的表达阳性面积百分率和密度明显上调,不仅在节细胞层、内核层和外界膜,在内界膜、外网状层、外核层也有明显表达.结论: bFGF能选择性减少视网膜兴奋毒性损伤后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bFGF抗过量谷氨酸诱导的节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可能是调节Mǘller细胞及节细胞内Caspase-3和Bc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后角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阳性对照组和bFGF组。阳性对照组动物右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bFGF组动物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给予bFGF,在不同时间点运用免疫荧光技术结合图像分析检测相应背根节和脊髓后角CGRP的变化。结果:bFGF处理组术侧DRG内中小型神经元和脊髓后角内的CGRP表达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积分光密度值相比(P<0.05);但DRG内大型神经元内CGRP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结果提示外源性bFGF能明显促进损伤后同侧DRG中小型神经元和脊髓后角CGRP的合成,对DRG内大型神经元中CGRP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佑震  申姜颖  洪岸  郭玉臣  庞龙滨 《解剖学研究》2002,24(2):113-115,I004
目的 在体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谷氨酸钠所致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毒性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 谷氨酸钠组 :谷氨酸钠 2g·kg-1·d-1,ip× 18d ;bFGF组 :bFGF 80 0U·kg-1·d-1,ip ,谷氨酸钠 2g·kg-1·d-1,ip× 18d。停止用药后耳廓反射粗略测定动物听觉水平 ,后取耳蜗 ,固定包埋、切片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谷氨酸钠组表现为基底转与顶转几乎均匀一致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消失 ,平均细胞密度为 (1976 3± 10 18 9)个 /mm2 ,占正常的 4 5 % ;bFGF组细胞密度为 (384 0 9± 373 1)个 /mm2 ,约为正常组的 89%。经方差分析 ,F 检验 ,谷氨酸钠组与bFGF组比较 ,耳蜗螺旋神经节存活细胞密度差异显著 ,P <0 0 5。结论 bFGF对豚鼠谷氨酸钠耳蜗旋神经节细胞在体毒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谷氨酸钠对幼年豚鼠视网膜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谷氨酸钠(Glutamate,G)对幼年豚鼠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方法:豚鼠随机分为G3和G7实验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30%G3g·kg~(-1)·d~(-1),连续3d和7d,在停药10d后取材、制片,观察视网膜厚度、神经元数目和形态学改变。结果:G3组节细胞数目减少,少数细胞发生皱缩或固缩。G7组损伤更为严重,节细胞发生核固缩、死亡,数量减少,双极细胞数目减少,视网膜厚度、内核内网层、节细胞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显著降低。结论:谷氨酸对幼年豚鼠视网膜有损伤作用,损伤程度与用药时间长短有关,损伤部位主要在视网膜内层的节细胞,双极细胞也受到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红蛋白在绵羊视网膜的分布特征。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SP法,观察脑红蛋白在健康成年绵羊视网膜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脑红蛋白在绵羊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层、内网状层、外网状层和光感受器内节段中有强阳性表达,在视网膜的内核层和节细胞层有弱阳性表达,在视网膜外核层、光感受器外节段和色素上皮层中未见有阳性表达,内界膜、外界膜和视神经中亦有脑红蛋白阳性表达。绵羊视网膜脑红蛋白阳性表达的细胞类型主要有节细胞、双极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其中节细胞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胞核中未见表达。结论;除外核层、光感受器外节段和色素上皮层外,脑红蛋白在绵羊视网膜其他各层中均有表达,提示脑红蛋白在维持视网膜中氧平衡状态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N-甲基-N-亚硝脲(N-methyl-N nitrosourea,MNU)损伤视网膜的模型,研究视网膜神经元凋亡对Müller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腹腔注射MNU建立视网膜损伤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研究感光细胞缺失对Müller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检测主要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TUNEL法显示,腹腔注射MNU后2 d,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凋亡现象明显。核增殖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素CyclinD_1的表达明显增高。与此同时,Müller细胞也开始表达神经干细胞抗原巢蛋白(nestin);RT-PCR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的表达均升高。结论:在视网膜受到损伤时,Müller细胞增殖、去分化呈现出干细胞的特性。而视网膜中IGF、bFGF和H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提示视网膜损伤后可能通过大量分泌细胞生长因子,促进Müller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作用及其对bFGF表达的影响,为BMSCs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改良的Allen的WD法建立脊髓(T12节段)损伤模型,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损伤后未移植的对照组(B组)和BMSCs移植治疗组(C组)。通过BBB行为学评分记录两组动物后肢恢复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bFGF在各组大鼠脊髓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BMSCs移植组各个时点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P<0.05),7d最高,后渐下降,但21d表达仍高于正常。其中B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各个时点的bFGF表达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老年猫与青年猫视网膜S100与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变化.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S100、MBP阳性结构.显微镜下观察S100、MBP阳性反应,并对S100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结果:老年猫、青年猫S100免疫反应阳性结构均见于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的星形胶质细胞.与青年猫相比较,老年猫视网膜中S100阳性反应强于青年猫,阳性细胞显著增加.老年猫MBP免疫反应阳性结构见于外网状层和内网状层的神经纤维,青年猫阳性反应很弱.结论:猫视网膜衰老过程中S100和MBP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0.
张艳  于恩华  刘猛 《解剖学报》2005,36(1):10-13
目的 观察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13)蛋白在金黄地鼠视网膜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STA13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m免疫印迹方法结果生后发育早期整个视网膜神经层均有STA13阳性产物分布,以视网膜节细胞层(GcL)、内网层(IPL)和成神经细胞层(NBL)的内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程,其阳性产物逐渐局限于视网膜节细胞的胞浆和胞核;蛋白半定量结果显示,生后1周内STA1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之后逐渐降低,成年后最低。结论 STA13蛋白的表达及变化可能与视网膜生后早期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density of presynaptic markers of synaptic communication and plasticity, especially synaptophysin (SYP),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ognitive decline and the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indicating that synaptic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AD.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ynaptic protective effects of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active components extracted from the Chinese herbs ginseng, epimedium, polygala and tuber curcumae (GEPT), in the brains of APPV717I transgenic mice. METHODS: Three-month-old APPV717I mice were arbitrarily divided into 10 groups (n = 12 per group): APP groups receiving vehicle treatment for four or eight months (model groups), three dose groups of GEPT-treated mice for each treatment period, and donepezil-treated mice for each treatment period. Three-month-old C57BL/6J mice (n = 12) were also given vehicle for four or eight months (control groups). Vehicle, donepezil or GEPT were intragastrically administered.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were used to assess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hippocampal CA1 region and ratios of SYP to beta-actin levels in hippocampal tissue homogenate, respectively. RESULTS: Both IHC and Western blot revealed a decrease in SYP levels in the CA1 region of 7- and 11-month-old APPV717I transgenic mi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 whereas SYP levels were increased in donepezil- and GEPT-treated transgenic mice compared with the APP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SYP detected by IHC between the GEPT high-dose group and the APP group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ll three GEPT groups and the APP group after 8 months of treatment. Western blotting showed that the SYP protein-beta-actin ratio was decreased in APP mice, while donepezil- and GEPT-treated transgenic mice showed increased trends in the SYP protein-beta-actin ratios. CONCLUSION: GEPT increases SYP expression and protects synap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amyloid plaques in the brains of APPV717I transgenic mi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临床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分布及表达密度;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病程视网膜细胞的损害情况。结果:糖尿病及正常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均表达bFGF,反应强度和密度不同。发病组自6月龄起,居于大血管周围的阳性节细胞密度增加;不同病程bFGF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糖尿病病程延长,细胞超微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糖尿病时增多的bFGF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刺激二者增殖,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另一方面,减弱视细胞与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对糖尿病性盲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同时,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相应的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对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参照Feeney自由落体冲击造模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7 d。处理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脑组织EGF和bFGF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EGF表达下降(P<0.01),而bFGF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EGF和bFGF表达明显升高 (P<0.01)。结论: 针刺可促进神经再生相关生长因子EGF和bFGF的表达,这可能是针刺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 白藜芦醇:非黄酮类的多酚化合物,分子式为C14H12O3,相对分子质量228.25,为白色针状晶体,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别名:3,4',5-三羟基芪、虎杖甙元,是相关植物在受到病菌侵染或环境恶化时产生的植物抗毒素,主要存在于葡萄、虎杖、决明、花生、桑葚等植物中。 骨骼肌急性钝挫伤:钝挫伤指在钝器作用下,造成以皮内或皮下及软组织出血为主要改变的闭合性损伤。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指钝器在短时间内伤到肌肉层造成皮下及软组织出血,肌肉没有断裂或者撕裂的闭合性损伤。临床上90%的骨骼肌损伤属于钝挫伤与扭伤。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对白藜芦醇抑制机体组织纤维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在肌组织损伤康复方面的作用却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表达规律,探讨白藜芦醇促进受损骨骼肌结构与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33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3只)、自然恢复组(15只)、白藜芦醇组(15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钝性暴力法制造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损伤后自然恢复组不予处理,白藜芦醇组给予白藜芦醇灌胃治疗,分别于伤后1,3,7,14,21 d处死动物,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胶原纤维形成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记法检测骨骼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正常组兔肌纤维多边形、形态规则、排列紧密,肌核均匀分布于肌膜下,无增生与固缩,肌膜完整;自然恢复组伤后1 d见血细胞渗出,3 d炎症细胞开始浸润,至7 d达峰值,21 d肌纤维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白藜芦醇组在炎症细胞浸润、修复时间上整体优于自然恢复组;②Masson染色显示:正常肌细胞中胶原纤维含量极少;自然恢复组随着瘢痕组织的形成,胶原纤维逐渐增加,于14 d达高峰;白藜芦醇组胶原纤维含量低于自然恢复组;③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记检测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在骨骼肌修复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两组均于7 d达高峰,21 d时仍高于正常,且白藜芦醇组峰值高于自然恢复组;④整体来看,白藜芦醇组在炎症反应以及修复程度上均优于自然恢复组,白藜芦醇通过上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表达来促进骨骼肌修复,但其并不改变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蛋白表达量的整体变化规律。 ORCID: 0000-0001-6570-2052(刘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cl-2、PCNA等蛋白表达在成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意义。方法:将对数生长期成肌细胞进行分组,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处理2 h及过氧化氢处理,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单纯bFGF组、氧化应激组(H_2O_2组)和干预组(bFGF+H_2O_2组)。免疫组化检测Bcl-2和Bax阳性沉积颗粒;免疫荧光观察成肌细胞形态及Bcl-2和Bax荧光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2、PCNA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氧化应激组比较,干预组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减少;Western blot显示,干预组Bcl-2和PCNA水平增加,Bax水平降低。结论:氧化应激诱导的大鼠成肌细胞损伤参与肌细胞病理进程。Bcl-2和PCNA表达上调可减轻成肌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6.
背景:视网膜挫伤是眼外伤后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治疗比较棘手。虽然对视网膜挫伤后眼底改变在临床上已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在其发病机制、药物治疗上意见仍不一致。 目的:在兔视网膜挫伤模型上,观察视神经细胞的凋亡并探讨其发生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无眼疾青紫蓝兔48只,随机分为8组,挫伤后1,3 h组、挫伤后1,3,7,14,28 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右眼为致伤眼,以改良Allen’s重击法制备兔单眼挫伤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分别于建立模型后在相应时间点获取兔眼标本,对筛板后5 mm视神经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并行神经胶质细胞计数,以电镜及TUNEL法观察视神经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兔视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胶质细胞与神经纤维走向一致,呈极性排列。挫伤后1,3 h、挫伤后1,3,7 d兔视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胶质细胞杂乱无序。挫伤后1,3 h、挫伤后1,3,7,14,28 d胶质细胞计数减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视网膜挫伤后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凋亡现象,正常对照组、挫伤后1 h、挫伤后28 d组几乎不见凋亡细胞;挫伤后3 h组、挫伤后1,3,7,14 d组均可见TUNEL染色阳性的凋亡细胞,其中在3 d组数量较多,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视网膜挫伤后,视神经胶质细胞凋亡可能是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原因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谷氨酸转运体1(GLT-1)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急性高眼压组、溶媒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和BDNF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每组动物左眼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右眼为正常对照,每组动物分别存活1、3、7或14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源性BDNF对视网膜GLT-1表达的影响。结果:溶媒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中GLT-1的表达与急性高眼压组相同。与正常视网膜比,急性高眼压组GLT-1的表达在再灌1d时上调,3d时达到高峰,7、14d时表达下调,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在BDNF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再灌1d时GLT-1表达明显高于急性高眼压组,3、7、14d时GLT-1表达与急性高眼压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外源性BDNF对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再灌早期提前上调GLT-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