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络效灵丹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方为丹参三钱、当归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主治气血凝滞,癖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凡瘀血阻络证均可用之,适当加减,既可以用于寒证、也可以用于热证;腹痛、痹病、疮疡之寒证,配桂枝、附子、小茴香等温里散寒药;红肿热痛之疮疡热证,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血瘀证往往伴气滞或气虚,兼气滞配行气之香附、枳壳;兼气虚配黄芪、党参、白术等;血瘀重配三棱、莪术、水蛭、三七等;兼湿邪配芳香化湿药及利水渗湿药;老年患者往往兼肾虚,配补肾药。配伍得当,剂量遵守"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原则,临床证明活络效灵丹对痹症肢体关节疼痛、各种疮疡、腹痛、下肢静脉曲张属瘀血阻络者均有较好疗效。附痹症、外伤阴证疮疡(产后会阴侧切伤口不愈合)、痛风、糖尿病足验案4则。  相似文献   

2.
风药者,取象春季生发之气也,兼轻巧活泼、芳香辛散、轻扬升浮、通达宣散之性,此药可调肝宣肺运脾、斡旋气机升降,辅有承转机体脏腑气机以交通各脏之功,配伍风药医脾胃之疾,每获良效。张声生教授巧用风药于脾胃之疾,配伍敛阴、补气、活血、降气之药以取风药之长兼制风药之弊,其虽属佐使之品,然组方配伍之术于诊疗临床脾胃之疾常为点睛之笔,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正> “升陷汤”首见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卷。方中黄芪味甘微温、补气升气,用为主药;“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因诸药性味甘温,有升无降,故入知母之凉润者以济之,使升降复、云雨作,大气之下陷者可愈矣。若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或再加山萸肉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兼气分郁结、经络湮瘀者,去升麻,加桂枝、当归、乳香、没药;兼心肺阳虚,冷背恶寒者,去知母,加桂枝、干姜、当  相似文献   

4.
全国名中医禤国维教授自创解毒良方——皮肤解毒汤治疗多种风湿热毒性皮肤病,获效颇多。本文从养血解风毒治疗荨麻疹,即以皮肤解毒汤配伍养血之品,以鼓舞血行,畅达血脉,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健脾解湿毒治疗湿疹,即以皮肤解毒汤为基础加健脾扶正之药以鼓舞正气,祛邪外出;化湿解暑毒治疗夏季皮炎,即以皮肤解毒汤祛除暑毒之邪的同时兼以芳香化湿之药,标本兼治,祛邪兼扶正;养阴解燥毒治疗银屑病,即以皮肤解毒汤加养阴润燥之品以养营阴,润肌肤;降火解热毒治疗多形红斑,即以皮肤解毒汤加凉血泻火之药以达"热者寒之"之效,笔者从这几方面总结禤国维教授运用解毒法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胡国恒教授将气血亏虚作为头痛总病机;以补益气血为基本治法;多用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佐以补血之品,以虫类药祛风同时兼能通络止痛,且善用引经药引药归经。  相似文献   

6.
脑病用风药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风致病范围广泛 ,病情变化比较复杂 ,这在中医脑病所属之头痛、眩晕、中风等疾病中表现尤为如此。因此探讨脑病用风药规律及其机理 ,对脑病的治疗将大有裨益。1 头痛用风药 轻扬疏散为先头痛多见于血管性头痛 ,其痛剧不解者又称为“头风”。因于外感者虽有兼寒、兼热、兼湿之不同 ,但以风邪为主要 ,因“风为百病之长”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因于内伤者 ,或阳气偏亢 ,或虚火上炎 ,或痰瘀阻滞 ,最终导致风气上扰 ,此即“内伤夹风”。前人治头痛用风药有相当的广泛性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头痛》篇中还对头痛用风药的机理作了阐述 …  相似文献   

7.
佐药在方剂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成方一般均有君、臣、佐、使之格局,而佐药,虽于方剂中并不居于主要地位,然其意义有三:①协助君臣药物治疗兼证;②制约君臣药之毒性或药性峻烈;③用作反佐。因此,历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在立方遣药上每予充分考虑。现就其上述作用结合常用方剂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论述肺与大肠相表里关系的基础上,对肺部疾患兼治大肠和大肠病变兼治肺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肺热下移大肠,宜泻肠而通肺气;肺虚则大肠传导失职,宜补肺兼润肠;肺气不固,大肠不摄,宜益气涩肠;湿热结聚之便秘不通,宜调理肺气;痰饮喘咳兼胃家实者,宜下气导滞。最后还从直肠给药及现代实验研究对“肺合大肠”理论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9.
石淋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尿系结石,应用经方治疗此病疗效可靠,在排石通淋之际,莫可一味地使用苦寒通利之药,应当重视气化之理,酌情选用温通补肾之药,兼护脾胃,扶正祛邪,以获全功。  相似文献   

10.
从“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3方面,阐述明代医家缪希雍“治血三法”在肾性血尿治疗中的应用。肾性血尿多久病入络,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行血之药久用易伤阴动血,故常与柔肝养血之品相互配伍;肾性血尿常兼夹湿热、风热之邪壅滞肾络,少佐升散之药可恢复全身气机而驱邪外出。  相似文献   

11.
甘味药在中药当中所占比例较大,如作一粗略统计,大约占全部药物的三分之一。《神农本章经》载药365种,以甘味为主体的药(上品药)有120种。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载药500种,标有甘味的药达160种以上。这些甘味药多集中见于补益药一章,也有一部分散见其它章节。大部分药除了甘味以外,还往往兼有它味,如有兼苦、兼咸、兼辛、兼酸之别,加之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补泻、归经的不同,作用各异,难以概括。本文所要讨论的甘味药,是独具甘味,而且甘味显著,药性平  相似文献   

12.
探析《辨证录》虚劳病诊治特色。陈士铎对虚劳的辨证重视房室情志之因;详症略脉,注重鉴别;以五行生克理论进行脏腑辨证。论治上则补阴制阳,时时顾护阴液;强调胃为肾之关门,填精需补脾开胃;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虚宜五脏兼补。用药则多选用补血养阴药,并且用药精当,善用引经药;亦关注治疗时间,提示用药需保证疗程,并适时调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吕绍光主任对肝郁型围绝经期非器质性失眠常见症状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吕绍光主任治疗围绝经期非器质性失眠病例307例,其中以入睡困难为主症的患者76例,以多梦为主症的患者79例,以时睡时醒为主症的患者75例,以早醒为主症的患者77例。应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四症所用药物进行数据挖掘。结果①入睡困难核心药物:茯神、黄芪、紫石英、珍珠母、浮小麦、大枣、何首乌;药对3条,如茯神→远志、茯神→珍珠母等。②多梦核心药物:郁金、香附、夜交藤、合欢皮、龙骨、牡蛎;药对14条,如香附→郁金、香附→夜交藤等。③时睡时醒核心药物:生地黄、百合、麦冬、石菖蒲、远志、栀子、淡豆豉;药对3条,如:生地黄→百合、百合→远志等。④早醒核心药物:女贞子、桑椹、旱莲草、枸杞子、黄精、菟丝子、酸枣仁、柏子仁;药对2条,如:女贞子→酸枣仁、女贞子→柏子仁。结论吕老治疗入睡困难核心治则为养心安神,兼以补血益气、调和阴阳之治法;多梦核心治则为解郁安神,兼以滋阴潜阳,养肝通络之治法;时睡时醒核心治则为润肺安神,兼以通窍滋阴、清心除烦之治法;早醒核心治则为补肾安神,兼以养肝滋阴、益气补血之治法。  相似文献   

14.
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君药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臣药当归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相似文献   

15.
论述卵巢早衰辨证治疗中滋阴养血、温肾助阳、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理气、疏肝解郁、清热、祛湿化浊中药各类药的配伍心得。认为滋阴、养血相须配伍,以达血海充盈之效;滋阴养血、温肾助阳相佐,侧重"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温肾助阳、滋阴养血相佐,侧重"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配伍健脾益气类药,以达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之效;配伍活血化瘀类药,以改善脉络瘀滞之病理状态;滋阴养血同时佐理气类药,以防滋阴养血类药滋腻之弊,并达气行血畅之效。注重疏肝解郁、滋补肝肾的同时,养阴需清热,滋阴需降火。兼见湿浊内蕴之证,配伍祛湿化浊类药,先祛湿浊,以防滋补类药性滋腻易生湿浊之弊。  相似文献   

16.
<正> 萆薢渗湿汤出自清·《病科心得集》,为外科皮肤科常用名方之一。由萆薢、苡仁、黄柏、赤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八味药组成。郭老师认为:皮肤为人之卫外,毒邪侵犯,首当其冲。他指出急性皮肤病,每因湿热熏蒸肌肤或兼感风邪而引起,故大凡皮肤病的急性期,皆可以萆薢渗湿汤化裁与之,湿重宜兼温化,热重宜兼清利,兼挟风邪宜疏风散邪,实证宜兼攻逐,虚证宜兼扶正,总之临床应用此方时应坚持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则疗效甚佳。一、杷桑萆薢渗湿汤:即本方去泽泻加枇  相似文献   

17.
浅析中药归经与炮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瑞 《陕西中医》2010,31(3):357-357
中药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古人云:“病有经络,药亦有经络,某药专人某经,或兼人某经,果认之真而用之当,自尔百发百中;倘辩之不明,焉能凿柄相投?”中医所用之药,不是用的原生药材而是用的炮制品,即将原药材加工炮制后的各种饮片,再经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君臣佐使,组成方剂,制成剂型,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清朝初年著名医家喻昌首创《秋燥论》,提出治燥五律。明确了治燥首要明辨燥湿,重在辨表里气血,关键在于区分肝肺之燥,切忌纯用润药。当遇杂病兼燥,则需慎用燥药。喻氏告诫后世医者:治燥首当避免误以湿治,要辨清燥邪侵犯的病位,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不可纯用润剂;当非燥病而兼燥者,需慎用燥药,避免以燥治燥,燥上加燥。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糖尿病治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有四气五味之性,病有寒热温凉之分,疾病所属脏腑有味的喜恶;药性的四气五味涵盖着其升降沉浮之性,升降出入又是脏腑气化功能的表现形式。因此,气味和升降沉浮将药与病有机联系起来。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过食肥甘致脾胃辎重太过、郁滞化热密切相关,可责之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基于四气五味药性理论,治疗时当选苦寒之品,寒可除热,苦可泻脾壅,苦寒药泻辎重除郁热,兼以辛味酸味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20.
慢性支气管炎属“痰饮”等范畴。对于此类病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曾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论述。这是言痰饮病治疗之常法,但临床上此类患者证情往往较为复杂,或夹宿疾,或兼外感之邪,或则痰饮久而化热。治疗上若单纯用温药未必确当,我常以温清并用,标本兼顾,补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