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综述近年胃痞病采用辨证论治、经方专方等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认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审因治本为胃痞病的根本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
李翼 《江苏中医》1998,19(9):17-17
  相似文献   

3.
李玲君 《光明中医》2014,(9):1825-1826
胃痞证是以自觉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证。金老师认为胃痞证的发生是因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导致。病机关键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辨证治疗以行气消痞的同时配以辛温散发药疏肝,通过治肝而达到治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脾胃功能运转障碍,而出现气机瘀阻,是痞症形成的主要病机.对痞症辨证分型,针对性选方遗药.实痞主在祛邪,虚痞重在调养脾胃,目的都是为了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痞症自然消除.  相似文献   

7.
痞证为肝脾胃科门诊最为常见的就诊主诉,亦常做为伴随症状出现在相关疾病中,本文结合临床从虚与郁两方面对痞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痞证为临床常见自觉症状,指胸腹间如物填塞、窒闷不舒,乃因气机滞塞、升降失和所致。大凡由有形实邪如痰浊、水饮等阻滞气机所致之痞为实痞,而阳气不足、虚而不运致气机斡旋无力之痞为虚痞。治法上,自张仲景创辛开苦降、攻逐水饮、清热除痞等法以来,对实痞治疗日趋完...  相似文献   

9.
痞证探析     
成冬生  高风琴 《陕西中医》1998,19(4):159-161
阐明《伤寒论》痞证的定义、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古人对此证的认识,并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其分为热实痞证、虚寒痞证、邪实正虚痞证及其它痞证四个证型论治,灵活运用《伤寒论》五个泻心汤,临床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杜昌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145-146
"虚痞",是指由脾胃中焦亏虚导致以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张景岳概括说:"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本证临床极为常见,肝、胆、胃、肠、胰诸疾均可见到此证,但尤以胃病为多。笔者于临床中见到有医者动辄则以泻利之药,以图一时之效,而犯"虚虚"之戒。诚如《医学正传.痞满》所说":故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则痞尤甚。痞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谈谈自己对"虚痞"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12.
总结陈天然教授辨治痞证的经验,陈教授衷古参今,结合《伤寒论》,将痞证分为肝胃不和、肝胆湿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4证,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方加减治之,疗效显著。并附验案4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痞之辩惑论     
曹正柳  谢庆斌 《新中医》2011,(11):124-125
痞病,是一种重要的外感疾病,现在也属一种较常见的内伤杂病。论痞之源上溯至《内经》,多有否满、否塞、否隔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五常政大渤云:“备化之纪……其病否”等等。现代医家根据痞病的临床表现,认为大致包括现代医学胃肠道、肝胆系统某些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  相似文献   

14.
痞的含义有二:其一,“痛也”;其二,“通否,闭塞不通”。简言之,痞即痛与不通,是对痞病主证和病机的高度概括。由于病因病位不同,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痞即痞病,指凡是引起以痛为主证,以不通为病机的一切疾病,由痰、食、水、瘀血或无形之邪阻塞形成,可产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内经》把痞称为痞饮、痞逆、否肿、否痛、否隔、否塞,仲景称之为痞满、痞硬满、痞硬,均是以同以复词的形式多方面解释了痞病,朱丹溪直接把痞块称为疟母,孙思邈把痞称为症瘕,说明了痞病之广泛;狭义痞专指仲景痞证,为无形之邪壅塞心下。  相似文献   

15.
陆桂贵  陈权彰 《新中医》1999,31(8):56-56
老年性疾病中属于虚、痰、瘀三证(及其兼证)的比例很大,我们在治疗老年性疾病时应抓住主要病因病机,应用相应治法,可取得满意疗效。1虚证常见的虚证之中,以脾肾两虚为多,先天后天,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历代医家均着重选用健脾益气、温阳补肾法治疗老年虚...  相似文献   

16.
何黎明 《新中医》2008,40(7):102-102
痞证是指患者自觉心下胀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不疼痛或轻微疼痛的一组症候群.笔者在临床诊治中发现,慢性肝病患者多有痞证发生,现就其辨治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浅析痞证     
张兴国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5):43-43,57
痞证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见到,尤其是以脾胃肠道疾病最为多见,只有加深对痞证的认识,才能针对病证做到恰当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对痞证的认识和治疗做如下阐述。1对痞证症状的认识痞证发生的部位多在心下(即胃脘),故常有心下痞或胃痞之称。痞为患者自觉心下有压迫、阻塞感,似有一物,按之濡不软不硬不痛,触诊时腹部一般为软,但有时偶现压痛,腹肌较紧张,正如《伤寒贯珠集》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金匮要略》“呕而肠呜,心下痞者”。2对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痞证之成因,多由热邪、寒邪、饮食内停、水饮、痰浊内阻、大肠燥屎、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18.
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近年来,笔者自拟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2例均为门诊病人,均经本院或外院作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28~68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30年;HP阳性38例,占73.1%。 2 治疗方法 消痞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柴胡、白芍、枳壳、丹参、三七、鸡内金、陈皮。加减:阴虚者加麦冬、石斛;…  相似文献   

19.
廖加维 《四川中医》2002,20(8):37-37
采用加味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60例,痊愈35例,好转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